小孩耳朵疼紧急处理 捏鼻子鼓气法
小孩耳朵疼紧急处理 捏鼻子鼓气法
如果孩子感觉耳朵闷涨、耳朵疼时,多半是咽鼓管不通畅所致,此时可采取捏鼻子鼓气法。让孩子深吸一口气,然后将鼻孔捏住,接着利用口腔鼓气,使空气进入鼻腔后面,好像要将捏住鼻子的手指吹掉,保持十几秒即可。此法能平衡耳内外的压力,使咽鼓管通畅,缓解耳痛。
坐飞机如何预防耳朵疼
哪些人群坐飞机更容易耳朵疼
1咽鼓管功能弱的人。
我们的耳朵,中耳和外耳道之间鼓膜是封闭的,而中耳室是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通的,而且,中耳室压力是通过咽鼓管这一器官与大气压力保持平衡的,当咽鼓管功能较弱的时候,保持耳朵气压平衡的功能就相对较弱。
2患有鼻炎、鼻窦炎的人。
当我们患上了鼻炎或者鼻窦炎,咽鼓管很可能被堵塞。咽鼓管自身的不通畅,会导致功能减弱,也就是耳朵受到气压变化的时候,产生疼痛感。
3感冒、鼻塞的人。
如果感冒和鼻塞,我们的咽鼓管也很容易被堵塞。感冒、咽炎患者因鼻咽部有炎症或者水肿,因此,咽鼓管将会更加不畅。飞机上升或下降时,周围大气压力随高度变化,就会引起不适感和疼痛。
4小孩子也比较容易。
如果乘飞机的乘客是婴幼儿或者青少年,因为他们的咽鼓管还没有发育好,如果飞机飞机到一定高度,我们需要通过咽鼓管进行中耳内压力与外界压力的平衡调节,因此,孩子的这方面功能还没有发展到位。
如何预防坐飞机耳朵疼
可以不断咀嚼一些食物。
当我们乘坐飞机的时候,一般会提供一些食物,比如坚果等,我们还可以自备一些零食,比如花生米,口香糖,小饼干等等,在感觉耳朵稍有不适的时候,立即开始吃这些东西,会有效缓解疼痛症状。
可以选用一些药物。
在乘坐飞机之前,如果以往的时候经常出现耳朵疼的症状,那么,就有必要辅之以药物的资料,我们可以让医生开一些血管收缩的药物,在飞机上升或者下降的时候,将药物滴进鼻腔,从而达到扩张咽鼓、缓解不适的作用。
可以佩戴飞机耳塞。
飞机耳塞能够自动来调我们耳朵内的气压,当飞机上升或下降的时候,或者机舱内增压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如果采用其他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佩戴飞机耳塞。
吞咽口水或打哈欠。
我们可以通过吞口水或者打呵欠的方式,这样做有利于局部肌肉活动,使耳朵咽管里的压力尽快调整出去。还可以采用打哈欠的方式,使咽鼓管开放,让空气自由进出鼓室,保证鼓室内外气压平衡。
5可捏住鼻子后鼓气。
如果感到耳朵不适的时候,可以采用捏鼻子鼓气的方法,将我们的耳膜鼓起来,这样有利于耳朵内外的压力差减小,以达到逐步平衡的状态,这样以来,我们的耳朵就不会感到不适了。
这些行为会影响宝宝听力
1.掏耳朵
有些家长因为担心耳屎会堵塞耳道而影响宝宝的听力,因此喜欢给宝宝掏耳朵。事实上,耳屎积到一定量时,会随着咀嚼等下颌关节的运动而自然脱落排出来,无需特别去掏。相反,如果经常掏耳朵,反而像将耳朵的外部防线给拆除,打开大门,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从而可能引起耳朵发炎,而且在掏耳朵的过程中,如果用力太大,或器具锋利,还可能损伤耳道,甚至伤及鼓膜。
2.用力擤鼻
当孩子得了感冒或鼻炎时,鼻腔内会有很多分泌物(即鼻涕),有的家长会拿纸巾帮孩子擤鼻涕,但在擤鼻涕时,他们常常会将宝宝的鼻子捏得过紧,这样不但容易损伤鼻粘膜,还可能损伤耳道,引起中耳炎。
因为人的耳、鼻、咽、喉各器官是通过咽鼓管连通的,咽鼓管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平常咽鼓管都是闭合的,当我们吞咽或打哈欠的时候,它就会张开,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的平衡,从而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当我们过分用力擤鼻涕时,空气会通过咽鼓管流向中耳腔,从而出现耳鸣、耳闷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脓性鼻涕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腔,进而引发中耳炎。
3.强行灌药
孩子们对吃药大多都很抗拒,看到孩子不肯喝药,有的家长便捏着孩子的鼻子强灌下去,或者在孩子哭闹很厉害时仍然强行灌药,其实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安全的。如果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强行灌药,不仅容易使宝宝将药物误吸入气管而造成呛咳,甚至引起窒息,而且还可能使咽部的液体通过咽鼓管流向中耳腔,进而引发中耳炎。
4.喂奶姿势不当
有的家长在喂奶时为了图方便,把宝宝平放着喂,或喂奶的时候喂得过多、过急,小宝宝会因为来不及吞咽而呛咳,这样很容易使奶水从咽部逆流入中耳而导致急性中耳炎。
5.捂住嘴强忍着打喷嚏
有些家长觉得打喷嚏是个不雅的行为,于是教育孩子在打喷嚏时一定要捂着嘴,以便使喷嚏的声音可以减小一些,但这样也可能使耳朵受伤。
打喷嚏本来是鼻子对外界刺激所作的一种本能反射,如果强行捂住,容易使打喷嚏时咽部增高的压力无处释放,这股压力可冲击咽鼓管,甚至伤及鼓膜,引起鼓膜穿孔。
如果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捂着嘴打喷嚏,还可能让病菌从咽部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甚至鼓膜穿孔。
6.滥用药物
有些家长在孩子生病时喜欢凭经验自己给孩子买药吃,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宝宝肝功能发育不全,如果滥用药物(特别是一些抗生素)则很容易在体内蓄积而引发毒性反应,导致药物中毒性耳聋。患者在应用耳毒性药物后,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且听力下降是对称性的,有些药物在停用后可阻止耳聋继续发展,甚至慢慢恢复听力,但也有一些药物少量用药即可导致不可逆的中毒耳聋。
家长注意生活小细节可预防宝宝中耳炎
1. 经常给孩子掏耳屎
耳屎是人体耵聍腺产生的油脂分泌物,可以减弱声波对耳膜的刺激,还能粘住灰尘和细菌,从而保护耳道。有些有洁癖的家长一看到孩子耳朵不干净,就会给其掏耳屎,经常如此,很容易将鼓膜刺破,引起中耳炎。
其实,耳道内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中是可以迁移的,耳屎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自行从耳道掉落。因此,家长不必频繁给孩子掏耳屎。若孩子耳屎较粘稠,可以用儿童专用的耳屎棒掏一掏浅处的耳屎,切记不要掏得太深。
(婴幼儿的耳朵需要护理得当)
2. 拍打孩子脸部
小孩顽皮、不听话时,家长一定不要打孩子脸部。若不小心打到耳朵,孩子的耳膜可能会因为大的冲击造成损伤,出现穿孔,从而各种细菌、异物经损伤的耳膜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更有严重者还会导致孩子失聪,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家长教育孩子不能靠“打”来解决问题,在打孩子前还要三思而行。
3. 捏住孩子两侧鼻翼擤鼻涕
年幼的小孩还没有学会如何擤鼻涕,往往需要家长帮忙。有的家长给孩子擤鼻涕时,习惯用手指捏住其两侧鼻翼,让孩子用力将鼻涕擤出。其实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鼻腔内压力增大,使鼻涕从鼻后孔喷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正确的做法是,捏住一侧鼻翼,擤完一个鼻孔时再擤另一个,以免伤到鼓膜。
4. 让孩子平躺喝奶
不管是喂母乳还是配方奶,都应注意喂奶的姿势要正确。若孩子平躺着喝奶,很容易引起呛奶,导致奶水逆流至鼻咽部,诱发急性中耳炎。
喂奶时,最好让孩子头略高,呈半卧位的姿势。万一孩子发生呛奶,家长要把其身体侧过来,头稍高,使嘴角处于低处,促使奶水流出。
此外,家长还要多长心眼,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现象,如用手揉搓耳朵、摇头及莫名的哭闹等。
耳朵里面疼是怎么了 耳朵突然像针扎一样疼怎么办
耳部可热敷或红外线照射,通常在疼痛早期应用。若有分泌物外溢,可每日用4%硼酸酒精清洁外耳道内的分泌物,用抗生素溶液滴耳。但怀疑存在鼓膜破裂者不可冲洗或应用滴耳药物,且不宜擤鼻。
热敷具体做法是:将毛巾放入温水中,拧干后确保不会滴水,敷在小孩耳朵上,保持3-5分钟后,更换毛巾。
适当给予止痛剂或安眠药,卧床休息,避免着凉感冒。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通大便,炎症性耳痛给予抗生素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外耳道异物,应根据各种异物的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采取不同的方式取出异物;局部炎症明显并有蓄脓时,可行局部切开排脓,并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备注:引起耳痛的原因很多,故出现耳痛后,最重要的还是尽快去医院诊治。
如果感觉耳朵闷涨、耳朵疼时,多半是咽鼓管不通畅所致,此时可采取捏鼻子鼓气法。让孩子深吸一口气,然后将鼻孔捏住,接着利用口腔鼓气,使空气进入鼻腔后面,好像要将捏住鼻子的手指吹掉,保持十几秒即可。此法能平衡耳内外的压力,使咽鼓管通畅,缓解耳痛。
如果躺下会加剧耳朵的疼痛,可以尝试坐着,用几个枕头支撑他的头部,缓解耳部压力,有利于止痛;提醒患者要经常做吞咽的动作以缓解耳部受到的压力。
几个坏习惯会让宝宝患上中耳炎
让宝宝聆听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好,是妈妈们的心愿。但是,您在生活中的一些“小动作”,却极有可能伤害宝宝耳朵健康,一定要注意!
宝宝的听力开始得很早,甚至起始于胎儿期。近年来,儿童早期教育研究者认为,胎儿在母腹内已有听觉,早期听觉刺激是胎教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是,你们知道吗? 父母们的一些坏习惯总是会导致一些难以令人察觉的危害发生。为了宝宝们的健康成长,妈妈们一定要密切注意了。以下这7种坏习惯,随时会让宝宝患上中耳炎!
1、提捏鼻子
家长都希望宝宝长得乖巧可爱, 对于鼻子有点“塌”的宝宝,家长总觉得经常提捏他的小鼻子能改造鼻型,让鼻子“挺”一点。可是,原来这提捏小鼻子的小动作却很有可能会导致宝宝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究竟鼻子离耳朵那么远,怎么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分析:大人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防范之策:“拔苗助长”?No!妈妈们也要提醒家中长辈戒掉随意提捏孩子鼻子的习惯。
2、躺着喂奶
有些奶水不足的妈妈便会用奶粉补救,常理认为,人工喂养的孩子发育一点也不会逊于母乳喂养同龄儿的。其实,人工喂养跟母乳喂养的宝宝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可是妈妈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喂养的动作,如果平时习惯躺着喂奶,那么宝宝可是很容易会患上中耳炎的!
分析:小宝贝肠胃发育不完善,加上进食时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反流入咽喉、口腔或鼻腔中。如果这时孩子处于平卧位,这些被污染的反流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
防范之策: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如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不可图省事而将孩子平放于床上喂食。
3、乱擤鼻涕
宝宝一旦得了鼻炎,鼻涕增多,家长便会经常给他擤鼻涕,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很有可能会让宝宝患上中耳炎,原因是擤鼻涕的方法不当惹下的祸。
分析: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孩子的两侧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路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据统计,大约有1/3的中耳炎患儿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防范之策:积极防治鼻炎;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孩子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孩子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小儿专用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4、滥用奶嘴
很多新妈妈都爱用没有奶瓶的“安慰奶嘴”让孩子安静入睡。可是,糟糕的是一段时间后,孩子莫名其妙地得上了中耳炎,迫使她放弃了安慰奶嘴。
分析:在调查了100位半岁到1岁半的小宝宝后,专家们发现连续6个月使用安慰奶嘴的宝宝,患上中耳炎的几率比不使用者高出30%以上。原因就在于:孩子频繁的吸吮动作很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潜入咽鼓管,进而引发中耳炎症。
防范之策:一般半岁后,最迟再过10个月就应该让小宝贝停止使用安慰奶嘴,妈妈们可以用毛绒玩具来吸引孩子睡前的注意力,让他静静抱着入眠。
5、游泳不当
有些孩子在几岁大的时候,已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下成了游泳高手,游泳池里经常可以看到父子俩的身影。不过,游泳不当,是很有可能让宝宝听力下降的。宝宝或许会有明显疼痛,耳朵里像灌了水一样咕噜咕噜作响,喉咙也不舒服。没错,这就是“急性中耳炎”了。
分析:孩子在游泳过程中容易呛水,池水趁机通过鼻腔-鼻咽-咽鼓管的途径侵入中耳,导致细菌感染而发炎。另外,池水还可直接流入耳朵,感染耳膜,进而株连中耳。
防范之策:选择清洁卫生的游泳池。游泳时戴耳罩,防止池水流入耳道。尽量避免呛水。
6、乱掏耳朵
有些有洁癖的父母,对宝宝耳朵的卫生也很讲究。除了天天洗浴外,还定期给宝宝掏耳朵。理由是耳屎不仅脏,而且妨碍听声音,必先除之而后安。终于有一天麻烦来了——宝宝发烧、耳痛,患上了中耳炎。
分析: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有生理作用的,它充当着耳道“门卫”的角色,阻止虫子、脏水等异物入侵;发挥“消声器”的作用,防止剧烈声波损伤鼓膜等。乱掏耳屎既破坏了它的生理作用,解除了耳道的“门卫”,为细菌随异物潜入中耳开了方便之门,又可能损伤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感染,并蔓延到中耳发生中耳炎。
防范之策:耳屎是耵聍腺分泌的,一般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等活动,借助于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并排出于耳道,不必掏挖。如果确实过多,妈妈们可以为宝宝试一试较为安全的清除办法:
(1)在孩子临睡前滴入1~2滴耳药水。让孩子睡在床上或者抱在你的膝盖上,侧着头,使得病的耳朵在上面,妈妈先将滴耳剂摇晃均匀,然后一只手将孩子耳廓轻轻向后下方牵拉,使外耳道变直,另一只手将药液滴入2~3滴于耳道后壁,保持这种姿势2分钟,防止药水流出耳外。
(2)在得病的那只耳朵里塞一个用消毒棉球做成的耳塞。次日取出耳塞,耳屎一般会粘在上面而被清除掉。如果耳屎完全没有被清理掉,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处理。
7、吸入“二手烟”
有些宝宝患上了渗出性中耳炎,病因很可能就是爸爸经常在家里“吞云吐雾”,致使孩子吸入了大量的“二手烟”。
分析:渗出性中耳炎是儿童中耳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见于2~6岁的儿童,是造成听力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症结,就在于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对儿童娇嫩的中耳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使中耳内分泌的黏液增加、变稠,也使咽鼓管不通畅,从而造成中耳内积液,听力随之下降。时间长了,黏稠的积液会造成鼓膜粘连,发生传导性耳聋。
防范之策:爸爸要戒烟,至少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吸烟,也不要在孩子经常活动的室内吸烟,以杜绝“二手烟”之害。
伤害宝宝耳朵的小细节
1、提捏鼻子
夏夏长得乖巧可爱, 遗憾的是鼻子有点“塌”,爷爷就经常提捏他的小鼻子,想让鼻子“挺”一点。这天夏夏突然发烧,又哭又闹,医生发现右侧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清除脓液后用耳镜细看, 鼓膜也穿孔了。夏夏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原因竟然是爷爷经常提捏小鼻子的小动作!爷爷后悔不已,可又不明白:鼻子离耳朵那么远,怎么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专家分析
大人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防范之策
“拔苗助长”?No!妈妈们也要提醒家中长辈戒掉随意提捏孩子鼻子的习惯。
2、躺着喂奶
小雪婚后不久就当上了妈妈,虽然奶水不足,但有充足的奶粉供孩子食用,孩子发育一点也不逊于母乳喂养的同龄儿。过了不到3个月,孩子突然食量下降、精神不振甚至不时哭闹,发低烧。儿科大夫检查:“孩子得了中耳炎。”小雪惶惑不已,怎么突然就发炎了呢?而当得知小雪平时都是让孩子平卧在床上喂食时,大夫点点头:“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专家分析
小宝贝肠胃发育不完善,加上进食时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反流入咽喉、口腔或鼻腔中。如果这时孩子处于平卧位,这些被污染的反流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
防范之策
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如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不可图省事而将孩子平放于床上喂食。
3、乱擤鼻涕
乔乔得了鼻炎,鼻涕增多,外婆经常给他擤鼻涕。可有一天,乔乔突然指着耳朵喊痛,大夫诊断为中耳炎。追究原因后发现,原来是外婆为乔乔擤鼻涕的方法不当惹下的祸。
专家分析
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孩子的两侧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路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据统计,大约有1/3的中耳炎患儿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防范之策
积极防治鼻炎;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孩子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孩子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小儿专用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小孩耳朵痛是怎么回事 注意事项
小孩耳朵疼,常表现为爱抓耳朵、摇头、烦躁不安、哭闹、食欲下降、发烧等,甚至伴随耳朵有黄色分泌物流出、听力不好,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做耳部检查,遵医嘱认真治疗,不能自行服消炎药而使孩子未得到彻底治疗而留下隐患。
宝宝坐飞机需要注意什么 起飞时让孩子做吮吸动作
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有压力施加在耳膜上,容易引起宝宝耳朵不适,如耳鸣、耳痛等,可以让他们喝奶、咬奶嘴、嚼糖果,或者做吮吸、吞咽、打哈欠和捏鼻子鼓气等动作,以便咽鼓管通畅,保持耳内气压平衡,有助减轻症状。
耳朵疼止痛窍门
耳朵疼痛,早期可用热毛巾敷耳朵,能令血管膨胀,从而减轻耳朵压力,缓解疼痛感。
具体做法是:将毛巾放入温水中,拧干后(确保不会滴水),敷在小孩耳朵上,保持3-5分钟后,更换毛巾。
耳部疼痛难忍时,可按压耳门穴。该穴是治疗多种耳疾重要的穴位之一,能降浊升清、开窍聪耳、泄热活络,对缓和中耳炎、外耳炎疼痛有效。
穴位位置:耳门穴位于耳前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张口有凹陷处。按压方法:可以使用食指或拇指稍微用力指压,感觉有微微发热、按压痛感为宜。
如果您躺下会加剧耳朵的疼痛,可以尝试坐着,用几个枕头支撑头部,缓解耳部压力,有利于止痛。另外,如果是感冒有擤鼻涕时要张着嘴,因为紧闭着嘴会增大对耳朵的压力,加剧疼痛。
向耳道内滴药是缓解疼痛、控制耳内炎症的重要办法,抗生素滴耳药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达到消炎止痛效果。如果小孩的耳朵有出脓的现象,应先用3%双氧水清洁他的耳道,然后再滴药。
需注意的是,应在医生检查耳部后,对症选用滴耳药,切勿自行用药,存在耳膜破裂者不可冲洗和应用滴耳药物,且不宜擤鼻。
如果患者感觉耳朵闷涨、耳朵疼时,多半是咽鼓管不通畅所致,此时可采取捏鼻子鼓气法。让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将鼻孔捏住,接着利用口腔鼓气,使空气进入鼻腔后面,感觉好像要将捏住鼻子的手指吹掉,保持十几秒即可。此法能平衡耳内外的压力,使咽鼓管通畅,缓解耳痛。
中耳有积液患者不可游泳
爱玩水的人到了夏天就有了消暑的好去处,各大游泳场馆里就开始热闹起来。
但是想要游得开心,游得安全,可不光是凭水平,健康问题也同样重要。掌握一些游泳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急救招数,会让你玩得更加开心从容。
中耳炎尤其是鼓膜穿孔耳朵里绝对不能进水我们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正常的外耳道有鼓膜将中耳隔开,在耳朵浸入脏水后不会进人中耳。之所以慢性中耳炎患者不要游泳,是因为慢性中耳炎患者大都是鼓膜有穿孔,缺少了保护屏障,游泳时脏水很容易进入中耳,造成感染就引起发炎,或者加重病情。
鼻腔呛水细菌也会进入耳道游泳引起中耳炎的原因,还在于游泳很容易呛水。尤其小孩子,由于心急或者技术掌握不够,很容易就呛到水,而且一边学一边呛。
由于呛水而引起池水倒吸,污水可通过鼻—鼻咽—中耳通道进入中耳腔,水中的细菌就沿着耳咽管蔓延到中耳腔黏膜,导致中耳积液、阻塞,分泌物(我们俗称的“脓”)流不出来而造成发炎。
在鼻子呛到水时,很多人习惯马上捏住两边鼻孔往外擤,虽然这样舒服干脆些,但是这样做会使脏水更容易进入耳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鼻子呛水后按住一侧鼻孔,轻轻将水往外擤出(不要同时捏两个鼻孔用力擤),或者往后抽吸至嘴中再吐出。
孩子游泳时更要注意,小孩的咽鼓管短、平、粗,不像成年人的咽鼓管长而且有倾斜的角度,能对呛入的水起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孩子一旦呛水,污水容易进入咽鼓管造成逆行感染。
外耳道挖得太干净和耳屎太多下水都会有麻烦除了中耳炎,还有的人游泳后感觉外耳有些涨痛。这有可能是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耳屎太多,游泳吸水后膨胀、发炎,当病患拉扯耳朵时,会明显抽痛,在游泳后一天内便可感觉,这时就必须就医。
所以平时就定期清耳屎,尤其在游泳前,便可减少发炎的机会。甚至有的人,耳屎已经在耳朵里变得坚硬堵塞,一旦被水膨胀会更加疼痛。
第二种造成外耳炎的原因是直接感染,有些人喜欢用棉花棒挖耳朵,长期下来,外耳道耳垢腺干燥,甚至被挖出了损伤。这样在游泳时特别容易受细菌感染,会有外耳道浮肿、疼痛的症状,在游完泳后立即会感到不适,在完全康复前,最好不要再游泳。
耳鼻进水后可以擤一侧鼻孔和单脚跳游泳时尽量不做大动作游泳(如跳水),避免呛水。
还要保持耳内干燥,上岸后可抬起左脚,用右脚单脚跳,同时头向右边歪,把右边耳朵向后上方扯,然后再换成另一侧。也可以用棉签非常小心地伸进耳朵里把水分吸出来,但千万别捅得太深。
一旦出现耳朵不舒服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不要自行用药,因为应用到耳朵里的药物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造成耳朵和听力的损害。
另外,慢性中耳炎如果拖延下去,会发生鼓膜穿孔而影响听力。
更危险的是,鼓膜穿孔后如果孔被堵住,导致脓液无法引流出来就会逆行,流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