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依据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依据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泛的诊断标准是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主要是以下几点:
(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的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升高。
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具体是否能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请咨询医生意见。
如何判定类风湿关节炎
在化验室检查上,类风湿患者检查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只占类风湿的70%左右,但类风湿因子阳性也不能判定,一定就是类风湿.大约有5%的正常健康人,或老人类风湿因子也可出现阳性,如果类风湿因子是阳性结果,要进一步检查类风湿因子的滴度,滴度越高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也越准确。
掌指近端指间、腕关节中至少1个肿胀积液,也就是有肿胀或积液。关节受累常是对称性的,最常侵犯的关节依次为腕、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跖趾关节、膝、踝、肘,其次侵犯肩、髋关节等。这些用来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是非常有用的。
近侧指间关节呈梭状肿大,最为常见。其次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髋关节等;关节附近肌肉僵硬和萎缩。出现关节肿大和疼痛,逐渐为对称性多关节痛。患者自身症状反应也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患者应该详细准确的与医生讲述自身的症状。
上面为大家总结的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判定标准,相信大家已经了解的比较详细了,一旦确诊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精神压力,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所说的治疗方案进行,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疾病不会恶化,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锻炼。
小孩类风湿基因检测
1.类风湿因子测定
类风湿因子是机体针对自身的变性IgG而生成的自身免疫性抗体,这些抗体还包括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目前临床使用的测定方法都是测定IgG类风湿因子,而一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的IgG、IgA类风湿因子,不能用目前的方法测出,因此约有30%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其类风湿因子始终保持阴性。
类风湿关节炎约70%左右的患者类风湿因子可呈阳性反应,并且类风湿因子的效价与病程的进展和治愈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很多医生都把类风湿因子作为临床观察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但类风湿因子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所以在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的病例,并不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
2.链球菌抗体(抗“o”)
对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测定,是诊断急性风湿热的重要实验根据,抗链球菌“O”滴度在l:
200以上者为阳性。风湿热的阳性率可达70%~80%且滴度较高。抗“O”测定对类风湿关节炎无多大参考价值。
3.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沉降率又叫血沉。血沉增快是因为血浆内大而不对称的分子如纤维蛋白原、口球蛋白等的增加,加速了红细胞的沉降。它是测试风湿病和关节炎变活动程度的比较可靠的方法。如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血沉增快,如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则血沉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C反应蛋白(CRlP)
c反应蛋白是一种口球蛋白,在正常血清中使用一般方法不易测出,标准的测定方法是毛细血管测定试验,反应结果为“02++++”。如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活动期均可呈阳性反应。
5.抗核抗体(ANA)
抗核抗体是指能与细胞核或核的组成成分发生反应的一类抗体。在机体免疫功能失常的时候,体内衰老变性的细胞核由于不能被清除而成为自体抗原,这些核抗原所产生的抗体就是抗核抗体。
6.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结核相类似的一组血清球蛋白。可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在急慢性炎症时,多种球蛋白均增加,定量测定IgG、IgA、IgM有助于诊断和疗效分析。
7.狼疮细胞测定(LE)
血清中的抗核抗体与白细胞接触,白细胞破碎溶解形成苏木素小体,小体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即称为狼疮细胞(LE)。LE细胞的发现表示有抗核抗体存在。LE细胞见于20%的狼疮病人,但仍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特异性诊断依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都可能在10%左右的病人找到狼疮细胞。
8.补体测定
补体是存在于任何脊椎动物血清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它由9种ll类球蛋白组成,各种成分以无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清中。目前用于临床的是总补体(CH50)和C3、C4浓度的测定,一般在风湿病的急性炎症期,补体升高,如风湿热、皮肌炎等。在活动性狼疮肾炎病人,血清中CH50、c3、c4的浓度降低。
以上就是对类风湿的基因检测介绍了,在这里小编需要提醒各位的是,在面对疾病时我们不可以因为关心则乱,要冷静的去面对。还有就是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加注意医学常识,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尽量预防疾病。
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相对较高,但一旦在发病初期做到积极诊疗,可抑制病况乃至治愈。所以,普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样常识,能让医生病人对本病有高度的警觉性,进而减少致残率,维护关节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如今仍采纳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
2、3个左右的关节肿胀(病程>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病程>6周);
4、对称性关节肿(病程>6周);皮下结节;
5、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
干燥综合征初期的表现有哪些
1,近几月或几年迅速出现龋齿或牙齿脱落;慢性胰腺炎。不明原因的高球蛋白血症;
2,不典型的关节痛,尤其是老年女性,不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眼睑反复出现化脓性感染;远端肾小管酸中毒,低钾软瘫;
3,不明原因的肺间质纤维化;不明原因的肝胆管损害;成年人反复出现腮腺肿大;
类风湿患者要学会自我保健
一、力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比较高,但如果能够在发病之初即获得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则可控制其发展甚至治愈。所以,普及本病的一般知识,使医生和患有关节肿痛症状的病人对本病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就有可能提高诊疗水平,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致残率,维护关节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目前仍采用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病程>6 周);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病程>6周);对称性关节肿(病程>6周);皮下结节;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以上7条满足4条或4条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确诊。遗憾的是这个诊断标准过于严格,按此标准,将有许多患者错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现在社会上的虚假医疗广告很多,如果误诊误治,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应到有经验的专业机构寻求诊治。现在有一种新的化验指标,叫抗环胍氨酸抗体(CCP),它在疾病早期就可以出现,如果它呈阳性,就有95%以上的把握诊断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特别是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RF可能阴性,但抗CCP抗体很可能阳性,因此对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进行抗环胍氨酸抗体(CCP)检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类风湿关节炎目前还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因此治疗目的为:减轻关节肿痛和关节外症状;控制关节炎的发展,防止和减少关节的破坏,保持受累关节的功能;促进已破坏的关节骨的修复。治疗RA的主要原则包括:尽早明确诊断,估病情及预后;尽早应用慢作用药物或控制病情药物;治疗方案及用药剂量应高度个体化;评价风险/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相对复杂,如不正规治疗可出现关节畸形。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心理康复治疗。除了服用缓解症状的药物外,类风湿治疗过程最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服用针对病因的药物(也称慢作用药),这类药物的品种很多,选择搭配也很重要,最好去正规的大医院就诊,有经验的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选用最适合您的药物。慢作用药物治疗的疗程较长,而且都有一定副作用,一定要按医生指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用药,不能随便停药、换药、增减药物用量。严重关节损害时,手术治疗也是一种选择。当重要的大关节完全丧失功能时,可考虑外科手术置换人工关节。
二、消除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旦明确诊断,难免会产生紧张、苦闷的情绪,但应认识到这种情绪是有害无益的,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很重要的。因此应承认现实,不要恐惧和整日去想迟早如何发生残疾、长期卧床或轮椅生活的问题,树立战略上藐视疾病、战术上重视疾病的思想,以精神力量去消除痛苦、悲观和失望。同时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和认识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其治疗对策,正确掌握治疗方法,争取控制和治愈疾病。
饮食上宜食清淡、低脂、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营养的食物。忌食大量虾、蟹及油腻食物。避免肥胖,以免增加关节及身体负荷。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生产劳动,如保健体操、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其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体育锻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关节,尤其应避免受累小关节过度受力,造成关节受损。
注意保暖,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夏季炎热季节,不要贪凉受露,暴食冷饮等。冬季类风湿病情容易活动,注意关节保暖是最重要的。褥垫、被盖应勤洗晒,以保持清洁和干燥,活动出汗后应避免风吹,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更换洗净。
自我保健不简简单单是锻炼,它包含了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习惯:饮食,锻炼,穿衣等等都是囊括在内,所以以上的经验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说是真理,但是需要我们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践才能够体会到它的好处。
关节痛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类风湿因子测定
类风湿因子是机体针对自身的变性IgG而生成的自身免疫性抗体,这些抗体还包括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目前临床使用的测定方法都是测定IgG类风湿因子,而一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的IgG、IgA类风湿因子,不能用目前的方法测出,因此约有30%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其类风湿因子始终保持阴性。
类风湿关节炎约70%左右的患者类风湿因子可呈阳性反应,并且类风湿因子的效价与病程的进展和治愈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很多医生都把类风湿因子作为临床观察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但类风湿因子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所以在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的病例,并不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
2、链球菌抗体
即(抗“o”),就是对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测定,是诊断急性风湿热的重要实验根据,抗链球菌“O”滴度在l:200以上者为阳性。风湿热的阳性率可达70%~80%且滴度较高。抗“O”测定对类风湿关节炎无多大参考价值。
3、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又叫血沉(esr)。血沉增快是因为血浆内大而不对称的分子如纤维蛋白原、口球蛋白等的增加,加速了红细胞的沉降。它是测试风湿病和关节炎变活动程度的比较可靠的方法。如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血沉增快,如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则血沉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lP)是一种口球蛋白,在正常血清中使用一般方法不易测出,标准的测定方法是毛细血管测定试验,反应结果为“02++++”。如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活动期均可呈阳性反应。
5、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ANA)是指能与细胞核或核的组成成分发生反应的一类抗体。在机体免疫功能失常的时候,体内衰老变性的细胞核由于不能被清除而成为自体抗原,这些核抗原所产生的抗体就是抗核抗体。
6、免疫球蛋白测定
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结核相类似的一组血清球蛋白。可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在急慢性炎症时,多种球蛋白均增加,定量测定IgG、IgA、IgM有助于诊断和疗效分析。
7、狼疮细胞测定
血清中的抗核抗体与白细胞接触,白细胞破碎溶解形成苏木素小体,小体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即称为狼疮细胞(LE)。LE细胞的发现表示有抗核抗体存在。LE细胞见于20%的狼疮病人,但仍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特异性诊断依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都可能在10%左右的病人找到狼疮细胞。
8、补体测定
补体是存在于任何脊椎动物血清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它由9种ll类球蛋白组成,各种成分以无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清中。目前用于临床的是总补体(CH50)和C3、C4浓度的测定,一般在风湿病的急性炎症期,补体升高,如风湿热、皮肌炎等。在活动性狼疮肾炎病人,血清中CH50、c3、c4的浓度降低。
治类风湿关节炎不一定都要用激素
很多人以为,关节痛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就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阴性就可排除类风湿关节炎。其实并非如此。类风湿因子并非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外,其他一些常见的风湿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也常常出现。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炎等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甚至正常人也有4%阳性。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为60%左右,所以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是否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一定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仅凭类风湿因子。
现在,类风湿关节炎已不是不治之症,只要能早期诊断,抓紧时机进行积极正确的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可以保持关节不变形,生活工作都不受影响。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是抗风湿药,而不是激素,仅有少数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需要酌情考虑。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关节表现为主,患病人群主要为女性群体,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需要引起关注。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可参考以下7项标准:
1、晨僵。晨僵至少一小时以上,并持续6周以上。
2、关节肿胀。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时间。
3、对称性关节肿胀,时间持续6周以上。
4、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时间持续6周以上。
5、患者手部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
6、患者皮下有类风湿结节。
7、血清类风湿因子呈阳性。
具备以上症状4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以上介绍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否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参照诊断标准查看判断。
走出“类风湿” 的常见误区
误区之一:老年人才会患类风湿关节炎。
新认识:不单是老年人,不同年龄的人群包括儿童都会患类风湿关节炎,但主要是30~50岁的女性容易得。
误区之二:类风湿关节炎是因为在潮湿环境中生活、工作所致。
新认识: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在各种气候环境中,主要是与免疫系统异常相关。
误区之三:关节痛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就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阴性就可排除类风湿关节炎。
新认识:类风湿因子并非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外,其他一些常见的风湿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也常常出现,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炎等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甚至正常人也有4% 阳性。
因此,类风湿因子阳性者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为60% 左右,所以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是否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一定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仅凭类风湿因子。
误区之四:类风湿关节炎无药可治。
新认识:随着风湿病学科的飞速发展,目前类风湿关节炎已非不治之症。只要能早期诊断,抓紧时间给予积极正确的综合治疗措施,多数患者可以保持关节不变形,生活工作都不受影响。但如果治疗不规范,就有可能发展成严重残疾,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伤害。误区之五:类风湿关节炎一定要用激素治疗。
新认识: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是抗风湿药,而不是激素。仅有少数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需要酌情考虑激素。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有哪些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如下,下述7项中,符合 4项可以确诊类风湿关节炎。①晨僵至少持续lh(彡6周)。②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受累,同时肿胀或有积液。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 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跖趾关节(多6周)。③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关节至少有1个关节肿胀或有积液(多6周)。④有②项所列举的关节中,同时出现对称性肿胀或积液的关节(多6周)。⑤有类风湿皮下结节。⑥X线片显示有骨侵蚀或有明确的骨质疏松。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 : 32)。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上述分类标准中的症状和体征必须持续6周以上。②对称性、多发性关节损害,有其特指的关节界定: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 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跖趾关节。③晨僵并非类风湿关节炎特有。④不能单凭类风湿因子(RF)阳性来诊断和鉴别诊断类风湿关节炎。⑤测定RF必须采用定量或半定量。
爬山膝关节疼痛怎么回事呢
(1)、类风湿关节炎:虽然全身大小关节均可受累,但主要以手足小关节肿痛为主,晨僵时间>1小时,7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现在我们还有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化验指标,如抗CCP抗体。
(2)、骨关节炎:也叫骨质增生,它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炎,60岁以上人群中50%患骨关节炎,70岁以上人群中,80%患有骨关节炎。负重和易磨损的关节,如膝、髋、腰椎、颈椎和手最容易患骨关节炎。当膝关节上下搂时疼痛,静止后僵硬,甚至关节肿痛,要警惕是否患了骨关节炎,到医院拍个膝关节X线片,马上可以诊断。手骨关节炎要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远端指间关节易受累,晨僵时间<1小时,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
(3)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90%的患者携带HLA-B27+基因,20岁左右的男性为发病高峰,主要表现为炎性下腰痛和以下肢为主的关节炎。骶髂关节炎是诊断强直性关节炎的必要条件。
(4)牛皮癣性关节炎:患者先有牛皮癣,再患关节炎,诊断比较容易。有些患者先出现关节炎,但关节炎有一定的特点,如累计手指的远端指间关节、腊肠指(趾),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5)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越来越多。这种关节炎与饮食和饮酒有密切相关,它的特点是,最易累及足母趾关节、突然发作、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常同时伴发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
(6)链球菌感染后关节炎:准确地说是对链球菌感染的一种变态反应,人们常称它“风湿性关节炎”。年轻女性多见,在出现关节炎前2-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这种关节炎的特点,大关节易受累,关节炎为游走性,一般不出现关节畸形。
当在剧烈运动以后,膝关节的位置经常出现有疼痛感时,最好是能够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看是由于哪一种原因引起的,然后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有效的治疗。平时还应该要尽量避免出现有剧烈的活动,减少给膝关节带来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