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川崎病预防

川崎病预防

至于宝宝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去保育所或幼儿园,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宝宝没有特别的不适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一般来说,川崎病日后不会复发,但由于心脏受到影响的后遗症要在多年以后才会出现,所以有必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本病的婴儿及儿童均可病,但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孩较多,男:女为1.3~1.5∶1,无明显季节性,或谓夏季较多,日本至1990年已有川崎病约10万例,并于1979,1982年已及1986年发生3次流行,流行期间4岁以内儿童发病率为172~194/10万,世界各地虽报告例数不如日本多,但北至瑞典,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南朝鲜;南达希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有发病,我国首先自1978年京,沪,杭,蓉及台湾等地报告少数病例,1989年《实用儿科杂志》综合220例,来源遍及全国各地,1983~1986年全国主要儿童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通信调查,共有住院病例965例,1987~1991年第二次调查,住院病例增至1969例,并有每年增加趋势,4岁以内患者占78.1%,男:妇女1.6∶1,美国所见病例中以日本裔较多,日本报道同胞发病1~2%,提示有遗传倾向。

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这一点与婴儿型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相比,差异很大,但15~30%的川崎病患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由于冠状动脉瘤,血栓闭塞或心肌炎而死亡者占全部病例的1~2%,甚至在恢复期中也可猝死,后遗缺血性心脏病为数甚少,约2%左右出现再发,病死率近年已下降为0.5%~1.0%,日本104例川崎病死因分析,心肌梗塞中57%,心力衰竭12%,心肌梗塞伴心力衰竭6.7%,冠状动脉瘤破裂5%,心律失常1%,其他尚有并发感染等,北京儿童医院自1986年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188例,检出冠状动脉病变60例,包括扩张44例,形成动脉瘤16例,经随访3月~5年,平均22.6月,恢复正常前者40例,后者6例,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4.4±2.9月及15.7±17.2月,死亡2例,1例多发中度冠状动脉瘤(内径7mm),因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另1例为多发巨瘤,于病程28天发生右冠状动脉破裂。

川崎病的常见表现和鉴别诊断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及台湾地区等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该病属一种血管炎综合征,未正规治疗川崎病心脏冠状动脉炎症及损害发生率约25%,目前以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原因之一。

川崎病的常见表现有:⑴持续发热5日以上;⑵双侧结合膜充血;⑶多形性红斑;⑷口唇发红,草莓样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⑸急性期手掌与足底充血、硬结性水肿,恢复期指尖开始脱皮;⑹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肿大。以上6个主要症状中只要出现5个就可以诊断为本病。如果不足5个症状,经超声心动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扩张,排除其它疾病的基础上,也可诊断本病。值得提醒的是上述表现可能是一过性的,在就诊时已经消失,所以家长对高热患儿仔细注意上述口腔、眼部粘膜和手足掌皮疹充血表现的观察,并在就诊时告知医师是十分重要的。反之忽视疾病过程中上述表现,常使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善的川崎病) 诊断发生困难或延误诊断。

不典型的川崎病还可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表现;腹泻、呕吐、腹痛、转氨酶值升高等消化道改变;当然也可有心电图pr间期延长、心律不齐等心血管表现;通常此类患儿白细胞总数增多,血小板增多,crp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了解上述表现对不典型的川崎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川崎病鉴别诊断包括:病毒感染综合征、非复杂性感染综合征、猩红热、全身型类风湿、其他血管炎综合征等。不典型川崎病需与肠炎、细菌性痢疾、重症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和血流感染、重症感染综合征等鉴别。

川崎病多由于微生物感染伴免疫反应异常所致,其确切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该病预后大为改善。只要患儿家长或医生想到该病,诊断并不难,多数能够及时诊断。对川崎病患儿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迅速改善患儿的症状,并且使其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由原来的25%降低到目前的5%左右,已极大地改善了患儿的预后。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什么炎

感染因素

川崎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烧、皮疹、关节炎、心肌炎等,并伴有血沉增快,包细胞增多等现象,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川崎病的发病因素与感染存在一定的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感染源为:细菌、病毒、原虫、支原体、立克次体等。

免疫性因素

川崎病的周围血肿有一系列免疫学紊乱的表现,在一定的程度上属于免疫亢进,这可能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底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所以川崎病的发生于免疫性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与川崎病发病有关的遗传易感性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示,川崎病是一种地域上广泛分布的疾病,欧美及亚洲各地均有疾病的发生,其中白种人的发病率最低,亚洲人的发病率高,所以部分人认为川崎病的发生于遗传因素存在一定的联系。

其它因素

还有人认为川崎病属于一种流行病,主要考试是周围环境污染,地理区域性、化学洗涤剂、食品污染或特殊药物的应用以及外源性毒素引起。

川崎病毒是怎么回事

川崎病是一种病,病毒的话有可能跟川崎有关系的,目前的川崎病的发病病因不明确,发病的机理也不是很明确,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在临床上可以看到有皮疹、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干裂、口腔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四肢末端脱皮等症状,川崎病的病因不明确,但是临床上有见到各种病毒感染有可能会导致加重川崎病的进展,主要有影响到冠状动脉的病变,所以川崎病和病毒是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它并不一定是川崎病的直接病因,有可能会加重或是合并的一个疾病。

川崎病可以彻底治愈吗

川崎病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川崎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也尚不明确,它的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经过有效治疗以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可能性会比较小,但是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

但常遗留有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的狭窄。

川崎病也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的病因之一,所以川崎病如果是发现了要及早的干预治疗,经过有效治疗是可以治好的,但是合并有冠状动脉的损伤或是合并有心脏的其他的问题,一般它就会长期的存在一些后遗症。

川崎病传染吗

1首先我跟家长说一下,嗯这个川崎病,他的,最早被发现的时候是在1976年的日本,是由一个日本的医学生博士,发现得这种病,并给它起名叫做川崎病。他的很多症状类似于感冒。

2前面说了川崎病的由来,下面我就说一下这个川崎病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它是具有传染性的,有很多人研究他好像是一种病毒性的感染。但是在日本,曾有几次大面积的爆发。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

3就是说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它是否具有传染性,建议您可以联合几个家长向校方提出要求让这个得病的孩子可以在家休息几天,一般如果川崎病大约在三周左右就好。这样也是本着对孩子和大家负责任的态度。

注意事项:

你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你家孩子曾经接触过川崎病的孩子,平时你可以注意孩子,是否有高烧的现象,一般川崎病人,高烧都在39度以上,并且持续超过5到7天。

川崎病会伴随咳嗽吗

川崎病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为儿科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明确。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有高热,呈稽留或弛张热型,反复的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然后皮肤多形性红斑,猩红样皮疹,淋巴结的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口腔还有球结膜的弥漫性充血。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国内对于病因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学说等。川崎病也有的会出现有上呼吸道或者是消化道感染,是川崎病常见的前驱症状,可能提示发病可能与感染有关,但至今未发现有传染现象。所以川崎病它的表现,有可能会出现有咳嗽,鼻塞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些症状。

川崎病痊愈后会影响以后生活吗 川崎病的主要症状

1.川崎病患者会表现出持续性发热,体温常达39℃;

2.川崎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

3.川崎病患者的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4.川崎病患者还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胀,直径大概为1.5cm,大多数出现在一侧。

川崎病由什么引起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属于自限性急性全身血管炎。该病常见于年龄不超过五岁的婴幼儿。随着许多国家对川崎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川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的清楚。 从近年来的研究有提出川崎病极有可能是易患者体内被多种微生物损伤,促使B细胞以及T细胞参与的免疫激活,从而出现瀑布一样的效应,最后引起的全身炎症的反应。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有可能会被人类最终揭开,所以暂时的话医疗界的话,对于川崎病的一个发病病因还是不是很明确的。

川崎病蜕皮治疗方法 川崎病如何预防措施

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一般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发病是具有明显的年龄趋势的,80%的在五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男女的发病比例是1.5:1,然后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还有它的种族发病率也有明显的差异,以亚裔发病率最高,另外也有研究表明,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也有可能是川崎病常见的前驱症状,可能跟感染有关系,但是目前没有发现有传染的现象。川崎病是属于自身免疫系统一类的疾病,它没有一定的预防措施,一般小孩子注意增强抵抗力,然后适当的休息,有可能对于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但是它还有一些是跟遗传易感性是有关系的,所以川崎病得病是没有明显的流行性的趋势,和预防的措施的。

相关推荐

宝宝得了川崎病可怕吗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因也不明确,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学说等,它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川崎病大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1%到2%的患儿,经过有效治疗以后,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会比较少,但是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会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的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导致血栓形成或者是管腔狭窄。 川崎病也是儿童后天

川崎病的患儿的饮食方法

患儿如出现持续性发热、舌头出现杨梅样、甲床皮肤交界处有大片状脱皮等症状。据儿科专家分析,如果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就有可能患有川崎病川崎病的发生与孩子的免疫力有很大关系,往往是孩子遭遇到外界病毒或细菌等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不正常引发的疾病。所以川崎病的患儿在饮食上要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川崎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

川崎病易误诊为感冒

重庆一名不到3岁的儿童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被当作感冒治疗了5天不见好转,结果冠状动脉受损。专家提醒,川崎病的早期症状和感冒非常相似,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后天性冠心病。 特别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儿童川崎病。这一以日本医生名字命名的疾病,发病增长趋势明显,是引起儿童后天性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川崎病早期的症状和感冒非常相似,患儿会出现咳嗽、发烧、流鼻涕、精神食欲差,有的会出现拉肚子、疲惫、烦躁等。川崎病若不及时治疗,会损伤心脏、血管,严重的会引起心衰、猝死。 川崎病有6个显著特征:一是发烧,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3天

川崎病会留后遗症吗 川崎病痊愈后会影响以后生活吗

川崎病在痊愈后是否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主要在于患者在患川崎病的过程中的病变情况,如果川崎病已经对患者身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则有可能影响到患者以后的正常生活。

川崎病阿司匹林吃几年

川崎病的话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它的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就是一个全身血管炎性病变。川崎病发病的时候它的血液粘稠度会增加,主要是一个血小板的聚集,一般是需要 口服阿司匹林预防这个炎症,然后预防一个血小板聚集的治疗。一般就是在热退的时候逐渐减量的,一般维持剂量的话要维持六到八周左右。如果是合并有冠状动脉的病变的,用药时间是要延长直至冠状动脉恢复到正常才能够停药。

川崎病会不会传染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发病病因也不是很明确。它的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是为全身性血管炎、冠状动脉。 带病呈散发或小流行,四季均可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是以婴幼儿多见,百分之八十在五岁以下的儿童。川崎病他不属于传染性疾病, 所以川崎病是没有明显的传染性的。

川崎病有流鼻涕症状吗

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它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反复的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球结膜的充血,口腔弥漫性充血,唇充血皲裂,皮肤呈多形性红斑和猩红样的皮疹,颈部单侧或双侧的淋巴结肿大等。 川崎病它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也有调查表明,上呼吸道或者是消化道感染等是川崎病常见的前驱症状,提示发病可能与感染有关,但是至今尚未发现有传染的现象。 川崎病有可能它的一些前驱征兆表现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像出现流鼻涕,咳嗽,或者是出现一些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的一些症状,所以川崎病有可能会表现有流鼻涕的现象。

川崎病好治吗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是它是一个急性全身血管炎,常见于年龄不超过5岁的婴幼儿,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颈部的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的病变、球结膜充血、长时间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肿胀伴指尖脱屑,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是川崎病最严重的一个并发症,可以形成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扩张,如果川崎病没有及时治疗,病情发展成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是15%-25%,川崎病成为婴幼儿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有川崎病是要及时治疗的,一般是主要通过抗炎、免疫支持及对症处理。如果没有合并冠

川崎病温度偏低正常吗

川崎病目前发病病因是不明确的,它的主要病理特征就是一个全身学血管的炎症病变。 然后川崎病多是发热,高热三十九到四十度。 如果是川崎病出现了一个温度偏低,那有可能说明病情是比较严重的。像一般小孩子的抵抗力很弱,或者是合并了严重的感染,有可能会出现低体温的现象。这一种建议就是要医生做一些相关的进一步的检查,然后加强治疗。所以川崎病温度偏低也不正常。 一般正常就是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范围,体温偏低或偏高肯定都属于不正常的现象。

川崎病会自己好么

川崎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80%在五岁以下,男女比例发病率1.5:1,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1%-2%的患儿,无冠状动脉损害病变的患儿也需要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一般是建议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及一到两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0%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瘤,更应长期的密切随访,每六到十二个月一次。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的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