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逃学家长怎么教育

孩子逃学家长怎么教育

1、改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一般逃学或离家出走的行为最可能发生在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身上,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膨胀,急切地想自主自己的生活。教师和家长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2、切勿动用武力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逃学后,往往以武力解决教育孩子,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打错特错的,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解决孩子的逃学问题,反而容易把孩子推向堕落的深渊。首先,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教师和家长要强调孩子对于班级和家庭的作用,使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责任。其次,加强孩子对规范的认识。随着孩子受教育时间的加长、认识水平的加深,孩子会逐渐理解规范对个体的约束。

3、父母应该注意选择孩子交友的对象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与孩子来往的其他伙伴都是一些爱逃学、怕学习的孩子,孩子之间就会互相影响,一起商量着逃学后去干什么、如何向父母撒谎等。所以父母要仔细了解和观察与孩子来往的其他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逃学,就应该与别的家长一起共同纠正孩子的逃学行为。这时,对带头逃学的孩子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只要尽力将“王”的逃学行为改变过来,其他孩子就会服从“王”的命令而回到学校来。

4、强化孩子学习兴趣

提高孩子对学习的认知能力,加强他们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引导他们对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他们养成自觉学习,我要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此,孩子对学习有了很高的认识和兴趣,他们是不会逃学的。

5、家长随时和老师保持联络

对孩子上学的出勤情况进行监督。为了防止孩子再次出现擅自逃学的情况,家长可以请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能以适当的方式通知自己孩子是否正常到校,还可以向老师打听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配合老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当中,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非常有利的。有了这种监督,孩子逃学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如何认识和应对幼儿厌学

在临床心理咨询当中,青少年占有一定的比例

而在青少年的来访者当中,厌学是家长、家长和学生本人困扰的问题

厌学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来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厌学,下面探讨这几个问题。

厌学一般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学生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它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厌学的学生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和畏惧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当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

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失误: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频繁的考试,“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强迫学习,滥用惩罚,束缚了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不相吻合,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对儿童学习的自发性和积极性未予以应有的尊重,不允许儿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对儿童缺少关心和爱抚等,都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厌学情绪。

2、教养方式的不当: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只看分数,不重实际潜能的开发,一旦孩子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就给以责骂或惩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有些家长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给孩子报这个提优班,那个补差班;学习上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却偏偏忽视了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有些家长有意无意的向孩子灌输重钱轻学的思想,对儿童的厌学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3、学习评价的偏颇:老师和家长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微小进步不能及时的给与激励和鼓励。使学生感到父母老师的爱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学习好,从而将自己与学习对立起来,逃避厌倦。

4、教材内容的陈旧,单调,枯燥:在对中学语文学习的一项调查中表明:62%的人由于对所选课文内容无兴趣或难懂,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5、教育者:教育方式不当或不尊重受教育者,因厌其师而倦其道,由于老师在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支配下,对学生说了些过头的话,做出某些过激的行为,从而引起学生反感,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

6、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人际交往方面较差,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又不能很好处理,导致同学们不喜欢与他交往,缺乏同龄伙伴的关心,从而感到学校没意思,产生厌学心理,再者有些年龄较小的学生受到大同学威胁,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从而逃避,或者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形成了一个消极团体,团体成员对学习的态度相互感染,也是形成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

7、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给学生增加许多阻力,不断地挫折感降低学生的自信心,造成精神苦闷,比如: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如考试失利,排名落后,努力难以取得成就,从而感到自己不是学习这块料,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产生厌烦心理。

8、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很多学生将学习看成是完成父母老师交给的任务,缺乏内在动力和兴趣,同时父母不经意地表达,如: “这回我儿子给我考了个90分,不错”“你怎么才给我考这个几分”等等,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意识上的偏差,感到学习作业都是大人给的负担,而不是自己的事,所以遇到困难就逃避退缩,没责任心,没有内在动力,不愿学习。

孩子特长教育的常见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

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

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多才多艺就要从小开始培养,特长教育是早教中常见的一种。在这里,小编要提醒家长,在为宝宝选择特长班时要和宝宝商量探讨,不可一意孤行。

儿童特长教育的正确方法

依据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发现,了解孩子特长发展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准兴趣点。

父母端正自身心态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待他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适当鼓励孩子坚持

孩子的特长教育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有时候孩子会打退堂鼓,所以就需要父母适当地鼓励,告诉孩子要去坚持,要始终如一,否则结果只能是前功尽弃。

父母要用平常心对待

特长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的教育,而不应该太功利,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用正确的心态来教育、引导孩子。

儿童特长教育的误区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特长教育的误区

一厢情愿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贪多求全

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方法不当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常说孩子笨蛋孩子真的会变傻吗

李女士有个儿子,这孩子在上学前就不太听话,有时出门特别丢面子,家长们好声好气的教育,但效果不好。没办法,家长就经常训斥他,暴力之下,儿子有所收敛,就是不能像人家孩子那样乖乖的。有一次,他因为要一件东西达不到目的,就睡在地上打滚,被孩子的爸爸打了一顿屁股。事后,李女士发现自己的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问他话,他就有口吃的现象。上学后,很简单的题目,他常常因为粗心做错,家长也会忍不住说他“笨蛋”,要求他细心点,经常提醒,他还是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把大人都愁死了。李女士疑惑,是不是因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真的变傻了?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傅宏教授表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经常说孩子笨蛋,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变傻了的假象。像孩子有口吃的现象就是心理问题,并不是生理问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说明儿童早期受到了不适当的影响。傅教授说,多动症的孩子自卑多,为啥?其实,多动症本身不会造成孩子自卑,但会造成他违反社会规范和一些规章制度,老师、家长会因此批评他、训斥他,造成他心理压力大,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好,老是挨批评,时间长了,越来越自卑。

傅教授建议家长不妨多观察孩子的行动、语言,不要过多干涉他的行为,适时地给予引导。

论幼儿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一、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过去经济较落后,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会存在攀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2.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儿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

3.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

4.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作用

1.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暂时性能起积极性作用。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李某小朋友贪玩,学习成绩很落后,其父母为了让他学习成绩赶得上,而与他约定:如果成绩能赶得上张某小朋友就买与张某一样高档的书包给他。这样迎合了李某小朋友的心理,结果李某的成绩果然赶上了张某。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而给加把劲,使他赶得上别人。

2.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

因此,攀比心理也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三、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攀比心理

1.家长、教师要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与鼓励,保护童心。幼儿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家长、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因此,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其童心。例如:幼儿刚上幼儿园怕陌生人、新环境,不愿上学,家长就可采取买与小朋友同样的书包来鼓励其上幼儿园,要抓住幼儿攀比心理适可为止,鼓励向上。

2.年轻父母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幼儿,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3.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

4.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家长、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

幼儿多动症 关于幼儿多动症的误区

 1、多动症不必治疗,等到孩子长大就会自然痊愈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也在发育,但距离正常孩子仍然是滞后的,这导致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屡屡失败,必将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进取心,造成成年后社会适应不良,给他们未来生活、工作造成很多困难。为了让孩子能在早期和其他儿童一样顺利成长,通过药物来弥补他们在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的缺陷刻不容缓。一旦孩子长大,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患无法弥补。因此儿童多动症长大就好了的看法是错误的。

  2、多动症是家长教育不当,让孩子为所欲为,完全是社会因素,应以教育为主

  多动症与大脑皮层管理儿童行为的区域存在功能缺陷有关,孩子的行为不是故意捣乱,而是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表现。医生和心理学家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兴奋剂类药物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减少活动和改善多动症的症状,使孩子在学校有较好的表现,能接受教育,应尽快接受药物治疗。

家长教育孩子9种实用的方法

教育子女“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子女“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的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重在理解,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教育子女“学会劳动”

应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勤劳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础,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四、教育子女“学会自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坎坷会很多,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会磨练自己的翅膀,展翅飞翔五、教育子女“全面发展”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处在这个激烈竞争时代的人,若没有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及各种能力,就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家长应教育子女不仅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还应积极参加其它各项活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应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我们家长一定会努力配合学校的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父母仅告诉孩子上学很重要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孩子说明学习并不因长级或是得一文凭而终止。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你不必花许多钱去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要让孩子们看到你在读书。你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或展览会,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会让孩子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索愿望。

曾获得过美国教育部颁发的“爱因斯坦式青年”称号的梅布得老师极力主张父母必须参与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做会向他们表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关心。

你不必具有一项特长或是用许多业余时间帮孩子们做什么。多数老师欢迎家长陪伴孩子们郊游,与其他家长通通电话以及打印孩子的学期特别报告等。经常向老师询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

开诚布公地交流

找出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询问、观察孩子正在学习什么,得到这些的确实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可以给老师打电话得知孩子在课上学习了些什么内容,并且留了什么作业。

帮助孩子做到有条理

帮孩子建立学习计划,并把所有的作业都标在日历上,这样,孩子就会提前做好。

最重要事就是父母要花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研究表明,全家在一起用餐很重要。一般来说那些全家一起用餐的孩子的识字能力较强。用餐时的谈话越生动明了越有助于孩子对词汇的学习,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就强。

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

家长需为孩子创造一个无忧无虑的学习环境,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许多时候家长只看重分数。如果孩子是个全优生却不能告诉你他为获得这样的好成绩都做了些什么,那么这时父母还要对他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给他们一些启示,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与其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不如问他:“你认为在哪儿能找到答案呢?在字典上还是在因特网?”

考试成绩差是该同孩子谈一谈的信号。是什么原因使他落后了?他需要辅导吗?还是因为他没有做作业才使成绩不发好的?这些父母都要清楚地了解到。

对孩子持有较高的期望

一种鼓励孩子为他的未来着想的方法是设立家庭目标。家长写一份自己家本年度应取得哪些成就的任务书,其中包括孩子应取得怎样的进步。老师也有自己的任务,不要让任何学生落后,尽力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取得好成绩,帮优秀生更上一层楼。对孩子持有较高期望并让他们知道这一点,能鼓励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不断进取。

1、让孩子喜欢受教育。作为一个家长,你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喜欢教育本身,让他们认为受教育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所以,我希望孩子们每天上午是带着笑容去学校,下午又带着笑容回来。”要让孩子们喜欢受教育,要做到这点真不容易。家长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有多久?每天早餐的时间是一定和孩子们在一起的,下午放学后,和孩子们一起喝下午茶,听他们讲一些学校里有趣的事情。可以说只要孩子想和家长在一起,家长就会和他们在一起。所以家长安排工作的时间基本上都是上午9点至下午3点,因为那正好是孩子们上学的时间。”

2、性教育和上网。对于国内大多数家长来说,在子女教育方面可能会感到有两个困惑的难题:一个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另一个是对孩子上网如何控制。“性教育很容易,就是全家包括孩子一起观看介绍人体知识的录像,和孩子一起学习人体知识,就这样,很简单。关于上网的问题也很容易处理,把孩子们的电脑和家长的电脑连在了一起,所以孩子的电脑是受家长电脑的监督的,他们上网的内容让家长都很清楚。”

3、和孩子没有什么代沟,除了在玩电脑游戏的选择上有分别之外,并不存在代沟的问题。。

4、有关分数、爱好和期望。对于孩子们的考试分数,家长还是比较重视的,因为“这也反映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孩子考试分数不理想,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找原因,有必要的话和学校联系,找出分数不理想的原因。”对于孩子们爱好的培养,要基本上是不干涉他们的。既然是爱好,只要没什么坏处,只要他们喜欢就行了。孩子们自己对未来是什么期望,但是不管他们将来做什么,对于现在来说,教育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和礼貌是很重要的。”

每一个家长要做的

作是鼓励孩子们,去听他们说话,从而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并把时间留给孩子。最后,作为一名家长要时刻保证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走!”

对孩子的逃生教育不可忽视

第一、灌输给孩子逃生意识

虽然说孩子所处的学校环境相对安全,但是意外事件也是不可控的,故而要让孩子有一个清楚的逃生意识,遇见坏人或是地震等突发事件,应当果断逃生,学会自救自助,不要在原地等待着救援,容易错失最好的逃生机会。

第二、转身跑

若是有坏人冲进了学校或是幼儿园,此时孩子一定要转身跑开,跑到离坏人越远越好的地方,往人多的地方跑同时向大人们求救。

第三、藏在安全地带

如果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例如在班级中,此时若是坏人进入了班级,孩子要有马上躲藏起来的意识,尽量不要让坏人发现自己,能够关上门就关上门,能够躲起来就躲到坏人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出声,别让歹徒注意到,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第四、记住求救电话

爸爸妈妈要孩子从小能够记住一些求救电话,像是110,119,120等,父母的电话号码一定要背熟,孩子是弱者,他们一定要有保护自己安全意识,等确定安全之后,第一时间给父母或是公安局打电话。

第五、不和陌生人说话

很多常用的骗人伎俩就是诱哄宝宝跟自己说话,从而降低宝宝的警惕性,针对于这个情况,父母要在宝宝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意识,不要跟陌生人随意说话,即使他说认识爸爸妈妈或是老师也不要轻信他人,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是送孩子们上学比较安全。

第六、实战联系

想让孩子能够牢记逃生技巧,那么通过实战训练可以有很好的成效,因为孩子对于一些道理以及话语可能没有那么上心,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安排模拟的逃生教育,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总结:逃生教育刻不容缓,事关宝宝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一个个幸福家庭的维系,故而逃生教育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让我们齐心协力,将逃生教育进行到底吧。

相关推荐

家长教育孩子要先教育自己

其实,人人都有起跑线,有些人早一点,有些人晚一点。比如卡尔威特直到3岁才开始起跑——0到3岁期间,他都不会说话;3到6岁时不仅会说话了,还可以说6种外语;9岁时6种外语到了娴熟的地步。当时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不相信,考完他后说,这个孩子应该来读大学。结果他14岁时就拿到了数学博士,21岁被大学聘为正教授。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起跑的时候,有些人早有些人晚,有些人先快车后慢车,有些人先慢车后快车,因此面对别的孩子的成功,家长淡定吧。 家长一定要清楚孩子擅长什么,绝不能让教育的大环境把所有的孩子“一刀切”。现在

孩子遇到坏人怎么办

近期,7岁的扬州女童到泰州亲戚家吃酒席,却意外失踪遇害。时隔几日,河北秦皇岛6岁女孩与母亲路遇持刀男子抢劫,竟靠着自己的天真无邪劝退了歹徒,截然不同的结局引发儿童安全教育的思考。 国庆节期间,7岁的扬州女童到泰州亲戚家吃酒席,却意外失踪,几天后警方一河边发现失踪女童尸体,犯罪嫌疑人如今也被抓获。从最初的失踪报道到最终的女童遇害,“扬州7岁女童遇害”案让不少人震惊。 与此案截然不同的是,河北秦皇岛6岁女孩竟劝退歹徒,该女童与母亲路遇持刀男子抢劫,竟挺身挡在母亲身前,从文具盒里面取出2个钢镚递给歹徒,并说“叔

别不拿孩子当人对待

我们正处在一个“家长普遍忽略孩子”的风气之中,我这么说可能很多家长并不认同,甚至会感觉很委屈:“尽心尽力给孩子创造条件,天天为孩子操碎了心”。是的,作为父母的我们确实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关键是我们的付出是不是真的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所需要的呢?我们对孩子教育是不是真的适合孩子未来的发展呢? 许多孩子对这样的话耳熟能详:“要是你乖乖听话,我就爱你。”孩子感觉什么都是家长老师安排,自己不被父母当人看待,自己只是父母的“脸面”和实现父母未竟心愿的代理人。父母的关爱与孩子的需要脱节,这导致孩子与我们父母的疏远。围绕孩

多动症的危害

对个人的危害:轻症多动症只是学习不能专心,不主动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多动或幼稚.重症多动症,则成绩明显下降,扰乱秩序、干扰他人,随年龄增长,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因自制能力差,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斗殴、偷窃、破坏、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这些儿童主观毅力薄弱、往往事与愿违,而很多一部分家长、老师、同学对此方面表现认识不足,指责为“差生”。愚笨、品德不良、不好好学习的坏孩子,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奚落,使他们心理上遭受极大的压力、在这种压抑的心理状态下,他们破罐破摔更容易走上歧途,性

哺乳时被男孩拍照 “小孩子不懂事”是疏忽教育的结果

在许多情况下,孩子做错事时家长总以一句“小孩子不懂事”而揭过,却没有想过孩子为何会这么做,如果经常反复做错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孩子即便年龄大了也一样是没有是非观念的。古人有句话叫“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正确的教育才能够让人从歧途归正。 因此当小孩子做错事对他人造成伤害时,家长首先需要对他人进行道歉赔偿,而不是以一句“小孩子不懂事”逃避应负的责任,在之后还需要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错误,并且督促孩子改正。

教子应循三大原则

当今父母为何难当?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家庭教育专家许建国提出,家庭教育首先应从家长教育开始。许建国分析,造成如今父母难当的原因有五: 第一,现在社会文化多元了,生活环境变了,孩子复杂了;第二,父母管教孩子还用着自己当孩子时的经验,然而两个时代的孩子不一样;第三,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望子成龙越来越心切,教育孩子越来越烦躁;第四,父母爱子天经地义,父母教子不会变通,容易造成两个极端:0到12岁的“前半段”教育,是溺爱、迁就、娇惯、满足、让步,12岁到高年级,是唠叨、训斥、打骂、强制、放弃。 “两极分化”是中国

男女宝宝教育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很多宝宝都是独生子女,因而他们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家庭的头等大事,“三岁定八十”这句话用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也是至理名言,怎样才能让宝宝成为同龄人中的翘楚,大人眼中的小可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宝宝的成长教育。 男宝宝和女宝宝的教育侧重点不同,女孩需要从小“富养”,这不是让孩子乱花钱的习惯,而是让她们对金钱有个理性的态度,女孩的教养体现在她的审美观和个人气质秉性上面,一个女孩可以没有惊人的容貌,但却要有温柔坚强的内在品质,她们有着理性的思考,有着正确的价值观,虽然明白金钱是生活所需,但是它不是最重要的

儿童多动症的危害表现是什么呢

1.对个人的危害: 轻微多动症儿童只是在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去学,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在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为不服管束,被人歧视。重症多动症儿童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能跟班,难以读完小学及初中;在行为上惹是生非,干扰他人。随着年龄增长,因无自控力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 2.对家庭的危害: 多动症儿童学习不仅成绩较差,还厌学、逃学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常常被老师叫去批评,使家长恼羞成怒,回家后便对孩子施行责骂、棍棒教育。有的再请家庭教师,浪费时间和金钱也无济于事;有的使孩子家长产生对

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家庭教育

一、孩子的家庭教育首先家长加强自身修养,做孩子的榜样,做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家庭生活对孩子施加影响的。因此,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家长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自身的品格等,都会在孩子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家长的人格,是一种最重要的素质。健康的人格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由此能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孩子的家庭教育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在劳动中健康成长。一位作家曾说过:“从儿童时代起就知道劳动是生活

预防儿童疑病症的3点建议

一、疑病倾向性格早纠正 二、不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许多孩子“生病”往往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关爱,借此来获得家长的关心或逃避一些责任和问题。一次“得逞”便会引发以后的恶性循环。这种病态的人际策略极容易使孩子出现疑病症状和疑病观念。 三、家庭教育科学化 因为害怕成绩不好被家长责骂而“生病”无法上学的例子不少,排除纯粹装病的成分外,大多数孩子的不适是疑病症引发的。 现在的父母多望子成龙,因此对孩子教育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溺爱,这些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格偏激。过高的期望容易给孩子过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