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1型糖尿病要做哪些检查

1型糖尿病要做哪些检查

1.尿液检查

(1)尿糖:正常人从肾小管滤出的葡萄糖几乎被肾小管完全吸收,每天仅从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32~90mg),一般葡萄糖定性试验不能检出。糖尿通常指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150mg。正常人血糖超过8.9~10mmol/L(160~180mg/dl)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值。老年人及患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升高,血糖超过10mmol/L,甚至13.9~16.7mmol/L时可以无糖尿;相反,妊娠期妇女及一些肾小管或肾间质病变时,肾糖阈降低,血糖正常时亦可出现糖尿。糖尿的检查常用的有班氏法(借助硫酸铜的还原反应)和葡萄糖氧化酶等。班氏法常受尿中乳糖、果糖、戊糖、抗坏血酸、先锋霉素、异烟肼及水杨酸盐等药物的影响,呈现假阳性,且操作比较不方便,现已渐被淘汰;葡萄糖氧化酶法由于酶仅对葡萄糖起阳性反应,特异性较强,但当服用大剂量抗坏血酸、水杨酸、甲基多巴及左旋多巴亦可出现假阳性。尿糖不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一般仅用作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和提示可能为糖尿病而需进一步检查的指标。尿糖的影响因素除考虑肾糖阈及某些还原物质的干扰外,还常受尿量多少及膀胱的排空情况等影响。

(2)尿酮:尿酮体测定提供了胰岛素缺乏的指标,警告糖尿病患者即将或可能已存在酮症酸中毒,提示需进一步行血酮体测定和血气分析。尿酮体的测定采用硝酸钠与乙酰乙酸反应,形成了一种紫色物质,提示尿酮体阳性。但以硝普钠为基础的反应不能测出在酮体(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中在数量上占主要部分的β-羟丁酸。有报道使用含巯基的药物如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时,可产生假阳性;而如尿标本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则可产生假阴性。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并其他急性疾病或严重应激状态时,以及妊娠期间,或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时,应进行尿酮体检查。

(3)尿白蛋白:尿白蛋白测定可敏感地反映糖尿病肾脏的受损及其程度。在糖尿病肾病变早期,24h尿蛋白一般<150mg,且呈间歇性。严格控制血糖可使尿蛋白消失。运动后尿蛋白可明显增加。Mogensen认为运动试验是糖尿病肾病变早期诊断的敏感试验。

2.血液检查

(1)血糖:血糖增高,多数为16.65~27.76mmol/L(300~500mg/dl),有时可达36.1~55.5mmol/L(600~1000mg/dl)或以上,血糖36.1mmol/L时常可伴有高渗性昏迷。

(2)血酮:酮体形成定性阳性。但由于血中的酮体常以β-羟丁酸为主,其血浓度是乙酰乙酸3~30倍,并与NADH/NAD的比值相平行,如临床发生酮症酸中毒且血以β-羟丁酸为主而定性试验阴性时,应进一步作特异性酶试验,直接测定β-羟丁酸水平。

(3)酸中毒:主要与酮体形成增加有关。酮体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乙酰乙酸和丙酮可与硝普钠起反应,而β-羟丁酸与硝普钠不起反应。大多数情况,DKA时,血清中有大量的乙酰乙酸与硝普钠起反应。本症的代谢性酸中毒,代偿期pH可在正常范围内,当失代偿时,pH常低于7.35,有时可低于7.0。CO2结合力常低于13.38mmol/L(30%容积),严重时低于8.98mmol/L(20%容积),HCO3-可降至10~15mmol/L。血气分析碱剩余增大,缓冲碱明显减低(<45mmol/L),SB及BB亦降低。

(4)电解质:应注意血钠、血钾、血磷和血镁的测定。

(6)血肌酐和尿素氮:常因失水、循环衰竭(肾前性)及肾功能不全而升高。补液后可恢复。

其他辅助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常和糖尿病肾病同时存在,所以眼底检查一旦发现视网膜病变就要警惕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存在。依据病情可选作B超、心电图等检查。

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饮食治疗1型糖尿病,有一些患者有误解的地方,患者要知道控制饮食绝不是意味着尽量少吃,因为长期饥饿,热量不足可导致机体自身消耗,不仅会出现消瘦、抵抗力减弱,而且可加重糖尿病。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要遵照医嘱,合理安排每日总热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适当比例,订出自己较理想的食谱。

1型糖尿病人每天进餐的时间,数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尽量不吃零食,戒烟、忌酒。1型糖尿病病人及合并冠心病、高脂血症的病人,在饮食中还要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含胆固醇较高,应少吃或不吃,鸡蛋每日最多不超过两个。在主食定量范围内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

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粮帮助人们及时控制好血糖情况,是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最佳方法,此外在使用饮食治疗糖尿病之外,想要有效地控制血糖一定要做一些适量的运动,增强抗病能力。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有哪些区别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 临床症状的区别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 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糖尿病肾病快查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肾病快查尿微量白蛋白!这在糖尿病肾病的检查中是重要的检查方法,无论是1型还是2型的糖尿病患者都有罹患糖尿病肾病的危险,而糖尿病肾病是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如若不知道这一糖尿病肾病的检查方法,很有可能错过早期发现,延误治疗。

糖尿病肾病快查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检查,早期可借助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来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要注意,这在糖尿病肾病的检查中,属于早期诊断,早期诊断,也就意味着能够得到及时控制,及时治疗,避免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

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病患者需多次检查

糖尿病肾病快查尿微量白蛋白,但也不能仅作一次检查,由于其他一些因素如发热、感染、心力衰竭、运动、高血压、血糖控制不好好等均可使尿白蛋白排出暂时增加。且每天尿白蛋白量排出量也不同,因而,糖尿病肾病患者仅作1次检查而结果异常并不能代表什么,在糖尿病肾病的检查中,还不能说明是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故而,在糖尿病肾病的检查中,一般需要多次检查,才能确诊。

尿微量白蛋白尿——确诊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

糖尿病肾病快查尿微量白蛋白,因为,尿微量白蛋白是确诊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一般来说,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中,6个月内做尿液检查,有2~3次尿白蛋白在20~200ug/min之间,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白蛋白增加的因素后,就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

1型、2型糖尿病肾病都要做尿微量白蛋白

由于1型、2型糖尿病患者都可罹患糖尿病肾病,因而建议对于确诊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5年时就应进行糖尿病肾病的检查中,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就必须同时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查。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糖尿病1型严重还是2型严重

一般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机会远远超过2型糖尿病,且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发生早而多,而2型糖尿病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超过1型糖尿病。

相较于治疗难度而言,1型糖尿病更难治疗一些,所以相对来说1型糖尿病更严重。

1型与2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酮症和胰岛功能,其次是有无胰岛自身免疫的证据。

1. 1型糖尿病分为2大类,3型: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1A型)和非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1A型又分为速发型(经典1型糖尿病)和缓发型(LADA)。

2. 因此1型糖尿病除了LADA以外,特点都是酮症起病,病程在3个月以内,以后必须要用胰岛素维持治疗,胰岛功

能很差。如果不是酮症起病,即可排除经典 1型糖尿病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

3. 但是2型糖尿病有时也可以以酮症起病,但是一般有诱因或者病程较长或者有并发症,酮症好转后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4. 但是在临床特征类似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果BMI较低,胰岛功能较差,要考虑有LADA的可能,可以行GAD-Ab和ICA检测,如果阳性则诊为1型糖尿病中的缓发型,即LADA。

5. 在酮症起病的患者确诊为1型糖尿病后,还需要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如果阳性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如果阴性则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的患者,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3、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 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 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 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 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

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 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 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1型糖尿病的食疗

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有那些呢?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对其治疗方法以及饮食都不是很了解,导致患者减少饮食,给患者带来了不好的后果。那么如何治疗1型糖尿病最好?下面就让我们介绍一下1型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方法。

饮食治疗1型糖尿病,有一些患者有误解的地方,患者要知道控制饮食绝不是意味着尽量少吃,因为长期饥饿,热量不足可导致机体自身消耗,不仅会出现消瘦、抵抗力减弱,而且可加重糖尿病。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要遵照医嘱,合理安排每日总热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适当比例,订出自己较理想的食谱。

1型糖尿病人每天进餐的时间,数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尽量不吃零食,戒烟、忌酒。1型糖尿病病人及合并冠心病、高脂血症的病人,在饮食中还要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含胆固醇较高,应少吃或不吃,鸡蛋每日最多不超过两个。在主食定量范围内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

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粮帮助人们及时控制好血糖情况,是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最佳方法,此外在使用饮食治疗糖尿病之外,想要有效地控制血糖一定要做一些适量的运动,增强抗病能力。

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上述介绍的是饮食疗法对于治疗1型糖尿病只能有效的控制1型糖尿病的病情,不能完全治疗好1型糖尿病,如果患者想更好的对1型糖尿病进行治疗最好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1型和2型糖尿病该如何区别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临床症状的区别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1型糖尿病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1型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 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 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 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 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 流行性腮腺炎和 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 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

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1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

特点一:对于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特点二:很多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特点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特点四:大量的临场试验表明,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糖尿病有哪几种类型

一、1型糖尿病

1、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导致了体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1型糖尿病 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作出攻击并杀死他们,结果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症状表现:

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急性发病并且具有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因脂肪分解增多导致其分解产物血酮体水平升高,所以检查时除了高血糖和尿糖强阳性外,往往还有尿酮体阳性。较重者还可出现酮症酸中毒。

3、特点:

1型糖尿病绝大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而病因不清的特发性为数不多,胰岛B细胞由于受到自身免疫损伤而遭大量破坏。成年后也可发生1型糖尿病,但大多是进展缓慢,症状不明显,所以称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临床上常常误诊为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所以要用外源性胰岛素给予替代治疗。

二、2型糖尿病

1、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是当前糖尿病患者的主体,占到90%以上。其病理机制是多种组织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伴有胰岛素的分泌障碍,后者主要包括胰岛素量的不足或者质的下降。患者不发生自身免疫性损伤,胰岛细胞数量多不减少,但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致使患者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而造成高血糖。

2、症状表现:

病人在疾病初期或甚至终生,其生存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通常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由于高血糖发展缓慢,许多病人早期因无典型症状,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多年未发现糖尿病,但却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教你6个妙招预防远离糖尿病

1、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2、控制血压

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实现减肥,特别要关注腹部脂肪,因为腹部减肥能大大提高糖耐量。控制高血压,这与糖尿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3、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胖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开始“瞄上”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预防1型糖尿病,首先就要把体重降下来,使体重接近正常。

4、控制盐量

多尿是1型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和肥胖,多吃盐会使血压升高,不利于高血压的防治,故必须限盐。少吃盐可以减少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

5、饮食疗法

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的人是1型糖尿病的青睐对象。为了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控制,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6、定期血糖检查

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相关推荐

糖尿病的主病因分析

1型糖尿病 1、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 2、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2型糖尿病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

1型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呢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是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有两种类型的糖尿病。第一种1型糖尿病发病于30岁以下的人,发病比较突然,主症状是多尿多食但是消瘦明显。2型糖尿病主发病于中老年人,肥胖的人发病率比较高,而且经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主症状是口渴、乏力,但是血糖增高不明显。 目前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主都是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和免疫机制有关。1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但是并不是指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患有。2型糖尿病的病因也不是十分明确,也有遗传的倾向,但是主原因还是生活环境的

小儿感冒潜在哪些隐患

小儿感冒尽快治愈,除了我们所了解的,感冒可以导致发烧、肺炎等,还有1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病因很复杂,其中感冒、腹泻、呼吸道疾病是重原因。 从临床上看,尽管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但病毒的确是重的诱因,因为这些病毒会引起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免疫细胞分不清“敌我”,破坏了胰岛β细胞,让其不能正常地分泌胰岛素,从而造成1型糖尿病。 专家提醒,1型糖尿病在发病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对表达能力有限的“小小孩”,家长不妨把感冒加重当作一个判断指标,因为1型糖尿病的孩子免疫力差容易感冒,而感冒又会让胰岛β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

得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 1型糖尿病病因

遗传和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异常抗体的存在会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使其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而遗传则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与家族无人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相比,父母患有此病的子女更易患上型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 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

1型糖尿病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

并发慢性的疾病。1型糖尿病患上之后对于他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会并发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以及、脑大血管病变等慢性的疾病,并发症相当凶险,因此患上1型糖尿病之后不忽视,需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的工作。 低血糖。1型糖尿病患者身体还会出现的症状就是低血糖反应,这个也是1型糖尿病患上之后对他人体的影响,轻度低血时患者身体会出现的患者的症状包括心慌、手抖、饥饿、出冷汗等表现。严重时还会导致患上出现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一旦确诊患上1型糖尿病,不耽误一定重视治疗工作。 多饮、多尿、

糖尿病的预防知识

糖尿病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一旦患上糖尿病对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能预防糖尿病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定期血糖检查 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三年测一次血糖。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绝对有益。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

1型糖尿病是否遗传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生活。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如果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就是十七分之一。但如果是孩子的妈妈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遗传几率只是二十五分之一。如果妈妈是满25岁以后才生的孩子,遗传几率就会降低到一百分之一。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