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肉医书记载
龙眼肉医书记载
1、《纲目》: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严用和《济生方》治思虑劳伤心脾有归脾汤,取甘味归脾,能益人智之义。
2、《药品化义》:龙眼,大补阴血,凡上部失血之后,入归脾汤同莲肉、芡实以补脾阴,使脾旺统血归经。如神思劳倦,心经血少,以此助生地、麦冬补养心血。又筋骨过劳,肝脏空虚,以此佐熟地、当归,滋补肝血。
3、《本经》: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
4、《滇南本草》: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
5、《得配本草》: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
6、《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脾胃。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脾虚泄泻。
舌苔与健康状况 脏腑分布
舌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据历代医书记载,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比如说舌尖红一般提示心火亢盛,舌边红是肝胆热。
天麻粉可以冲开水喝吗 天麻和什么相克
1.有医书记载,天麻不可与御风草根同用,否则有令人肠结的危险。
2.浓茶可解药性,也不能够和天麻一起吃。
3.天麻可以平肝熄风,吃天麻的同时还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肝火旺盛的请款。
黄芩不能和什么一起使用 黄芩一次用量20克多吗
根据情况看。
根据医书记载,黄芩一次的用量是3-10,因此从理论上来看,黄芩一次用20克的话,是超出规定用量的,但黄芩具体的用量,可根据人数和个人体质及病情进行调整,所以黄芩一次用20克是否多了,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看。
白扁豆花的功效与作用 健脾和胃
根据医书记载,白扁豆花具有补脾和中的作用,对于脾虚引起的虚弱无力、消瘦乏食、恶心呕吐等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能够帮助调理脾胃,促进人体食欲增加,摆脱虚弱无力的状态,同时对于胃炎等胃部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保护脾胃,维持脾胃的正常运行。
紫草相关医书记载
《本经》:中药紫草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
《别录》:中药紫草疗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齄。
《药性论》:中药紫草治恶疮、瘑癣。
《本草图经》:中药紫草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
《纲目》:中药紫草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医林纂要》:中药紫草补心,舒肝,散瘀,活血。
《吉林中草药》:中药紫草治便秘,尿血。
《陕西中草药》:中药紫草治汤火伤,皮炎,湿疹,尿路感染。
《纲目》:“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红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宜忌之。故杨士瀛《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导大便,使发出亦轻,得木香、白术佐之,尤为有益。又曾世荣《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实者犹可用,脾气虚者反能作泻。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所以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本草经疏》:“紫草为凉血之要药,故主心腹邪热之气。五疸者,湿热在脾胃所成,去湿除热利窍,其疸自愈。邪热在内,能损中气,邪热散即能补中益气矣。苦寒性滑,故利九窍而通水道也。腹肿胀满痛者,湿热解而从小便出,则前症自除也。合膏药疗小儿痘疮及面齄,皆凉血之效也。”
《本草求原》:“紫草,痘疹隐隐,欲出未出,色赤干枯,及已出而便闭、色紫黑者宜之,痘夹黑疔亦宜。若痘已齐布红活,二便通调,则改用紫草茸,…,于血热未清,用以活血而寓升发之义也。若红活,二便滑,及白陷者,忌之。至灰滞而便滑,则又宜虫部之紫草茸,宜参观之。”
《本草崇原集说》:“时法每以紫草配为凉剂,解痘毒,率多寒中变证。惟士宗先用桂枝汤化太阳之气,气化则毒不留。又有桂枝汤加金银花、紫草等法。”
《本草正义》:“紫草,气味苦寒,而色紫入血,故清理血分之热。古以治脏腑之热结,后人则专治痘疡,而兼疗癍疹,皆凉血清热之正旨。杨仁斋以治痈疡之便闭,则凡外疡家血分实热者,皆可用之。且一切血热妄行之实火病,及血痢、血痔、溲血、淋血之气壮邪实者,皆在应用之例。而今人仅以为痘家专药,治血热病者,治外疡者,皆不知有此,疏矣。”
紫苏梗水能抑制宫缩吗 紫苏梗泡水用多少克
5-9。
由于紫苏梗是不易宜长期过量服用的,因此紫苏梗泡水的用量,都是根据中医书记载的用量使用,也就是一次5-9克左右。
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病情程度、年龄、体重等都不同,所以要是用于疾病的时候,具体用量则需要根据专业医生的指导使用了。
紫草油有什么作用 抗菌消炎
古医书记载,《陕西中草药》:“治汤火伤,皮炎,湿疹,尿路感染。”现代医学也证明,紫草油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皮肤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常应用于感染伤口及神经性皮炎。
豇豆医书记载
1、《滇南本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
2、《纲目》:“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数,解鼠莽毒。”
3、《本草从新》:“散血消肿,清热解毒。”
4、《医林纂要》:“补心泻肾,渗水,利小便,降浊升清。”
5、《四川中药志》:“滋阴补肾,健脾胃,消食。治食积腹胀,白带,白浊及肾虚遗精。”
龙眼补气益血功效好
中国古人很早就食用龙眼,并给予栽种。东汉《神农本草经》说:“龙眼名益智,生南海山谷。”《后汉书》记述:“交趾七郡献龙眼,盖龙眼之见珍,自汉已然。”汉代所说的南海、交趾,相当于现今广东岭南地区。
龙眼别名甚多,诸如龙目、骊珠、益智、圆眼、桂圆、蜜脾、荔枝奴、川弹子等。有的文献记述了某些别名的由来,明代《本草纲目》说:“龙眼、龙目,象形也。”唐代《岭表录异》对荔枝奴的解释为“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谓之为荔枝奴。”
中国古人早已把龙眼用于保健疗病,认为是滋补良药,具有补益气血和安神等功效,能治疗失眠、健忘、惊悸、虚羸体弱、产妇浮肿等病症。龙眼肉可单独食用或制成龙眼膏,例如清代医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记述的“玉灵膏”,是用龙眼肉加白糖(用量约为龙眼肉的1/10)蒸熟加工的成药,据称其功效“大补气血,力胜参芪”,开水冲服可治疗气血不足者,并认为很适于产妇临产之前服之。龙眼还可和其他药物配伍成多种治疗用途的方剂,其中如宋代医家严用和在《济生方》记载的“归脾汤”,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等功效,至今仍为保健医疗常用之名方。
此外,龙眼肉与其他食物可做成多种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是大家熟知的甜点,而龙眼莲子汤、龙眼红枣汤、龙眼赤豆汤等,还可供食疗之用。
现代科学实验得知,龙眼肉富含葡萄糖、核黄素、钾、镁、磷,硒含量尤为突出。还含较多蔗糖、酒石酸、尼克酸、胆碱、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有报道说,龙眼肉很可能还含有延缓衰老的物质。因此,日常生活中适量食用龙眼肉,对身体有补益。但中医学认为,消化不良、舌苔厚腻、咽喉红痛、牙痛、阴虚内热者暂时不宜食龙眼。
除了用龙眼肉保健医疗,中医文献还记载龙眼核、龙眼壳、龙眼叶的治病作用。将龙眼核煅存性后,研成细末(名为“骊珠散”),用于外敷创伤局部,能止血、定痛,并能减轻愈后瘢痕。《本草纲目》记述,取龙眼核6枚、胡椒14粒同研成细末,可用于擦治腋部狐臭。龙眼壳煅存性研细末,用茶油调成糊,可用于外敷治疗烫伤与久不愈合的皮肤溃疡。还有,龙眼叶煎汁,用于外洗治疗疮肿等。
龙眼树木材纹理细密,质坚耐久,色紫悦目,用于雕刻工艺品,属上乘材料。
美味龙眼补气益血
补气益血,龙眼除了美味之外,还有很多功效。
“外衮黄金色,中怀白玉肤,劈破皆走盘,颗颗夜光珠。”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篆刻家宋钰
龙眼为亚热带多年生常绿乔木,发源于中国,主要生长于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等地。龙眼依不同的品种与生长地区,通常树龄一百多年,每年7~10月果实成熟,果龄七八十年。中国古人很早就食用龙眼,并给予栽种。东汉《神农本草经》说:“龙眼名益智,生南海山谷。”《后汉书》记述:“交趾七郡献龙眼,盖龙眼之见珍,自汉已然。”汉代所说的南海、交趾,相当于现今广东岭南地区。
龙眼别名甚多,诸如龙目、骊珠、益智、圆眼、桂圆、蜜脾、荔枝奴、川弹子等。有的文献记述了某些别名的由来,明代《本草纲目》说:“龙眼、龙目,象形也。”唐代《岭表录异》对荔枝奴的解释为“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谓之为荔枝奴。”
中国古人早已把龙眼用于保健疗病,认为是滋补良药,具有补益气血和安神等功效,能治疗失眠、健忘、惊悸、虚羸体弱、产妇浮肿等病症。龙眼肉可单独食用或制成龙眼膏,例如清代医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记述的“玉灵膏”,是用龙眼肉加白糖(用量约为龙眼肉的1/10)蒸熟加工的成药,据称其功效“大补气血,力胜参芪”,开水冲服可治疗气血不足者,并认为很适于产妇临产之前服之。龙眼还可和其他药物配伍成多种治疗用途的方剂,其中如宋代医家严用和在《济生方》记载的“归脾汤”,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等功效,至今仍为保健医疗常用之名方。
此外,龙眼肉与其他食物可做成多种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是大家熟知的甜点,而龙眼莲子汤、龙眼红枣汤、龙眼赤豆汤等,还可供食疗之用。
现代科学实验得知,龙眼肉富含葡萄糖、核黄素、钾、镁、磷,硒含量尤为突出。还含较多蔗糖、酒石酸、尼克酸、胆碱、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有报道说,龙眼肉很可能还含有延缓衰老的物质。因此,日常生活中适量食用龙眼肉,对身体有补益。但中医学认为,消化不良、舌苔厚腻、咽喉红痛、牙痛、阴虚内热者暂时不宜食龙眼。
除了用龙眼肉保健医疗,中医文献还记载龙眼核、龙眼壳、龙眼叶的治病作用。将龙眼核煅存性后,研成细末(名为“骊珠散”),用于外敷创伤局部,能止血、定痛,并能减轻愈后瘢痕。《本草纲目》记述,取龙眼核6枚、胡椒14粒同研成细末,可用于擦治腋部狐臭。龙眼壳煅存性研细末,用茶油调成糊,可用于外敷治疗烫伤与久不愈合的皮肤溃疡。还有,龙眼叶煎汁,用于外洗治疗疮肿等。
龙眼树木材纹理细密,质坚耐久,色紫悦目,用于雕刻工艺品,属上乘材料。
按摩足三里有什么作用 足三里怎么定位
医书记载,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往下约四横指处。
足三里算是十分好找的一个穴位了,一般直接使用右手心按住膝盖顶部,五指朝下进行定位,在中指顶端外向一指的地方就是右腿的足三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