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辨证治疗气虚血瘀证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气虚血瘀证方法

气虚证

证候: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药:举元煎。

常用药:阿胶养血止血;炒艾叶暖宫止血;乌贼骨固冲止血。

血瘀证

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祛瘀;失笑散祛瘀止血止痛。

上述药方对治疗气虚血瘀很有效,如果你有需要可以来试一试。中医专家提示,每个人的体质状况不同,使用调理气虚血瘀的方剂也有区别。因此,如果你有气虚血瘀的状况,最好根据医嘱来使用药方。

中医辨证肺气虚

肺气虚证是指肺气虚弱、肺、功能活动减弱所表现证候。 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久病引起肺虚或气生成不足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咳喘无力 气短 动则尤甚, 痰多清稀;声低懒言、面色淡白、神倦疲乏;或有恶风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虚。

病机分析:本证以咳喘无力气短和全身功能减退为诊断要点;肺气亏损故咳喘无力,气短动则气促肺气不足,输布水液功能减弱水液停聚肺系,聚而成痰随肺气上逆所以痰多清稀; 肺气虚则声低懒言;面色淡白神倦疲乏;舌淡苔白脉虚为气虚之征,肺气虚不能卫外腠理不固故自汗恶风。防御功能减退因此易感冒。

相似证候辨别:虚证;应与心气虚鉴别;心气虚常伴气短少气及汗出之症,多有心悸怔忡、脉搏异常,咳嗽易感冒则应与风寒束肺。外感鉴别后者病程短为新病一般虚象不严重,当然兼证例外。

中医治疗面瘫

中 医治病注重整体,疗效巩固,副作用小。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大法,对于面瘫的治疗早期以祛邪通络牵正为主,后期以扶正通络牵正为主。临床治疗中, 中医首先针对致病之病因、部位、性质,病人的体质,有的放矢,扶正祛邪,“以平为期”,使之恢复正常。《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补不足,损有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临床诊治密切关注病因与人体疾病变化的内在联系。其次,临证遣方用药、针刺等治疗的施用,亦主张适度,补偏救弊,更 注重时刻不忘顾护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

中医治疗面瘫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等方法,中医注重辨证论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风邪入络证、风痰阻络证、风热犯络证、风寒袭络证、气虚血瘀证等等,采用中药治疗根据不同证型选方用药,(1).风邪入络证:治法祛散风邪、通络牵正,方药牵正散加味;(2).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散邪、化痰通络,方药牵正散合二陈汤加减;(3).风热犯络证:治法疏风散热、通络牵正,方药银翘散合牵正散加减;(4).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通络牵正,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合牵正散加减;(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牵正,方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

脾虚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虚证,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治以健脾为大法。

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

脾虚泄泻

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之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临床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其脉多虚濡或沉缓、细弱。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所致,治以温运健脾为主。

脾虚身肿

指因脾虚所致之身肿。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脾虚身肿往往有常肿常退的特点。《症因脉治》卷三。秦景明谓:“脾虚身肿之症,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语言懒怯,常肿常退,……脾虚身肿之因,大病后,久泻后,脾土之真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不能运化水谷,则诸经凝窒而肿证作矣。”脉多濡弱,或有弦数、浮大意。治当健脾温中。

脾虚出血

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

脾虚腹胀

因脾虚饮食难以运化,中气痞窒而引致之腹胀。《症因脉治》:“脾虚腹胀之证,食少身倦,脾虚不运,二便清利,言语轻微,心腹时胀时退,朝宽暮急。”治宜健脾消胀。

脾虚多涎

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脾虚自汗

自汗而兼见脾虚证者。《证治汇补·汗病章》:“脾虚自汗,倦怠少食。”。

脾虚生风

指脾虚引动内风而致的病证。临床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为主证,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宜补脾祛风。

脾虚带下

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脾虚便秘

指脾虚所致之便秘。《医学原理》卷五:“脾病不能克化水谷,是以不思饮食。水谷外入既少,则内便溺亦无,况又胃气不生,脾血不濡,大肠枯燥,是以大便或二三日只一见,或涩而不行……”

脾虚如球

目之上下眼胞肿胀如球状者。出《证治准绳·杂病》。亦名胞虚如球、悬球。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眼部五轮理论:脾属土曰肉轮,为上下胞睑,脾在此指胞睑。证见胞睑浮肿,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张氏医通》卷八:“谓目脾浮肿如球也。以两手掌擦热拭之,少平,顷复如故。”治宜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

脾虚经行先后无定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虚血少,统摄无力,以致冲任失调,而见经期先后不定,经血色淡,或混有粘液,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脾虚寒证

指脾气、脾阳虚寒出现的症候。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胃经虚实寒热证治》:“脾虚寒病,泄泻,腹满,气逆,呕吐,心烦不得卧,肠鸣,虚胀,饮食不消,劳倦,虚赢,喜噫,四肢逆冷,多卧少起,情意不乐。”

肝郁脾虚

指肝气郁结导致的脾虚证候。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不利,脾气亦因之运化失职,出现以消化功能减弱为主的证候,如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失气,及胁胀痛等。治宜健脾疏肝,以健脾为主。

肺脾两虚

多指肺脾气虚。脾肺为母子关系,母病可及子,子病盗母气,二脏相互影响而同病。症见久咳不已,短气乏力,痰多清稀,纳食减少,腹胀便溏,甚则足面浮肿,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补脾益肺。

肝阳上亢还是肝胆湿热,二者有什么区别

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大多与肝胆胃火重或肝胆胃有湿热,肾阴虚或阳虚等有关。建议找有经验的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并应从饮食上调节,忌食辛辣剌激食品,忌油腻,忌饮酒,忌海鲜,忌腥荤及发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舒畅等。也可以服甲硝唑芬布芬胶囊,黄连素片,庆大霉素片治疗。如果是肾阴虚者可以服知柏地黄丸,肾阳虚者服肾气丸治疗。

2、经常睡眠不好,多梦、不能深层睡眠,容易醒。白天感觉疲劳,特别是午后。引起失眠多梦的原因很多,有心肾不交,心血不足,心脾两虚,血虚,气虚,肝郁气滞,心肝火旺,血瘀,忧思伤脾等等。建议找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也可以选服养血安神片,解郁安神颗粒,安神补心片,脑心舒口服液,安神补脑液等治疗。

3、长期大便不成型,水冲即散。可能与湿热,脾胃虚弱等有关。

4、近两年容易长湿疹,包括肛门、阴囊部位。与湿热,体质免疫功能失调等有关 5、偶有眼睛干涩,视物模糊。与肝肾虚弱,湿热,肝火等有关。建议找有经验的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

脚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4)木瓜30克,甘草30克。将上药水煎取汁,侯温后足浴5-10分钟,每日2次,每天1剂,连续5-10天。

(5)藿香30克,黄精、大黄、皂矾各12克,米醋1000毫升。将上药切碎置米醋中密封浸泡一周后;去渣,备用(浸泡时每天摇动数次).使用时取药液每天浸泡2-3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5—7天。

(6)丁香15克,苦参、大黄、明矾、地肤子各30克,黄柏、地榆各20克。上药水煎取汁,而后将药液候温洗足,每次10-15分钟,每日5-6次,每日1剂,每剂可用2次。

(7)葛根,白矾、千里光各等量。将上药烘干研末,密封包装,每袋约重40克,每次取粉剂1袋倒入盆中,加温水约1000-2000毫升,混匀足浴,每次20分钟,7日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8)白鲜皮40克,苦参、黄柏、苍术各30克,防风20克,荆芥穗、枯矾各10克,蛇床子、地肤子、黄精、藿香各50克,葱白4枚。上药加水约3000毫升煮沸,待温时将双脚浸泡在温液中10-15分钟,每日2次,一般用药4-5剂即可。

气血不足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气虚

1、益补食品:牛肉、羊肉、枸杞、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2、相应膳食:怀山百合莲子汤;参药煨乳鸽;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枣烧猪蹄。

3、忌食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

4、忌食食品: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大头菜)、胡椒、荜拨、中指、紫苏叶、薄荷、荷叶。

二、血虚

1、补益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

2、相应膳食:当归熟地乌骨鸡;怀山牛腩煲;怀菊带鱼;玫瑰怀菊露。

3、忌食少食: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4、忌食物品:荸荠、大蒜。

中医辨证脾虚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预后良好。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脉搏充盈。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尤其在劳累后,腹胀明显加重。消化功能减退,必然使营养吸收减少,其结果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全身无力,舌色淡白,脉搏无力。其次,脾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减退,可见大便稀薄不成形,劳累后下肢浮肿,入睡后口角流涎,舌胖大,舌边有齿痕等。

脾的第二个功能是“升清”。何谓“升清”?“升”就是向上输送之意;“清”是指体内的营养物质。脾的升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头部,保持头部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升清功能正常的人,表现为精神振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不易疲劳。升清功能减退,头部供养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倦,脑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目眩,或饭后困倦欲睡,或一时性两耳如塞,或入睡后两目闭合不全等。二是清气有“托举”脏腑组织的功能。人体的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够维系在体内相对固定的位置,与脾的升清功能有关。当这一功能减退,会出现“清气下陷”的症状,如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清气下陷”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饭后就想大便,喝冷饮或稍食油腻即泄泻,疲劳时尿液浑浊等。说明“清气下陷”使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大小便流失。

中风偏瘫怎么冶

针刺治疗

体针: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中渚下肢:秩边、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新面针:上肢区、下肢区、肝区、脾区头针:对侧头皮的运动区

中医辨证治疗

1、气虚血瘀型:偏枯不用,或肢体麻木,兼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面色无华,气短无力,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治法: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桃仁、赤芍、地龙、川牛膝、鸡血藤、木瓜、丝瓜络等。

2、阴虚风阳上扰型:头晕目眩,耳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石决明、刺蒺藜、炮龟板、僵蚕、黄芩、栀子、怀牛膝、当归、川芎、赤芍、土元等

气虚血瘀证的介绍

气虚血瘀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症候表现为辨证要点。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气少懒言,为气虚之证;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常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舌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气虚血瘀证因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以面淡而晦暗,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脉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心悸怔忡气短,纳少乏力,活动后尤甚,颜面浮肿,胸闷不适,神疲自汗。或胸中隐痛,或腹中胀满作痛,或有积块,或为偏瘫。舌青紫或有瘀斑,脉细缓而涩。根据既有气虚证,又兼血瘀证,即可辨为本证。

证属虚中夹实,以气虚与血瘀证候同时并见为特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衰减,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如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皆为气虚之证;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血行缓慢,瘀阻络脉,故可见面色晦滞。临床上气虚血瘀证,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或舌有瘀斑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气虚血瘀证这种疾病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我们想要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就需要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的摆脱气虚血瘀证的发生。一般我们在生活中治疗气虚血瘀证这种疾病是可以采用泡脚的方法。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分为以下类型:

血热症

皮疹红色,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多夏季发病,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方药:荆芥穗6克,防风6克,僵蚕6克,金银花6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紫背浮萍6克,干生地9克,薄荷5克,黄苓9克,蝉衣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时间不宜过长,每日一剂,分两次凉服。忌辛辣、发物。

气虚血热

中风症状

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五型的临床表现见辩证施治各证型中的证候。

睡觉老做梦,怎么办呢

多梦的原因很多,有心肾不交,心血不足,心脾两虚,血虚,气虚,肝郁气滞,心肝火旺,血瘀,忧思伤脾等等。建议检查确诊。也可以找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也可以选服中成药如养血安神片,解郁安神颗粒,舒眠胶囊,安神补心片,脑心舒口服液,安神补脑液等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症吃中药能调理好吗

多囊卵巢综合症可以通过中药治疗。中医根据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特点,认为该病属于中医学的“月经病”、“不孕”、“闭经”等范畴,认为其发生主要是肾气-天癸-冲任-胞宫之间生克制化失调。 结合现代医学认为多囊卵巢综合症有卵泡发育但不能发育成熟——肾虚,与增厚而坚硬的卵巢包膜成为机械性影响排卵障碍——血瘀的发病特点,肾虚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并与心、肝、脾、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中又与肝、脾更为密切。 但是肾虚证分为多种不同的证型,如肾气亏虚证、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等等,所以建议患者找有经验的中医辨证论治,不要擅自用药。

相关推荐

月经期恶心是什么原因呢

考虑经前期综合征的可能性比较大。经前期综合征是这是育龄妇女在月经前7~14天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 对付经前期综合征 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 由于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因此西医缺乏特异的、规范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然而,中医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施药效果较好。临床症状多分为肝郁气滞型,血瘀型,血虚型,脾虚型,肾阳虚型,以及肾阴虚型,分型辨证治疗效果好。

老人中风症状

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风痱。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这里介绍的为类中风(脑卒中)。 症状如下: 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

肺气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1、痰浊壅肺 证候: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状,喘促气急,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2、痰热郁肺 证候:咳嗽,咯痰色黄粘稠,咯吐不爽,喘息气粗,胸部胀满,烦躁,口渴欲饮,身热微恶寒,溲黄便干,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3、肺肾气虚 证候:喘促日久,倚息不能平卧,呼多吸少,声低气怯,气不得续,动则喘促更甚,胸闷,心悸,咳嗽,痰多清稀或白如沫,形寒肢冷,夜尿多,重者面青唇暗,舌淡或紫暗,苔白,脉沉细数

郁证中医辨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纳呆食少,或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喜冷饮,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满闷,胸胁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伤欲哭,多疑易惊,或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哭号叫骂,舌淡苔薄,脉弦。 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少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胃出血的中医辨证治疗

1.中医治胃溃疡出血处方:侧柏叶三钱,炮干姜二钱,艾叶二钱,浓煎取计,兑童便60毫升,频频服之。次晨往诊,吐血渐止,脉沉细涩,舌质淡,无苔,原方再进,加西洋参四钱益气摄血,三七研末吞二钱,止血消瘀,频频服之。 2.若见胃病日久,胃脘隐痛绵绵,时而痛甚,饮食减少,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常排柏油样便,舌质淡,舌苔薄,脉弱。治法:益气补虚,清热止血。药物组成:生地30克,黄芪、大黄各15克,黄连9克,生甘草6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次取30克,水煎服,日1剂。 3.韭菜150克,山药150克,藕节150克。诸药均用鲜

高血脂的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脂的推拿疗法 操作:以头面部、上肢、腰背部、下肢为主,分别取坐位、俯卧、平卧等姿势,采用滚、按、揉、推、拿、拨、叩等手法,以患者自觉明显酸、胀感为度,每次推拿20~30分钟,20次为一疗程。 高血脂的气功疗法 1.松功 选择任何体位,只要自然舒适即可,呼吸平静自然,吸气默想“静”字,呼气默想“松”字,然后依次从头、肩、上肢、胸、背、腹、腰、臀、大小腿、双脚放松,最后意守双脚,每放松一遍约5分钟,最后从头开始向下,直至双脚、全身放松,要缓慢反复进行。 2.静功 取仰卧、平坐、盘坐位,做到虚灵顶劲,沉肩坠

血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通治方] 徐景藩:治疗必先静卧。用白芨粉1.5~3克,参三七1.5~2克,1日3次或6小时1次,温开水调成糊状内服(按1克粉剂加水8毫升的比例)。服后半小时内不饮水。血止后续服3日,酌减其量后再服3日。如无参三七,单味白芨适当加量,效亦相仿,疗效确切。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万潜斋:治吐血奇验方。 上肉桂1.5克(去皮,研末冲服,忌火) 当归桔梗 枳壳各2.1克 大黄(酒微煮) 厚朴(姜汁炒) 川郁金紫苏各2.4克水煎,进童便半钟,姜汁2茶匙,先服2剂,再用:寸冬9克川贝3克 川续断4.5克炙远志1

中医辨证治疗脾虚的方法

如果你经常食欲下降,或者总是有饥饿感,但是吃了东西却又有饱胀的感觉;如果你经常发现舌头两边有明显的齿痕,或者舌苔发白而且舌苔很厚;如果你每天的排便形状软烂、黏腻,大便溏薄;如果你经常四肢乏力、水肿、胸闷气短、头晕脑涨。那么这些症状很有可能是脾虚引起的。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

痛经跟妇女月经来潮的关系都有哪些

临床上女性患者比较会出现气滞、血瘀、寒凝等证,当然也有因为血热壅阻而引起症状的患者,这些都属于实证的范围。另外,也有经血量过多、经后疼痛的患者,常见阴虚、气血虚,这些则属于不荣则痛的虚证。 中医辨证常依照证型而有不同的治法,比如寒凝血瘀者适合使用少腹逐瘀汤、温经汤等中药方予以温经活血;气滞血瘀者适合使用膈下逐瘀汤、乌药顺气散等中药方予以理气止痛;气虚血瘀者适合使用桃红四物加黄耆、党参以便补气活血;瘀热壅阻者适合使用血府逐瘀汤以便清热活血;阴虚夹瘀者适合使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来治疗,如此可望滋补肝肾。 除了

舌头发黄怎么办 中药调理

舌苔发黄还可以通过中药进行调理,舌苔发黄不仅只是实热导致的,还有可能是气虚导致的,普通人难以辨别,这时建议进行中医辨证治疗,遵从医嘱服药调理,这样不仅能够治疗好舌苔发黄的症状,还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