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损伤的分类
脑损伤的分类
原发性脑损伤,常见为脑震荡。一般情况下患者都有外伤史,伤后短时间后清醒,但往往不能回忆受伤瞬间过程,对症处理可愈。一般要严密观察,及时发现颅内血肿。
继发性脑损伤,常见的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在脑损伤的基础上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可为局部或全脑性。若挫伤较重,局部出血较多,则可形成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以上病理改变均可继发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损伤的分类
损伤根据其性质和特点,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如下七种:
1.按损伤部位分类 外伤、 内伤。外伤是指皮、肉、筋、骨损伤,临床可分为骨折、脱位与 筋伤;内伤是指脏腑损伤及损伤所引起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各种损伤内证。
2.按损伤的发生过程和外力作用性质分类 急性损伤、 慢性劳损。急性损伤是指由于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慢性劳损是指由于劳逸失度或体位不正而外力又经年累月作用于人体所致的病证。
3.按受伤时间分类 新伤、陈伤。新伤主要是指受外力作用后发生病证并立即就诊者;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4.按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分类 闭合性、开放性。闭合性损伤是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开放性损伤是指由于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 皮肤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流血,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5.按受伤程度分类 轻伤、重伤。
6.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类 生活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损伤、运动损伤等。
7.按致伤因素的性质种类分类 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生物损伤等。
颅脑损伤的病因及分类有哪些
颅脑损伤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以及脑神经在受到外力作用后所发生的损伤。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1) 根据脑损伤病理改变的先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①原发性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后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脑挫裂伤等。② 继发性脑损伤:是指头部受伤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主要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等。(2) 根据受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脑损伤。① 开放性脑损伤:多由锐器或火器直接造成,常伴有头皮裂伤、颅骨骨折和硬脑膜破裂,有脑脊液漏。② 闭合性脑损伤:为头部接触钝性物体或间接暴力所致,脑膜完整,无脑脊液漏。
神经损伤分类
具体包括:
(1) 嗅神经损伤 常有筛骨骨折或额底脑挫伤表现,如脑脊液漏、一侧或双侧嗅觉部分或完全丧失。
(2) 视神经损伤 常伴有累及眶尖和视神经管的前、中颅窝骨折。病人伤后即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正常。若视交叉部受损,出现双眼视力受损,视野缺损。
(3) 动眼、滑车、外展及三叉神经眼支损伤常有蝶骨小翼、颞骨岩部及颌面部骨折表现。动眼神经伤者可见复视、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偏向外下方;滑车神经损伤可见向下凝视时出现复视;外展神经损伤可致受损侧眼球外展受限、眼球内斜;三叉神经损伤可见角膜反射消失、面部感觉障碍、咀嚼无力,偶有三叉神经痛。
(4) 面、听神经损伤 常有颞骨岩部及孔突部骨折,伤后不同时间出现面部瘫痪、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角膜炎、耳鸣、眩晕、神经性耳聋等表现。
(5)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损伤 极少出现。常有枕骨骨折。表现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丧失、声音嘶哑、肩下垂、伤侧舌肌萎缩、伸舌偏患侧。
脑损伤与脑瘫的区别有哪些
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伤。根据伤后脑组织与外界相同与否分为开放性及闭合性脑损伤。根据暴力作用于头部时是否立即发生脑损伤,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也就是说,有一部分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发生的脑损伤导致的;另一部分脑性瘫痪也可能由其它因素导致。但是,脑性瘫痪是一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不是一种病因或损伤。所以,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混淆。
脑外伤后遗症的特点
根据损伤特点,可将颅脑损伤分为局部损伤和弥漫性损伤。二者在致伤因素、损伤机制和病理表现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另外,根据脑损伤发生的时间可以将颅脑损伤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二者具有不同的病理表现。
颅脑损伤始于致伤外力作用于头部所导致的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机械形变(mechanical distortion)。损伤类型则取决于机械形变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原发性脑损伤主要是神经组织和脑血管的损伤,表现为神经纤维的断裂和传出功能障碍,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功能障碍甚至细胞的死亡。
继发性脑损伤包括脑缺血、脑血肿、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这些病理生理学变化是由原发性损伤所导致的,反过来又可加重原发性脑损伤的病理改变。
二者的发生机制不同。在局部脑损伤中,创伤导致脑挫伤和血肿的发生,从而出现颅内占位效应,导致脑移位、脑疝和继发性脑干损伤的发生。而后者则是昏迷发生的主要原因。
重新认识早产儿脑损伤
重新认识早产儿脑损伤
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但早产儿脑损伤带来的远期后遗症,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我国依据医院产科记录统计的早产儿发生率为 7.8%,其中 VLBWI 占 9.1%。过去认为,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围产期缺氧缺血,其经典病理形式是脑室周围 - 脑室内出血 (PVI-IVH) 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随着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积累以及临床神经影像学、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对早产儿脑损伤的病因、发病机制还是神经病理学改变的认识,都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围产期宫内感染/炎症导致白质损伤以及随后对脑发育的干扰导致不良神经结局的重要机制已引起广泛关注。
近期袁天明等发表文章就早产儿脑损伤的神经病理学、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防治进展等进行讨论。
一、早产儿脑损伤的神经病理学分类及特点
1962 年,Banker 和 Larroche 首次通过尸体解剖病理学检查确立了 PVL 的概念,其典型病变是脑室周围白质坏死并形成囊腔,这种损伤主要见于出生胎龄 <32 周、出生体重 <1 500 g 的早产儿,是既往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主要形式,也是造成脑性瘫痪等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而 Paneth 将早产儿脑损伤分为脑白质损伤 (WMD)、脑非实质区出血、脑其他部位(小脑、基底核、脑干等)损伤等;其中早产儿 WMD 的病理改变包括: (1) 囊状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2)孔洞脑。(3)缺血和出血性梗死。(4)脑室扩大。
WMD 在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 3 种类型: (1) 囊性 PVL: 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区呈灶性坏死,所有细胞成分丢失,形成多发性囊腔,即经典 PVL,软化灶可为单灶,也可为多灶,多分布于侧脑室前后角极的外侧,也可发生于侧脑室外侧及背侧白质。此类损伤最重,发展至脑性瘫痪的比例极高。
尿道损伤的分类
男性尿道长而弯曲,尤其膜部尿道较为固定,因此容易受到损伤,根据损伤的病因不同。可分为三类。
尿道内损伤:常见于尿道外口、球部尿道、前列腺部尿道和膀胱颈部处损伤,多半由于施行尿道内金属器械操作所致,例如尿道扩张、尿道镜、膀胱镜、金属导尿管等,或误注化学药品引起的烧灼伤或异物损伤
尿道外损伤:好发于膜部与球部尿道,因该处正好在尿生殖膈部近旁,骑跨时最易受到伤害,或者因骨盆骨折,为骨折断端所刺伤
开放性损伤。因枪弹、弹片或锐器直接贯通所损伤。
脑损伤的分类
1.病理分类:分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两类。原发性脑损伤是指伤后立即发生的病理性损害,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继发性脑损伤是指在原发性脑损伤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颅内血肿和脑肿胀、脑水肿。
2.临床分类:近年来以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lasgow coma scale, 简写g.c.s,表4-12)发展而成的方案用得较多。gcs系对伤者的睁眼、言语和运动三方面的反应进行记分,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3分。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程度越重,8分以下为昏迷。
据此,再加上意识障碍的时间因素将病例分为:(1)轻型:g.c.s,13-15分,伤后意识障碍在20分钟以内;(2)中型:g.c.s,9-12分,伤后意识障碍在20分钟至6小时;(3)重型:g.c.s,3-8分,伤后昏迷或再昏迷在6小时以上。此分类简单明了但尚有些不足,故有将生命功能和眼部症状中的主要征象列为指标综合起来确定级别。
颅脑损伤算不算轻伤
颅脑损伤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还有颅脑的损伤。 三者可以单纯或者是合并存在,对颅脑损伤的预后起到一个积极的决定作用,一般来说,如果是头皮血肿的话问题就是比较轻,如果是颅骨损伤就是脑损伤,不是很严重,颅脑损伤的话就是比较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生命,因此必须具体分清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部位,才能判断它的轻重和预后。
牙外伤分类
牙外伤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种,根据所受到的撞击力度的大小和对牙齿造成的损害程度,牙外伤基本可分为牙震荡、牙折裂和牙脱位三种情况。牙震荡是指牙齿受外力冲击后,虽然牙体组织无明显缺损,但牙周膜有损伤。牙震荡往往不能通过肉眼看出损伤痕迹,很容易忽略就医,医生也不一定能现场诊断患牙是否出现牙髓病变,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出现病变后能得到及时治疗。而牙断裂即是平时人们理解为“牙齿断裂”,可以通过修复补好。第三种也是最严重的一种是牙脱位——牙齿完全脱位,也就是俗称的“整颗牙齿连根掉落,”或“牙齿撞飞了!”这种情况能否救回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冻伤 - 分类
按损伤的性质分类
冻伤可分为冻结性损伤与非冻结性损伤两类。
冻结性与非冻结性的损伤的区别,主要在于受损伤时环境的温度是否达到组织冰点以下和局部组织有无冻结史而定。在实际遇到的伤员中,以局部冻伤最为常见,临床上通常所说的冻伤,即指此类损伤。有时轻微的局部冻伤与冻疮往往不易区别。此外,也有以损伤进行分类的,即分为全身性损伤(包括冻僵与冻亡)和局部性损伤(包括冻伤,冻疮,战壕足,浸泡足(手)等)。
局部性损伤多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如足,手,耳和颜面等。其中以足部尤为多见,据统计约占冻伤总数的半数以上。例如抗美援朝期间我志愿军某部统计的后送冻伤伤员中,下肢冻伤占97.3%,上肢占2.7%,但平时与战时也略有不同,据某寒区部队近年冻伤的统计,足占52.8%,手占36.5%,颜面占11.7%(耳鼻)。
颅脑损伤分类和表现
颅脑损伤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轻型、中型、重型和特重型。
轻型指的是伤后昏迷的时间在三十分钟之内,有轻微的头晕、头痛的症状,没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主要包括单纯的脑震荡。
中型是指昏迷在十二小时以内,有阳性体征,包括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重型是指昏迷在十二小时以上,意识逐渐加重,或者是再次出现昏迷,主要包括些广泛的脑挫伤,脑干损伤或者是颅内血肿。
特重型就是原发性脑损伤,伤后昏迷比较深,有去大脑强直症状,或者是多脏器的损伤,晚期有脑疝,危及生命,或者是呼吸接近停止。
颅脑损伤分类和表现 颅脑损伤吃什么食物好
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常会出现胃肠功能的紊乱,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保持健康正常的饮食。健康的、正常的饮食要注意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一些蛋白含量高的食物,比如说牛奶、鸡蛋、瘦肉、排骨、鱼虾,同时配合水果蔬菜等,保持合理的膳食,少食多餐,促进颅脑损伤的恢复。
颅脑损伤的分类
临床应用分类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临床诊断,以颅脑损伤部位和损伤的病理形态改变为基础。首先根据损伤部位分为颅伤和脑伤两部分,二者又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脑损伤依据硬脑膜是否完整,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open craniocerebral injury)和闭合性颅脑损伤(closed craniocerebral injury)。前者的诊断主要依据硬脑膜破裂,脑脊液外流,颅腔与外界交通。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者又称之为 内开放性脑损伤。闭合性脑损伤又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根据病情轻重分类
临床应用分型只能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受伤部位和病理类型做出诊断和分型,而无法对患者病情的轻重进行判断。我国于1960年首次制定了"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标准,按昏迷时间、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将病情分为轻、中、重3型,经两次修订后已较为完善,已成为国内公认的标准。
1、轻型
(1)伤后昏迷时间o~30分钟;
(2)有轻微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
(3)神经系统和csf检查无明显改变。主要包括单纯性脑震荡,可伴有或无颅骨骨折。
2、中型
(1)伤后昏迷时间12小时以内;
(2)有轻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3)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轻微改变。主要包括轻度脑挫裂伤,伴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者。
3、重型
(1)伤后昏迷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
(2)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3)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改变。主要包括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4、特重型
(1)脑原发损伤重,伤后昏迷深,有去大脑强直或伴有其他部位的脏器伤、休克等;
(2)已有晚期脑疝,包括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