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诊断标准
婴幼儿腹泻诊断标准
婴幼儿腹泻的并发症
婴幼儿腹泻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的营养、生长发育。因严重呕吐和腹泻使机体丢失大量体液,再加上摄入不足,可引起体重减轻,口渴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力减低,前囟及眼窝凹陷,眼泪、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
婴幼儿腹泻如何辨别
腹泻是大便次数比正常时突然增多,每日3次以上,呈稀便或水样便。如果便次少于每日4次,而大便成形,不是腹泻。人奶喂养儿如果每日排便2-4次,粪便呈糊状,也不算腹泻。而且,一般病理性腹泻伴有发热,食欲减退或拒食,恶心或呕吐。
婴幼儿腹泻病的诊断:
(一)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类型。曾称为秋季腹泻。多见于6月到2岁婴幼儿,病初1~2日,常有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无腥臭味,可有发热、咳嗽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惊厥、心肌受损等多脏器受累表现。
2.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多流行于夏季,临床表现有发热、呕吐、频繁多次水样或蛋花样便,粪便培养可确诊。
3.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临床表现类似于细菌性痢疾,可有脓血便,有腥臭味,可有高热,粪便细菌培养有助于诊断。
4.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多由O157:H7引起。严重者可导致溶血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大并发症。
典型患者有三大特征。
(1)特发性痉挛型腹痛。
(2)血性粪便(血水便或脓血便)。
(3)低热或不发热。
5.沙门菌感染性肠炎
多见于l岁以内的体弱婴儿,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有胃肠炎型和败血症型,可排深绿色黏液脓便或白色胶冻样便,常引起暴发流行。
6.抗生素相关肠史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发生干长期给予广谱抗生素的患儿,表现为发热,稀水黏液便,可呈深蓝色,可见脱落肠黏膜,大便涂片镜检及粪便培养可确诊。
(2)甲膜性肠炎: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苗感染引起,可在抗生素治疗2—9日后或手术后5—20日出现腹泻,中毒症状重,大便为黄稀便或水样便,可有甲膜排出,少数为血便。可有腹痛,重症可并发脱水、肾衰竭、休克及DIC等。粪便厌氧菌培养有助于诊断。
(3)铜绿假单胞菌肠炎:感染中毒症状重,腹泻开始为水样便,随后转为黏液或脓血便,严重可致休克等。大便培养可确诊。
(4)真菌性肠炎:病程迁延,常伴有鹅口疮,肛周可见黄白色甲膜,大便呈稀便,带泡沫,甲膜及粪便涂片可见菌丝。
7.迁延与慢性腹泻
病程超过2周,病因复杂。持续腹泻可加重营养不良,继发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异常。
(二)实验室检查
1.大便常规检查
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时需反复几次才有意义,有助于腹泻病的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2.大便培养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1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胶凝集试验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可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5.聚丙烯酰凝胶(PAGE)电泳试验
此法可检测出轮状病毒亚群及不同电泳型,有助于轮状病毒分类和研究。
6.粪便还原糖检查
双糖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还原糖呈阳性,pH<6.0。还原糖检查可用改良班氏试剂或Clinitest试纸比色。继发性双糖酶缺乏远较原发性多见,原发性者以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最常见。
7.大便电镜检查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等。
8.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高。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数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大于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9.血培养
对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10.血生化检查对腹泻较重的患儿,应及时检查血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渗透压,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11.其他 对迁延性和慢性腹泻者,必要时作乳糖、蔗糖或萄葡糖耐量试验,呼气氢试验(一种定量非侵入性测定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的方法,有条件可以应用),也可作纤维结肠镜检查。
(三)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年龄、大便性状、排便次数作出初步诊断,对于脱水程度和性质,有无酸中毒以及钾,钠等电解质缺乏,进行判断。必要时进行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病原学检查,作为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生理性腹泻 小儿外观虚胖,出生后不久大便次数即较多,稀薄,呈金黄色,但不伴呕吐,体重增加正常。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2.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感染及变态反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本病具有腹泻、腹胀、便血、高热及呕吐五大症状。大便初为水样便,继而转暗红色、果酱样或血便,腹胀多较严重,可早期出现休克,甚至昏迷,惊厥。
3.急性细菌性痢疾 夏季发病率高,患儿多有不洁食物史,潜伏期24~72小时。大多数病人起病急,高热、腹痛、呕吐、腹泻、里急后重,大使多呈粘液脓血便,排便次数每天数次至十多次。中毒性菌痢者可出现高热惊厥、嗜睡或昏迷,甚至休克等症状。病程长短不等。粪便培养可确诊。
婴幼儿腹泻的检查诊断
1.粪便常规检查: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时需反复几次才有意义,有助于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2.大便培养: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1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胶凝集试验: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5.聚丙烯酰凝胶(PAGE)电泳试验:此法可检测出轮状病毒亚群及不同电泳型,有助于轮状病毒分类和研究。
6.粪便还原糖检查:双糖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还原糖呈阳性,pH值<6.0。还原糖检查可用改良斑氏试剂或Clinitest试纸比色。继发性双糖酶缺乏远较原发性多见,原发性者以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最常见。
7.粪便电镜检查: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等。
8.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高。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数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大于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9.血培养:对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杆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10.血生化检查:对腹泻较重的患儿,应及时检查血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血渗透压,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症状诊断标准
1、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
(1)年龄<3岁,喘息≥3次。
(2)发作时肺部有哮鸣音,呼气延长。
(3)有特应性体质(湿疹,过敏性鼻炎)。
(4)有哮喘家族史。
(5)除外其他喘息性疾病。有以上第(1)、(2)、(5)条即可诊断婴幼儿哮喘;喘息发作2次,并具有第(2)、(5)条,诊断为可疑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如同时具有第(3)和(或)第(4)条时,可考虑给予治疗性诊断。
2、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1)年龄>3岁,喘息反复发作。
(2)发作时两肺有哮鸣音,呼气延长。
(3)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
(4)除外其他原因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5)对各年龄组疑似哮喘同时肺部有哮鸣音者,可作以下任何一项支气管舒张试验:用β2受体激动药的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0.01ml/kg,最大量不大于0.3ml/次,15min后,观察有无明显疗效。
3、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准
(1)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夜间,清晨,运动,痰少,无感染)。
(2)气管舒张剂治疗有效(必须标准)。
(3)皮肤变应原试验阳性,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气道呈高反应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5)除外其他慢性咳嗽原因。
怎样诊断儿童哮喘呢
(1)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计分法)凡年龄<3岁,喘息反复发作者计分原则:①喘息发作>3次(3分);②肺部出现喘鸣音(2分);③喘息突然发作(1分);④有其他特应性病史(1分);⑤一、二级亲属中有哮喘病史(1分)。
评分原则:总分≥5分者诊断婴幼儿哮喘;喘息发作只2次或总分≤4分者初步诊断为可疑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可进一步试验诊断以确诊。
(2)3岁以上儿童哮喘诊断标准:①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到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有关);②发作时肺部干罗及喘鸣音;③平喘药有明显疗效,疑似病例可选用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每次0.01ml/kg,最大量不大于0.3ml/次,或以舒喘灵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15分钟,观察有无明显疗效。
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断标准
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断标准?婴幼儿血管瘤如不及时治疗危害严重,这是人尽皆知的,但是好多人不清楚他的临床症状,更不清楚他的诊断标准,这就失去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意义,那么,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断标准有哪些呢?
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断
1多见于1个月-1岁的婴幼儿,有的在儿童期可自然消退。
2 一个或数个红色,柔软分叶状似草莓样丘疹团块,深部型可表现为肤色或蓝红色肿块,混合型表现为深部的质软的肿块和中央部的浅表红色丘疹样团块,压之色淡。
3好发于头部、颈部、躯干、四肢或其他部位。
4检测血清雌二醇、血管内皮生长凶子、尿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水平柯增高。
5组织病理检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等异常改变。
6血管造影CT、彩色超声波、MRI等检查有异常改变。
第一
动脉性婴儿婴儿血管瘤可有明确的动脉搏动。
第二
皮肤表面可见位置固定的红斑性皮损,轻压后带有短暂褪色;隆起于皮肤组织的肿块,按压可缩小。
第三
灌注征阳性肿瘤诊断性穿刺可获得全血或血性淋巴组织液。
第四
B超及彩超检查可见特征性影像。
第五
病损区X光造型检查可见扩张、畸形血管影;CT及MRI检查阳性。
家长们可以根据以上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得了血管瘤,但很多家长就问了,常见的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它俩又该如何区分呢?
1、草莓状血管瘤
多在出生后1个月~2个月出现,初发如针头至黄豆大,逐渐增大,进入增殖期,到1岁左右缓慢进入退化期,多数患儿5岁左右退化。
海绵状血管瘤
出生时即出现,病情随年龄而增长。
2、草莓状血管瘤
好发于面部,亦可见于颈、胸、背等部位。
海绵状血管瘤
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颜面、颈及头部。
3、草莓状血管瘤
暗红或鲜红色隆起,质软,压之退色,无自觉症状。
海绵状血管瘤
隆起或稍隆起皮肤表面,呈蓝色或紫红色;压之可缩小,去压后恢复原状。
诊断大部分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病史不难诊断。对侵入肌肉,内脏系统等或混合性损害,需借助血液学、影像、病理等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处入内脏者一般无自觉异常情况,仪于尸体解剖或外科手术中才被发现。
需与脉管畸形以及某些特殊类型血管瘤鉴别,如所谓鲜红斑痣、化脓性肉芽肿、淋巴血管瘤,脂肪血管瘤孤混合性血管瘤有时尚要和共他皮肤肿瘤或囊肿鉴别,如肌纤维瘤、皮样寝肿等。
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断标准?血管瘤其实是不难分辨的,只要家长们熟悉了解定义,就可准确的进行判断。为了您的健康,请您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祝您健康!
重症患者发生腹泻的原因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65例,男39例,女26例,年龄8~89岁。腹泻的诊断依据潘国宗的《现代胃肠病学》并且入住ICU前无腹泻,入住24h后发生腹泻。
(1)肠内营养引起的腹泻诊断标准为应用肠内营养2d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经调节营养温度及输注速度,降低营养液浓度,减少输注量,并应用止泻药物后症状缓解。
(2)肠道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为患者出现发热、腹胀、腹痛,肠鸣音亢进,稀便或粘液样便,大便常规检查:镜检有脓细胞或红细胞,大便培养查到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真菌等,经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腹泻停止。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符合卫生部文件卫医发(2001)《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4)胃肠动力药物引起腹泻的诊断标准为应用胃肠动力药物后,患者出现腹泻,大便常规:镜检,大便培养,停用药物后腹泻自行消失。
(5)机械通气引起的腹泻诊断标准为患者上机前无腹泻,既往无胃肠疾病史,应用机械通气超过48h,患者出现腹泻。
2.结果
65例腹泻患者中有31例,使用的肠内营养制剂包括能全素、能全力、瑞能等。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16例,主要细菌分别是志贺氏菌属、真菌、致病大肠杆菌等。
9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均使用了2种以上抗生素,使用时间为5~52d,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生素为头孢菌素(第二、第三代)、林克霉素、喹诺酮类及泰能。7例与应用胃肠动力药物有关,其中5例曾应用大黄粉胃管内注入进行治疗,2例与机械通气有关。
3.讨论
专家认为:腹泻患者的护理要素主要是三大问题,分别是心理护理、预防、发生腹泻的护理。这三大问题是影响腹泻患者的主要问题,处理好这三大问题是ICU腹泻患者成功护理的基础。
3.1、原因分析
3.1.1、肠内营养(EN)应用不当
本组资料的主要原因是因EN应用不当引起,近年来EN在救治危重患者中的作用日渐为人们所熟知,其常见并发症为腹泻。
发生原因可能为:(1)营养液高渗透压或输注速度过快,肠腔内渗透负荷过重;(2)饮食通过肠腔时间缩短,胆盐不能再吸收或小肠吸收不良;(3)危重患者低蛋白血症,胃肠道水肿,可使绒毛吸收能力下降,引起吸收障碍和腹泻;(4)营养液被真菌或细菌污染;(5)营养液温度过低,过量等而引起腹泻。
3.1.2、肠道感染
由于ICU广泛应用制酸剂,使胃内pH值上升,胃液中革兰阴性杆菌数量增加,胃肠道成了脏器中最大的储菌库,当组织缺血缺氧、氧自由基损伤及炎症介质释放时,胃肠道又是最敏感最先受累的部位,胃肠粘膜受损,肠道内的细菌及毒素繁殖,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腹泻。
婴幼儿腹泻的有效预防措施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大多婴幼儿腹泻原因是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由于婴幼儿腹泻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会导致患儿出现性命的危害,因此有很多家长对婴幼儿腹泻的预防表示很关注。
婴幼儿腹泻的有效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1、不必禁食,多补水分可预防婴幼儿腹泻。
2、注意饮食质量可预防婴幼儿腹泻。
3、避免不良刺激可预防婴幼儿腹泻。
小儿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小儿腹泻。
4、增强体质可预防婴幼儿腹泻。
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远离小儿腹泻疾病的侵扰。
5、请勿滥用抗生素可预防婴幼儿腹泻。
实际上小儿腹泻约一半以上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抗菌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加重腹泻。
婴幼儿哮喘应如何进行诊断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国际哮喘会议上呼吸科的学者专家对于哮喘的诊断治疗达成了共识,全球有了统一的哮喘诊断标准。婴幼儿哮喘是指小于三岁的小儿喘息发作,其发作多与病毒性感染相关。由于婴幼儿处于快速发育期,身体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可塑性较强,如果能早期诊断婴幼儿哮喘,并及时给与正规合理治疗,一般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预后良好。
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包括:
(1)年龄<3岁,喘息发作≥3次。
(2)发作时双肺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具有特应性体质,如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等。
(4)父母有哮喘病等过敏史。
(5)除外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
凡具有以上第(1)、(2)、(5)条即可诊断哮喘。如喘息发作2次,并具有第(2)、(5)条,诊断为可疑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如同时具有第(3)和(或)第(4)条时,可考虑给予哮喘治疗性诊断。
由于婴幼儿患者常出现不典型的喘息症状,鉴别时需要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如果支气管舒张试验为阳性则支持支气管哮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