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对象突然不联系该主动问吗 社交经营
相亲对象突然不联系该主动问吗 社交经营
通过社交平台来增加自己的性吸引力。
要明白社交平台并不是让我们来拉家常,或者约王者的。我们需要在社交平台上构建自己的形象。除了我们美美哒的照骗之外,我们的优越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需要展现的。比如说,我们喜爱运动,艺术,读书,与朋友们亲密的聚会,都能够增加我们的吸引力。谁不喜欢一个生活丰富,有品质,正能量的人呢?
相亲对象不主动联系我怎么办 主动出击
如果两个人感觉很好的话,许多时候不用推拉,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心意,也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最好是先建立好吸引,不然会太过突兀。
产后抑郁对宝宝的危害
小芳是一个患有产后抑郁症的母亲,她感到对女儿的情感平淡而枯竭,当女儿哭闹的时候,她经常会想到要逃走或者藏起来;她常常因为感受不到对女儿的爱而感到愧疚,不能很好的照顾女儿而加重了她的烦躁情绪。
产后抑郁的伤害性很容易影响到孩子。此时,若果妈妈没有感受孩子的依恋、交流需求,宝宝的微笑、哭泣、各种姿态得不到回应时,宝宝会放弃努力而变得退缩,出现很多的消极的情绪。事实上患抑郁母亲的孩子还会出现类似“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如此不良的母婴互动关系会损害母亲和孩子之间关键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在孩子生长的早期。有研究显示在出生后的2~6个月期间,是婴儿获得必要的社交技能,与母亲及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关键时期,而这是母亲的抑郁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会有致命性的伤害:孩子因而表现被动、安全感差、行为退缩,性格内向,很容易发生社交恐怖和其他的情绪问题。
久用电脑易引起“心理死亡”
久用电脑易患焦虑及抑郁症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占发病人数的98.5%,女性占1.5%。
这里提到的“心理死亡(早衰)”与“网络心理障碍”的范畴存在一定的交叠。有研究发现,长期较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人比正常人群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及强迫障碍等心理疾病。“用多了电脑,的确容易发生多种情绪障碍。”专家指出,所谓的这种“心理死亡(早衰)”跟网络成瘾有着莫大关联,二者有相通的地方。
办公族要避免网络成瘾
由于整天使用电脑,很多办公族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离开电脑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会出现一些行为障碍。
网络成瘾是指因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引起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具有网络成瘾的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其典型表现主要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等。
同时有研究认为网络成瘾与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如抑郁、冲动控制障碍、低自我评价等,或者与糟糕的社会关系、缺乏朋友、对外表的不满和残疾等个人生活因素有关。具有成瘾倾向的个体在患网络成瘾前有明显的个性特质,如过分害羞、内向和社会退缩等。
专家指出,由于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疲劳,引起头部发紧;感到精力不足,自觉“心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下降;整天绝大部分时间面对机器,与人缺乏交流,造成缺乏生活热情,接受新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减弱,没有创造力和事业心;生活简单随便,很难提起兴趣;变得敏感多疑,自我中心,忌妒心重,容易因一些小事与人争执,或因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怀;固执己见,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没有兴奋感,情绪始终没有高潮期等。
合理的欲望是生活“活力剂”
经常长时间使用电脑,确实需要防止心理早衰,首先,保持合适的欲望,拥有快乐的心态。有一个寓言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一个渔夫打鱼若干后休息去了,路人问:“为什么不继续打鱼?”渔夫答:“已经够养活自己了。”路人说:“继续打鱼可以攒钱买新船、雇人、开公司、买别墅,然后舒舒服服躺在海边晒太阳。”渔夫答:“可是我现在已经在海边舒舒服服地晒太阳了呀!”所以,生活是否快乐,由你自己做主。
其次,多跟亲人、朋友联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增进感情。亲人是最安全舒适的交际对象,“常回家看看”不仅仅是歌里唱的,维护心理健康也应该从融洽家庭和睦关系入手;此外,每逢周末、节假日、纪念日,除了发短信、打电话问候友人,何不尝试用最“原始”的方式:约几个朋友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到咖啡厅、酒吧坐一坐、聊一聊。很多人以工作太累为由,放假了就闭门不出,反而没有出去散散心得到的放松效果好。
另外,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大大释放心理压力,缓解疲劳。运动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兴奋性、均衡性和灵活性。
相亲要注意哪些细节 保持平衡的心态
相亲要带着一颗平常心去,特别是一些男人,在看到相亲对象是个大美女的时候,就像捡到了一块宝贝,立即心花怒放的,并且表现在行为上。一味的讨好对方,甚至动手动脚的,这样的男人会直接被PASS掉。不管对方多么优秀,你都必须像认识一个新朋友一样,慢慢的接触,认识。
相亲对象突然不联系该主动问吗 学会聊天
对方突然不联系了,可能是因为对你本来就没有很大的兴趣,同时又因为你不会聊天,自然就冷了。
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要使用不冷不热法则。不冷就是让对方有接话的机会,不热就是要主动结束对话。许多人忽略了不热这个问题,一聊天就缠上了对方,实在是无话可聊了,还在尬聊。要主动结束。
相亲对象不主动联系我怎么办 展示自己
如果对方总是不主动联系你的话,那么可能是你展现出来的吸引力不够,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朋友圈或者QQ等社交软件展现自己的魅力。
首先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头像,每一个人都喜欢帅哥,美女,特别是男人,就是视觉动物,当一个漂亮的美女出现在他的通讯录中的时候,他是会忍不住多看几眼的,能够激起男人的幻想。针对特定的人,照片可以成为照骗。
用游戏提高宝宝社交能力
1、全家猜猜猜
妈妈爸爸与孩子坐在一起相互提问题,例如:每天家里起得最早的人是谁?幼儿园里最喜欢小熊泰迪的小朋友是谁?一起猜测家里的亲戚、朋友以及孩子的小伙伴、幼儿园老师等,还可以扩展到家里的物品以及社区的设施,如医院、派出所等。
2、结识新朋友
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要交往的对象,和他一起制定交友计划,比如:一个月内认识几个朋友,采取什么方式,达到什么目的等等。与孩子一同设计各种漂亮可爱的便条,便条上有问候语、自我介绍、门牌号码或联系电话等等。让孩子随身携带便条,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时,亲手将便条交给他们,当然,选择对象时要注意安全性,最好将范围控制在下区内。
3、易子而教
为了克服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固有的局限性,有必要扩大孩子的生活环境,变更活动范围。假期里,两个家庭都外出旅游时,相互交换孩子;在隔壁邻居之间进行短期“易子”活动;有亲戚关系的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换,到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体会不同的生活。
4、盒子里的秘密
参加人数4-5人,大家依次把一个小盒子往下传递。规则:音乐停止时,拿着盒子的人才可以拆开盒子看礼物;音乐再起时,拆开的盒子要被盖好继续传递。一轮传递结束后,遵守规则的人能够能得到盒子里的礼物作为奖励。
5、一日之际在于晨
利用晨练时光,充分调动孩子热情: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锻炼身体;识别不同类型、不同职业的人;了解社区内各种生活设施和服务项目,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这些服务。
相亲对象突然不联系该主动问吗 对约会场景进行开放式提问
我们聊天要注意不要把天聊死了,会聊天的人是不会出现无话可聊的情况的。
我们可以针对约会的场景来引出话题,比如说:上次约会一起吃的火锅,你发现对方都不吃辣的。你就可以提问:上次看你都不吃辣的,是怕辣吗?
这种问题有两个好处:
1.能够延伸你们聊天的话题,让对方有话可接。
2.表达出你对对方的关注,让对方有一种受到重视的感觉。关于细节的提问,很能够打动人。
自闭症患者的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特征之一,即与他人缺乏感情联系,极端孤僻与外界隔离(自闭)。这种征象在婴儿期就表现出缺乏与他人眼与眼的对视,缺少面部表情,对人缺乏兴趣。母亲将其抱着喂奶时,他不会将身体与母亲贴近,不会望着母亲微笑。6~7个月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像正常小儿一样发生咿呀学语声,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
有的患儿即使1~2岁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但起病以后表现有饥饿、疾病或不舒服时,不会到父母亲身边寻求食物或安抚,或只是拉着父母亲的手去取东西,而不会以言语或姿势来表达。不会伸开双臂要人抱。
有的患儿甚至拒绝别人的拥抱,或当抱起他时表现僵硬或全身松软。当父母离开或返回时没有依恋的表示。和父母易于分离,跟随陌生人也很少有胆怯不安的反应。对亲人呼唤他们的名字时常无反应,以致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有听力问题。不与周围小朋友交往,更谈不上建立友谊,喜欢独自玩耍。
病情较轻的自闭症患儿社会障碍在2岁前不明显,5岁后患儿与父母同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感情,但患儿仍极少主动进行接触,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缺乏主动兴趣。他们青春期后仍缺乏社交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或结婚。
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
婴儿社会交往的阶段
第一阶段(0-6个月):单纯社会反应阶段。
婴儿通过自身发出的信号,如哭、笑、肢体动作、表情等对外界做出反应。其交往技巧主要是先天遗传的。两周的新生儿就能区别出母亲和别人的心跳不同;三个月左右就能发出声音、特殊的婴儿式的“迷人的微笑”,从而激发他人的好感。
婴儿之间的交往很早就建立了,只是看起来有很强生物保护的本能。如,一个两个月以内的婴儿哭,另一个或者另一些婴儿也会一齐哭,这是一种声援、同情,或者叫响应。5-6个月以后,一个婴儿哭,另一个婴儿会注视甚至抚慰他。
第二阶段(7-24个月):对抚养者依恋关系的建立。
6个月时认生了,这时的婴儿明显地将熟悉的人与不熟悉的人区分开来。和母亲相处时很愉快,还会用哭闹来迫使母亲等被依恋对象回来。这时候,婴儿的爬行能力使他们有了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2岁的婴儿已经愿意到邻居家里,并且愿意亲近陌生人,不再象6个月时对陌生人充满了恐惧。
第三阶段(24-36个月):发展伙伴关系阶段。
两岁的婴儿身体动作能力越来越像个大人。能够自由地走或跑,大大扩展了婴儿活动的空间,他(她)开始有了自我表现的欲望,第一反抗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他(她)越来越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并且这也减轻了与母亲分离的痛苦。虽然他们还不能象大人那样去主动地打招呼,加入到其他小伙伴的游戏中,但他们自有办法。要注意的是,他们几乎没有用说话来表达交往的需要,按照成人的标准,三岁前的婴儿之间的言语交往是很不成功的,他们几乎都在各说各话。这时候的婴儿主要用身体动作或行为来表示自己加入和他们进行的游戏中去。所以,有许多婴儿用身体撞、挤、拉别的婴儿,都可能是一种交往的手段。
二、三岁的儿童也会产生最初的友谊,互相喜欢对方,但这并不长久,甚至在一个小时内就可能转换几个朋友。对婴儿来说,朋友就是一个与自己玩了一会儿的人。在幼儿园里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但肯定不能维持到上小学。有些儿童天然地受欢迎,总有孩子围绕在他的身边;而另一些儿童可能总没人找他玩,总是一个人呆在那儿。
家长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宝宝在交往能力方面有好的表现。但有一点需要指出,三岁儿童的交往能力好坏不能预测他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很多幼年很内向的人成人后在社交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婴儿有好的交往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在适应新的环境上较少遇到困难,也相应减少心理问题,当然更讨人喜欢。
一些错误的做法要注意
凡遇到孩子争抢玩具,都让自己孩子退让。这种做法显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这样容易令自己的孩子伤心,他会认为父母并不站自己一边,而自己的权力受到严重损害,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打击,会使孩子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的权力,也不知道如何去主动争取。
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儿童的交往冲突是十分自然正确的,婴儿通过争夺玩具、相互追跑、扭打来了解其他的孩子或者是人,了解物我关系,使孩子能客观、独立地看问题。过于袒护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使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以为自己什么行为都对,而别人什么行为都错。这样反而从客观上降低了儿童的交往能力。
青春期女孩心理一般会出现的问题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交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机关报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倡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青少年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青少年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相亲后如何进一步发展 多联系多接触
相亲之后的两个星期是深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候如果不趁热打铁,那么很可能就是人走茶凉,又参加一次相亲茶会。
如果相亲的时候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好印象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大家都有比较高涨的信心,都有发展的想法,愿意给对方机会。在这个时间里,一定要多主动联系,可以进行约会,最好是男生主动,女生主动也可以的。
缺乏好友影响男士健康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可是,有研究发现,现代社会男人的好朋友越来越少,这种状况开始影响到了男士的健康。研究显示,社交孤立容易使人养成坏习惯,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加速人的衰老,而正常的社交纽带有助于人对付以下疾病:抑郁症、高血压、动脉阻塞、传染病。
近几十年来,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在下降,尤其是在男人之间。健康专家指出,朋友减少会带来不良后果。社交孤立——缺乏亲密的朋友、紧密的家庭或者很少加入某些团体组织,会影响到男士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卫生。
“友谊是个缓冲器。”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健康生活方式项目组的医学主管布鲁斯·拉宾说。研究显示,社交纽带可以保护人免遭各种疾病的侵袭,这些疾病包括抑郁症、高血压、动脉阻塞、传染病等。
然而根据今年6月份发表在《美国社会学评论》月刊上的一项研究,在近1500名美国成年人中展开的调查显示,美国人平均只能说出两个能够一起讨论私人问题的人,其中,来自家庭外部的朋友平均不到1个,还有1/4的人干脆表示自己根本没有知心朋友。而1985年时,人们能举出的类似关系有3个,包括至少一个家庭外部的朋友。
研究发现,社交孤立损害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交孤立容易导致坏习惯的养成。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凯西奥波指出,社交孤立容易使人变得不爱活动以及沾染上不健康的饮食方式等。凯西奥波说,如果你在社交上孤立,那么“你一般不会好好照顾自己,而其他人也往往不会督促你照顾好自己”。
其次,社交孤立会令人加速变老和死亡。
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流行病学家莉萨·伯克曼指出,有害的行为方式只占跟社交孤立有关的死亡的1/4。社交孤立真正的“罪恶”是“加速人的衰老”。
30年前,伯克曼女士通过对加州上万名成人的研究首先发现了社交孤立和死亡率之间的关联。社交孤立使得人体内的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血压上升,导致身体的炎症发作。而这些变化都会损害身体器官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这或许可以解释另一个研究结果:许多研究发现,在遭遇心脏病的突然发作后,那些缺少情感支持的人更容易早死。
再次,社交孤立还会影响人的免疫力。
卡耐基·梅隆大学心理学家谢尔丹·科恩曾主持这样一个研究:他给美国大学生注射流感疫苗,观察他们的反应,结果发现,社交孤立会削弱人的正常免疫系统——那些经常形影相吊或者社交圈很小的人对流感疫苗的免疫力较低。相反,那些有各种类型的牢固的社交纽带,比如有好多朋友、同事,有亲密的配偶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更不容易被传染上感冒。
“在压力面前,当你感觉有人可以帮助你时,你就会比在社会关系中没有这层纽带时表现更好。”谢尔丹·科恩说。
不过,社交圈的缩小并不代表着一定导向社交孤立。科恩说,人并不需要许多不同类型的关系来保护自己的健康免受负面的影响。“那些只有一个真正的好朋友提供社会支持的人也会表现良好。”科恩说,“这也是婚姻对男人如此重要的原因。一个好的婚姻——可以从配偶处得到支持的婚姻,对男人来说似乎已经足够。”
城市留守儿童易患城市孤独
城市留守孩子的“城市孤独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留守城市孩子们的家长多是忙于工作或生意,长期在外忙碌而将孩子托交给长辈或者保姆、邻居代管。城市留守儿童群体的逐渐庞大,也带来了这个群体较为普遍的问题:城市孤独症。
症状一:不善沟通少朋友,与游戏机为伴
就读于市胜利小学的小华(化名)是名城市留守儿童。虽然家在城市,但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多年来,小华在城市里由爷爷奶奶抚育成长,虽然家庭条件殷实,但孩子却因为长期与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这一度让他的班主任全桂芬感到很为难。
刚进班里,小华的奇怪脾气就引起了全桂芬的注意。“不爱和同学玩,不参加集体活动,成绩很差,上课无精打采想睡觉,老师的话完全听不进去。”全桂芬主动与小华的家长联系,发现小华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因为父母不在家,小华每天晚上都看电视、玩电脑到深夜12点,第二天上课就睡觉。
全桂芬联系上了小华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希望家长多关心孩子。但妈妈打电话回家,在和孩子简单交流后,来电很快就变成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购物电话”:为孩子买一个游戏机、换新电脑……
症状二:性格易极端,以自我为中心
11岁的阿明(化名)是拱极小学的学生。因为父母均在外地求职,阿明从小就寄住在亲戚家读书,由亲戚照看。
“阿明的亲戚一家对教育很重视,在低年级时,阿明的成绩都还不错。”因为阿明的特殊情况,阿明的班主任一直对孩子的成长很关心,但老师发现,随着阿明年纪的增长,孩子因远离父母而产生的问题也慢慢显现。
“最突出的一点是性格暴躁。”阿明的班主任发现:阿明不喜欢和同龄孩子在一起,而是更倾向于和社会上比他年龄大的孩子玩;在班里,阿明喜欢学社会“大哥”说话,在同学间“找茬”,稍不顺心,就会在班里挑起事端……这让老师们很头痛。因为阿明父母不在身边督促,亲戚的教育责罚对阿明也是“蜻蜓点水”无法到位,不听老师、长辈们的话逐渐成为阿明的“常态”,这也让阿明的性格问题越来越突出。
很多老师都观察到了城市留守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胜利小学教导处主任刘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此感触很深“有的孩子会在上课进行到一半时突然站起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或者上课一直低头玩手机,对外界的事情一概不管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