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病常见五种临床辨证分型
嗜睡病常见五种临床辨证分型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并吸取了前人的宝贵经验,在运用“醒脾开窍汤”治疗嗜睡症的过程中将嗜睡症分为五型。
痰湿困脾型
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胸闷、纳呆、大便不爽,痰多泛呕、口中粘腻,身重嗜睡舌苔白腻脉孺缓。治疗原则:燥湿健脾豁痰开窍。方药:“醒脾开窍汤”加竹茹、半夏等。
脾气不足型
多见于病后或高龄之人,神疲乏力、腹胀食少,食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等,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治疗原则:益气健脾。方药:“醒脾开窍汤”加人参 、白术、黄芪等。
肝郁脾虚型
长期忧愁思虑精神萎靡不振头昏欲睡多梦时有两胁不适,纳呆食少,大便不利或腹痛泻泄,泻后痛减,舌苔薄白或稍腻,脉玄细或涩。治疗原则:舒肝健脾开窍。方药:“醒脾开窍汤”加柴胡、党参、枳壳等。
气血两虚型
面色萎黄无华或淡白,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心悸多梦、气短懒言,或有自汗,头晕目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疗原则:益气养血醒脾开窍。处方:“醒脾开窍汤”加黄芪、当归、人参等。
湿浊蒙蔽型
头重如裹,口干粘不思饮水,胸闷不饥,二便不利,舌苔厚腻。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头为诸阳之会,若被湿浊蒙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困倦嗜睡。治疗原则:芳香化浊醒脾开窍。处方:“醒脾开窍汤”加佩兰、苍术、白寇等。
发作性嗜睡是怎么回事
猝倒症是本症最常见的伴发症,约占50~70%,发作时意识清晰,躯干及肌
体肌张力突然低下而猝倒,一般持续1~2分钟。睡眠瘫痪见于20~30%的发作性睡病的患者,表现为意识清楚而不能动弹,全身弛缓性瘫痪。病人发作时被他人触动身体即可中止发作,有些病人须用力摇动后恢复。入睡幻觉约占该病的25%,以视听幻觉为多见,内容大多为日常经历,病人对周围有所知觉,但又似在梦境。
发作性嗜睡病(Narcolepsy)又名猝睡症,是一种与睡眠机制相关的异常。最早是由美国史丹佛大学的附属医院发现。(其实这种病跟嗜好完全无关,也并不是懒惰的关系)
病人普遍在日间有无法用意志控制的渴睡情况出现,一天可能好几次,有时更会在没有预警之下(连病者也不知道)而突然昏睡或猝倒。而且跟夜间的睡眠时间无关。而摔倒是因为对肌肉控制能力的短暂性丧失。时间可以从几秒到长达几分钟。这段时间,患者的意识完全清醒却连一根手指头都动不了。这种失去肌肉控制能力的症状的原名是Cataplexy,是嗜睡症的附带症状。通常出现在患者情绪突然转变的时候,比如笑,生气,惊讶或害怕。这种病遍及世界各地,不分年龄种族。但很多学生往往被误认为是爱在上课时睡觉的顽皮学生,而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及治疗。而成年患者却容易把这种病的症状误解成压力或睡眠不足。
这种病的特点是患者会在很短的时间进入看上去像深度睡眠的阶段。一般人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从轻度睡眠进入到深度睡眠,而患有此病的人可能只需要一分钟甚至更短。而患者的夜间睡眠大多间断而且容易醒来。所以大脑才会在白天自动进入睡眠状态。患者睡着的速度跟醒来的速度都可以快得惊人,而醒来几秒钟之内可能会意识模糊不清。而且大部分患者的梦都丰富多彩而且自己会记得多数的梦。甚至可以在睡着几秒钟之内就做一个梦,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梦境一般的幻觉。
目前这种病的真正原因还不得而知。安排每天固定的小睡时间可以大大降低被无法预料又无法控制的瞌睡所攻击的可能。
发作性嗜睡病的中医认识
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没有很好的办法。多采用心理治疗加小剂量的精神兴奋药物。我诊所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辨证论治,用纯中药治疗本病,上百例取得非常良好的疗效。
嗜睡症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是相同的,因为两种疾病的中医病机大体相同既多是由中气不运所引起的,中气即是脾胃之气,祖国医学有脾困人则困之说。
还有因为“阳”主动,“阴”主静。所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时也会出现嗜睡症与发作性睡病。《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了嗜睡症的病理主要在于阴盛阳衰。《脾胃论 ,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中湿》:“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亦有病后或高龄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困倦无力而多寐者。
嗜睡病常见五种临床辨证分型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并吸取了前人的宝贵经验,在运用“醒脾开窍汤”治疗嗜睡症的过程中将嗜睡症分为五型。
痰湿困脾型
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胸闷、纳呆、大便不爽,痰多泛呕、口中粘腻,身重嗜睡舌苔白腻脉孺缓。治疗原则:燥湿健脾豁痰开窍。方药:“醒脾开窍汤”加竹茹、半夏等。
脾气不足型
多见于病后或高龄之人,神疲乏力、腹胀食少,食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等,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治疗原则:益气健脾。方药:“醒脾开窍汤”加人参 、白术、黄芪等。
肝郁脾虚型
长期忧愁思虑精神萎靡不振头昏欲睡多梦时有两胁不适,纳呆食少,大便不利或腹痛泻泄,泻后痛减,舌苔薄白或稍腻,脉玄细或涩。治疗原则:舒肝健脾开窍。方药:“醒脾开窍汤”加柴胡、党参、枳壳等。
气血两虚型
面色萎黄无华或淡白,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心悸多梦、气短懒言,或有自汗,头晕目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疗原则:益气养血醒脾开窍。处方:“醒脾开窍汤”加黄芪、当归、人参等。
湿浊蒙蔽型
头重如裹,口干粘不思饮水,胸闷不饥,二便不利,舌苔厚腻。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头为诸阳之会,若被湿浊蒙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困倦嗜睡。治疗原则:芳香化浊醒脾开窍。处方:“醒脾开窍汤”加佩兰、苍术、白寇等。
发作性嗜睡是怎么回事?从现在的医学水平来说是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的,但是从中医上来看还是可以找到原因的,患此疾病的几率还是很低的,所以大家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平时多保持心情愉快,保持正确的生活习惯,尽量晚睡,这些都是可以提前预防此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失眠有哪些优势
中医药治疗失眠病症注重辨证论治,临床辨证从虚实证型来分,常见的实证证型有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不和等;常见的虚证证型有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我国历代医家应用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各自的学识和临床经验,分别主张从营卫论治,从心论治,从脾胃论治,从肝论治,从瘀论治,从痰论治,从火论治,综合论治等法则,在学术上各有建树。
继承和发扬
笔者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禀承先父施闻鸡老中医庭训。先父治疗失眠病症主张“调其所逆,除其所害”。意思是,治疗失眠首先要找出引起失眠的原因,如果失眠是由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就应先把其紊乱的脏腑功能调整好,则失眠现象自然会消失;如果失眠是由外邪侵入机体诱发的,则应先分清外邪的性质并将其清除,这样睡眠才会趋于安稳。先父遣方用药皆单刀直入,直击病所,屡起顽疴,活人无算。笔者在继承先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失眠专科临床实践,和当今失眠患者的临床症候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将失眠病症分为八个临床症型,然后针对不同的失眠证型,运用中医药治疗,往往获得较好疗效。
营气不足型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梦扰纷纭,白天精神不振,头晕目糊,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乏力等症。治疗原则:益精养血安神。
肝郁气滞型临床症状可见:夜晚卧床,思虑万千,辗转难眠,日间精神抑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腹胀,嗳气频作等症。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安神。
营血蕴热型临床症状可见:卧床难眠,或早醒,醒后再迷迷糊糊至天亮,兼见咽干少津,五心烦热,面颊痤疮,盗汗,或伴有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口角抖动等症。治疗原则:清营凉血宁神。
脾胃失和型临床症状可见:夜间睡不安稳,时睡时醒,多梦,兼见口腻口淡,不思饮食或纳食无味,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或有欲解不尽感等症。治疗原则:和胃健脾安神。
心肝火旺型临床症状可见:夜间失眠,卧床久久不能入眠,或间断多醒,多梦纷纭,甚者彻夜不眠,兼见头胀,目赤,口干苦,心烦易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红赤等症。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安神。
胆怯心虚型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常伴有惊惕恶梦,白天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易惊易恐,胆怯如有人追捕等症。治疗原则:镇惊定志宁神。
瘀阻脑络型临床症状可见:夜眠时少,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常伴有头昏,耳鸣,脑响,手足麻木,健忘(尤其对数字和近期事件记不住),昏昏欲睡等症。治疗原则:健脑通络助眠。
肝亢肾虚型临床症状可见:夜眠不酣,间断多醒,或早醒,有梦,醒后难再复述,常伴有头胀,头痛,颈项板牵不适,口干苦,眩晕,耳鸣,面颊色斑,两颧升火,腰酸膝软,夜间尿次频繁,或四肢不温,背脊时寒等症。治疗原则:滋肾平肝安神。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在这里就不用小编过多的进行介绍了,看完文章后大家都会明白了,当你在西医治疗无望的时候,选择中医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脑脓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将脑脓肿辨证分型为热毒袭表证、热盛酿脓证、正虚脓毒证等,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治疗,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热毒袭表证
证候:发热头痛,嗜睡,倦怠,咽痛,耳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主方:银翘散合仙方活命饮用法。
加减:呕吐,加黄连、竹茹;项强,加全蝎、葛根。
热盛酿脓证
证候: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消肿。
主方:大黄牡丹皮汤用法。
加减:发热甚,加石膏、黄芩、栀子;头痛剧烈,加白芷、蜂房;呕吐,加黄连、竹茹;项强,加全蝎。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衡,导致阴阳失调,使人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睡不着。
2、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 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 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
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如何全面诊断失眠症,调理失眠中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失眠多梦是怎么回事
眠多梦 失眠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篇》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可见,阴阳失和是失眠多梦的关键所在。中医失眠多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药物及配方记载。中药治疗失眠多梦,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如中药改善失眠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有关失眠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但很、医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失眠机理的中医论述都基于此。
中医睡眠学说概括阴阳睡眠学说、卫气运行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以阴阳睡眠学说为总纲领,揭示了睡眠和觉醒的基本原理;卫气运行睡眠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而神主睡眠学说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则将失眠概括为: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湿重多寐,在对睡眠的认识中,他也特别强调阴阳的主导作用。人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属心、脑神经活动的范围。且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脑、肝与睡眠关系密切。
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名老中医李少华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2、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 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治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睡眠的质量决定着生命的质量,因此如果你想让自己拥有一个更好的生命质量的话,那么日常就要保持一个优质的睡眠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身体的健康,当然了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的话,一定要及时的调理,这样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宝宝体虚有什么表现 注意事项
以上是体虚的常见表现,对孩子来说,虚的各种临证表现不一定全部出现,往往只出现一两种。宝宝体虚常出现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生病,生长迟缓,食欲不振等症,家长应及时带孩子请中医师辨证分析后,对症调理。
口疮的辨证分型
《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说明口疮有虚火和实火之分。
实火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火上炎,熏灼于口,则口舌生疮[2]。治宜泻火清心。用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炎于口,亦生口疮,治宜清热祛痰[2]。可选用黄连温胆汤,贝母瓜蒌散等加减。
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于口腔而发口疮,治宜补肺滋肾,滋阴降火。可选用补肺阿胶汤、生脉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妇人产后血气虚,虚热上冲亦可发口疮。《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口生疮者,心脏虚热,心开窍于口,而主血脉。产则血气虚,脏有客热,气上冲胸膈,重发于口,故生疮也。”治宜滋阴清热[2]。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加减。
心脾蕴热: 唇、颊、上腭及舌面等处见绿豆大小黄白色溃疡,周围鲜红微肿,灼热作痛,影响进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阴虚火旺: 口疮灰白,周围色淡红,溃疡面较小而少,每因劳累诱发,此愈彼起,反复绵延,舌红苔少,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