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1、开导老人看开生死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老年人年纪越大,出于对家人的牵挂等原因,对疾病可能会有一点忌疾讳医的心理。这时子女们要帮助和开导老年人,让他们意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面对疾病要学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配合一生的治疗去战胜它,而不是采用消极的做法,抗拒就医,骗己骗人,当做疾病不存在,以免将小病拖成大病。平时要多关心老人,多向老人普及健康知识,以免老人因不懂而产生畏惧,影响老人心理及生理健康。
2、日常生活多关心老人
人是社会的动物,害怕孤孤零零一个人。因此,作为子女,平时抽出时间来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几个电话,也可能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说到的“怙恃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于现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许多年轻人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即使不住在一起,子女也要多多关心老年人,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吃饭,以免老人由于孤独寂寞陷入一种抑郁的状态。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除了以上内容,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什么原因引起心理疾病呢?
一、心理原因
人的性格不同,处理事情的态度也不一样。一般问题发生在常人身上所产生的影响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没有对正常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危害。然而,心理素质差的人情感脆弱、神经敏感,遇到一些小事就会久久不能忘怀,感情易受伤害,继而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产生系列的身心障碍。如:考试焦虑、升学就业、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它是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主要对象。 二、生理
有的人先天存在某些机能的缺陷,如脑功能不完整等。这类人是心理疾病的易发人群,需要长期的服药抑制病情。除此之外,遗传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问题,如果某人的直系长辈中有人曾经患过精神类的疾病,那么他患上精神病的几率要比常人高的多。 三、超负荷的压力
现正的都市群体被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压力所围绕。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得不到喘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心理上的疲劳,重则诱发精神类疾病。 四、学习压力过重
近年来,大中小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案例越来越多,不得不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这些学生每天要面对做不完的习题、家长和老师不停的唠叨、考不完的试...身负重望的他们,不得不加快脚步、绷紧神经的学习。重压之下这些学生难免不出现心理上的障碍。 五、缺乏关爱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课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老人都达到了温饱水平,然而精神上的空虚却加剧了老年人患病的比率。由此可见,关爱老人的心理健康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实中一旦有了解不开的心结,我们不能憋屈在心里,要发泄出来,要想办法化解掉内心的不快。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了,我们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2020重阳节是哪一天 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呢
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现在又成为一个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帮助老人、关爱老人的节日。这是因为重阳节为九月初九,“九”又是数字中最大的,“九”又与“久”同音,具有长久之意,寄托了人们对老人身体健康、长寿平安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又被人们称为“老人节”,也体现了百善孝为先这一文化传统。
怎么判定老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一个身体健康问题,是很多子女们最关注的问题,因为老年人更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影响,但实际上除了他们的身体健康需要注意之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引起重视,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2、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热议的社会现象。那么,你知道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吗?对于老人的照顾,并非只有物质才是最好的。作为晚辈,照顾家中的老人应该及时注意到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根据老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有效地疏导老人的心理,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据了解,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某种程度上,心理疾病甚至可以引起生理上的疾病。
1、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决定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是老年期最为重要的健康标准之一。老年人认知功能正常表现为:感知觉、定向力(即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正常;记忆力正常,除良性遗忘(对事件的某些细节准确回忆存在困难)外,不出现明显的记忆损害;思维逻辑清晰,做事果断,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及决策能力;具备一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并能及时更新保持平和的心态。
2、保持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能否正确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也会产生不愉快甚至抑郁情绪。心理健康的老年人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而又稳定的情绪,并能适度宣泄不愉快的情绪,通过正确评价自身及客观事物而较快稳定情绪。
3、良好的适应能力
许多老年人不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总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老年人退休后,有充裕的时间去构建新生活,比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等就是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平台。此外,电视广播、网络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新知识的机会。所以,老年人应坚持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老年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老年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过度紧张有害于老人心理健康,但无所事是,百无聊赖,没有适度紧张也有害于身心健康。怎样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
1、生活起居节律化,对自己决不姑息迁就。古语云:“起居无节,半百而衰”。老年人都应引以为戒。
2、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尽力坚持自我服务性劳动。尤其是儿孙满堂的老人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俗语云:“有儿四十即先老,无儿八十正当年”。这很值得有的老年人玩味。
3、要做工作,而且要做自己乐意做又有数量质量要求的工作,在工作中和晚年的劳动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愉快的、紧张的活动中可以延缓衰老,益寿延年。正如孔子所说:“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必须树立生活目标,不断增强求新动机,心情愉快,满怀信心地去生活,这也是老人心理健康的有效保证。
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1、离退休综合征: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2、衰弱综合征:由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群交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因素导致。常表现为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3、空巢综合征:“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4、焦虑症: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引起。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1.5、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 80岁后少见。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1、开导老人看开生死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老年人年纪越大,出于对家人的牵挂等原因,对疾病可能会有一点忌疾讳医的心理。这时子女们要帮助和开导老年人,让他们意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面对疾病要学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配合一生的治疗去战胜它,而不是采用消极的做法,抗拒就医,骗己骗人,当做疾病不存在,以免将小病拖成大病。平时要多关心老人,多向老人普及健康知识,以免老人因不懂而产生畏惧,影响老人心理及生理健康。
2、日常生活多关心老人
人是社会的动物,害怕孤孤零零一个人。因此,作为子女,平时抽出时间来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几个电话,也可能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说到的“怙恃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于现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许多年轻人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即使不住在一起,子女也要多多关心老年人,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吃饭,以免老人由于孤独寂寞陷入一种抑郁的状态。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除了以上内容,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一:衰者和疾病
人到60岁以后,体力和记力都会逐步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恐惧心理。
2、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二:精神创伤
有调查表明,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三:环境变化
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老人心理健康介绍
1.衰老和疾病:人到60岁以后,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2.精神创伤: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环境变化: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通过对老人心理健康了解,老人在这个期间,对这些都是要进行注意,而且老人在饮食上也要合理安排,对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老人都是要减少选择的,否则对身体会有影响,同时患有高血压的老人,也需要适当的进行运动。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2.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3.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4.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5.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6.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