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有什么病理表现
腮腺混合瘤有什么病理表现
腮腺混合瘤是胞膜情况不定的、以镜下结构的多形性而不是细胞的多形性为特征的肿瘤。
腮腺混合瘤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成为腮腺混合瘤绝对治病原因,腮腺混合瘤可能由多种内在及外在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腮腺混合瘤有染色体3p21、8q12、 12q13-15重排以及PLAG-1、HMGI-C基因表达。许多病毒与涎腺肿瘤发生相关,在人的腮腺混合瘤中已经证实有SV40的序列。
腮腺混合瘤由肿瘤性上皮和粘液样或软骨样间质所组成,根据其成分比例,可分为细胞丰富型腮腺混合瘤及间质丰富型腮腺混合瘤。一般认为细胞丰富型相对较易恶变,间质丰富型相对较易复发。腮腺混合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女性稍多见。腮腺混合瘤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椭圆形或圆形肿块,常无自觉症状,病史较长。腮腺混合瘤界限清楚,质地中等,多数直径在2~125px;腮腺混合瘤小的肿瘤通常形成光滑、可活动的实性肿块;较大者倾向于隆起并影响表面皮肤或粘膜,扪诊呈结节状,高起处常较软,可有囊性变,低凹处较硬,多为实质性组织;多次复发者可形成固定的肿块。
当腮腺混合瘤在缓慢生长一段时期后突然出现生长加速,并伴有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时,应考虑恶变。病期在5~10年以上、直径超过100px的腮腺混合瘤,需仔细观察是否存在局灶性恶变和包膜外浸润。
腮腺混合瘤有很大程度的形态学变异,肿瘤细胞类型多样,组织结构复杂,其主要成分有包膜、上皮和肌上皮细胞、间叶和间质成分。
腮腺混合瘤有无包膜和包膜厚度不定,定量研究显示其厚度在15~1750μm。在主要为粘液样成分的肿瘤,可能实际上无包膜,肿瘤直接与邻近涎腺组织相邻。多数腮腺混合瘤都有向包膜突入的指状突起,肿瘤有在包膜附近或沿包膜形成裂隙的趋向。
腮腺混合瘤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另外,依靠临床表现、通过视诊、触诊等诊断方式作出初步判断。腮腺混合瘤不可以做组织活检,因为组织活检有可能诱发肿瘤恶变,产生恶性肿瘤,并可能经由组织活检时的探针将肿瘤组织带到其他健康组织部位,因而导致了肿瘤的转移。
腮腺混合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原则。术前一般不宜作活检。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并切除。术中要注意保持面神经。如有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腮腺手术需要特别注意保护面神经,据报道,以下方法可以准确无误的在手术中寻找到面神经主干:以乳突前缘和鼓板后缘形成的切迹为标志,此切迹位于鼓乳裂的最下方,按腮腺手术常规作切口若悬河和翻瓣,将胸锁乳突肌肉前缘和腮腺后缘分离并后拉肌肉,将食指伸入切口内触摸切迹,在切迹周围及切迹内作分离直到清楚显露并能触及切迹为止,确定二腹肌后腹和腮腺后缘的位置,在乳突前内缘内侧近1cm处,即茎乳孔的位置,即可以寻找到面神经主干。注意分离不要过深,茎突应始终位于手术视野内。
腮腺混合瘤应早期手术切除,以防恶变;术前不宜作活体组织检查,禁忌作顺包膜剥离的剜出术,须将肿瘤连同包膜和肿瘤周围的正常腮腺组织足够地一并切除,否则易复发;复发者易恶变。手术时应尽量避免损伤面神经。可在术前经腮腺管注入美蓝使腮腺染成蓝色,有助于识别面神经。若需切除腮腺深叶,应显露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并细致分离。如已有恶变,应施行根治性腮腺全部切除术,包括面神经支在内。
腮腺混合型血管瘤是如何造成的
腮腺混合瘤可以分为口腔颌面外科、涎腺肿瘤、良性肿瘤,它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是长时间的不到治疗的话,病程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但是疾病的恶变几率比较高,会给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①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②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③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在医学上,腮腺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据国内统计,在涎腺上皮性肿瘤中占53%,全部良性肿瘤中占90%以上。本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左右居多。男女发病率相似。
腮腺混合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引发腮腺混合瘤的病因有哪些,具体病因不明。腮腺肿瘤的临床表现是在面部耳垂周围出现包块,包块呈圆形、椭圆形或结节形。肿瘤可区分为良、恶性。
一般情况下,腮腺混合瘤其大小在2-5cm之间,生长缓慢,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呈结节状,边界清楚,可被推动。切开见包膜完整,内呈实性,灰白色或浅黄色,也可见到浅蓝色软骨样组织。如发生囊性变,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囊腔,内有透明液体。镜下可见肿瘤呈混合性,有软骨样组织、上皮组织及粘液组织混杂一起组成。
腮腺混合瘤或称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称“混合瘤”,其中的粘液和软骨样组织都是由腺组织蜕变而成的,肿瘤外层是一层很薄的包膜,是由腮腺组织受压后变形所形成,并非真性包膜,腮腺混合瘤虽为良性,但具有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如包膜有肿瘤细胞浸润,因此临床上将腮腺混合瘤视为“临界瘤”,即界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一种肿瘤,约有5%一10%可发生恶变。
耳后淋巴结肿大症状
在人们生活中常有人在患感冒或其它感染后,颈部、耳后、腋下或腹股沟处可出现如玻璃球大小的结节,局部红肿压痛,按之坚硬,这就是患了淋巴结炎。耳后淋巴结肿大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原因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耳后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1、耳前淋巴结肿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结,发生不同性质的“报警信号”,有其不同的意义。肿大是淋巴结最常见的异常现象。耳前淋巴结肿大多见于眼睑、腮、腺、颊、耳、颧颞部等炎症。
2、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腮腺混合瘤或称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粘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称“混合瘤”。其中的粘液和软骨样组织都是由腺组织蜕变而成的。肿瘤外层是一层很薄的包膜,是由腮腺组织受压后变形所形成,并非真性包膜。
腮腺混合瘤是什么样的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青壮年。肿瘤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肿瘤呈硬结节状,有时其中一部分发生囊性变而间有较软的结节。肿瘤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生长缓慢,可数年或十余年不发生变化。如发生恶变,肿瘤常突然生长迅速,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晚期的恶变肿瘤可破溃,出现疼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并在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
腮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1.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
2.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
3.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腮腺混合瘤日常护理方法
1、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减少刺激。
2、向病人热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同室病友,负责医师及护士。
3、指导病人运用一些减轻焦虑的技巧,如看书、听音乐、听收音机等。
4、生命体征监测:
(1)床边备好吸引器和气管切开包,协助病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频率、节律及面色的改变。
5、创口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若术区渗血较多,创口敷料被血液、渗出液浸湿,应及时更换敷料,并加压包扎。置引流管者,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物性质和量。术后48h抽除引流管,继续加压包扎,5~7d拆线,拆线后仍应加压包扎10d左右。
6、饮食的护理局麻病人手术返回病房即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2~3d改为软食。全麻病人在麻醉清醒6h方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刺激性特别是酸性及香甜食物,因这些食物刺激唾液分泌,不利于创口愈合,并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以利吞咽,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后,用含漱液漱口,每日3~4次,且多饮水。
7、并发症的护理腮腺手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暂时面神经麻痹、耳前区麻木、涎瘘等。观察患者有无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症状。如术后出现暂时面神经麻痹,按医嘱给予维生素B1、B12药物治疗和理疗或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涎瘘是残留腺体分泌物所致,术后加压包扎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耳前区麻木是腮腺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观察病人耳前区皮肤感觉有无异常,安慰患者并解释引起并发症的原因。
腮腺混合瘤术后预防
1、绝大多数肿瘤手术彻底切除后可治愈。
2、术后复发,该肿瘤为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术后常易复发,复发的可能原因包括:
1)、以粘液样物质为主要成分时,易流散;
2)、包膜厚薄的变化及肿瘤侵犯包膜的倾向;
3)、肿瘤出现包膜下裂隙;
4)、肿瘤结节穿破包膜;
5)、肿瘤细胞可能的生物学需要,使细胞本身在进入手术部位时可以生存。
许多复发性腮腺混合瘤是多灶性的,有些分布非常广泛,以至于不能用手术控制。
3、恶变,少数腮腺混合瘤可发生恶变。
4、味觉出汗综合征(gastatory sweating syndrome),又称耳颞神经综合征或Frey综合征(Frey syndrome),其症状是耳前下区皮肤,当咀嚼食物或刺激唾液分泌时,出现该区发红并伴有出汗现象。一般在腮腺手术后数周出现,并不会消失,发生原因一般认为是手术切断了副交感分泌神经支与皮肤汗腺及表浅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错位再生连结,导致刺激唾液分泌后出现汗与发红。
腮腺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
1.黏液表皮样癌 是较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来自腮腺导管上皮,主要由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基底样细胞)构成。根据组织学特点分为高度恶性(低分化型)与低度恶性(高分化型)两型。高度恶性者以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 低度恶性者以分化成熟的黏液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 但此两型尚难以严格区分,中间型细胞可向表皮样细胞或黏液细胞分化发展。肿瘤有无包膜不定,故常浸润到周围组织而无明确界限。
2.腺样囊性癌 又称圆柱瘤型腺癌、圆柱瘤,是涎腺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类型,但在腮腺并不常见。来源于腮腺上皮细胞, 癌细胞主要为腺上皮细胞,似表皮的基底细胞,呈多边腮腺恶性肿瘤形,常形成大小不等的团块或小梁,在团块中含有许多腺样小囊, 小梁多为实性, 常为肌上皮细胞所环绕。团块和小梁间被致密纤维间质所分隔成为分叶状。腺样小囊中含有黏液,在瘤细胞间的纤维组织有玻璃样变。
3.恶性混合瘤和混合瘤恶变 多数学者认为恶性混合瘤是由良性混合瘤恶变而来,病理可见一部分为良性混合瘤的结构,一部分为腺癌、鳞癌,或未分化癌的病变同时存在, 两者之间可看到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移行转化的部分。恶性混合瘤呈现为基底细胞样细胞或多形细胞样细胞。癌肿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生长缓慢, 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 显微镜下如发现混合瘤中有微小坏死灶和出血灶,营养不良性钙化和基质骨化,玻璃样变,边缘浸润性生长,都应视为恶变的征兆。
4.腺癌 又称非特异性腺癌(nonspecific adenocarcinoma),系指组织学上具有程度不等的腺性分化, 但又不能划归到某种组织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癌细胞可能来自闰管的储备细胞。常发生于腮腺, 为不规则硬性肿块,一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 腺癌组织形态复杂,有未分化的多边形细胞,或高分化的圆柱形细胞,异形性较明显。癌细胞排列成管状或腺样结构,有时腺管扩张形成微囊,其中含有黏性分泌物,腺癌属高度恶性肿瘤。
5.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占腮腺恶性肿瘤的7.2%~19%。多发生于腮腺浅叶及尾部,局部破坏性小,为低度恶性肿瘤, 肿瘤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 分叶状,虽有包膜,较薄,但有的不完整,包膜内可见癌细胞浸润。癌细胞由腺泡样细胞, 闰管样细胞、空泡细胞, 透明细胞及非特异性腺细胞组成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癌细胞较大,多角形,胞质丰富, 呈颗粒状或空泡状, 核圆形,很小,居中,分裂象少见。
6.鳞状细胞癌 常发生于混合瘤的恶变,有时为原发于导管的鳞状细胞癌或低分化型黏液表皮样癌,尚无定论。多由导管上皮鳞状细胞化生而来。为高度恶性肿瘤。
腮腺混合瘤要和哪些疾病区分
1、涎腺部的慢性淋巴结炎: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特别颌下去多见,但皆有感染来源的病史,如面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史,淋巴结炎常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和急性发作史,对抗感染治疗有效。
2、腮腺淋巴结核:主要是腮腺区淋巴结的结核性感染,多数由头颈部皮肤、口咽,尤其是扁桃体部的结核菌经淋巴结引流所致。肿块增长缓慢,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偶有轻度疼痛或压痛,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明显缩小。结核菌素实验常为阳性。如为腺实质性结核,腺体弥漫性肿大、挤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肿块可硬可软,也可扪及波动感。
3、腮腺腺淋巴瘤:多发于男性,体积较小,一般位于腮腺下极或其后份,常为多灶性。B超检查其声像图上的特点是有完整的包膜回声光带,内部回声较腮腺混合瘤强,后壁回声多整齐,呈圆形、边界光滑、内部呈网格状和均匀的低回声肿块,有助于与腮腺混合瘤鉴别。Tc核素显像呈热结节是其重要鉴别诊断特征。
4、第一颈椎横突肥大:为一硬性肿块,可在乳突尖至下颌角连线的中点被扪及,常为误诊为腮腺深叶肿瘤,肥大的横突位置深在,硬而不活动。通过X线摄片进行两侧对比可明确诊断。
5、涎腺囊肿:涎腺囊肿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类。表现为涎腺区无痛性包块。潴留性囊肿扪诊时肿物柔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囊液,其中含淀粉酶。B超检查为囊性影像,周界清晰,周围可见一层明显的强回声包膜光带,内部回声为液性暗区。
在先天性囊肿中,位于涎腺深部的表皮样囊肿有时需与腮腺混合瘤鉴别。其特点是质地较软,均匀一致,穿刺可抽出皮脂样物质。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分化良好的表皮样细胞,即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