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锥螺的好处
吃锥螺的好处
1、锥螺能健脑
健脑是锥螺的重要功效之一,它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促进脑细胞再生,也能提高大脑功能,平时食用,能起到健脑益智的重要作用。锥螺还能保护脾胃,促进消化,对人类的腹泻和消化不良等症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锥螺能补钙
补钙也是锥螺的重要功效之一,这种食材中含有大量的活性钙,易于人体吸收,能避免人体缺钙症状的发生,对骨质疏松有很明显的预防作用,另外人们平时吃锥螺还能保护眼睛,综能增加眼球壁的弹性,可以预防视力下降。
3、锥螺能美容
美容也是锥螺的一个重要功效,它含有的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另外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物质能加快皮肤细胞代谢与再生,可以延缓皮肤老化,淡化皮肤表面的色斑,经党食用可以让人们的皮肤变得白皙诱人。
螺蛳的简介
螺蛳,学名Margarya melanioides。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田螺科螺蛳属的通称。中国特有属,分布于云南、江苏的湖泊中。壳大型,高70毫米以上。外形呈圆锥形或塔圆锥形;壳面有棘状或乳头状突起,或仅有光滑螺棱。厣为角质薄片。雌雄异体,卵胎生,全年皆可繁殖。螺蛳以宽大的足部匍匐于湖底。肉味鲜美,螺黄(雄性生殖腺)更是人们喜食的佳品。在云南、贵州、广西的新生代地层中曾发现螺蛳属的化石种类。[1]
成年螺蛳长约7cm左右,重量约55g。[1] 它们的肉和雄螺生殖腺(俗称“螺黄”)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由于该湖严重污染和过度捕捞而濒于灭绝。
分辨三种海瓜子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产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
织纹螺本身无毒,其致命的毒性是在摄取赤潮中有毒藻类后被毒化的。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类似于河豚鱼毒素。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大量排入,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南海、东海、渤海和黄海均在不同的季节频繁发生赤潮。赤潮中大量繁殖的藻类有些能够产生毒素,织纹螺由于摄食有毒藻类或其他有毒物质(如河豚毒素等)而富集毒素。中毒病人主要成神经性麻痹症状,死亡率较高。
再说海螺丝,学名钝拟蟹守螺,汇螺科的一种。贝壳呈塔形,长约2厘米左右,壳质稍薄坚实,螺层通常为8层,壳面为黄白色,壳底白色,壳口卵圆形,内面有细沟状,多栖息于潮间带中上潮区,退潮后在潮间带泥滩或泥沙滩上爬行生活,或隐蔽在石块旁阴潮处,平均栖息密度为4/平方米,分布于黄海沿岸,为河流入海口附近的咸淡水中最常见种类。渔民多退潮后赶海采捕。
钝拟蟹守螺有一头很尖就像锥子一样,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海锥儿。青岛人管它叫海瓜子,一般把它用水煮了,来了客人拿出来,就跟城里人吃瓜子一样,肉质非常鲜美,一般用大头针挑食;吃不出的,把海瓜子的尾巴别断,用嘴吸着吃。螺肉只有丁点大小,然而其鲜、嫩的口感,恐怕无别物能取代。
青岛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说,海瓜子和海丝螺在外形上差不多,很难看出两者的区别,但是从颜色上还是有点差别的,海瓜子的颜色偏黄,而海丝螺呈灰黑色,市民在购买的时候可以根据颜色区分海瓜子和海丝螺。
在浙江慈溪,当地也有著名的海产海瓜子,这种海瓜子学名梅蛤,产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属于贝类动物,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这种梅蛤与今天介绍的螺类不是同一物种,其形状大小都与瓜子很接近,因而得名,这种海瓜子像人的指甲,有点透明又易碎,小小的,吃起來也与嗑瓜子一样,磕起来就停不了口。地道做法是用旺火加辣椒调味料快炒,这样才能保证海瓜子的嫩。
锥螺的形态特征
壳口外唇很薄,
近后缘有浅的V字型缺口。口盖为多旋性的圆形,比壳口为小。足很小,在外套腔左侧的入水部,有发达的乳状突起。
壳体修长精致,约有30层凸圆的螺层,从小到大依序排列。螺轴和壳口均为圆形;外唇薄,壳口完整。主螺肋多达6条,其间又有数条细肋,并与细纵纹相交。凹陷地壳底有螺沟,壳表浅褐色至深褐色,不具花纹和图案。有些标本的螺层膨胀,缝合线较深,但螺肋较浅。(锥螺中最大的一种,其拉丁文种名系取自笋螺科中与之相似的属名。)
壳形属细长锥型,外观如一个高塔形,大部分的壳顶则均有破损,不易有十分完整的壳形,因此螺层不易计数,除了壳顶常有破损外,壳顶的螺层十分小且连接处不明显。本种外壳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每一螺层均有明显的纵肋。壳口为圆形,具有深褐色角质性的圆形口盖,上有同心圆的纹路。
如何做锥螺好吃
做香辣锥螺好吃,下面来介绍下它的用料及做法。
主料:锥螺500克调料:色拉油适量,姜少许,蒜少许,生抽适量,辣酱适量,洋葱20克,麻椒适量
香辣锥螺的做法1.用钳子将锥螺的尖部掰掉,掰掉的长度约为整个锥螺长度的1/4。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锥螺的入味,二是吃锥螺的时候不需要牙签等工具,只要稍稍用力的吸吮就能把锥螺的肉吸出来。
2.掰掉尖部的锥螺用流水清洗,冲洗干净后控净水份待用。用流水冲洗的时候最好用手来回搅动锥螺,这样清洗的更干净。
3.洋葱切丝,葱蒜分别切末。
4.锅里倒油,放入姜蒜末、麻椒和两大勺辣酱。中火炒香,然后转小火慢炒,炒出红油。
5.控净水的锥螺放入锅中,同锅内的调料翻炒均匀,倒入两大勺生抽,翻炒均匀,转中火炖煮至锅中的酱汁变浓,炖煮的过程中要不时的翻动锥螺,使酱汁均匀的裹在锥螺上。锥螺入锅后受热后会出汤,再加上之前加入的辣酱和生抽,所以锅里不需要再额外加清水.
6.放入洋葱丝,转大火,快速翻炒均匀即可
螺蛳的简介
螺蛳,学名Margarya melanioides。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田螺科螺蛳属的通称。中国特有属,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 分布于云南、江苏的湖泊中。壳大型,高70毫米以上。外形呈圆锥形或塔圆锥形;壳面有棘状或乳头状突起,或仅有光滑螺棱。厣为角质薄片。雌雄异体,卵胎生,全年皆可繁殖。螺蛳以宽大的足部匍匐于湖底。肉味鲜美,螺黄(雄性生殖腺)更是人们喜食的佳品。在云南、贵州、广西的新生代地层中曾发现螺蛳属的化石种类。[1]
成年螺蛳长约7cm左右,重量约55g。[1] 它们的肉和雄螺生殖腺(俗称“螺黄”)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由于该湖严重污染和过度捕捞而濒于灭绝。
香螺的属性
1、科属
蛾螺科,香螺属。
2、产地
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福建,辽宁, 山东等地区。
3、别名
响螺、金丝螺。
4、简介
香螺(学名:Neptunea cumingi Crosse)贝壳近菱形,壳质较坚硬,高134毫米,宽77毫米。螺层约7层,缝合线明显。香螺肉肥味美,故称香螺。壳坚实而厚,略纺锤形。壳塔圆锥形,螺层约6.5级,体螺层急剧增大。螺层具明显而均匀的螺旋线,有较粗大的纵肋线,缝合线显著,生长线不明显。壳口淡黄色,具粗细不等、深浅不同的棕褐色条纹。壳内面灰白色。
贝壳属于香螺中、大型贝类,体型较长香螺为圆胖而厚重,整体呈长双锥形,有八个螺层左右,在壳顶的第一个螺层甚小为胎壳,以下逐渐增大而以体螺层最大,体螺层长度几达壳全长的2/3。纵肋在壳顶以下的第2-5螺层较为清楚,各螺层表面肩部以上有3-5条螺旋状的螺肋排列,而螺肋之间还有细螺肋存在,肩部以下有2条螺旋状的较粗螺肋。各螺层间有缝合线区分开来,螺层外貌为谷仓形,因此螺层的肩部很明显,而具有多个扁三角形的突起。贝壳颜色为肉色,壳口甚大与前水管沟相连接,外唇在壳长达十八公分以上者会加厚。
锥螺壳的原形态
1.棒锥螺,贝壳尖锥形,质坚,一般壳高108-132mm,宽约为高的1/5。螺层20-23层,每层高、宽度增长均匀。壳面微凸,缝合线深,呈沟状,壳顶尖细,螺旋部很高,约为体螺层的5倍。每一螺层表面有螺肋5-7条。肋间还杂有微细肋纹,体螺层上有螺肋9条。壳表黄褐色或紫褐色。生长线明显,有时形成褶襞,壳口近圆形,壳内面具有与壳表螺肋相应的沟纹,外唇薄,易破损,内唇较坚。厣角质,圆而质,圆而薄,易破碎,粟色。核位于中央。
2.笋锥螺,贝壳长尖锥形,质稍薄,尚坚,一般壳高145-168mm,宽约为高的1/5,螺层28-29层,壳顶尖细,极易断裂,缝合线深凹。螺层中部稍膨胀,每一螺层表面通常有螺肋5-6条,在体螺层约为11条,第2条间还具细肋。壳表黄褐色或淡灰紫色,生长线较稀,近边缘常形成细的纵褶。壳口近圆形,内面紫褐色。外唇薄,锐利;内唇略厚,上端染有紫色。厣角质与上种相同。
世界烹饪螺类方法
世界烹饪螺类方法
红螺
▲红螺(脉红螺,角泊螺,海螺、玻螺、假猎螺)的肉特别是足部的肌肉肥厚,也同鲍鱼一样,是很好的海产食品。
原产地:中国各海域和日本周边海域
特点:红螺是咱们餐桌上常见的一种大型海螺,肉质肥厚,螺黄紧致浓香。
烹饪:可爆、炒、烧、氽汤、打卤、或水煮后佐以姜、醋、酱油食用,因个头比较大,特别适合做葱爆螺片。
扁玉螺
俗称:香螺,肚脐螺、海脐,蚶虎
原产地:中国沿海、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鲜半岛、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的阿曼湾等地也有分布。
烹饪:扁玉螺一般的做法就是白灼和酱爆,酱爆就是用豆瓣酱和甜面酱一起炒螺。
白灼扁玉螺有一定的技巧,如果火候大了或者火候轻了,螺肉都很不好挑出来,很容易就会在螺黄的地方断开。
食用季节:香螺4-5月就可以很肥了
注意:这种螺经常会分泌一种黏糊糊的粘液,吃之前要冲洗干净,此外,因为它的栖息环境是海底沙地,所以有一些体内会有沙子,买的时候要买“吐”好了沙子的。
花螺
▲花螺(俗称:东风螺,南风螺,海猪螺)对水温要求比较高,所以尽管这几年开始有人工养殖的,但是北方市场上还是很罕见。
原产地: 我国东、南沿海,福建两广较为常见。
特点:花螺的肉比较甜嫩Q弹,海腥味没有那么重,是国内外市场近年十分畅销的优质海产贝类。
烹饪:花螺肉质鲜美、酥脆爽口,除了一般的白灼、辣炒、酱爆之外,还可以冰镇
(还有一种冰镇花螺,就是白灼的花螺用冷水浸过之后,放到黄瓜条、芥末和冰块里)。
食用季节:清明前
锥螺
俗称:(猪公螺、九层螺、螺丝螺、钻仔螺,钉螺)
原产地: 菲律宾、中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
特点:因为长得细长,锥螺在一些地方被称为钉螺,但是,锥螺和钉螺是不一样的,真正的钉螺是一种淡水腹足纲动物,虽然也很细长,但非常小,而且钉螺是血吸虫幼虫的中间宿主,是不能食用的。
烹饪:锥螺一般的做法就是辣炒,因为实在太细长了很难挑出完整的螺肉,所以一般都会用钳子把尾部的尖尖夹断,方便入味也方便吃
海锥
▲用钥匙眼儿别断尾部就可以吸着吃了。
俗称:海瓜子,尖锥,讲锥
原产地:我国渤海、黄海。
特点: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
因为便宜量足,大小个头和瓜子差不多,所以也被称为海瓜子(但是和福建的海瓜子是不一样的。)
烹饪:海锥和锥螺一样有着细长的外形,吃法基本一样。
食用季节:夏季
海瓜子
俗称:麦螺、白螺、海蛳螺,海螺丝
原产地: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
特点:种类非常多,个体非常小(和瓜子差不多),花纹有许多变化,肉小但是有嚼头,肉细嫩,味极鲜,是佐酒佳肴。
烹饪:可热炒也可做汤
食用季节:夏季
彩虹䗉螺
俗称:彩虹螺,刷棋子
彩虹䗉螺非常小,没有多少肉,有些地方喜欢拿它当零嘴(用清水煮成一大盆,一家人围着盆子,一人一根绣花针,娴熟的挑出螺肉,边看电视边吃)。吃完再把壳收藏起来。它的壳有很多种颜色,非常漂亮,备受贝壳收藏者喜爱。
疣荔枝螺
俗称:骨螺、辣螺、苦螺
原产地:全国沿海均有分布
特点:苦螺个头小,身价不高,是闽南地区特有的海产,味道奇特,苦中带甘。
烹饪:白灼
香螺(俗称:响螺,角螺,金丝螺)
▲被称为香螺的海螺很多,其实这种学名为管角螺的海螺一开始被俗称为响螺,因为它的螺壳大,切掉尾部就能做成号角,后来响螺传来传来就变成了香螺。
原产地:日本海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特点:外型个体大、味美、营养丰富,是高级海产品(响螺价格昂贵,三两左右一只的响螺,一斤就得一百多)。
烹饪:一只响螺根据不同部位可以作为煲响螺头与刷响螺片两种吃法。
2014年北京APEC峰会的国宴上,上了一道“上汤响螺”,是用响螺片加上汤白灼。
食用季节:秋冬季节最为肥美
椰子螺
俗称:木瓜螺,瓜螺,油螺,美乐螺
原产地:台湾,东海,南海,日本
特点:这种螺最为大众熟知的是它可以产“珍珠”——美乐珠(美乐珠目前还无法人工养殖,存世量少,价格昂贵)
烹饪:椰子螺体型很大,但食用部位并不是很多,一般只吃腹足部分,切成片白灼或者煲汤,也可以葱烧或者爆炒。
蝾螺
▲蝾螺科种类繁多,在咱们国内常见且可以食用的,就是上图这种瘤珠螺。
俗称:珠螺,鸡眼螺,朝鲜花冠小月螺
原产地:印度洋、东海、南海。
特点:除了这种漂亮的橘黄色之外,大部分瘤珠螺其实都是青灰色的,大小和一角硬币相当。
烹饪:烤蝾螺和酱爆蝾螺都是不错的选择。瘤珠螺的口盖很硬无法穿透,如果烹煮的时候火候没把握好口盖没有松开,那就要费一番功夫才能吃到肉了。
欧洲峨螺(学名:欧洲峨螺)
▲这是一种小型峨螺,很多食材网站写成蛾螺,其实是不准确的。
原产地:美国东北部、西欧
特点:欧洲峨螺的肉很紧致,是鳕鱼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北欧诸国、地中海沿岸的几个传统海鲜消费国也特别好峨螺。
烹饪:酱爆峨螺
卡民氏峨螺
▲因肉肥味美,故称香螺。
俗称:香螺,风车螺
卡民氏峨螺是北方常见的食用螺,容易和红螺混淆,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其一、卡民氏峨螺的螺口内部没有红色底色;
其二、卡民氏峨螺的外壳上有一条条的凸出的“齿”,这也是它得名风车螺的原因。
主要产地:中国内黄海北部,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北部沿海。
烹饪:烹饪方法和红螺类似,出名菜肴:鲜椒响螺片 。
单齿螺
学名:单齿螺,俗称:芝麻螺,香波
原产地:我国南北潮间带分布最广的贝类之一
特点:单齿螺常和一种拟蜒单齿螺混居(两者的外观上有细微的不同,拟蜒单齿螺也更喜欢温暖水域,在南方沿海更多见一些。)
价格:产量大价格便宜
田螺(螺蛳,湖螺、石螺、豆田螺、金螺、蜗螺牛)
▲淡水中常见有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等
原产地:分布广泛,各地湖泊基本都能找到
特点:田螺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如果水质不好的话,容易受污染,特别是吃的时候如果螺内的大便没排干净,会有很多寄生虫。
烹饪:田螺可食部分主要是它的肉质足。
食用季节:夏、秋季节
虽然日常都把田螺归为螺蛳,但要细究起来,我们吃的大部分田螺都不是真正的螺蛳。在田螺科里有一个螺蛳属,仅在云南的高原湖泊里才有分布,它们才是正儿八经的螺蛳。令人惋惜的是,因为云南很多湖泊的污染,一些特有的螺蛳品种已经濒临灭绝。
▲一种高原螺蛳——阳宗海螺蛳
福寿螺
▲这里提到福寿螺主要是因为在市场还是有很多人食用。
俗称:苹果螺,金宝螺,大瓶螺,夭寿螺
原产地:入侵物种,原产于南美洲
特点:生长极快,个头大,是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一旦加热不充分就会有染病的危险。
烹饪:有寄生虫且口味不佳,不建议食用。
泥螺
俗称:吐铁,泥蛳,泥糍,麦螺蛤,泥蚂
原产地: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沿海等地
特点:螺肉爽口、营养丰富
烹饪:可煲粥、热炒、盐腌酒渍,经典做法是醉泥螺。
食用季节:谷雨至小满节气时螺肉最为丰满
螺的营养价值
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
螺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蛋白质、铁和钙,对目赤、黄疸、脚气、痔疮等疾病有食疗作用;食用田螺对狐臭有显著疗效。
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黄疸,水肿,小便不通,痔疮便血,脚气,消渴,风热目赤肿痛以及醉酒之人食用;适宜糖尿病,癌症,干燥综合征者食用;也适宜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脂肪肝者食用;
2. 凡屑脾胃虚寒,便溏腹泻之人忌食;因螺性大寒, 故风寒感冒期间忌食,女子行经期间及妇人产后忌食,素有胃寒病者忌食。
螺的食疗作用:
螺肉味甘咸、性寒,入脾、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止渴,醒酒的功效;治热结小便不利、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螺的食用禁忌
螺肉不宜与中药蛤蚧、西药土霉素同服;不宜与牛肉、羊肉、蚕豆、猪肉、蛤、面、玉米、冬瓜、香瓜、木耳及糖类同食;吃螺不可饮用冰水,否则会导致腹泻。
辣炒锥螺如何做
主料:
锥螺:
600克
调料:
色拉油:适量;食盐:半小勺;干辣椒:适量;白酒:半小勺
做法:
1、锥螺清洗干净,用清水多冲洗几次
2、辣椒切段、葱切碎、姜切丝备用
3、锅里放少许油,油热后,爆香葱姜,将锥螺下锅翻炒,加入辣椒一起翻炒
4、加半小勺白酒去腥、半小勺盐、不断翻炒几分钟即可出锅 [1]
烹饪小技巧:
1、锥螺我洗了好多次,泥沙还是很多的,边清洗边挑选,有的里面是空的就挑出来,怎样分辨(有的锥螺表面有个小洞,一般就是空了,估计被什么东西吃掉了,只剩个空壳)。
2、加入少许盐调味,加入少许白酒可以去腥增鲜杀毒。
3、其实这东西很好熟,但我还是多炒了一会,口感和安全,我选择后者。
去掉锥螺尾巴的小窍门
锥螺好吃,可怎样处理锥螺才能很轻松的就能把它鲜美的肉嘬出来呢?炒锥螺如果不把它的尾巴去掉,那你有再大的力气也很难吃到它鲜美的肉。见过很多朋友用剪子剪锥螺的尾巴,一副咬牙切齿的样子。唉,真替你着急。做这事儿可不能蛮干,介绍个去锥螺尾巴的土法儿吧。
1、买来锥螺用清水清洗干净,放在清水里滴上几滴香油或在水中放盐养几小时,让其突出泥沙和脏污。
2、去锥螺尾巴,可以用剪刀或其它东西砸掉,但那样太费事。这样,把锥螺放在有落差的器具上,譬如把锥螺放在蒜臼子的这个位置,让锥螺和器具之间出现距离。
3、用刀或其它东西砸锥螺的中间位置。只需轻轻一敲,锥螺即可断成两截。又快又干脆,还省力气。
敲掉锥螺的尾部,这样炒出来的锥螺很容易入味,更关键的是吃的时候就很容易就能嘬出锥螺的肉,让你吃锥螺不再着急,也无需洪荒之力。
锥螺敲掉尾巴后,用清水淘洗几遍,控净水即可用来烹炒。
如何辨别香螺的死活
参考以下辨别方法: 香螺体型为圆胖而厚重。整体呈长双锥形,有八个螺层左右,在壳顶的第一个螺层甚小为胎壳,以下逐渐增大而以体螺层最大,体螺层长度几达壳全长的2/3。纵肋在壳顶以下的第2-5螺层较为清楚,各螺层表面肩部以上有3-5条螺旋状的螺肋排列,而螺肋之间还有细螺肋存在,肩部以下有2条螺旋状的较粗螺肋。各螺层间有缝合线区分开来,螺层外貌为谷仓形,因此螺层的肩部很明显,而具有多个扁三角形的突起。贝壳颜色为肉色,表面有土棕色,绒布状感觉的壳皮为佳。
锥螺的功效与作用
食疗功效:味甘咸、性寒,入脾、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止渴,醒酒的功效;治热结小便不利、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黄疸,水肿,小便不通,痔疮便血,脚气,消渴,风热目赤肿痛以及醉酒之人食用;适宜糖尿病,癌症,干燥综合征者食用;也适宜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脂肪肝者食用; 2. 凡屑脾胃虚寒,便溏腹泻之人忌食;因螺性大寒, 故风寒感冒期间忌食,女子行经期间及妇人产后忌食,素有胃寒病者忌食。
分布范围:菲律宾、中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
台湾则分布在西南沿海、而以台中及台南之沿海为主要产地。
福建以南沿海、印尼、马来西亚习性环境:栖所环境 锥螺的外壳极为细长,幼贝时期可以将自己的贝壳举起,成贝则将贝壳拖在後面而爬行。
而大部份均将其壳後半段埋入砂泥底中,栖息水深一般在浅水区,水深约十公尺范围以内。
潮下带。
海螺丝的特征
海螺丝又称织纹螺、麦螺、白螺或者甲锥螺,属软体动物肉食螺类,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产成熟在每年端午时节。炒熟的海螺丝颜色层次分明,外形小巧,螺口白色圆润,较易吸吮,吃起来肉质嫩滑,略带筋道,丝丝鲜香,回味无穷,越吃越上瘾。
栖息於潮间带到潮下带岩礁区,海藻上。浅海 。分布于热带到北极海域,潮间带到深海海域。肉食性。
从外表看来,织纹螺形似圆锥体,大小与指甲盖相仿,盘旋8层,基部收缩。
它的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
织纹螺的形态特征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等,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乌螺。织纹螺的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约指甲盖大小。织纹螺含有河鲀毒素易导致食物中毒,从外表看来,织纹螺形似圆锥体,大小与指甲盖相仿,盘旋8层,基部收缩。织纹螺的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炒熟的麦螺颜色层次分明,外形小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