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舌管囊肿诊断
甲状舌管囊肿诊断
甲状舌管囊肿多可根据颈前肿物部位和伸舌移动、穿刺可抽出透明微混浊的黄色稀薄或黏稠性液体做出初步诊断。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其中以B超检查意义较大。
鉴别诊断:
1.甲状舌管囊肿的鉴别诊断
(1)颏下慢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结核:表现为颏下肿物,淋巴结核若破溃也可形成瘘管经久不愈。但淋巴结病变较表浅多为实质肿物常有压痛,可借病史和活检鉴别。
(2)异位甲状腺:异位甲状腺与甲状舌管囊肿均为甲状腺先天异常,二者在胚胎发育上密切相关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呈瘤状突起,表面紫蓝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楚而舌部异位甲状腺主要位于颈前部,病人常有语言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呼吸困难。由于75%的异位甲状腺为惟一有功能甲状腺组织,错误将其切除将导致终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严重后果。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鉴别,放射性核素扫描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采用131I或99mTc扫描时,可见异位甲状腺部位有核素浓聚或颈部无甲状腺
(3)副胸腺:不与舌骨连接,肿块不随吞咽上下活动,B超为实质性肿块等可与甲状舌管囊肿鉴别。
(4)皮样囊肿:常表现为颏下肿物,也可位于胸骨上凹处。一般囊肿包膜较厚,无波动感,有揉面感常与皮肤粘连,不随吞咽和伸舌活动穿刺抽出皮脂样物可资鉴别。
(5)甲状腺腺瘤:本病多表现为颈前区无痛性肿块质软,边界较清楚,随吞咽活动但不随伸舌活动借助放射性核素扫描可鉴别。
(6)腮裂囊肿:多位于颈动脉三角区,肿物多偏离中线,与舌骨无关。穿刺物含皮肤附件及胆固醇结晶,需做病理检查鉴别。术中见瘘管经颈内外动脉交叉入咽部。
(7)其他颈部肿块:如甲状腺锥状叶、囊状水瘤、脂肪瘤、皮脂腺囊肿、舌下囊肿、喉含气囊肿、甲状旁腺囊肿和畸胎瘤等,多可据肿物所在部位和性状做出鉴别。
2.甲状舌管瘘的鉴别诊断
(1)颈部结核性瘘:多为纵隔结核性淋巴结炎蔓延破溃而来,瘘口多位于胸骨上窝,曾有肿块破溃排出干酪样物质史。肺部X线检查有结核病灶、PPD强阳性等可资鉴别。
(2)鳃瘘:本病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有时生后即有瘘孔流清亮水样液。瘘管索条延伸到颈动脉处,不与舌骨相连接。必要时经瘘口注入造影剂摄X片检查。了解瘘管走行方向以便鉴别
(3)鳃源性颈部正中裂:该病生后即发现舌骨至甲状软骨下方皮肤裂开,长3~5cm,宽2~5cm,表面覆盖红色湿润内膜,远端为数毫米的盲管,近端有扁豆大小的纤维瘤或纤维软骨有时可触及上行的纤维索条,分别固定于两侧颏结节,故与甲状舌管瘘容易鉴别。
甲状舌管囊肿临床表现
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生与性别无显著关系,男女均可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青少年为多见。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有时可偏向一侧。囊肿多呈圆形,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以偶然发现为多。囊肿质软,边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位于舌骨下方的囊肿,在囊肿与舌骨体之间有时可扪及一坚韧的条索状物,囊肿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上下移动;若囊肿位于舌盲孔附近时,当其生长到一定程度可使舌根部抬高,发生吞咽、言语功能障碍。
囊肿可经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而容易继发感染,当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吞咽时尤甚。颈部检查可见囊肿表面皮肤发红,界限不清,当囊肿自行破溃或经皮肤切开引流时可形成甲状舌管瘘,此时因内容物引流囊肿可消失。临床上亦可见出生后即存在的原发甲状舌管瘘。甲状舌管瘘的瘘口较小,长期流出淡黄色的黏液或脓性黏液,当瘘口被阻塞时可导致瘘管的急性炎症发作。
根据手术中美兰染色范围,及术中、术后的病理切片分析,可将甲状舌管囊肿分为5类:
Ⅰ型:舌骨下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上单个瘘管;
Ⅱ型:舌骨上、下均有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
Ⅲ型,舌骨上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下单个瘘管;Ⅳ型,舌骨下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上瘘管闭合;
Ⅴ型,舌骨上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下瘘管闭锁
甲状舌管囊肿的病理病因是什么
甲状舌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发育性囊肿,源于甲状舌管的残余上皮,由于胚胎期甲状腺形成过程中的甲状舌管退化不全,遗留在颈深部组织内,而管腔内被覆上皮产生分泌物积聚而形成。
发病机制
甲状舌管囊肿多发生于颈部中线或近中线处,可出现在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附近最为常见,常位于甲状腺和舌骨之间。舌骨平面以上的囊肿多位于中线,舌骨平面以下者可居中线或偏向一侧,以偏左为多。甲状舌管囊肿通常有完整的包膜,囊壁薄,外为纤维组织包绕,内衬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等。上皮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合并感染时可有炎症细胞浸润,囊壁内可有甲状腺组织。囊内容物多为粘液样或胶冻样物质,其内含有蛋白质、胆固醇结晶等。本病也可发生癌变,1915年Ucherman首先描述了甲状舌管囊肿癌变,至今文献报道已超过150例,大部分为乳头状癌,也有滤泡状癌、鳞癌等。但关于其来源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是隐匿性甲状腺癌扩散而来,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甲状舌管囊肿壁内的异位甲状腺组织。
得了甲状舌管囊肿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1.B 超检查 甲状舌管囊肿的B超声像图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边界清晰,多为单个囊肿,少数可见薄壁分隔。其后多有增强回声,病程长者或伴有感染时边界可较模糊,液性暗区中可见数量不等的飘浮光点。伴有瘘管形成时可探及由浅入深的中心暗淡的条索状结构与肿物或舌骨相连。B超检查对甲状舌管囊肿诊断的准确率可高达94%以上。
2.CT检查 可了解肿物的性质.甲状舌管囊肿多表现为颈前部正中自舌盲孔至胸骨颈静脉切迹之间任何部位的囊性占位,具有完整包膜,囊壁较薄,囊内容物密度较低,合并感染时囊壁可毛糙增厚。部分病人(约30%)壁内可见到甲状腺组织的特征性密度影(图3)。
3.放射性核素显像 对本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131I或99mTc扫描可评估肿块的大小,了解有无有活性甲状腺组织的存在,并有利于与甲状腺肿物鉴别。
4.颈部X线检查、钡餐食管造影均有助于诊断。
5.碘油造影 可明确甲状舌管囊肿的瘘管行径。
甲状舌管囊肿的病因是什么?
甲状舌管囊肿的原因一:
正常的甲状舌管位于舌骨之前,管径1~2mm,与舌骨前面紧密相连,不能分离,其发生始于胚胎第4周,在原始咽底壁正中线相当于第2,3对鳃弓的平面上,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一伸向尾侧的盲管,即甲状腺原基,称甲状舌管,甲状舌管沿颈部正中线下降,直至未来气管的前方,末端向两侧膨大,形成甲状腺的左右两个侧叶,在正常情况下,到胚胎第6周,甲状舌管开始萎缩退化,甲状舌管的上段退化消失后,其起始段的开口仍残留一浅凹,称盲孔,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第10周后甲状舌管没有消失或退化不全,残留管状结构部分因上皮分泌物积聚其中可形成囊肿,是为甲状舌管囊肿,囊肿可继发感染并形成瘘,则为甲状舌管瘘,瘘管有3种形态:完全性瘘管,由盲孔直达颈部皮外;内盲管,开口于盲孔;外盲管,开口于颈部皮肤。
甲状舌管囊肿的原因二:
甲状舌管囊肿发生在颈部正中线,可在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以舌骨附近最为常见,多位于甲状腺和舌骨之间,舌骨平面以上的囊肿多位于中线,舌骨平面以下者可居中线或偏向一侧,以偏左为多,甲状舌管囊肿常有完整的包膜,囊壁薄,外为纤维组织包绕,内衬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等上皮细胞,上皮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合并感染者可有炎症细胞:囊壁内可有甲状腺组织,囊内容物多为黏液样或胶冻样物质,其内含有蛋白质,胆固醇等,本病也可发生癌变。那么,患有甲状舌管囊肿怎样治疗好呢?
儿童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有哪些
甲状舌管囊肿是小儿颈部常见病之一,是指在甲状腺发生过程中,甲状舌管未退化或未完全退化消失而导致的。可发生于颈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甲状舌管囊肿可感染破溃形成瘘。甲状舌管囊肿不会有原始外口,因为胚胎性甲状舌管不能到达颈部表面。囊肿可以在颈部沿着甲状舌管移行到任何部位。临床表现:1. 颈中线可触及直径1〜5cm的包块。2. 包块表现为质軔、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固定。3. 囊肿可随伸舌运动时而上下移动。4.伴感染时可出现相应感染症状,如体温升高、局部破溃等。1. 辅助检查:颈部彩超可发现管状结构或囊状结构。
舌甲状腺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舌根肿物
研究提示,人群中有10%的个体其舌根部存在甲状腺组织,因多无症状而临床少有报道。在青春期、妊娠期及外伤、感染等情况下,由于机体对甲状腺素的需求增加,可使TSH升高并引起舌甲状腺肿大,可表现咽部不适、异物感、吞咽与呼吸困难及言语含糊不清等症状,有时可有局部出血。舌根部检查可见实性肿物, 色红,界限较为清楚,质软,表面光滑或不规则。遇有舌根肿物时应想到ETG的可能。
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颈前ETG尤其是副甲状腺极易被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多位于舌骨与甲状腺之间的颈正中部,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物,有囊性感,边界清楚,无压痛,并可随吞咽上下移动,但继发感染后其表现可不典型。颈前ETG亦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为实性肿块,但亦可因变性或出血而有囊性感,但不如甲状舌管囊肿明显,其穿刺液多为深棕色血性液,而甲状舌管囊肿则通常为黄色液体。放射性核素扫描ETG具有吸碘功能而甲状舌管囊肿则缺少吸碘功能。
甲状舌管囊肿的病理解剖与分类
甲状舌管囊肿是甲状腺导管残余上皮发生的囊肿,胚胎第四周时,原始咽底部,第一和第二鳃弓之间内胚层增殖内皱形成一向下的袋状突出物,即甲状腺始基。这个部位就是以后舌盲孔处。甲状腺始基下行过程带有中空管及甲状舌管,胚胎第六周此管开始退化,第十周时此管消失。如导管不消失或发育异常,可产生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瘘或迷走甲状腺组织。
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在舌盲孔至胸骨柄上缘任何部位,多数在舌骨下方颈前中线附近,但甲状舌骨囊肿并不是以单管形式由甲状舌管囊肿直接开口于舌盲孔。其三维主体结构研究证明:囊肿或其瘘管网状分枝在舌骨下向头端延伸,在舌骨水平形成多个相互沟通具有分泌功能网状分枝,外形似头盖状,这些头盖状分枝可在舌骨前、后或贯穿舌骨,然后汇成单管离开舌骨向头侧延伸,并在舌盲孔附近再次形成多个相互沟通、具有分泌功能的网状分枝,以一单管或多孔走向舌盲孔。在舌骨水平,头盖状分枝分布在舌骨中线两侧0124~0196cm ,头盖状分枝上缘到舌盲孔附近网状分枝下缘2~6 岁儿童为013~015cm;舌骨头盖状水平到舌盲孔距离婴儿为011cm、3~6 岁儿童为0114cm、16 岁为017~019cm、成人为215cm。舌盲孔与口腔闭锁的原因与先天性瘘管闭锁的节段性分布和瘘管反复感染有关。
亚型中舌盲孔下瘘管内径较粗、网状瘘管分布范围较广,而且多伴反复感染,与瘘管内容物不能及时排入口腔,局部引流不畅有关。由于目前对舌骨水平头盖状分枝处理、皮肤瘘管开口与主瘘管之间切除范围已达成共识,此两因素未做考虑。
得了甲状舌管囊肿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甲状舌管囊肿的鉴别诊断
(1)颏下慢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结核:表现为颏下肿物,淋巴结核若破溃也可形成瘘管经久不愈。但淋巴结病变较表浅多为实质肿物常有压痛,可借病史和活检鉴别。
(2)异位甲状腺:异位甲状腺与甲状舌管囊肿均为甲状腺先天异常,二者在胚胎发育上密切相关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呈瘤状突起,表面紫蓝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楚而舌部异位甲状腺主要位于颈前部,病人常有语言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呼吸困难。
由于75%的异位甲状腺为惟一有功能甲状腺组织,错误将其切除将导致终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严重后果。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鉴别,放射性核素扫描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采用131I或99mTc扫描时,可见异位甲状腺部位有核素浓聚或颈部无甲状腺
(3)副胸腺:不与舌骨连接,肿块不随吞咽上下活动,B超为实质性肿块等可与甲状舌管囊肿鉴别。
(4)皮样囊肿:常表现为颏下肿物,也可位于胸骨上凹处。一般囊肿包膜较厚,无波动感,有揉面感常与皮肤粘连,不随吞咽和伸舌活动穿刺抽出皮脂样物可资鉴别。
(5)甲状腺腺瘤:本病多表现为颈前区无痛性肿块质软,边界较清楚,随吞咽活动但不随伸舌活动借助放射性核素扫描可鉴别。
(6)腮裂囊肿:多位于颈动脉三角区,肿物多偏离中线,与舌骨无关。穿刺物含皮肤附件及胆固醇结晶,需做病理检查鉴别。术中见瘘管经颈内外动脉交叉入咽部。
(7)其他颈部肿块:如甲状腺锥状叶、囊状水瘤、脂肪瘤、皮脂腺囊肿、舌下囊肿、喉含气囊肿、甲状旁腺囊肿和畸胎瘤等,多可据肿物所在部位和性状做出鉴别。
甲状舌管囊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一)发病原因
正常的甲状舌管位于舌骨之前,管径1~2mm,与舌骨前面紧密相连,不能分离,其发生始于胚胎第4周,在原始咽底壁正中线相当于第2,3对鳃弓的平面上,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一伸向尾侧的盲管,即甲状腺原基,称甲状舌管,甲状舌管沿颈部正中线下降,直至未来气管的前方,末端向两侧膨大,形成甲状腺的左右两个侧叶,在正常情况下,到胚胎第6周,甲状舌管开始萎缩退化,甲状舌管的上段退化消失后,其起始段的开口仍残留一浅凹,称盲孔,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第 10周后甲状舌管没有消失或退化不全,残留管状结构部分因上皮分泌物积聚其中可形成囊肿,是为甲状舌管囊肿,囊肿可继发感染并形成瘘,则为甲状舌管瘘,瘘管有3种形态:完全性瘘管,由盲孔直达颈部皮外;内盲管,开口于盲孔;外盲管,开口于颈部皮肤
(二)发病机制
甲状舌管囊肿发生在颈部正中线,可在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以舌骨附近最为常见,多位于甲状腺和舌骨之间,舌骨平面以上的囊肿多位于中线,舌骨平面以下者可居中线或偏向一侧,以偏左为多,甲状舌管囊肿常有完整的包膜,囊壁薄,外为纤维组织包绕,内衬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等上皮细胞,上皮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合并感染者可有炎症细胞:囊壁内可有甲状腺组织,囊内容物多为黏液样或胶冻样物质,其内含有蛋白质,胆固醇等,本病也可发生癌变,1915年Ucherman首先描述了甲状舌管囊肿癌变,至今文献报道已超过150例,大部分为乳头状癌,也有滤泡状癌,鳞癌等,但关于其来源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是隐匿性甲状腺癌扩散而来,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甲状舌管囊肿壁内的异位甲状腺组织。
甲状舌管囊肿复发
1、舌骨中段处理不当。注入美蓝后有时可见舌骨内有多个蓝点,可能就标志着瘘管的细小分支。术中若不切除中段舌骨或过短,导致残留。
2、甲状舌管囊肿及瘘类型复杂,主要有囊肿-管道型、囊肿-管道-囊肿型、瘘管-囊肿-管道型等,术前对囊肿或瘘管的大小、走行估计不足,手术不够精细,致细小瘘管残留,容易。
3、未准确切除舌骨与舌盲孔之间的瘘管。多次感染或切排、手术造成瘢痕增生粘连,解剖界限不清,病变组织剥离困难,造成残留。甲状舌管囊肿通常位于舌骨的尾侧中线上,因此应注意舌骨下方的分支。
4、手术过分剥离囊壁及瘘管,细小的分支容易残留于周围组织中。过分牵拉致纤维状管道断裂,也容易导致遗留管道组织。囊肿发生于舌根部位,有些患者不愿颈部留有瘢痕,要求口内入路手术,由于术野和器械的限制,手术不能完全,易导致。
5、囊肿可位于沿甲状舌管线路的任何位置,囊肿上下方都可能存在瘘管。囊肿大部分位于舌骨区,一般位于瘘管末端,由瘘管末端扩张而成,少部分瘘管经过舌骨向下延伸,囊肿不在瘘管的末端。如果对这种病理情况不了解,手术时仅将囊肿、舌骨及舌骨以上的瘘管切除,遗漏了囊肿下方的瘘管,将导致。
甲状舌管囊肿的病理病因是什么
甲状舌管囊肿的病理病因是什么?下面让我们听听专家的介绍。
发病原因
甲状舌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发育性囊肿,源于甲状舌管的残余上皮,由于胚胎期甲状腺形成过程中的甲状舌管退化不全,遗留在颈深部组织内,而管腔内被覆上皮产生分泌物积聚而形成。
发病机制
甲状舌管囊肿多发生于颈部中线或近中线处,可出现在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附近最为常见,常位于甲状腺和舌骨之间。舌骨平面以上的囊肿多位于中线,舌骨平面以下者可居中线或偏向一侧,以偏左为多。甲状舌管囊肿通常有完整的包膜,囊壁薄,外为纤维组织包绕,内衬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等。上皮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合并感染时可有炎症细胞浸润,囊壁内可有甲状腺组织。囊内容物多为粘液样或胶冻样物质,其内含有蛋白质、胆固醇结晶等。本病也可发生癌变,1915年Ucherman首先描述了甲状舌管囊肿癌变,至今文献报道已超过150例,大部分为乳头状癌,也有滤泡状癌、鳞癌等。但关于其来源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是隐匿性甲状腺癌扩散而来,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甲状舌管囊肿壁内的异位甲状腺组织。
病理生理
甲状舌管囊肿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触之通常有波动感,能随吞咽上下活动。囊内容物为清亮粘液样物质,如继发感染则为脓性或粘液脓性。囊壁内多被覆假复层纤毛状柱上皮或复层扁平上皮,常见两者的过渡形态,邻近口腔处的囊肿内壁多为复层扁平上皮,而位置靠近颈根部者则多为纤毛柱状上皮被覆。如囊壁组织内含纤维成分较多者,偶见甲状腺或粘液腺组织。
甲状舌管囊肿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正常的甲状舌管位于舌骨之前,管径1~2mm,与舌骨前面紧密相连,不能分离。其发生始于胚胎第4周,在原始咽底壁正中线相当于第2、3对鳃弓的平面上,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一伸向尾侧的盲管,即甲状腺原基,称甲状舌管。甲状舌管沿颈部正中线下降,直至未来气管的前方,末端向两侧膨大,形成甲状腺的左右两个侧叶。在正常情况下,到胚胎第6周,甲状舌管开始萎缩退化。甲状舌管的上段退化消失后,其起始段的开口仍残留一浅凹,称盲孔。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第10周后甲状舌管没有消失或退化不全,残留管状结构部分因上皮分泌物积聚其中可形成囊肿,是为甲状舌管囊肿。囊肿可继发感染并形成瘘,则为甲状舌管瘘。瘘管有3种形态:完全性瘘管,由盲孔直达颈部皮外;内盲管,开口于盲孔;外盲管,开口于颈部皮肤。
二、发病机制
甲状舌管囊肿发生在颈部正中线,可在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以舌骨附近最为常见,多位于甲状腺和舌骨之间。舌骨平面以上的囊肿多位于中线,舌骨平面以下者可居中线或偏向一侧,以偏左为多。甲状舌管囊肿常有完整的包膜,囊壁薄,外为纤维组织包绕,内衬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等上皮细胞。上皮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合并感染者可有炎症细胞:囊壁内可有甲状腺组织。囊内容物多为黏液样或胶冻样物质,其内含有蛋白质、胆固醇等。本病也可发生癌变,1915年Ucherman首先描述了甲状舌管囊肿癌变,至今文献报道已超过150例,大部分为乳头状癌,也有滤泡状癌、鳞癌等。但关于其来源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是隐匿性甲状腺癌扩散而来,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甲状舌管囊肿壁内的异位甲状腺组织。
儿童甲状舌管囊肿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治疗原则:甲状舌管囊肿在诊断确定后,应争取在感染发生前手术切除。无感染的囊肿可以在2 岁后再行手术治疗。对于感染的患儿在手术前应给予抗生素。因囊肿蒂部与舌骨相连,瘘管多通过舌骨的中央,手术中应切除舌骨中段lcm,没有切除舌骨时该病容易复发,未切除的甲状舌管囊肿到成人期时有1%可转变为甲状腺癌。局部有感染时应先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控制2〜3个月后再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