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监测糖尿病血糖的重要性
定期监测糖尿病血糖的重要性
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
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进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
低血糖可见于饥饿时间过长,持续的剧烈体力活动,严重肝肾疾病,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低血糖时,脑组织首先对低血糖出现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出冷汗以及饥饿感等。如果血糖持续下降到低于45毫克%,就可发生低血糖昏迷。
糖分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一。人们摄入谷物、蔬果等,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身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如果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可储糖70~120克,约占肝重的6~10%。细胞所能储存的肝糖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的糖分过多,多余的糖即转变为脂肪。
当食物消化完毕后,储存的肝糖即成为糖的正常来源,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在剧烈运动时,或者长时间没有补充食物情况,肝糖也会消耗完。此时细胞将分解脂肪来供应能量,脂肪的10%为甘油,甘油可以转化为糖。脂肪的其它部分亦可通过氧化产生能量,但其代谢途径和葡萄糖是不一样的。
诊断患有糖尿病的方法是什么
很多人如今都在定期监测血糖,这其中不仅包括糖尿病患者,还包括很多不是糖尿病的人,因为他们很害怕会得糖尿病,所以他们也要定期监测血糖,他们认为监测血糖就能确诊是不是糖尿病。
据过去相关资料显示,空腹血糖值偏高者有9%的人会在5年内患上糖尿病,如果血糖值偏高且糖化血红蛋白值偏高者则患上糖尿病几率为38%,所以这是为何将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列入糖尿病预测方法中的原因。
糖尿病预测新方法包括血糖测试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其中血糖测试值:空腹血糖值在3.9~6.1mmol/L范围内,餐后血糖小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应该为5.6%,一旦超过6.3%即可诊断糖尿病。
测血糖有哪些好处
1、吃的明白,活的开心——通过监测了解饮食规律,了解吃哪些食物后会引起较大的血糖波动。
2、让运动持之以恒——运动前、后测血糖,能直观地看到运动带来的血糖变化,让运动更加容易坚持。
3、随时监测防患未然——在生活中随时感觉不适,都应马上监测血糖,以防治低血糖发生。
4、为健康添砖加瓦——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自身血糖情况,积极控制血糖,也就控制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人怀孕期间如何控制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
糖尿病准妈妈应该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好习惯,在治疗初期,可能需要需要每天监测5-8次,分别在餐前,餐后,空腹以及夜间,经过治疗,血糖比较稳定之后,可以减少监测的次数,但是每周仍然要监测一天。
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不可少
据统计资料显示,约有80%的糖尿病人是死于糖尿病并发症,这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糖尿病患者除了经常性的监测指血糖外(血糖波动大者建议每天测血糖,并携带监测记录就诊),还应定期进行一些相关指标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尽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糖类的结合产物,它与血糖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抽血前2~3个月的血糖控制好坏的指标。
2.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生化全套指标。
生化全套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脂、尿酸等。肝脏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服用药物需要肝脏代谢,而且有些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脂肪肝,因此要定期检测肝功能的指标。
糖尿病病人较一般人群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不仅与血糖的控制程度、高血压等因素有关,还与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脂质代谢异常可使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3.每年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以监测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程度,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则需按照肾内科专科医生的意见定期复诊。
4.每年检查一次眼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引起失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糖尿病眼部最严重的并发症。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逐渐恶化,视力在不知不觉中下降,因此要定期检查眼底。一旦发生眼底出血,病情逆转将很困难。
5.每年进行一次心、脑血管及肢体动脉的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脑血流图、血管超声等。
据统计资料显示,约有80%的糖尿病人是死于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心梗、脑梗因预后较差一般能够引起患者的重视,所以大多数患者会定期于心内科、神经内科就诊完成心血管、脑血管的相关检查。
但糖尿病足因起病较隐匿往往不能早期发现,常于足溃疡发生后才引起重视,此时的生活质量已开始降低,严重时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除心脑血管外,下肢动脉的病变也应及早筛查,及早干预。
自我检测血糖的6误区
误区一不定期到医院测血压
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自我监测与管理,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如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情况症状、全身乏力与否,还要定期检查心脏的大小、节律,下肢情况,有无浮肿,眼底是否有问题,是否有皮肤溃疡等。
一些化验指标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监测自己的情况,其中有些患者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如测血糖,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浓度,可以帮助患者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判断疗效。病情比较稳定、血糖控制比较好的糖尿病患者,一个月可以监测5到7次,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夜间血糖,每次监测一种血糖就可以了,如第一次监测空腹血糖,隔几天后再监测早餐后血糖,再隔几天监测午餐后血糖……每个月共监测5到7次就可以了。
血糖不容易控制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或是胰岛素功能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则要增加监测次数,有的甚至需要每天监测4到8次,如在三餐前、三餐后两小时、睡前、夜间一两点钟。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减少测定的次数,一般一周测定4到8次。
除了自我监测血糖外,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情况对于监测糖尿病是否对患者造成了更多损害也非常重要,因为糖尿病患者很容易血压升高,进而对心血管、心脏造成损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常血压值为130/85毫米汞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血压计有一定误差,测量效果不如医院常用的水银柱血压计,因此糖尿病患者也要定期到医院测量血压。
误区二不定期测糖化血化蛋白
除了血糖、血压这些糖尿病患者可以自行监测的项目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酮、尿微量蛋白、尿糖的监测也很重要,但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这些监测必须要到医院去做。其中,糖化血化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人两三个月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的情况。根据化验结果,医生能判断患者的保健方案是否有效,吃得是否合适,运动是否得当,血糖是否控制得好,是否需要给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还有些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的化验指标也只有医院才能做,如尿糖、尿酮、尿微量蛋白,虽然都有相应的试纸,在家就可以做,但效果很难做到准确。如尿微量蛋白可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是否存在早期的轻微损害,一般1到3个月要检测一次,已经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监测频率要更高,这一指标精确的测定只有在医院化验室才能进行。尿酮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这一数值高了,糖尿病患者就很可能出现酸中毒导致昏迷。因此,在持续高血糖超过13.3时,就要到医院做尿酮体检测了。
有的糖尿病患者看自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比较正常,就不愿意测糖化血化蛋白,殊不知,每次测的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只能代表血糖当时的情况,而不能反映一段时间里人的总体血糖情况。因此,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还是非常重要的。
误区三血糖高低仅用家用仪器
家用血糖仪是在指尖采血,测的是毛细血糖。这种监测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当血糖超过13.3或低于1.1时,这种血糖仪就不能显示数字了,而是显示代表过高(“HIGH”)或过低(“LOW”),这个时候就不能用血糖仪测血糖了。尤其是当患者的血糖值过高甚至(家用)血糖仪不能读数时,情况就比较危险了,因此要尽快到医院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必要时还要查酮体,及时进行治疗。在血糖仪的使用上,首先要学会如何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浪费试纸。
误区四早起测空腹血糖吃药
专家指出,有的糖尿病患者平常坚持每天早起后在早餐前服用降糖药物,因此即使要测空腹血糖,也习惯了早起按时吃药。然而这会影响血糖值,因此空腹测血糖前千万不要吃药。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复查血糖的日子里还要注意保持一贯的生活和服药习惯,不要故意少吃东西或不吃降糖药,这也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检测的前一天晚上10点后最好不吃不喝,晚餐也别吃太油腻的。
糖尿病的控制关键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很多糖尿病患者习惯经常到餐馆饭店去“打打牙祭”。专家指出,餐馆的饮食其实很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因为一般餐馆做的菜,不但热量比较大,而且大多油、盐、糖比较多,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都是大忌。
误区五运动前不测血糖
除了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也很重要,也就是“迈开腿”。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每天要适当活动,却忽略了对运动前血糖的监测。事实上,血糖低是不宜运动的,否则可能晕倒。此外,运动中一旦出现头晕等低血糖症状,也要立即停下来;必要时还要及时服用一些糖来使血糖达到正常值。
一些公园里专门用鹅卵石等铺设了石子路,很多人喜欢在上面走以按摩脚底、促进血液循环,有的人甚至喜欢赤脚走。不过这种保健方式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脚部保健,而走石子路会增加糖尿病患者脚部破损的几率,增加他们患上糖尿病足的危险。此外,运动时为防止脚部出汗太多,专家还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在脚趾间夹上棉花等柔软、透气、有弹性的物品,防止过度摩擦或脚趾叠压。
误区六患者不注意护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专家指出,在糖尿病患者中,足坏疽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人高17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即使是轻微的损伤,也有可能引起感染,发生坏疽甚至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足部保养,每天要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肥皂清洗双脚,水温不要过高。还要注意保持足部及脚趾间的干燥;足部特别干燥的患者可用护肤品来涂抹脚部;洗脚后要及时修剪过长的趾甲,趾甲前端应剪平磨光,防止向内生长。如果脚上有茧子或鸡眼,千万不能用手抠或用小刀,也不要贴鸡眼膏等刺激性化学药物。
另外,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能赤脚穿鞋,平常最好穿白色或者浅色的袜子,以及时观察脚部的健康情况。袜子的袜筒也不要太紧,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血液循环就不好,太紧了不利于血液流通。糖尿病患者穿鞋也要注意,最好穿圆头、平底、软牛皮的鞋子,还要注意鞋子里面有无异物,有无线头、接缝,因为这些都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脚部磨损,新鞋最好撑松了、合脚了再穿。最后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脚部有感染、磨损、水泡等,要及时和医生联系及时处理。
糖尿病患者测量血压的误区
误区一血糖高低仅用家用仪器
家用血糖仪是在指尖采血,测的是毛细血糖。这种监测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当血糖超过13.3或低于1.1时,这种血糖仪就不能显示数字了,而是显示代表过高(“HIGH”)或过低(“LOW”),这个时候就不能用血糖仪测血糖了。尤其是当患者的血糖值过高甚至(家用)血糖仪不能读数时,情况就比较危险了,因此要尽快到医院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必要时还要查酮体,及时进行治疗。在血糖仪的使用上,首先要学会如何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浪费试纸。
误区二早起测空腹血糖吃药
专家指出,有的糖尿病患者平常坚持每天早起后在早餐前服用降糖药物,因此即使要测空腹血糖,也习惯了早起按时吃药。然而这会影响血糖值,因此空腹测血糖前千万不要吃药。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复查血糖的日子里还要注意保持一贯的生活和服药习惯,不要故意少吃东西或不吃降糖药,这也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检测的前一天晚上10点后最好不吃不喝,晚餐也别吃太油腻的。
糖尿病的控制关键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很多糖尿病患者习惯经常到餐馆饭店去“打打牙祭”。专家指出,餐馆的饮食其实很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因为一般餐馆做的菜,不但热量比较大,而且大多油、盐、糖比较多,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都是大忌。
误区三不定期测糖化血化蛋白
除了血糖、血压这些糖尿病患者可以自行监测的项目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酮、尿微量蛋白、尿糖的监测也很重要,但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这些监测必须要到医院去做。其中,糖化血化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人两三个月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的情况。根据化验结果,医生能判断患者的保健方案是否有效,吃得是否合适,运动是否得当,血糖是否控制得好,是否需要给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还有些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的化验指标也只有医院才能做,如尿糖、尿酮、尿微量蛋白,虽然都有相应的试纸,在家就可以做,但效果很难做到准确。如尿微量蛋白可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是否存在早期的轻微损害,一般1到3个月要检测一次,已经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监测频率要更高,这一指标精确的测定只有在医院化验室才能进行。尿酮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这一数值高了,糖尿病患者就很可能出现酸中毒导致昏迷。因此,在持续高血糖超过13.3时,就要到医院做尿酮体检测了。
有的糖尿病患者看自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比较正常,就不愿意测糖化血化蛋白,殊不知,每次测的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只能代表血糖当时的情况,而不能反映一段时间里人的总体血糖情况。因此,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还是非常重要的。
误区四运动前不测血糖
除了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也很重要,也就是“迈开腿”。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每天要适当活动,却忽略了对运动前血糖的监测。事实上,血糖低是不宜运动的,否则可能晕倒。此外,运动中一旦出现头晕等低血糖症状,也要立即停下来;必要时还要及时服用一些糖来使血糖达到正常值。
一些公园里专门用鹅卵石等铺设了石子路,很多人喜欢在上面走以按摩脚底、促进血液循环,有的人甚至喜欢赤脚走。不过这种保健方式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脚部保健,而走石子路会增加糖尿病患者脚部破损的几率,增加他们患上糖尿病足的危险。此外,运动时为防止脚部出汗太多,专家还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在脚趾间夹上棉花等柔软、透气、有弹性的物品,防止过度摩擦或脚趾叠压。
误区五:不定期到医院测血压。
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自我监测与管理,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如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情况症状、全身乏力与否,还要定期检查心脏的大小、节律,下肢情况,有无浮肿,眼底是否有问题,是否有皮肤溃疡等。
一些化验指标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监测自己的情况,其中有些患者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如测血糖,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浓度,可以帮助患者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判断疗效。病情比较稳定、血糖控制比较好的糖尿病患者,一个月可以监测5到7次,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夜间血糖,每次监测一种血糖就可以了,如第一次监测空腹血糖,隔几天后再监测早餐后血糖,再隔几天监测午餐后血糖……每个月共监测5到7次就可以了。
血糖不容易控制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或是胰岛素功能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则要增加监测次数,有的甚至需要每天监测4到8次,如在三餐前、三餐后两小时、睡前、夜间一两点钟。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减少测定的次数,一般一周测定4到8次。
除了自我监测血糖外,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情况对于监测糖尿病是否对患者造成了更多损害也非常重要,因为糖尿病患者很容易血压升高,进而对心血管、心脏造成损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常血压值为130/85毫米汞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血压计有一定误差,测量效果不如医院常用的水银柱血压计,因此糖尿病患者也要定期到医院测量血压。
糖尿病肾病要如何预防
1.控制血糖:不稳定的血糖水平或偏高的血糖仍对心、脑、肾、眼等人体最重要器官进行着慢性损害,促使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可引起肾脏早期隐匿性、不可逆性损害。而严格控制血糖达标,是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应强调的是,对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好或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一定要及时采用胰岛素治疗。
2.控制高血压:大多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双重性地加重了肾脏负担,高血压可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恶化。所以,糖尿病肾病患者更应该注重血压的控制。
3.合理饮食,限制蛋白摄入:糖尿病患者主要以清淡饮食为主。摄入充足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C和锌、钙、铁等,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糖尿病肾病早期就应限制蛋白质摄入,以每天30~50g为宜,而且应该选用优质动物蛋白,如鸡肉、鸡蛋、牛奶、鱼类。不宜选用植物蛋白,因其生物利用率低,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
4.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随环境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也随应用药物的敏感性而波动,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血压水平均是有必要的。
5.避免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可加重糖尿病肾病,遇有感染应及时治疗。
6.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慎用止痛药,避免血管、肾脏造影。
7.避免剧烈活动: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加重病情。
胎儿过大如何处理 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孕妇怀巨大儿的机率也比别的孕妇要高许多。因此如果孕妇孕期血糖高,要严格控制血糖,并要定期监测血糖,糖类、淀粉类少吃,多活动,多食蔬菜。血糖高时,可通过药物降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