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家庭教育最易被孩子接受
这三种家庭教育最易被孩子接受
1、少命令,多商量
比如孩子该做作业了,父母可以跟孩子说“时间到了,你作业是不是该做了?”,而不是直接命令孩子“不能看电视了,马上去做作业”。商量的语气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尊重,比较愿意听话。
2、少训斥,多引导
家长越尊重孩子,孩子越自尊,越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赢得他人的尊重。不过具体情况还是得具体对待,孩子有坏习惯、坏品行时,家长没必要委婉,要平等严肃的和孩子谈话,指出危害性并要求孩子改正。
3、少窥探隐私,多交朋友
有的家长喜欢掌握孩子的一言一行,所以就翻看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这让孩子非常反感。家长想要了解孩子,可以和孩子交朋友,多和孩子聊天,问问孩子的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自然会把父母当做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之余也要让孩子接触社会反面现象,让孩子适应社会的复杂一面。通过反面教育让孩子知道做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正当合理的要求也可能没法实现,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给孩子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反面现象,促使孩子产生同情心和责任感并同时产生克夫反面现象的心理需要。总之,让孩子体验体验一些反面现象,可以体验逆境的滋味,对孩子的社会化进程有很大帮助。
家长教育子女的特点和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影响的主要来源。其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内容上的广泛性。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是做人所需要的全方位的教育,不仅包括文化知识,还包括品德、个性、行为习惯等。
2方法上的灵活性。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不拘形式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3时间上的连续性。家长从孩子出生后就连续不断地对其进行教育。
4作用上的权威性。家长既是教育者,又是抚养者,这一双重身分有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和服从。
所以,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应充分发挥以上特点和优势,而不能把一些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
孩子有手机依赖症怎么办 手机控该如何解决
家长应该始终清楚,孩子喜欢玩手机是因为虚拟世界有现实世界不能满足他的那些因素,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平时给孩子的陪伴太少,如果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和陪伴,陪着他一起成长,一起去认识这个未知的世界,他又怎么会沉溺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家庭教育的缺失甚至会毁了一个孩子。如果孩子已经成为“手机控”,家长千万不要突然阻止孩子接触手机,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放下手机。
城市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一、物质满足型
这类父母会尽可能地让留守儿童在金钱、物质上得到满足,但却很少关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会表现出自我约束能力差、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体谅人的性格特征。
二、不闻不问型
因为工作或生意太忙,这类父母往往无暇顾及家里的孩子,也不注重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如此造成的后果便是: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与父母感情淡漠,对自己信心不足,在与人交往方面,也会持消极态度。
三、关爱有方型
这类型的外出父母会经常打电话与孩子沟通联系,并鼓励孩子上进,给孩子讲外面的事,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外出旅游等。显然,这种家庭教育既注重了儿童物质上的需要,又注重了他们精神上的需要。但遗憾的是,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尚属少数。
父母要教育子女学会做人
4种常见的父母
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 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 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 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 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 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 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教育的原则
父母要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子女“学会求知”:学会求知的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重在理解,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教育子女“学会劳动”:应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勤劳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础,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
教育子女“学会自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坎坷会很多,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会磨练自己的翅膀,展翅飞翔,教育子女“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需要创新: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长的基础
首先,为孩子创设好成长的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创设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和睦温馨、人与自然的和谐安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真爱,自然的博大,纯真的魅力,有助于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境,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创设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探索释疑,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赏识孩子的探究成果,增强孩子的自信,鞭策孩子持之以恒,磨砺孩子的意志。
创设礼貌诚信的文明环境。父母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热情开朗,有助于孩子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为孩子树立好成长的榜样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
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二、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齐抓共管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同时又与学校教育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因此,父母应当努力与学校教育保持协调一致。
第一,父母要主动关心学校和孩子班集体的发展状况,及时了解老师对孩子作出的阶段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与老师保持联络,经常性地互通情报、沟通思想,准确把握孩子发展特征、找出症结、共商措施,齐抓共管。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步进行,为孩子的成长把脉,保证孩子的正向发展。
第二,父母要鼓励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并为孩子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支持孩子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捐物传递爱心,为班集体创建“图书角”“自然角”做出贡献,为孩子参加运动会、演讲比赛、竞选班干部出谋划策等。
第三,父母还应当积极参加父母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不断学习补充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法律、卫生与健康等知识,参与听取教育专家的教子建议,学习成功父母的家教经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父母忙于生计做生意或外出打工,也有的感情不和打闹不休,无暇顾及孩子,连父母会都拒绝参加,认为进了学校就万事大吉,一旦出了问题则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这种完全依赖于学校的脱节教育,是造成孩子学业不成、道德迷失、人格缺陷,甚至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要结合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社会是个大家庭,是所大学校,是位无形的指导老师,它一方面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形式多
样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金钱至上、暴力倾向、黄色网站等。因此,父母应充分利用社会的积极因素,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衔接,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教育格局。
一要引导孩子积极主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孩子共同谈论国家大事、时事政治,交换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看法,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违反、践踏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进行谴责和制止,教会他们明辨是非、辨别美丑、判断善恶。
二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博物馆,举行国旗献辞、宣誓仪式等活动,让孩子接受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三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争当环保卫士、参与志愿者行动服务等等,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为什么家庭教育越好孩子越优秀
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成人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影响诱导孩子的发展,而不是以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无声的潜意识教育方法,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往往比有声的教育作用更大。
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做不到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孩子即使照做了,也是敷衍的,心里是不服气的,如果家长做到了,不用言语,孩子自然会照着做。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评价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事实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就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才能发掘出孩子无限的潜力。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夫妻间的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那么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结果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因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现代的夫妻关系的稳定性正受到越来越有力的冲击,而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而不可替代。同时,亲子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永久性,这是任何外力也无法改变的。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数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很大。有学者指出,目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的教养方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办。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养成自制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动手能力差等特点。
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它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父母是否爱自己的想法,令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
家庭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如何,往往也决定了他们自己所采取的教养方式。青少年人格的确立、习惯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无不受到家庭教育的内容的制约。总体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生活习惯养成、消费观念、劳动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现实中,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身材高大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
家庭教育内容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家长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方面,而且某些时候表现在家长无意识对孩子进行了不良影响。比如,家长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的家庭成员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太重,导致心理失调,信念迷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第一部分
谁说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祖辈带孙子,其实好处多着呢:俗话说,“老小孩,小小孩”,老人大多都有童心,能理解孩子的幼稚行为,并和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在养育方面,老人具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提前预料到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出现什么问题,并充分预防;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最需要的是亲人的长时间陪伴和安全感,而老人恰恰有足够的时间为孩子创造幸福感和安全感;老人的“隔代亲”能使孩子感受到比父母之爱更浓烈的关爱;让老人看孩子还能使父母安心、踏实地去干工作、干事业……
前言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2)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3)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4)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5)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6)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7)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8)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9)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0)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1)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2)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第二部分
老人倾向于经验,而父母依靠的是科学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多数老人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生活贫苦,受的教育较少,处理事情靠的基本上是生活经验。有些经验很实用,有些经验则经不起科学知识的检验。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解放前没有的新事物,比如新配方奶粉、婴儿护理用品等。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2)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3)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4)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5)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6)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7)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8)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9)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0)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1)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2)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3)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4)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5)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6)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7)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8)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9)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20)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21)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第三部分
每一个父母都非常关心孩子吃饭的问题,孩子爱不爱吃、吃得好不好、有没有吃饱、饭菜有没有营养、营养能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做每一顿饭前,父母都会考虑这些问题,希望孩子吃好每一顿饭。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还要多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老人追着孩子喂饭。在屋里、庭院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奶奶或者外婆一边喊,一边追,手里还拿着一个碗,而孩子就像没听见,越跑越快,越跑越远。
孩子不是“小太阳”(1)
孩子不是“小太阳”(2)
孩子不是“小太阳”(3)
孩子不是“小太阳”(4)
孩子不是“小太阳”(5)
引起女生早恋行为的原因
引起少女早恋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步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变化是少女“早恋”的主导因素,除此以外,由调查可发现,引起少女早恋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贪玩、贪吃、爱慕虚荣,追求物质享受,有的易被有钱人玩弄。
2、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早恋”为荣,随便发生两性关系。
3、年幼无知,缺乏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遇到坏人容易受骗上当。
4、由于共同学习的关系,互相爱慕,产生了较纯真的感情,但未能理智地处事,产生极大的感情烦恼。
5、外界环境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电视、电子游戏等不健康因素的刺激,引起心理的不平衡和感情冲动,陷入“早恋”的误区。
6、来自学校的压力如作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粗暴,学校生活枯燥无味,都使她们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
7、缺乏家人的关心,如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一方甚至双方在外地工作,或因家从本人素质差,或家庭不和等原因家长极少关心女儿的成长,使她们产生孤独、失落情绪,把精神寄托在家庭成员以外,沉迷于“早恋”之中。
8、家庭教育不当引起,如粗暴型的家庭容易使子女产生叛逆心理,苛求型的家庭使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溺爱型的家庭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追求享受,目中无人的恶习;这几种家庭教育不当的类型都会给教育孩子带来来极大不良的影响,导致她们离家出走,或做出“偏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