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微腺瘤的分类
脑垂体微腺瘤的分类
1. 功能学分类
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 肿瘤大小分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
3. 生物学行为分类
分 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 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 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 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
4.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
Kovacs 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 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 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5. 按细胞质的染色性能分类
依 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色性和混合性4类。过去认为,嗜酸性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 症,嗜碱性腺瘤伴有柯兴综合征,而嫌色性腺瘤则无明显临床内分泌症状。实际上,仅依据垂体腺瘤细胞的嗜色特性进行分类,并不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内分泌特征以 及临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
6. 按组织结构分类
即按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及血管多少,分为弥漫型、窦样型、乳头型及混合型。
中医中药治疗脑垂体肿瘤
脑垂体肿瘤是颅内一种良性肿瘤,也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它生长在脑垂体上,垂体腺瘤具有内分泌活性,常过多地产生某一种或几种激素,引起周围血液中有关激素浓度增高和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催乳素腺瘤主要表现为血中催乳素增高,临床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生长激素腺瘤主要表现为血中生长激素增高,临床表现肢端及下巴肥大等症。瘤体大可压迫、损害邻近神经结构和血管,出现头痛、面部麻木等症。如侵及视交叉,则引起颞侧视野缺损,甚至失明。亦可压迫瘤体以外的脑垂体组织,使某些激素分泌功能皮质功能低下,相应出现嗜睡、疲乏、浮肿、肥胖、闭经、不孕、性欲减退等症状。
中医认为脑垂体与肾密切相关;根椐中医对癥积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原则,结合病人具体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论治,能消除脑垂体微腺瘤、降低手术后的复发率、减少服用西药后出现的副作用。
月经紊乱与脑垂体泌乳素瘤的关系
尽管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月经紊乱-溢乳-不育”综合征,但由于没有把性机能减退综合征作为泌乳素瘤早期症状,没有同垂体瘤联系起来,往往被病人忽视,或被医生认为是“功能性的”而延误诊断。一旦肿瘤生长,往往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有月经紊乱的育龄女性要警惕了,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周期延长,应及时就诊。作为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病,脑垂体泌乳素瘤的诊断并不难,综合临床表现、检测血垂体泌乳素(PRL)水平、PRL分泌功能试验及影像学磁共振检查即可。
随着中医中药治疗垂体微腺瘤的疗效优势不断凸显,更多的专家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垂体微腺瘤。治疗初期运用溴隐亭加中药治疗,待月经正常、PRL水平下降,逐渐减少溴隐亭剂量直至以中药取代。中西医协同治疗不仅能减少服用溴隐亭后出现的副作用,而且通过中医对个体的辨证分析,予以调任冲任、逐瘀涤痰、消肿散结,能使月经恢复正常,且能受孕生育,治疗结果通过血激素水平的检测、激素分泌功能的试验及磁共振检查证实血PRL水平下降,瘤体萎缩甚至消失。
哪些辅助检查可以帮助发现高泌乳素血症
(1)血液学检查:血清催乳素 > 1.14nmol/L(25 μg/L)可以确诊为高泌乳素血症。
(2)影像学检查:当血清中催乳素 > 4.55nmol/L(100 μg/L)时,应行垂体磁共振(MRI)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垂体微腺瘤或者腺瘤。
(3)眼底检查:垂体腺瘤可以出现视野缺损,眼底检查有助于确定垂体腺瘤的大小和部位,尤其适用于孕妇。
孕妇泌乳素瘤的相关检查
泌乳素瘤是一种常见的下丘脑-垂体疾病,临床上以闭经、泌乳为主要表现,伴有血清泌乳素(PRL)水平明显增高。垂体泌乳素瘤多见于20~40岁女性。对所有病理性高PRL血症患者,在怀疑为下丘脑-垂体疾病而做X线、CT或MRI检查前,必需首先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并逐一排除药物性、应激性、神经源性及系统性疾病可能,其中尤其要排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1.蝶鞍区X线平片由于PRL瘤微腺瘤多见,常规X线平片多不能发现蝶鞍扩大或侵蚀。垂体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可造成蝶鞍骨质局部破坏的X线表现 (如鞍区扩大,骨质变薄或缺损等)。由此可推测垂体瘤的存在,但无法确定肿瘤大小,更无法发现垂体微腺瘤。正常鞍结节角约为110°,随着PRL瘤增大,此角可渐变为锐角,据此也可推断垂体瘤的存在。做气脑造影或脑动脉X线显影检查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垂体瘤的大小等,但是属有创性检查且伴有一定的风险。己被CT和MRI的普及应用所替换。
此外薄分层(2mm)多层断层X线摄片中的鞍底阳性征象,正位显示鞍底倾斜,侧位显示鞍底前下壁起泡状膨胀伴鞍结节角缩小,这两点可作为PRL 瘤的X线重要特征,其诊断价值远较平片为高。根据Guiot和Hardy的标准,将垂体微腺瘤的放射学表现分为局限型与侵蚀型。
2.蝶鞍区CT及MRI检查是否存在垂体瘤,蝶鞍CT扫描和MRI显像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尤其MRI优于CT而应用更多。
(1)CT检查:CT扫描克服了大多数常规X线方法的限制,只需较小的X线辐射量和可以直接观察垂体肿瘤的影像。采用高辨别率直接冠状位连续薄分层并矢状重建扫描法,同时静脉注射不透X线的含碘对比剂增强扫描,不仅能直接清楚地观察垂体大腺瘤,还可能发现3~4mm的微小腺瘤,用于治疗后复查准确率高。CT扫描正常成人脑垂体高度,女性<8mm、男性<7mm,密度均匀,上缘稍凹陷,垂体柄居中、左右对称。CT扫描垂体瘤的阳性所见为:
①未注射造影对比剂(平扫)时,有隐约可见的度区。
②注射造影剂后,见鞍区腺垂体组织影像增强、高度超过正常、垂体柄移位。
③垂体腺形态异常、增大、上缘膨隆、两侧不对称,大腺瘤时可向鞍上、鞍旁扩展,占据鞍上池、脑室、海绵窦等。
④非增强或增强扫描时,腺体密度不匀,有低密度区,在微腺瘤时低密度区直径达垂体腺的1/2或更大。
⑤鞍底骨质倾斜、破坏。
CT扫描有其局限性,对鞍内微腺瘤假阳性和假阴性仍然较高。Swartz等报道,正常生育年龄女性垂体上缘也可以有隆起、密度不均匀和局部低密度区。有报道手术证实为微腺瘤的病例,CT检出率是85%。对鞍区的囊性肿物和空泡蝶鞍(emptysella)的鉴别有困难时,可用水溶性的甲泛葡胺 (metrizamide)做脑池造影CT扫描,以得到明确的诊断。
(2)MRI检查:MRI检查比CT扫描更灵敏、更具有特异性。MRI在诊断下丘脑-垂体疾病尤其是垂体瘤时优于CT。当然MRI和高辨别率 CT(冠状位多薄层矢状重建扫描)可发现直径小于3mm的微小腺瘤。但MRI可更好地观察垂体瘤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了解病变是否侵犯视交叉、颈静脉窦、蝶窦以及侵犯程度,对纤细的垂体柄是否断裂或被占位病灶压迫等细微变化的观察效果也优于CT。
垂体微腺瘤的MRIT1加权像表现为圆形的低密度影,T2加权像的密度更高些。大腺瘤的影像片类似于正常腺组织,但其内可出现囊性变及出血灶。当怀疑垂体有PRL微腺时,可用Gd-DPTA作增强剂进行冠状位MRI增强扫描,以增加微小腺瘤发现的几率。MRI还可发现一些非垂体性的鞍内占位病变 (如脑膜瘤(Meningiomas)及颈内动脉瘤)。用MRI诊断PRL微腺瘤时,垂体凸出度的诊断价值不及垂体高度。另外,MRI不能显示骨质的破坏及钙化组织。
3.放射性核素检查用111In-pentertreotide行垂体瘤显像,在生长激素分泌瘤及无功能大腺瘤较满意。对PRL瘤,尤其是微腺瘤及手术后残余瘤显像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专家解释说患者在发病后切忌贻误治疗时机,应前往正规专科医院进行治疗。有时症状就是相对可一段时间过后,症状明显加重,经诊断后却发现早已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也增大了治疗难度。
男子胸部挤出乳汁 脑垂体病变在作怪
人体可以促进乳汁分泌的激素来自于脑垂体,一旦出现异常的溢乳症状,很有可能是脑垂体出现了问题。最终该厦门男子在核磁共振检查下,医生发现其脑部长了一个几毫米大的垂体微腺瘤,属于脑垂体泌乳素腺瘤,可导致其催乳素异常的增高,那么这名男子出现溢乳也就不足为奇了。
脑垂体瘤的疾病分类
1. 功能学分类
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 肿瘤大小分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
3. 生物学行为分类
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
4.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
Kovacs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脑垂体瘤是如何引起的
垂体瘤脑是相当常见的一种疾病,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导致脑垂体瘤的病因有很多,针对性的了解有助于后期的积极治疗。
脑垂体瘤的病因是由于下丘脑多肽激素促发垂体细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后,可引发大鼠促GH细胞增生,并进而发展成真正的垂体肿瘤。 抑制因素的缺乏对肿瘤发生也可起促进作用,如ACTH腺瘤可发生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 脑垂体瘤的病因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通常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垂体瘤的病因有哪些,一般脑垂体瘤的病因有两种学说:一种是下丘脑起源说;另一种是垂体起源说。根据对肿瘤细胞的克隆分析,目前认为大多数脑垂体瘤是由于体细胞的单克隆突变引起的,即肿瘤是垂体细胞的突变引起的。可以将脑垂体瘤分为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和无功能型脑垂体瘤。前者主要包括: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垂体泌乳素腺瘤、垂体ACTH腺瘤(又称库欣病)、垂体TSH腺瘤、垂体促性腺激素腺瘤等。由于垂体无功能腺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发现时多数是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视交叉压迫症状就诊,此时肿瘤多数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
1、可以将脑垂体瘤分为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和无功能型脑垂体瘤。前者主要包括: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垂体泌乳素腺瘤、垂体ACTH腺瘤(又称库欣病)、垂体TSH腺瘤、垂体促性腺激素腺瘤等。由于垂体无功能腺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发现时多数是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视交叉压迫症状就诊,此时肿瘤多数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
2、脑垂体瘤病因还包括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女性表现为停经、泌乳、不孕,男性表现为阳痿、性功能减退,这与 高泌乳素血症抑制了促性腺激素的释放、降低了垂体反应性并减少睾酮生成有关,这种情况下单纯补充睾酮制剂是不能奏效的。
3、促甲状腺素腺瘤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全身代谢缓慢,使体内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代谢随甲状腺素的缺乏而减少,是常见的脑垂体瘤病因。
4、脑垂体瘤病因还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和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患者所引起的肥胖亦是性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垂体瘤的分类具体有哪些
1. 功能学分类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推荐阅读:垂体瘤都有哪些治疗方法2. 肿瘤大小分类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3. 生物学行为分类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4.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Kovacs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5. 按细胞质的染色性能分类依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色性和混合性4类。过去认为,嗜酸性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嗜碱性腺瘤伴有柯兴综合征,而嫌色性腺瘤则无明显临床内分泌症状。实际上,仅依据垂体腺瘤细胞的嗜色特性进行分类,并不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内分泌特征以及临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6. 按组织结构分类即按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及血管多少,分为弥漫型、窦样型、乳头型及混合型
脑垂体瘤的表现有哪些
如果育龄期女性出现各种形式的月经紊乱,继而有闭经、不育或泌乳,须警惕脑垂体泌乳素瘤。脑垂体瘤当中最常见的就是泌乳素瘤,占垂体瘤的80%-85%。女性患者比男性多5倍。2/3女性患者是微腺瘤,大多在20岁-40岁之间。
尽管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月经紊乱-溢乳-不育”综合征,但由于没有把性机能减退综合征作为泌乳素瘤早期症状,没有同垂体瘤联系起来,往往被病人忽视,或被医生认为是“功能性的”而延误诊断。一旦肿瘤生长,往往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有月经紊乱的育龄女性要警惕了,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周期延长,应及时就诊。作为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病,脑垂体泌乳素瘤的诊断并不难,综合临床表现、检测血垂体泌乳素(PRL)水平、PRL分泌功能试验及影像学磁共振检查即可。
随着中医中药治疗垂体微腺瘤的疗效优势不断凸显,更多的专家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垂体微腺瘤。治疗初期运用溴隐亭加中药治疗,待月经正常、PRL水平下降,逐渐减少溴隐亭剂量直至以中药取代。中西医协同治疗不仅能减少服用溴隐亭后出现的副作用,而且通过中医对个体的辨证分析,予以调任冲任、逐瘀涤痰、消肿散结,能使月经恢复正常,且能受孕生育,治疗结果通过血激素水平的检测、激素分泌功能的试验及磁共振检查证实血PRL水平下降,瘤体萎缩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