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营养常见的十大误解

孩子营养常见的十大误解

误解1:孩子不吃蔬菜就得不到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事实是: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却仍然很健康。原因是,他们喜欢吃水果。在孩子慢慢学习接受青菜、菠菜之类的绿色蔬菜过程中,水果是很好的营养替代品。

如果你的孩子不吃胡萝卜,为了补充可能会缺乏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你不妨给他吃一些杏或哈蜜瓜;草莓或橙子可以代替菠菜用来满足孩子对叶酸的需要。香蕉可以代替马铃薯作为钾的来源;柑桔类水果可以代替甘蓝满足维生素C的需求。

但是,不论如何,蔬菜和水果毕竟无法完全互相替代。蔬菜不仅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促进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所以,你一定要不断地为孩子提供蔬菜,让他接受并喜欢蔬菜。这一点非常重要。

误解2:乳制品会加重孩子的感冒。

事实是:乳制品会增加黏液的产生或者使鼻腔分泌的黏液变稠,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孩子感冒时,鼻子和嗓子里黏液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产生。而乳制品只是粘在了嗓子眼里,让人感到有点不舒服。

当孩子感冒时,可以继续给他提供牛奶或其他乳制品。如果他不喝牛奶,可给他别的液体,如白开水、果汁、稀粥或鸡汤,直到他感觉好些。即使孩子没有什么食欲,也要让他喝足够的水,以防止脱水,并能使黏液流出鼻腔。

误解3:孩子需要吃红肉(牛羊肉)来预防贫血。

事实是:孩子的年龄越小,出现铁缺乏的可能性越大。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1~2岁初学走路的孩子中,9%会出现铁缺乏。在3~5岁的孩子中,该比例降至3%,而6~11岁的孩子中,该比例为2%。

初学走路的孩子完全可以从他们的饮食中获得大量的铁,这是个好消息。很多家庭是天生的素食者或者不吃牛羊肉。何况,肉比较硬,小孩也难以咀嚼。

红肉含有易吸收的铁,因此,孩子适当地吃一些是有好处的。但是,初学走路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吃强化谷类食品和面包、干果(如葡萄干)、菠菜、糖蜜、大豆、扁豆、鸡蛋、鱼以及家禽肉来满足身体对各种矿物质的需要。 10岁以下的儿童每天至少应摄入10毫克的铁,这个数量很容易达到,一杯奶酪(含铁约8毫克)和两小袋葡萄干(含铁约2毫克)就行。

如果你无法确定孩子是否缺铁,可以咨询专业医生。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喂养史等情况,给你提供一些建议。

误解4:为了预防肥胖,应该限制孩子的脂肪摄入量。

事实是:对于婴儿和刚学走路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和身体成长极其迅速,每天所需要热量(卡路里)40%是从脂肪中摄取的。发育中的大脑对脂肪酸及脂肪中的其他成分有着特殊的需求。

因此,大部分专家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要喝全脂牛奶,而不是脱脂牛奶。大一些的孩子仍然需要从饮食中摄入足量的必需脂肪酸,以利于皮肤健康正常成长、性激素的分泌以及维生素的吸收。

但在2岁后,每天从脂肪中获取30%左右的热量(卡路里)就足够了。

此外,食物中的脂肪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吃饱了。因此,如果你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脂肪摄入量,他可能会通过吃更多的其他食物来加以补偿。

误解5:吃糖多会让孩子过度活跃。

事实是:吃糖多对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影响。事实上,研究发现,吃了高糖饮食的实验室动物变得并不活跃。那么,这种不正确的说法从哪里来的呢?很可能是,当父母往往发现孩子吃了巧克力之类的糖果或喝汽水后变得异常活跃,而这两者都包含咖啡因。其实,咖啡因才是导致孩子活动过度的原因。

误解6:给小婴儿添加新食物时要特别小心,因为许多孩子都对某些食物过敏。

事实是:食物过敏反应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普遍。事实上,真正食物过敏的孩子只有6~8%。荨麻疹、湿疹、呕吐、腹泻,或者在极端情况下,出现过敏性休克等,都属于食物过敏时出现的反应。

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如腰果和胡桃)、小麦、大豆、鱼和贝类,90%的过敏反应是由于添加这些食物而引起的。因此,添加这些食物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异常反应。如果怀疑孩子有过敏反应,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向儿科医生咨询,必要时医生会为孩子进行过敏原的测试。

误解7:牛奶是强壮骨骼唯一的营养食品。

事实是: 是的,牛奶的确是最好的钙源之一。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喝牛奶,他同样可以从其他食物中获得足够的钙质供骨生长发育所需。

这些食物包括:酸奶、奶酪、豆浆、甘蓝、豆腐、深色蔬菜以及添加钙的百分之百纯果汁(如橙汁)。

营养学会所推荐的儿童每日钙的摄入量:

年龄 每日钙的摄入量

1~3岁 每天需要600~800毫克的钙

4~8岁 每天需要800~1000毫克的钙

9岁以上每天需要1000毫克的钙

误解8:当孩子生病时,最好是感冒时多进食,发烧时饿着点。

事实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强迫或限制孩子吃东西。生病时,孩子需要所有能得到营养的食物和液体,这样,才能保证他有力量与病菌作战。但如果他不想吃或没吃完饭,你也不必太担心。

孩子生病时,应当允许他吃想吃的东西,饿了就吃,不饿也没有必要非让他吃。别忘了,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液体,比如稀粥、汤、果汁、牛奶等,以防止脱水。

误解9:果汁是健康的解渴饮料。

事实是:100%的纯果汁肯定比汽水更有营养,但它并不是孩子渴时要喝的最佳的饮料。相反,你必须要限制孩子的果汁摄入量。否则,喝太多果汁会降低孩子对营养更丰富的食物的食欲,并可能取代牛奶而成为唯一一种他想喝的饮料。

此外,由于果汁含糖多,过量饮用可能会损坏孩子的牙齿或者引起胃部不适。

营养学家建议:初学走路的孩子,每天将其饮用的果汁限制在100毫升。更大一些的孩子,每天的果汁消耗量也不应超过200毫升。另外,不要把果汁当作解渴的饮料,当孩子感觉渴时,白开水是最佳的选择。

误解10:白面包没有任何营养。

事实:用全麦面粉制作的面包当然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因为全麦面包中的纤维素含量丰富,可预防便秘、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但这并不意味着白面包就毫无营养。

白面包中常常富含铁和烟酸、叶酸、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吃全麦面包,让他吃白面包也无妨。

至于纤维素,他还可以从其他食物中获取比如水果、蔬菜等。

孩子口吃怎么办

口吃者早期接受治疗,7成5的患者可在16岁前可完成复原,但一般大众对于口吃的偏见、误解等刻板印象,造成患者羞于就医,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缺乏专门治疗中心,患者也不知道该看哪一科,而延误治疗时机。

其实若孩子说话不流畅的时间超过6个月,应寻求语言治疗师协助,语言治疗师会针对孩子说话不流畅的现象进行评价和诊断,并给予合适的建议及治疗方式,帮助孩子顺畅说话。

人们对抑郁症的四种常见误解

误区1:抑郁症就是不高兴。抑郁症不等同于不高兴,人们经常把抑郁和抑郁症相混淆。抑郁是心绪上的,可能情绪在一段时间里非常低落,比如喜欢的男孩不理自己了或被领导批评几句,都会抑郁,但总能调节过来。抑郁症则是一种心理障碍,与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分泌失常有关,主要表现为兴趣缺失。打个比方,抑郁是我们能高兴但是不想高兴,而抑郁症是没有高兴的能力了。

误区2:抑郁症患者性格不好。抑郁症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说跟性格完全无关,但也不能说就是性格问题。一般来说,对自己苛刻、追求完美、太爱面子、不爱动却爱胡思乱想的人,更容易被抑郁症缠上。

误区3:看心理医生很丢脸。首先,抑郁症跟感冒、糖尿病一样,得了也并不丢人。其次,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不喜欢自己,抑郁症的治疗其实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心理医生能帮患者同自己的内心和解,重新喜欢上自己。看心理咨询师还是现代人更加开放的标志。

误区4:抑郁症无需吃药。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递质紊乱导致的,所以一定要通过药物治疗才能改善症状。但调整心态、接受心理咨询、寻求家人的包容与支持也非常重要。需要提醒的是,家人不要一味鼓励患者坚强,这就好比逼一个骨折的人站起来,很残忍;也别把他们当成特殊的人对待,凡事小心翼翼。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最好的帮助是“随便”,不给予过多关注,但要督促其吃药,同时多些包容。

婴幼儿喂养常见误区

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妈妈一定要注意孩子食量,以及饮食的种类。稍微一个不小心,这些食物就可能给宝宝造成伤害,下面盘点婴幼儿喂养的3大误区。

果汁代替水果

有些父母图省事,经常买橙汁、果味露或桔子汁等制品冲给孩子喝,这种做法也不妥。因为新鲜水果不仅含有完善的营养成分,而且在孩子吃水果时,还可锻炼嘴 嚼肌或牙齿的功能,刺激唾液分泌,促进孩子的食欲,而各类果汁制品都是经过加工制成的,不仅会损失一些营养素,而且还要添加食用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 婴幼儿长期过多地饮用会给健康带来危害。

鸡蛋代替主食

有的年轻母亲为了使孩子长得健壮,几乎每餐都给孩子吃鸡蛋类食品,结果孩子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因为婴幼儿胃肠道消化功能尚未成熟,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过多地吃鸡蛋,会增加孩子胃肠负担,甚至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根据有关资料报告,婴儿最好只喂蛋黄,每天不超过1个,1至2岁的幼儿每天或隔天吃1 个鸡蛋,2岁以上的幼儿可每天吃1至2个鸡蛋。

葡萄糖代替白糖

只要婴幼儿食欲正常,就不会缺乏葡萄糖。这是因为,各种食物中的淀粉和所含的糖分,在体内均可转化为葡萄糖,所以不宜多用葡萄糖,更不可用它来代替白 糖。如果常用葡萄糖代替其他糖类,肠道中的双糖酶和消化酶就会失去作用,使胃肠懒惰起来,时间长了就会造成消化酶分泌功能低下,消化功能减退,影响婴幼儿 的生长发育。

小提示:人工喂养的孩子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另外切不可图方便给孩子食用不适合其年龄段的食物。

对脑中风的常见误解

脑中风虽然是常见的疾病,但是人们对它的看法却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而这些错误的认识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危害。比如耽误疾病的治疗,给患者造成伤害等,因此对于一些脑中风常识需要了解,消除误解。

人们一般认为脑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实严格来说,脑中风是不能称之为一种疾病的。它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或俗称。实际上中风是一类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和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6种疾病。其中前两种属于出血性中风,后4种属于缺血性中风。

另外,有许多人觉得脑中风是老年人的事,年轻人完全不用顾虑。虽然9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年轻人也会得中风,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青年人并不罕见。儿童偶尔也会得中风。血压高者确实患中风者较多,但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以及其它因素存在,也会发生中风。尤其是血压偏低可导致脑血流变缓,更易发生缺血性中风。瘦人也能得中风,只不过是比胖人略少些。

可见,脑中风其实并不是一种疾病,它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而且脑中风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可以得上脑中风等疾病,并且低血压的人也有得上脑中风的可能性。希望这些脑中风常识有助于消除误解。

母乳喂养常见误区

1.害怕肥胖

许多新妈妈因害怕身体走形而拒绝喂奶,但事实上,产后肥胖多是因为新妈妈进补不当造成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并不会造成妈妈身型变胖,因为宝宝吸吮会促进催产素的分泌和子宫的收缩,帮助消耗体内堆积的脂肪,反而有利于新妈妈恢复形体。

2.太劳累致奶水不足

宝宝天生拥有吸吮反射的能力,通常在出生后半小时内最为强烈。许多新妈妈生产过后太累而不愿意喂奶。其实许多新妈妈奶水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宝宝对乳房的刺激不足。建议新妈妈在生产后要尽快给宝宝喂奶。

3.怕疼痛

有些新妈妈害怕喂奶,喂奶时乳头的疼痛让有些新妈妈产生心理阴影,害怕甚至拒绝喂奶。然而事实上,之所以出现乳房疼痛、乳头皲裂这些现象是因为新妈妈没有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造成的。只要正确掌握喂养的姿势和方法,母乳喂养并不疼痛。

WHO的《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可以帮助妈妈们正确喂奶:

1. 有书面的母乳喂养政策,常规的传达到所有保健人员。

2. 对所有保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其能实施这一政策。

3. 要把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所有的孕妇。

4. 帮助母亲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5. 指导母亲如何喂奶,以及在需要与其宝宝分开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泌乳。

6. 除母乳外,禁止给宝宝吃任何食物及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

7. 实行母婴同室,让宝宝和母亲一天24小时在一起。

8. 鼓励按需哺乳。

9.不要给母乳喂养的宝宝吸橡皮奶头,或使用奶头作为安慰物。

10.传达母乳喂养支持组织已建立的信息,并将出院母亲转给这些组织。

喝汤要注意的7个误区

常见误区一:汤的精华在汤,纯喝汤就好

营养师解析:一般人认为汤经过炖煮后,营养精华都在汤内,所以喝汤就好!其实,不管是煮鸡汤、牛肉汤、鱼汤等,就算是熬煮数小时,汤很浓郁,汤的蛋白质也只有约6%~15%,85%以上的蛋白质营养仍是在肉的本身,仅喝汤不吃肉很可惜。

常见误区二:用餐最后才喝汤

营养师解析:西餐的出菜顺序是先喝汤,再用主菜及副餐;中国菜则是把汤放在用餐最后。由于此时多已吃饱了,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并且汤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先喝汤比最后喝汤,健康且有减重效果。

常见误区三:喝汤要喝滚烫的汤

营养师解析:人体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温度,在摄氏60度左右,超过此温度容易造成黏膜损伤,爱喝热汤会增加罹患食道癌风险。建议等汤稍凉再喝汤,较健康。

常见误区四:喝汤速度快

营养师解析:快速喝汤,等到意识吃饱了,可能已吃过量,容易导致肥胖。应该慢速喝汤,不但可充分享受汤的味道,也给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充裕的时间,并且提前产生饱腹感,不容易发胖。

常见误区五:爱喝汤,一餐可喝好几碗

营养师解析:如果汤的种类是高热量、高盐份、高普林,则不能多饮,尤其是患有痛风、肾脏病及高血压的人,应避开喝这些汤。一般人吃饭时可缓慢少量喝汤,以胃部舒适为原则。

常见误区六:用汤泡饭吃

营养师解析:用汤泡饭,由于米饭泡软易吞,往往懒得咀嚼就快速吞咽,增加胃的消化负担,长期下来将引发胃病。所以,吃汤泡饭是不利健康的。

常见误区七:晚餐时刻用餐最轻松,晚餐喝汤是三餐最佳时刻

营养师解析:汤的营养价值较高,若是晚餐爱喝汤,距离睡觉时间近,非常容易导致发胖。午餐时喝汤,吸收的热量最少。因此,为了防止发胖,不妨选择中午喝汤,而晚餐则不宜喝太多的汤。

家庭营养常见的八误区

●误区一:肉骨头汤补钙

[解析]很多骨折的病人喜欢用肉骨头汤补钙,其实肉骨头汤中含钙量并不高。有人实验,用1公斤肉骨头煮汤2小时,汤中的含钙量仅20毫克左右,但肉骨头汤脂肪含量很高,因为有骨髓。成人每日需要的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骨折的病人需要更多。用肉骨头汤补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应当用牛奶或钙制剂补钙。

●误区二:肾结石的病人不能补钙

[解析]肾结石大多是草酸钙在尿中沉积,主要是草酸摄入过多,在泌尿道排除时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沉积形成肾结石。防治肾结石的关键是减少摄入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竹笋等,即使吃也应煮沸,去除草酸含量。

●误区三:没有鳞的鱼胆固醇高

[解析]这个归纳不够全面。的确有一些没有鳞的鱼胆固醇较高,如银鱼、河鳗、泥鳅、黄鳝、鳕鱼,但不是所有无鳞的鱼胆固醇都高,如带鱼、鲨鱼,与有鳞的草鱼、鲳鱼、鲈鱼等相似。

●误区四:糖尿病病人吃碳水化合物越少越好

[解析]血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关。糖尿病病人应当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防止血糖超标。应在维持正常体重的条件下,维持正常能量的摄入,碳水化合物仍应保持占能量的60%~65%。糖尿病患者每次应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片、新鲜蔬菜等,使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缓慢,血糖不会升高过快,水平亦较稳定;如果单纯的少食碳水化合物反而使消化吸收快,血糖很快升高,且持续时间短,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现心悸、头晕、出冷汗等。

●误区五:晚上只吃菜不吃饭可减肥

[解析]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太少,能量在体内转为脂肪积聚,形成肥胖。产生能量的三大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脂肪1克可产生9千卡的能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1克可产生4千卡的能量。少吃饭可少摄入碳水化合物,可减少摄入能量,但多吃菜肴会多摄入脂肪,产生的能量更高,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反使摄入的营养素不能平衡,不利于健康。

●误区六:老年人饮牛奶引发白内障

[解析]有人说由于牛奶含有半胱氨酸,氧化后易损伤眼睛的晶体,使晶体混浊发生白内障,因此老年人不宜饮牛奶。其实,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是膳食中钙很重要的来源,牛奶中的酪蛋白亦是优质蛋白,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利用。白内障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老年人抗氧化能力低,可以补充抗氧化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硒、锌等营养素来预防老年性白内障。

●误区七:冬令进补要补蛋白质

[解析]所谓补是针对缺而言,缺什么补什么,不缺就不补。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中蛋白质供给量是够的,一般人群没必要再补充蛋白质;且蛋白质补充过多,反而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增加钙的排出,更容易产生缺钙,因此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补充蛋白质,只有在疾病时或特殊需要时才要补充。

在我国膳食结构中缺少的营养素是:维生素A、B2、B1、钙、锌,因此,补充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才是补得有针对性。

●误区八:补充维生素C易肾结石

[解析]维生素C是酶的辅因子,与胶原的合成、创伤的愈合、血管的脆性有关;维生素C还有抗氧化,促进铁的吸收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成人每日的推荐摄入量为100毫克,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1000毫克。维生素C的补充,只要每天摄入量在1000毫克以内,是不会发生肾结石的。

儿童多动症的常见误解

▲误解之一:学龄前就可以确诊。尽管某些儿童确实早在学龄前已显现出诸多多动症症状,甚至早在哺乳期就手脚不停,常吵闹,不肯好好吃、好好睡,上幼儿园后从来不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等,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临床上学龄前儿童是不能被确诊为“儿童多动症”的,而至多只能说是表现出“多动症倾向”。这样的儿童须跟踪观察至少半年,而且孩子必须至少到7周岁才能下结论。

▲误解之二:不必在意“多动症倾向”。既然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来的种种多动症状只是所谓的“多动症倾向”,那也就不必在意。其实,如果学龄前儿童出现了“多动症倾向”而又未能得以及时纠正,那么十有八九在进入学龄期后便可能发展为多动症。研究显示,对学龄前孩子的“多动症倾向”纠正得越早、方法越科学,恢复正常的时间短,康复的可能也就愈大。

▲误解之三:多动症系顽皮所致。多动症患者表现出来的行为异常是心理异常导致的,了解了这一点,家长会明白:孩子的“多动”并非出于孩子顽皮,而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所致。

▲误解之四:“管教不严”可导致多动症。有人常常把患病孩子的“异常淘气”归罪于“管教不严”或“过分溺爱”。有个罹患多动症孩子的妈妈在绝望之余便开始用大棒打他。然而妈妈的严惩并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效果:他还是不改恶习,依然鬼使神差地频频逃课。

▲误解之五:多动症孩子多是坏孩子。由于多动症孩子往往“劣迹斑斑”,他们往往会被成人社会视作坏孩子或“问题少年”。而实际上,这些孩子的本质并不一定坏,只是苦于难以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罢了。

▲误解之六:多动症难以治疗。其实多动症,不仅有药物治疗,而且还有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如果能进行上述“综合治疗”,疗效还会大大提高。所以,多动症是可以治疗的。

▲误解之七:多动症可以不治而愈。很多家长盼望随着孩子的长大,多动症的各种症状会改善甚至消失。研究显示,三分之二的儿童期多动症会延续到青少年时期,三分之一会一直延续到成人时期,造成各种不良影响。所以,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儿童多久体检一次最好

在现实生活中,年轻的父母总是凭经验、凭肉眼观察判断孩子是否健康,认为只要欢蹦乱跳就没毛病,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

比如有的家长凭经验认为自己的孩子营养充足,可体检时,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年龄与相对身高”、“年龄与体重”、“身高与体重”3项标准衡量,这个孩子就有可能是营养不良。因此,0至18岁的孩子定期体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

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应1-2周作一次检查,6月龄以内的婴儿每月1次,6月龄以上、1岁以下的婴儿每2月1次,1-3岁幼儿半年1次,3-18岁每年1次。

相关推荐

小娃娃胃口不好的原因

小娃娃胃口不好的原因: 1.孩子的胃口不好,最常见的原因是错误的饮食习惯。相较于大人,孩子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只靠一天三餐是无法获得足够营养的。这也是为什么除了主食外,还需要点心的原因。 一般来说,主食和点心的比例以7∶3 或8∶2 最为适合。也就是说,从三餐里摄取70%~80% 的营养成分,再从点心中摄取20%~30%的营养成分。这是主食和点心最理想的比例。 2.如果孩子的胃口不好,就有必要先去了解孩子平时的运动量是多少。如果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里看电视或玩游戏,那消耗的能量当然就会少,就会造成

七常见养胃误区

午餐后立即午睡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吃饱饭以后,睡眠不知不觉的就飘过来,忍不住地就爬上床睡觉了。殊不知,这样危害极大:因为午饭后胃内充满尚未消化的食物,此时立即卧倒会使人产生饱胀感。正确的做法是吃过午饭后,先做些轻微的活动,如散步等,大约半小时后再午睡,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少食多餐 很多人会嘱咐胃溃疡患者一定要“少食多餐”。然而,新的研究表明,食物进入胃内,本身对胃黏膜就是一种刺激,不仅促使胃肠蠕动加快,而且会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对溃疡病的愈合无益。目前主张溃疡病人的饮食注重的是定时、

儿童膳食营养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 孩子那么小,吃一丁点就够了 孩子虽然体格小,但由于他们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都比较大。如果单纯按照孩子的体形来判断孩子饮食需要量的大小,以为孩子吃一丁点就够了,则极易导致孩子营养素供应不足。 误区二 孩子能坐了,能和大人一起吃饭了 孩子会坐了,能够自己在餐桌边吃饭了,许多父母因此就忽略了儿童的饮食特点,让孩子同成年人吃一样的饭菜,这无疑过高估计了儿童的消化能力,使孩子营养素的吸收大打折扣。 误区三 把孩子看成小大人 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小大人,让孩子与大人一样只吃正餐(一日三餐),

孩子营养不良怎么办

一、西药治疗 1、治疗期间宜予以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或维生素B族等药物。其他辅助治疗如苯丙酸诺龙25毫克,肌肉注射,每周二次,同时给予足量蛋白质类饮食。 2、一般认为婴儿期以牛乳加蔗糖和植物油为最好的食品基础。年龄稍大可根据当地习用食品加添固体食物以提高热卡供给,如无腹泻、呕吐,早期即给予每天每公斤190热卡,逐渐增至200热卡。不能耐受乳糖者忌用乳类。 3、少量多次输血、输血浆,行静脉或肌肉注射。亦可用胎盘血多量多次灌肠。 4、顽固病例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考地松等激素。 5、针刺肝俞、胃俞、身柱,用短促强

孩子感冒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感冒是小毛病 感冒虽然是小毛病,但也可引起一些并发症,且感冒流行时,发病人数很多,所以不容忽视。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毒感染向附近器官蔓延,则会引起其它的疾病,较常见的是感染向鼻腔周围的鼻窦蔓延时即患鼻窦炎(也叫副鼻窦炎),病人会感到头痛和鼻堵加重,并且有黄色稠鼻涕,面部和鼻根部有时一压即感到疼痛,在感冒发生后10天仍有这些表现即是患了鼻窦炎。 滥用感冒药 小儿感冒时家长往往不分感冒类型自行为小儿购买感冒药,甚至购买抗生 素,导致使用错误药物或滥用药物,不但起不到让感冒痊愈的作用,严重的还会破坏小儿的免疫系统

孩子吃饭不长肉是怎么回事 营养吸收不良

吃饭却不长肉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消化功能太差,导致孩子营养吸收不良,如吃得多,拉得也多,食物的营养素未被吸收、利用。妈妈可了解宝宝的消化系统、脾、胃等健康状况,病症严重的可以按医嘱进行如健脾健胃、助消化的儿童专用药。

孩子营养不良的信号

一、异食癖引发的宝宝挑食 说起异食癖好,很多家长表示不明白,在这里小编再给各位家长介绍一下,爱吃手指头、爱咬衣角、闲着没事的时候咬个笔尖什么的,这些行为都是异食癖的一些表现,妈妈们平时觉得孩子这样做是不卫生的表现,但是很多妈妈却不知道这其实是异食癖的一种表现,正是因为这种表现才让孩子出现挑食的情况,孩子体内如果缺少锌元素的话,那么也会出现挑食的情况,锌元素对提高儿童的免疫力,促进孩子的食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个子长得慢 一般挑食的娃很喜欢吃肉,但是对蔬菜或是水果这些食物都不太感兴趣,所以就造成了身体

小孩拉肚子不吃饭怎么办 就医治疗

如果孩子拉肚子比较严重,不愿意吃东西,且超过3天未见好转,或者伴随着呕吐、发热等其他异常情况,那么一定要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输一些营养液,对症用药,缓解病情,切勿耽搁,以免脱水或延误病情。

孩子起床的几种常见错误方

孩子起床的几种常见错误方式 叫孩子起床,是需要花心思的小事,当你用爱心来做这件事时,相信你也会感到幸福。帮助孩子安全优雅的醒来,也会带给他幸福的一天。 叫孩子起床的几种常见错误方式 起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被叫醒的那一刻,我们的大脑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转换: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四肢苏醒。我们简称这个过程叫“切换启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当潜意识接收到“醒来”的指令后,它会先检查一下周遭的环境是否安全,如果安全感很充足,潜意识就满意地准备下班了。于是意识会接替潜意识,逐渐控制大脑

儿童性股骨头坏死产生原因

很多人误解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成年人才会患上的骨科疾病,其实不然,虽然儿童患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几率很小,但不代表不会,而且患者通常为4-6岁的儿童。那么为什么小小年纪也会患上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呢? 儿童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不同与成人患者最明显的就是儿童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且自愈的过程比较缓慢。儿童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根据临床病症可以分为先天原因、外部感染和过度负重等三种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过度负重,因为4-6岁的儿童正是好动的年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营养过程导致的肥胖者也很多,这些都加重了儿童髋关节的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