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十种错误的喝奶方式
警惕十种错误的喝奶方式
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人惟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而如果是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
二、加糖越多越好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人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
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
还有一个何时加糖的问题。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三、牛奶加巧克力
有人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四、牛奶服药一举两得
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相同的时间内非牛奶服药者明显偏低。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明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五、牛奶必须煮沸
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而焦糖可诱发癌症。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六、在牛奶中添加橘汁或柠檬汁以增加风味
在牛奶中加点橘汁或柠檬汁,看上去是个好办法,但实际上,橘汁和柠檬均属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使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七、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
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八、用酸奶喂养婴儿
酸奶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有的家长常用酸奶喂食婴儿。然而,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喂食他们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九、瓶装牛奶放在阳光下晒,可增加维生素D
有人从广告中得知: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而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便照方抓药地把瓶装牛奶放到太阳下去晒。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牛奶可能会得到一些维生素D,但却失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因为这三大营养素在阳光下会分解,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阳光下乳糖会酵化,使牛奶变质。
十、以炼乳代替牛奶
炼乳是一种牛奶制品,是将鲜牛奶蒸发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的蔗糖装罐制成的。有人受“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华”的影响,便以炼乳代替牛奶。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炼乳太甜,必须加5~8倍的水来稀释。但当甜味符合要求时,往往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也比新鲜牛奶下降了一半。如果在炼乳中加入水,使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接近新鲜牛奶,那么糖的含量又会偏高。
喝牛奶的十大错误方法
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家长认为,牛奶越浓,孩子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的家长惟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其实,婴幼儿喝的牛奶浓淡应该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其浓度要按月龄逐渐递增,即便是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牛奶中掺水的比例也应根据消化情况逐步减少。如果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久而久之,体重非但不能增加,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奶粉冲得过浓,或者在新鲜牛奶中掺入奶粉,其营养成分浓度升高,超过了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吸收限度,不但消化不了,还可能损伤消化器官。所以,如果以牛奶喂养婴幼儿,应视牛奶的质量、孩子的年龄来决定加水多少。
二、加糖越多越好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家长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如果加糖过多,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弊无利。过多的糖进入婴儿体内,会将水分潴留在身体中,使肌肉和皮下组织变得松软无力。这样的婴儿看起来很胖,但身体的抵抗力很差,医学上称之为“泥膏型”体形。过多的糖贮存在体内,还会成为一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龋齿、近视、动脉硬化等。
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有的家长专门给孩子买葡萄糖,这大可不必。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而且孩子还会因不甜而拒食。
还有一个何时加糖的问题。有些家长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尤其对小儿危害更大。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三、牛奶加巧克力
有家长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四、牛奶服药一举两得
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相同的时间内非牛奶服药者明显偏低。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明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五、用酸奶喂养婴儿
酸奶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有的家长常用酸奶喂食婴儿。然而,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喂食他们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六、在牛奶中添加橘汁或柠檬汁以增加风味
为了让孩子爱喝牛奶,在牛奶中加点橘汁或柠檬汁,看上去是个好办法。但实际上,橘汁和柠檬均属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使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七、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
有些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八、牛奶必须煮沸
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而焦糖可诱发癌症。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九、瓶装牛奶放在阳光下晒,可增加维生素D
有的家长从广告中得知: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而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便照方抓药地把瓶装牛奶放到太阳下去晒。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牛奶可能会得到一些维生素D,但却失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因为这三大营养素在阳光下会分解,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阳光下乳糖会酵化,使牛奶变质。
十、以炼乳代替牛奶
炼乳是一种牛奶制品,是将鲜牛奶蒸发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的蔗糖装罐制成的。有人受“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华”的影响,便以炼乳代替牛奶给孩子喝。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炼乳太甜,必须加5~8倍的水来稀释。但当甜味符合要求时,往往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也比新鲜牛奶下降了一半,如果喂食婴幼儿当然不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还会造成他们体重不增、面色苍白、容易生病等。如果在炼乳中加入水,使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接近新鲜牛奶,那么糖的含量又会偏高,用这样的“奶”喂孩子,也容易引起小儿腹泻。此外,如果孩子习惯了过甜的口味,会给以后添加辅食带来困难。
孕期保健的错误行为
第一种错误
有的孕妇怀孕后不计算预产期,临产前还出远门,导致路途中分娩。
第二种错误
滥用药怀孕期间滥服某些抗生素、镇静药、麻醉药、激素等药品容易引起胎儿畸形。
第三种错误
营养障碍孕妇节食、挑食会造成营养不全、妨碍胎儿的正常发育;贪吃又会使营养过剩,导致母体肥胖,胎儿过大,引起难产。
第四种错误
懒动孕妇懒动,什么事也不干,缺乏运动引起肥胖,对胎儿不利。
第五种错误
接触放射物早孕期孕妇过多接触X线,为性别检查作B超等。这些放射性物质易致胎儿畸形。
第六种错误
振动孕妇干重活,跌跤、长途颠簸,都容易引起难产,早产和宫内感染。
第七种错误
夫妻生活过度早孕期,妊娠晚期,性生活不节制,容易引起流产、早产和宫内感染。
第八种错误
吸烟孕妇吸烟,烟中的尼古丁从呼吸道进入血液到达胎儿体内,影响胎儿发育甚至流产。
第九种错误
喝酒酒精是一种致畸因素,孕妇喝酒可破坏生长中的胚胎细胞,不但使胎儿发育缓慢,而且造成某些器官的畸形。
第十种错误
情绪异常孕妇长期情绪不佳,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对胎儿不利。
第十一种错误
滥用催生针孕妇不在医院分娩,在家滥用催生针,极易引起子宫破裂而危及胎儿生命。
第十二种错误
轻率使用剖腹产要求实施剖腹产的孕妇有上升趋势,殊不知剖腹产可能会引起后遗症,还可能增加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孩子喝牛奶的十种错误饮法
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人惟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而如果是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
二、加糖越多越好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人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
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
还有一个何时加糖的问题。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三、牛奶加巧克力
有人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四、牛奶服药一举两得
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相同的时间内非牛奶服药者明显偏低。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明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五、用酸奶喂养婴儿
酸奶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有的家长常用酸奶喂食婴儿。然而,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喂食他们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六、在牛奶中添加橘汁或柠檬汁以增加风味
在牛奶中加点橘汁或柠檬汁,看上去是个好办法,但实际上,橘汁和柠檬均属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使
七、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
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八、牛奶必须煮沸
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而焦糖可诱发癌症。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九、瓶装牛奶放在阳光下晒,可增加维生素D
有人从广告中得知: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而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便照方抓药地把瓶装牛奶放到太阳下去晒。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牛奶可能会得到一些维生素D,但却失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因为这三大营养素在阳光下会分解,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阳光下乳糖会酵化,使牛奶变质。
十、以炼乳代替牛奶
炼乳是一种牛奶制品,是将鲜牛奶蒸发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的蔗糖装罐制成的。有人受“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华”的影响,便以炼乳代替牛奶。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炼乳太甜,必须加5-8倍的水来稀释。但当甜味符合要求时,往往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也比新鲜牛奶下降了一半。如果在炼乳中加入水,使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接近新鲜牛奶,那么糖的含量又会偏高。
喝牛奶的十大错误方法
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人惟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而如果是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
二、加糖越多越好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人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
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
还有一个何时加糖的问题。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三、牛奶加巧克力
有人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四、牛奶服药一举两得
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相同的时间内非牛奶服药者明显偏低。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明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五、用酸奶喂养婴儿
酸奶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有的家长常用酸奶喂食婴儿。然而,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喂食他们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六、在牛奶中添加橘汁或柠檬汁以增加风味
在牛奶中加点橘汁或柠檬汁,看上去是个好办法,但实际上,橘汁和柠檬均属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使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七、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
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八、牛奶必须煮沸
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而焦糖可诱发癌症。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九、瓶装牛奶放在阳光下晒,可增加维生素d
有人从广告中得知: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而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便照方抓药地把瓶装牛奶放到太阳下去晒。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牛奶可能会得到一些维生素d,但却失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因为这三大营养素在阳光下会分解,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阳光下乳糖会酵化,使牛奶变质。
十、以炼乳代替牛奶
炼乳是一种牛奶制品,是将鲜牛奶蒸发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的蔗糖装罐制成的。有人受“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华”的影响,便以炼乳代替牛奶。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炼乳太甜,必须加5~8倍的水来稀释。但当甜味符合要求时,往往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也比新鲜牛奶下降了一半。如果在炼乳中加入水,使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接近新鲜牛奶,那么糖的含量又会偏高。
预防龋齿口腔清洁是关键
龋齿,俗称“虫牙”或“蛀牙”,在幼儿中,发病率很高,3-4岁的幼儿最为典型。有些母亲习惯在宝宝快睡觉时喂奶,这种错误的喂奶方式最容易让宝宝得牙病。所以,在宝宝喝奶后,最好喝一小杯白开水冲洗一下口腔。1周岁后,应锻炼孩子不用奶瓶。
给宝宝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预防龋齿的发生:
一、不让宝宝口中含着糖块或含装有奶汁、果汁的奶瓶睡觉。母亲给婴儿喂奶时,一旦发现婴儿已睡着了,就要及时地把乳头脱出。
二、睡前用奶瓶喝奶的宝宝,喝完奶后,再换上一小瓶(一小杯)白开水喝,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
三、控制宝宝吃甜食的量,不过多吃糖。每天吃糖果的次数,应控制在1-2次。
四、平时喂奶后,可用消过毒的纱布蘸凉开水为宝宝擦洗牙面。
五、每次喂奶,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减少奶液浸泡牙齿的时间。
六、父母应锻炼幼儿刷牙(从3岁开始)。
喝牛奶的错误方式
一、用牛奶服药
判断:极端错误。
点评: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就一定有好处?孩子不愿吃药就放入牛奶中让其服用?这些想法大错特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药师孔繁翠表示,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对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的吸收和优降宁等降血压药物的效果都有影响,所以在服药前后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二、瓶装奶放在阳光下晒,可以增加维生素D
判断:极端错误。
点评:这种观点甚至有些荒谬。多晒太阳是专指人,人多晒太阳可以补充维生素D,能更好地促进牛奶中钙的吸收。而给牛奶晒太阳不仅不会增加维D,还会破坏其中最怕光的B族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得不偿失。
三、牛奶越浓越营养
判断:错,牛奶并不是越浓越好。
点评:许多人认为牛奶越浓,营养价值就越高。不少商家为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人为添加香精、奶粉、增稠剂和稳定剂等,使牛奶的味道变得十分香浓。实际上,新鲜牛奶的浓度不会让人感到“餬嘴”,配方奶粉在冲泡上也有严格的水、粉比例。日常饮用中,不必刻意多加奶粉,否则会使乳糖含量超标,加重脏器负担,引起婴幼儿腹泻等情况出现。
四、加糖越多越好消化
判断:错,加糖需适量。
点评: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这种观点很“新鲜”。牛奶加不加糖,加多少糖完全可以在适度的条件下根据个人喜好添加,和消化关系不大。如果认为牛奶太腥,加糖后口感好,可依据每100毫升牛奶5—8克糖的原则添加。在给孩子喝奶时,不要将牛奶调的过甜,这样不仅会使孩子吸收太多的热量,还会形成他爱喝甜饮料的坏习惯。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将牛奶晾到温热再加糖,可以避免牛奶与糖在长时间高温下产生不良反应。
五、可以用炼乳代替牛奶
判断:错。
点评:炼乳是一种将牛奶蒸发后,加入大量蔗糖制成的饮料,相当于“浓缩”牛奶。但并不是所有的“浓缩都是精华”,它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含量都比牛奶少,过甜的口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炼乳并不能代替牛奶来喂养孩子。另外一方面,虽然炼乳营养价值不如牛奶,但比起白砂糖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在日常饮食中可以添加一些以炼乳为“蘸料”的食物作为辅食,比如金银馒头等。
六、酸奶可以喂养婴儿
判断:错。
点评:酸奶的营养价值虽高,但不适合用来喂养婴儿。1岁以下的婴儿消化机能没有完全发育,不能充分吸收酸奶中的乳酸菌,尽量别喝;1岁以上的孩子可根据体质的不同适当喝一些。范志红说,酸奶属于冷饮类,孩子肠胃功能较弱,不适合吃太凉的食物。这时可以将温热的牛奶(约40摄氏度)加入到酸奶中拌匀后再吃,既可保证孩子的肠胃健康,又能保护酸奶中的营养物质不被破坏。
除了以上六个错误喝法外,专家表示,空腹喝牛奶也最好避免。这样虽对身体没有损害,但会造成牛奶中蛋白质的浪费。最好吃一些淀粉类的食物,如馒头、面包等再喝牛奶。购买时尽量选择纯牛奶,高度加工的牛奶营养会有损失。
七、牛奶必须煮沸
判断:没有必要。
点评:将买回来的牛奶煮沸再喝,可以消毒杀菌,这是很多人的普遍认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教授李惠明告诉记者,市面上销售的正规牛奶都是已经过杀菌处理的产品,完全不必再次煮沸。如果实在不放心,将牛奶在70摄氏度时煮3分钟,50摄氏度时煮6分钟就可以达到消毒目的,长时间煮沸会影响牛奶的营养成分。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加热到适合饮用的温度即可。
八、牛奶搭配巧克力导致钙流失
判断:没有冲突,因人而异。
点评:有人认为,牛奶所含的蛋白质、钙会和可可中的草酸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对人体有害,实际并非如此。范志红说,巧克力中的草酸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多,就算单吃巧克力,也会和人体中的钙结合,只要不是超大量食用,牛奶和巧克力就完全可以一起吃。但巧克力的热量很高,在和牛奶一起吃的时候会让人不知不觉吃太多,只要控制好量,牛奶和巧克力可以成为“好搭档”。
九、牛奶加果汁不易消化
判断:没有冲突,因人而异。
点评:许多人认为,牛奶和橘汁、柠檬汁搭配会导致蛋白质变性,是种“害死人”的喝法。橘汁这类高果酸的果汁,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会产生蛋白质的变性,但实际上这种变性对人体基本没有危害。只有少数抵抗力较差的人,会引起肠胃不适。所以牛奶中加入橘汁,边喝牛奶边喝橘汁,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问题。
十、牛奶加稀饭破坏营养
判断:没有冲突,注意方法。
点评:“在牛奶中加米汤会破坏维生素A”这种说法很盛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范志红说,最值得注意的是牛奶加米汤和稀饭的方法,不能在一开始煮米汤和稀饭的时候就加入牛奶,要等米汤和稀饭煮好后,在温热的情况下同牛奶混合。
警惕错误生活方式诱发闭经
错误生活方式诱发闭经
月经过多、过少、经色异常、腹痛……女性的一生中,很多人都曾经患过月经失调,当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异常闭经。
闭经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通常将闭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凡年过18岁仍未行经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在月经初潮以后,正常绝经以前的任何时间内(妊娠或哺乳期除外),月经闭止超过6个月者称为继发性闭经。
继发性闭经有可能是病变的预兆。但也有可能是平时生活规律不正常所致。例如长期心情不好、压力大。乃至饮食过饱、过饥或偏食、挑食以及过热过凉都可能是闭经的诱因。
受冷或致月经紊乱
不少女孩子喜欢穿得很单薄,为贪靓“要风度不要温度”。此外,有些都市女孩子寒冬的日子也吃冰激凌,当时觉得很爽,但慢慢地就发现月经不再按时造访了,有时一个多月或是两个月来一次。量也比以前少了许多,而且伴随严重的痛经,痛得厉害时甚至出现呕吐。事实上,女性经期受寒,会使盆腔内的血管收缩,导致卵巢功能紊乱,可引起月经量过少,甚至闭经。
专家提醒说,经期要防寒避湿,避免淋雨、涉水、游泳、喝冷饮等。尤其要防止下半身受凉,注意保暖。不妨在食谱中添加大葱、豆类、南瓜、大蒜、生姜、栗子、橘子等食物:另外,醋、酱、植物油、辣椒、胡椒等调料及炖牛肉、鸡肉高汤,都对这种情况引起的月经不调有一定作用。
警惕减食性闭经
现代女性常常为了使身材苗条而缩减饮食。殊不知骤然间的大量减食,体重减轻,往往会造成闭经。闭经时间过长,由于内分泌调节失常,生殖器官便会发生萎缩。将影响生育功能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医学上称这种闭经为体重减轻性闭经或减食性闭经。
人的大脑内有下丘脑。其中存在着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当人发生厌食或主观上强制性地要求减食时,大脑皮层就会发生强行抑制,长此以往,下丘脑的两个食欲中枢便会发生功能紊乱。引起人的体重减轻。还进一步影响下丘脑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分泌中枢,使之分泌减少,进而使脑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素也减少。因而发生闭经。
这种闭经的患者,大约有一半可以通过消除发病诱因,恢复体重而康复,另有1/4患者可以用促排卵的药物得以治愈。还有少数病例比较顽固,治疗比较困难。总的来说,闭经时间越短,求治越早,治愈机会就越多,一般闭经时间在3年以内的患者治疗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内向孤僻女性易发生闭经
正值生育年龄的女性,如果长期处于压力下,过度恐惧、悲伤、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强烈的妊娠愿望以及剧烈的思想斗争等,都可以影响到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功能,使卵巢不再分泌女性荷尔蒙及不排卵,月经就会开始紊乱。研究发现,具有焦虑、内向、孤僻、多思多虑性格且卵巢功能不全的女性在不良心理刺激下容易发生闭经。
中医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对外界刺激因素在精神情智的反映,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情志体现。七情适当抒发,有益于健康,但是七情太过。如突然、强烈或长时间精神刺激,超过了生理调节的限度,就会引起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进而发生妇科疾病。例如郁怒伤肝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痛经等。而思虑过度伤脾,会导致崩漏、闭经等:惊恐伤肾可致月经过多、崩漏、胎动不安等。
药物也可致闭经
妇女服避孕药,特别是长效避孕药,因其能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而使月经过少,甚至闭经。但这种现象一般是暂时性的,大部分妇女停药后可自动恢复月经。故对原有月经过少、稀发,排卵稀少的未孕妇女不宜使用口服或肌注避孕药法避孕,而应采取其他方法避孕。服用降压镇静类药物、肾上腺皮质类激素等,因为当中含有抑制性腺激素分泌的成分,因而也常可引起闭经。
此外,经前期、经期不宜使用过于寒凉、收涩之药,以防止引起闭经。过于寒凉药有苦丁茶、紫草根、绿豆等,过于收敛药有五倍子、诃子肉、乌梅等。
什么样的人不能喝牛奶 拉肚子的人
有人认为拉肚子也能够喝牛奶。其实不然,拉肚子也叫腹泻,在生活当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因此不受多数人的重视,认为腹泻不是什么大的疾病,其实这是错误的。很多时候,腹泻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在饮食上面也需多加注意,尤其应该警惕的是,腹泻是不能喝牛奶的!
警惕退烧的错误方法
发烧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防卫性反应。研究显示,身体负责吞食细菌的白血球,在体温升高时(38℃~39℃)其吞食能力加强。因此当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体温升高时,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要把体温立即降到正常范围,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有些父母会使用民间流传的一些退烧方法,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来为孩子退烧,这是不适当的。
宝宝发烧时烫热的皮肤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宝宝反应会很剧烈,可能会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气味又会使幼儿昏睡,像喝醉了一般。此外,传统老一辈的“寒到”的观念,造成一般误以为发烧时必须多穿衣服,其实刚好相反。他说,发烧时全身能散热的地方以皮肤的表面积最大,散热效果最好,假使能将过多的衣服剥除,大量身体的热可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体温很容易下降。
这12种错误行为 孕妇别犯
第一种错误:
有的孕妇怀孕后不计算预产期,临产前还出远门,导致路途中分娩。
第二种错误:
滥用药怀孕期间滥服某些抗生素、镇静药、麻醉药、激素等药品容易引起胎儿畸形。
第三种错误:
营养障碍孕妇节食、挑食会造成营养不全、妨碍胎儿的正常发育;贪吃又会使营养过剩,导致母体肥胖,胎儿过大,引起难产。
第四种错误:
懒动孕妇懒动,什么事也不干,缺乏运动引起肥胖,对胎儿不利。
第五种错误:
接触放射物早孕期孕妇过多接触X线,为性别检查作B超等。这些放射性物质易致胎儿畸形。
第六种错误:
振动孕妇干重活,跌跤、长途颠簸,都容易引起难产,早产和宫内感染,影响胎儿发育。
第七种错误:
性生活过度早孕期,妊娠晚期,性生活不节制,容易引起流产、早产和宫内感染。
第八种错误:
吸烟孕妇吸烟,烟中的尼古丁从呼吸道进入血液到达胎儿体内,影响胎儿发育甚至流产。
第九种错误:
喝酒酒精是一种致畸因素,孕妇喝酒可破坏生长中的胚胎细胞,不但使胎儿发育缓慢,而且造成某些器官的畸形。
第十种错误:
情绪异常孕妇长期情绪不佳,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对胎儿不利。
第十一种错误:
滥用催生针孕妇不在医院分娩,在家滥用催生针,极易引起子宫破裂而危及胎儿生命。
第十二种错误:
轻率使用剖腹产要求实施剖腹产的孕妇有上升趋势,殊不知剖腹产可能会引起后遗症,还可能增加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十大常见的错误喝奶方法
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家长认为,牛奶越浓,孩子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的家长惟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其实,婴幼儿喝的牛奶浓淡应该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其浓度要按月龄逐渐递增,即便是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牛奶中掺水的比例也应根据消化情况逐步减少。如果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久而久之,体重非但不能增加,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奶粉冲得过浓,或者在新鲜牛奶中掺入奶粉,其营养成分浓度升高,超过了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吸收限度,不但消化不了,还可能损伤消化器官。所以,如果以牛奶喂养婴幼儿,应视牛奶的质量、孩子的年龄来决定加水多少。
二、加糖越多越好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家长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如果加糖过多,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弊无利。过多的糖进入婴儿体内,会将水分潴留在身体中,使肌肉和皮下组织变得松软无力。这样的婴儿看起来很胖,但身体的抵抗力很差,医学上称之为“泥膏型”体形。过多的糖贮存在体内,还会成为一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龋齿、近视、动脉硬化等。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有的家长专门给孩子买葡萄糖,这大可不必。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而且孩子还会因不甜而拒食。还有一个何时加糖的问题。有些家长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尤其对小儿危害更大。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三、牛奶加巧克力
有家长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四、牛奶服药一举两得
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相同的时间内非牛奶服药者明显偏低。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明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五、用酸奶喂养婴儿
酸奶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有的家长常用酸奶喂食婴儿。然而,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喂食他们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六、在牛奶中添加橘汁或柠檬汁以增加风味
为了让孩子爱喝牛奶,在牛奶中加点橘汁或柠檬汁,看上去是个好办法。但实际上,橘汁和柠檬均属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使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七、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
有些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八、牛奶必须煮沸
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而焦糖可诱发癌症。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九、瓶装牛奶放在阳光下晒,可增加维生素D
有的家长从广告中得知: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而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便照方抓药地把瓶装牛奶放到太阳下去晒。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牛奶可能会得到一些维生素D,但却失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因为这三大营养素在阳光下会分解,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阳光下乳糖会酵化,使牛奶变质。
十、以炼乳代替牛奶
炼乳是一种牛奶制品,是将鲜牛奶蒸发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的蔗糖装罐制成的。有人受“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华”的影响,便以炼乳代替牛奶给孩子喝。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炼乳太甜,必须加5~8倍的水来稀释。但当甜味符合要求时,往往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也比新鲜牛奶下降了一半,如果喂食婴幼儿当然不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还会造成他们体重不增、面色苍白、容易生病等。如果在炼乳中加入水,使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接近新鲜牛奶,那么糖的含量又会偏高,用这样的“奶”喂孩子,也容易引起小儿腹泻。此外,如果孩子习惯了过甜的口味,会给以后添加辅食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