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是有社交障碍
孩子不合群是有社交障碍
孩子行为习惯受先天后天两因素影响
1、孩子天生喜欢独处
天生喜欢独处的孩子里,生命品质里有更多的安静和空间,自我探索内在的动力更强。包括马斯洛在内的很多杰出人士都保留了小孩子时期“惯性独处”的品质,使得他们对社交的依赖性并不强,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世界进行独立思考。
2、后天环境造成
后天环境里的独处是由孩子出生后遭遇的事件形成的潜意识观点造成的,如果孩子遭到过小朋友特别的侵犯,或者在与小朋友玩耍的时候经历了很不愉快的记忆——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共同玩耍时强迫孩子分享玩具——孩子会因此形成独处模式。但同样,这仍然未必是件一定要调整的坏事。可以选择引导和平衡。
同伴社交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
从统计的角度,社交敏感期之前的孩子都不是真正社交,虽然在一个空间里共处,但并不共同做一件事情来达到社交需求的满足。
举个例子,两个在一张地毯上坐着的1岁儿童,很有可能一个玩车,一个玩积木,但和平共处,互不影响。称之为“平行游戏”。社交的萌芽需要到2岁之后,一般在4岁左右出现第一次爆发。
而家长可等不了那么长时间等待孩子合群,所以,当孩子只从亲子关系中获得满足,而不尽快建立伙伴社交时,大人们就着急了。
能够欣赏孩子独处的家长,是能够理解孩子“独处”时的美好的,大多是自己也体会过独处时的专注快乐的家长。而迫切需要孩子合群的家长,有可能是承担着一定的价值观压力:你的孩子不合群,所以你的教育能力差。那么,如果价值观发生调整:你的孩子很会独处,你真会教孩子。家长们,感觉怎么样呢?
如何引导孩子和同伴一起玩?
选择和小朋友一起玩的题材的故事和游戏,用来吸引孩子加入大家的活动,让孩子感觉和大家在一起玩也蛮有意思。但切忌不要勉强孩子。而做到不勉强孩子“优秀”的前提是,家长不勉强自己“优秀”。
孩子不说话并非自闭症
妈妈讲述
宝宝不说话,难道得了自闭症?
我们家宝宝3周岁了,本来说话就晚,有时候还结巴!一天他刚要说话,结巴了一下,他爸爸朝他脸上打了一下,从那天后孩子变化特别明显,要什么总是“啊”用手指!有时候想说话但是说不出来,表情是闭着眼睛,气要拉很长才能说出一句话来,这是不是自闭症的前兆啊?
专家释疑
细心观察,3岁前即可显现症状
想要知道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闭症。郑州市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焦敏介绍,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2~3岁的孩子,一般主要表现在不与人对视,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知道危险,不听从指令,不会玩玩具,控制大小便有问题等。
如果宝宝只是不爱说话,没有其他问题,就肯定不是自闭症。自闭症是根据自闭症行为检查表评估出来的。如果实在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可以上医院检查一下,一些育儿书上也有孤独症行为检查表,可以对照一下。
“自闭症不是性格问题,因此,所谓性格孤僻并非自闭症。”焦敏说,一般来说,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3岁前会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如社交障碍、语言障碍、理解障碍、认知障碍等。
“自闭症的核心障碍是社交沟通障碍,因此最早表现出异常的也是社交沟通能力的缺乏和异常。”焦敏介绍,1岁以前小宝宝的社交沟通能力,大多表现在非语言的社交沟通能力,如“眼神看人,手指指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到了八九个月更是频频使用,很多典型孤独症患儿在早期就是出现这些能力的缺乏。
假如孩子在八九个月或1岁左右,目光从来不看人;或者到了1岁多,叫他的名字无反应,虽然听力正常;到2岁不仅没有语言表达,连肢体语言也没有,不会指东西给父母,不会拿他喜欢的东西展示给父母,分享他内心的喜悦。或者孩子特别强烈地喜欢反复做某些固定的动作,如转圈、看圆形的东西,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带孩子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儿童孤独症测试
1.对声音和语言感到迟钝。
2.与其他儿童交往感到困难。
3.厌恶学习。
4.对各种危险,如玩火、登高、在街上乱跑缺乏应有的认识。
5.已养成的习惯坚决不改变。
6.不爱说话,有时宁愿用手势表示意愿也不用语言表达。
7.常常无缘无故地微笑。
8.不是像一般的幼儿那样弓着身子睡觉,而是僵硬地伸直腿脚睡。
9.精力异常充沛,有时可半夜醒来,一直玩到早晨仍不疲倦。
10.不愿和任何人的目光接触。
11.对某件事物可能产生特殊的爱好和依恋,抓住不放。
12.喜欢旋转圆形物体,而且可以长时间作出同样动作。
13.重复、持续地玩一些单调的游戏,如撕纸、摇铁筒中的石块等。
14.怪僻孤独,不合群。
抽动症对孩子的影响
1、抽动症孩子个性发展容易发生障碍:由于对抽动症孩子的不理解,抽动症孩子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或奚落,常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这显然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
2、抽动症孩子容易发生品行障碍: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3、抽动症孩子学习成绩较差:抽动症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不及格,甚至留级,给孩子及家长都带来极大的困扰。
4、抽动症孩子容易发生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孩子开口说话晚正常吗
引起孩子说话迟的原因多是一下几种:
发音器官或听觉器官发育不良,单纯言语障碍,智能障碍影响大约2-3%的儿童,并经常伴有语言发育迟滞。孤独症谱系障碍影响大约1%的人群,但是在公众和专业领域受到很大的重视。另外还有一些正常发育“变异”经常被误诊为发育障碍的症状。
以下我将向大家简单介绍下在儿童精神科经常遇到的四种情况:
言语障碍:常为持续性获得和运用语言(口语,书写,手语)的障碍,因理解或语言产生的缺陷而引起 1)词汇减少2)有限的句子结构3)语言交谈受损。同时语言能力明显低于同年龄水平,导致沟通,参与社交,学业成就和职业表现的功能受限。这些儿童中大约50%伴有情绪、社交或行为问题,而这些问题可随语言技能提高而好转。
社交性交流障碍: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社交应用中持续存在困难:1)社交目的的沟通:问候和分享信息2)根据情境和倾听对象转换沟通内容和形式的能力3)难以遵从谈话的规则或讲故事的规则:交谈中轮流说话,当引起误解时改变措辞,并知道如何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信号来调节互动。
智能障碍:发育期出现的障碍包括:在概念、社交和实践领域的智能和适应功能缺陷。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标准:A.智能缺陷B.适应功能缺陷C.在发育期间出现智能和适应功能缺陷。
孤独症:持续存在的多情境下社会沟通和社会互动损害:(必须存在所有的3条症状)1)社会情感互惠2)非语言沟通行为3)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同时有.局限、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方式。
在临床中以上疾病常常被误诊,尤其是社交性交流障碍常常被误诊为孤独症,而在美国的新的诊断标准DSM-5中对此诊断做出了澄清。因为社交交流障碍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纠正的,而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相对较好,多是可以从事和文字关系不大的工作。而孤独症常常因为其社会互惠能力受损,在成年后多不能够进行工作。智能障碍的儿童对其语言能力进行指导及学习后,能够进行一些相应其智力水平的工作。
当然,也应该注意到正常发育的异常变异情况,这种情况多出现于极度早产、患有慢性疾病及生活条件困苦的儿童。一般这些儿童的语言能力会在5-6岁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自闭症核心是社交障碍
自闭症核心是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三大主要症状。语言障碍是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有部分孩子会说话,但却说的全是无意义语言、重复刻板语言或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模仿语言和“鹦鹉学舌”很常见。
4年多前,方方刚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始进行治疗时自闭症症状非常明显。医生问:“你叫什么名字?”方方依葫芦画瓢回答:“你叫什么名字?”。吃喝撒拉的事情,不会说,只会拉着大人的手去“暗示”。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障碍,儿童喜欢独自玩耍,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常充耳不闻,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不愿意或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一起玩,不能参加合作性游戏。与父母亲之间似乎缺乏安全依恋关系。在运用躯体语言上同样落后,较少运用点头、摇头、手指指物等。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主要是社交困难
社交困难源于交流困难,这种困难不仅仅提现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源于思维方式和感觉统合等更深层的原因。
自闭症人士一般都有交流上的困难,即便他们的语言上的生理功能不差。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直觉地解读非语言信息,比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而谈话中的非语言信息占了一般以上。自闭症人士对非语言信息的存在一无所知。在和人谈话时,他们听的是别人说的话,仅此而已,他们对任何比喻,隐喻,反讽,成语等都难以理解。正因为如此,和正常人比起来,他们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听,去理解,去思考,去回应。所以他们的反应就有延迟。有时候别人会误认为他们反应慢是因为对所说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他们因为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完全无视其他人在交流中的反应,而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特别喜爱的话题。这一点,在阿斯伯格症身上尤为明显。
另外,由于自闭症人士不能进行多任务的切换,思维成线性,他们对一般人际交往和对话中的随机性根本无法适应。如同身陷迷宫而不能按图索骥,他们会觉得混乱和不知所措,从而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这也是他们逃避社交的原因。
虽然有一部分自闭症似乎对他人是完全没有兴趣的,而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与人交往的无助和不自信造成的。但另外一部分的自闭症人士还是有强烈的与人交流和互动的渴望。
他们形容自己:好像被关在一个玻璃房子里,可以看到外部的世界,但是他们听不到被人,他们也无法让别人理解他们。这种交流的困难让他们觉得和一个人聊上10分钟对他们来说就像在做一个繁重的工作。和一个以上的人谈话简直就没有可能。如果再把感官和感情上的过于敏感考虑在内,你大概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需要大量的时间独处,因为这样对他们而言比较简单和安全。
对于家长而言,只有了解自闭症谱系孩子交流困难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对于语言能力较差的孩子而言,他们可能更依赖于图像,或者文字的交流。
国外的案例说明,对于完全没有语言的孩子,如果让他们掌握通过打字的方式交流,他们可以比较顺畅地进行交流。一般而言,自闭症人士都是更依赖于视觉沟通的,语言对他们而言不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但大部分的NT(非自闭症者)是通过语言沟通的,这种差异也造成自闭症和NT之间沟通的障碍。
自闭症社交障碍症状
一、缺乏社交性对视
1、症状表现:
(1)常常目光散视,茫茫然地不盯别人的眼睛,与人讲话时,目光不定,晃忽,似听非听,心不在焉。让人无法与他交流,互相沟通。
(2)强迫性地让他抬头,对视眼睛时,常常违抗。表现为尖叫、哭闹、打人、抓人等行为的对抗情绪。
(3)缺乏“眼对眼”是一种障碍,缺乏对眼凝视是自闭症社会性交往障碍十分重要的症状。
2、症状原因:
(1)面部识别障碍
(2)对自身以外的信息不关注,无兴趣
(3)有意注意能力较差
(4)对眼神对视感到不安,回避
二、缺乏依恋与情感交流
1、症状表现:
(1)对父母和亲友没有感情上的依恋以及依恋关系;
(2)不能与小朋友、伴玩者进行感情交流、孤独自乐,更不会扮演感情角色人物;
(3)对某些物品表现特别依恋和执著,大有“恋物不恋人”的感情
(4)对别人的感情,熟视无睹,不会察言观色;
(5)自己的感情简单、贫乏,很少微笑。因此,难以发展和分化出友爱、友谊、同情、怜悯、悲伤、羞愧、悔恨这一类高级的社会化情感。
(6) 不受情绪感染,也不与别人,特别是父母和亲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2、症状原因:
(1)由于他们兴趣狭窄和奇特的偏好,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摆弄喜欢的个别物体上,无心与人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2)他们的感知觉与普通孩子不同。对人的面部特征和表情的变化,感受不到兴趣,不能感受到其中的意义和作用。
别人的哭、笑、喜、怒、悲、痛等表情,他们不能理会,没有这些情感表示的感染力,所以表现出情感反应的冷漠和无视。
没有通过与人的拥抱、抚摸、携手活动的体验和表达。无从感受情感,形成情感交流无根源的障碍。
没有父母的依恋和发展的依恋关系,就没有情感的基础和社会化情感交流的发展,自然不能与亲人、与社会产生感情共鸣。感情共鸣是高级情感产生的基础。没有感情的共鸣,各种高级情感交流的行为也就没有了。
(3)由于身体发育的障碍,造成感觉的缺乏或迟钝
有的患儿身体变得僵硬,缺乏相应的依偎动作和兴奋、愉快情绪反应的机能。有的患儿身体某些功能障碍,毫无生气,象木偶一样,情绪反应呆板、机械,没有灵气的活跃,造成情感的迟钝。
三、不能建立伙伴关系
1、症状表现:
(1)独自玩耍,自己感刺激的个别东西,对玩具和小朋友的活动一概不感兴趣。
(2)基本上不懂得玩,更不会结识玩伴。即使是小朋友邀请他玩,也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去参与别人的游戏活动。所以他们没有玩伴或缺少玩伴。
(3)不去玩和缺少玩伴,就无法与小朋友建立相互作用的亲密关系,产生友谊的情感,与同伴建立起伙伴关系。
(4)有时,对同伙、同龄人十分冷淡,对别人的友好打招呼,不做任何反应,甚至还会出现尖叫、发脾气等抗拒的行为,令小朋友不能与他们同玩、同乐。这样更使他们陷入无友、无伴的孤独状态。
2、症状原因:
(1)由于兴趣和行为模式的原因。
他们在兴趣上表现出异常的狭窄、怪僻、沉迷淘醉于个别奇特的物品上摆弄,而且仅是一种无目的、无意义、无情感的刺激活动。
他们独行自玩行为方式,铸定了不许改变,不容干扰的心理状态。
这两种的变态行为造成他们不会玩,不能与别人一起玩,和不能产生群体活动的互动互惠的作用以及确立感情的基础。
(2)源于自幼缺乏依恋和依恋关系以及他们心理的需要
没有正常与强烈的亲子依恋关系,就不能在这感情的基础上去认识人际关系的乐趣、依赖和重要意义;进而去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
自闭症儿童正是丧失了这种依恋关系的对象和能力所至的社交障碍,而表现出不能扮演“过家家”游戏中的模仿,不能对布娃娃表演出亲子的爱恋、亲切地谈话,用感情和动作去照顾它等。再进一步,也不能模仿大人们含有感情色彩的言行。对其他小朋友无法形成伙伴关系,友谊情感。
四、不能正常进行游戏
1、症状表现
(1)一般停留在单独游戏的阶段,常常做些别人不能理解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缺乏想象力,不赋予某种意义。
(2)对合作游戏缺乏兴趣,没有能力。常常退缩或拒绝参与
(3)参与创造性游戏时,仅能充当被动角色,听别人指挥,扮演的角色形象无象征性的意义。
(4)不会模仿别人的活动,搞自己一套的动作。不遵守游戏规则,随心所欲,不能与别人协调活动。
2、症状原因
1、不理解游戏的规则,这就导致了他们不会去遵守游戏的规则。
2、游戏发展水平有限,大部分不会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如扮家家、去购物、去医院等。
3、缺乏共同注意力,对外界不感兴趣,很少注意观察,不会模仿别人玩游戏,喜欢一个人单独的游戏。
自闭症可以治疗
“自闭症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罗向阳说,“原发性自闭症主要是遗传因素在自闭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一般从一岁半左右,家长逐渐发现儿童与其他儿童存在不同。”
而继发性自闭症,则不是一出生就是自闭症,而是遭遇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伤等后出现的类似自闭症的临床表现,比如不敢眼睛对视线、不懂交流、语言消失或鹦鹉学舌等。专家称,这种情况只要及时介入治疗,孩子还可恢复正常。
2009年年底,罗向阳教授收治了一名因为病毒性脑膜炎留下后遗症的孩子,这个孩子已经有9岁了,脑膜炎后就表现出不与人交流、呼之不应、重复他人语言、多动等类似自闭症的症状,经住院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孩子可正确回答问话,与人正常交流,病情明显好转。
很多自闭症的家长都认为自闭症的孩子是天生的,只能进行康复训练。其实不然,罗向阳教授说,配合药物治疗,自闭症的治疗效果会更加确切。
对于自闭症患儿最好采用药物和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先使用药物控制自闭症的症状,安抚孩子,使孩子具备接受行为训练的状态。比如神经精神调节药中兴奋类药物可兴奋大脑皮层,增加有意识的交往活动;而抑制类药物则是针对有精神病症状的,可改善情绪,减少多动、攻击行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进行康复训练。其核心是增进自闭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专家发现,父母的性格及养育环境的好坏也会影响疾病的发展。来自父母接受过良好教育、性情温和耐心、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家庭的自闭症孩子,恢复得要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差、性格刚烈粗暴的家庭的孩子要好许多。原来,家长才是最好的训练师,只有家长才能帮助自闭症孩子渐渐走出他们的世界。
孩子不合群是怎样造成的
1.心理压抑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造成孩子孤僻性格不愿接受人。
2.依恋成人一部分家庭把孩子抚养和寄养在私人家里,因为从小没离开过成人的怀抱,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差。入托以后爱哭闹,有的甚至出现神经紊乱现象:哭叫着要小便,却硬是不肯尿在便盆里,刚拿掉便盆就尿裤子。平时不和孩子们玩耍,情愿一个人,适应托儿所的生活比较困难。
3.环境束缚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保护过严,不准街串门。由于孩子长期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显得很胆怯,见以陌生生人就态度不自然,更不会主动找小朋友玩耍。有的独生子女,由于家长溺爱,养成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不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总之,无论是精神因素还是其他原因,共同的一点是缺乏交际的机会。所以,父母应激发孩子活泼的天性,让他有一定时间和伙伴们玩耍。对于胆小的孩子应创造机会,鼓励他多与人接触。一个不合群的孩子是很难适应今后的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
自闭症小孩会说话吗 说话对于自闭症孩子有益吗
多说话无疑对自闭症孩子是有益的。
自闭症的孩子一般具有语言障碍和社交障碍,他们一般是不愿意主动说话的。所以需要我们成人积极引导,耐心训练。说话对于大脑语言中枢以及发声器官比如舌头,能起到刺激作用,对于自闭症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脑瘫儿和正常儿有什么不同
1、智力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在所有的脑瘫儿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有一席之地/4。
2、视、听觉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不少脑瘫儿童伴有近视或斜视,其中以内斜视为多见,听力减退以徐动型脑瘫较为多见。脑瘫儿童往往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存在困难。
3、情绪和行为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不少脑瘫儿童特别是手足徐动型和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4、牙齿发育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脑瘫儿童牙齿多数发育不良,牙齿质地疏松、易蛀,各种牙病的发生率较正常孩子为高。
5、运动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大量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可是,由于很多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或放纵不管,使孩子(特虽是有些独生子女)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很少想到别人。这样的孩子篚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适应社会。
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关心小孩,子女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们会逐步学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有许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便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其他小朋友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使孩子无法得到群体生活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于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要教育他:“你这样下去,没有一个小朋友会和你一起玩了,老师也不会喜欢你的。”在幼儿园,老师应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使他看到整个班级是团结的,守纪律的,捣乱,逞能是不受欢迎的,孩子慢慢就会同化于集体之中。
应指导孩子的家长:
(1)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不合群的孩子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偶尔接受个别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接受了别的小朋友邀请,并表示愿意参加,更要大加赞赏,促其参加。
(2)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家长要鼓励孩子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游戏的场所和他们感兴趣的玩具,还应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并和他们一起玩。
总之,要使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关于与人合作、能适应社会的人。
社交障碍怎么办
1、催眠疗法
精神分析师将你催眠,挖掘你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你发病的根源。
也就是运用催眠术引导您进入催眠状态,直接和您的潜意识对话,了解您潜意识里压抑的情结以及对您的影响,进行积极的暗示,同时结合其它心理技术进行解决。这种疗法时间长,花费也比较大。
2、精神分析疗法
通过一些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针对童年是否有创伤的经历及对本身症状的影响,让潜意识的东西可以完全呈现在意识里,并帮助发泄出压抑的情绪,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疏导。
3、行为疗法
运用如系统脱敏、满灌疗法、代币法等方法,解决您内在的焦虑和恐惧。
同时帮助您培养合适的行为来应对生活与工作,良好的应对人际关系,从行为层面塑造,帮助您更好的适应社会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