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促发因素
急性心肌梗塞促发因素
(1)工作过累、重体力劳动等均可加重心脏负担,使心肌耗氧量猛增。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而管腔狭窄,不能充分扩张以增加心肌灌注,便造成心肌急性缺血。缺血缺氧又可诱发冠脉痉挛,使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严重时可促发急性心肌梗塞。
(2)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冠状动脉痉挛,心肌供血减少,可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我们常在影视节目中看到有些人因情绪过分激动突发心肌梗塞而双手紧捂胸口,猝然倒下的场面,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在打牌或看球赛时,因心情过于紧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3)饱餐、大量饮酒、进食大量脂肪物质等均有诱发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尤其多见于老年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餐后可使血脂浓度突然升高,血液粘滞度增加,引起局部血流缓慢,促使血栓形成而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4)便秘,尤其在老年人中,因排便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塞者并非少见。所以,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应注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润肠通便的措施。
(5)大出血、大手术、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均可能触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导致持续的心肌缺血,促发心肌梗塞。
(6)寒冷刺激,特别是迎冷风疾走,易引起人们交感神经兴奋。一方面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另一方面使血管收缩,减少心肌供血量,二者促使心肌缺血,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可使心肌坏死。
什么是陈旧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是什么呢?急性心肌梗塞(简称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细胞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性坏死,按病情发展过程,心肌梗塞发生8周以上者称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简称OMI)。
病人既往可有急性心肌梗塞史,也可因急性期症状轻或完全无症状而自愈。病人已经没有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心肌酶学改变,心电图仅有持久不变的异常Q波或QS波,ST-T可正常或呈慢性心肌供血不足,是心肌梗塞后修复而纤维化的一种残留的心电图改变。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陈旧性心肌梗塞常根据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没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及酶变化而作出诊断。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根据以往肯定性血清酶改变而诊断。
心肌梗死90%以上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较少见于冠状动脉痉挛,少数由栓塞、炎症、畸形等造成管腔狭窄闭塞,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坏死。心肌梗死发生常有一些诱因,包括过劳、情绪激动、大出血、休克、脱水、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陈旧性心肌梗死,我们知道陈旧性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里面的一种,一般认为患上心肌梗死八周以上的患者就会被认为是陈旧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因
一、恶性肿瘤发生心肌梗死的原因可分为2个方面
1.与肿瘤本身的发生,发展有关如嗜铬细胞瘤分泌太量儿茶酚胺,CTCI。作甩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以心血管系统为主的病变。CTCL心肌病变是CTCL_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作用,并可间接收缩冠状动脉而影响心脏。对心肌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脏中间碘苯胍(MIBG)的蓄积。心肌呈心肌炎改变,包括心肌肥厚、水肿、增粗、退行性变、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等。此外,还有高白细胞白血病,大量原始细胞、幼稚细胞阻滞、填塞小血管;白血病细胞浸润心肌小血管,引起组织水肿、出血,可致小动脉痉挛;急性白血瘸幼稚细胞胞浆颗粒中富含大量促凝物质,化疗药物杀伤大量的臼血病细胞。使细胞大量溶解,释放多种促凝物质,使血循环内凝血活性增高,处于高凝状态。再如,浆细胞病所致高黏滞血症影响冠脉供血,堵塞冠脉,诱发心肌梗死。
2.与恶性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肌梗死。例如,胸部肿瘤的外科手术及肺癌、食道癌根治术可诱发心肌梗死的发生。放射线直接损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斑块破裂;大剂量放疗引起心脏小血管广泛损伤,导致心肌组织供血不足,加之放疗对心肌的直接损伤,出现心肌急性坏死;放疗还可以直接造成心脏损伤。放疗后可以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尤其在有其他危险因子存在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则明显增加。据报道,放疗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病变多发生在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近端。平均照射剂量为41.7 Gy,动脉粥样硬化平均出现在放疗后16年。化疗药物直接损伤心肌血管,血管内皮胶原暴露,致血小板聚集、管腔内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诱发心肌梗死。
二、心肌梗死发生的常见诱发因素
凡是各种能增加心肌耗氧量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体力或精神因素,都可能使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1.过度劳动 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短时间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动 有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
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常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这就是医生总要叮嘱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的原因,也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5.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所以,造一问题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三、发病机制
由于上述病因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和供血不足,且相应的侧枝循环尚未能建立,此时一旦出现冠状动脉闭塞,血流完全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原因,95%是由于冠状动脉管腔内的血栓形成,少数为持续的冠状动脉痉挛。一段时间内对血栓形成是导致冠状动脉闭塞的原因或是其结果存在着争议,溶栓治疗的成功为前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血栓多发生在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处,在血栓形成之前,先有不同程度的斑块破裂,暴露内膜下的胶原,引起局部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启动了血栓形成和冠脉痉挛。多数血栓形态是分层结构,证明血栓是由多次反复成积而成。斑块破裂引起的快速形成的血栓是否发展为完全闭塞冠状动脉,取决于斑块破裂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内源性溶栓效果之间的力量竞争。如原有狭窄超过75%,常发生完全闭塞,如狭窄小于75%,仅3%发生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闭塞最常累及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隔和二尖瓣前乳头肌梗塞。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室侧壁梗塞,若冠状动脉解剖为左冠优势型,则回旋支闭塞还可以引起左室下壁、正后壁及室间隔后部梗塞。右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左室下壁、正后壁及室间膈后部梗塞。若闭塞位于右冠近端第一右室分支前,则伴发右心室梗塞。窦房结动脉及房室结动脉大多数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少数起源于左冠回旋支,其血流受阻时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单纯右心室梗塞及左、右心房梗塞少见。
心肌梗塞常从心窒壁的心内膜下和中层开始,向外层心肌发展。梗塞累及心室壁的全层或大部分者,称为透壁性心肌梗塞。如梗塞仅累及心室壁内层,不到室壁厚度的一半,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近年有人提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理改变有四种类型:真正的心内膜下心肌梗塞;非透壁性,或称心外膜下心肌梗塞(梗塞超过室壁厚度的1/3,但未贯穿全层);混合性心肌梗塞(在非透壁性心肌梗塞的基础上有局部小范围透壁梗塞);透壁性心肌梗塞(梗塞贯穿心肌全层)。
梗塞发生后,心肌坏死通常于4~6小时内完成,梗塞灶完全愈合需5~8周,并形成瘢疤。瘢疤广泛者,由于其弹性较差,可在心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局部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严重的透壁性心肌梗塞可引起心肌破裂,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
急性心肌梗塞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者在临床上可引起明显的心力衰竭及休克。
四、病理生理
冠状动脉闭塞20~30分钟后,受其供血的心肌即因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此称为急性心肌梗死。大块的心肌梗死累及心室壁垒层,称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如仅累及心室壁内层,不到心室壁厚度的一半,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在心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坏死的心壁向外膨出,可产生心肌破裂,或逐渐形成室壁膨胀瘤。坏死组织在1~2周后开始吸收并逐渐纤维化,6~8周形成瘢痕而愈合,称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理的改变与梗死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心肌收缩力减弱、顺应性减低、心肌收缩不协调、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心排血量下降、血压下降、心律增快或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可导致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心肌梗塞死亡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重表现,特别是在发病后的24小时内,死亡率最高,约有1/3~1/2的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前死亡。尽管采用各种抢救方法,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仍在10%左右。但及早发现梗塞前先兆症状并予以处理对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仍十分重要。
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发因素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发因素有:情绪激动、劳累过度、饱餐,尤其是进食脂肪过多的食物太多,造成本来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此外,便秘后用力解便、各种感染、休克、持续较长时间的心动过速及气候突变等,也可使冠心病患者诱发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先兆症状急性心肌梗死
常见的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发作较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轻微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常伴有出汗现象,疼痛发作时患者烦躁不安等典型症状。但仍有40%的急性心肌梗死
病人的症状并不典型。
老年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症状时,应考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有些病人出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嗜睡、烦躁、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感冒症状或胃肠道症状;有些病人无心前区疼痛等不适,而表现为牙痛、胃部不适、左侧肩部酸痛等,这些症状常被误诊为胃肠疾病、感冒、牙周炎、胃炎、关节炎等而贻误抢救时机。
急性心肌梗死可在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中青年及老年人中发病,且因症状不典型不易被重视而延误诊断。因此,有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掌握5点轻松鉴别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
心绞痛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引起,临床中易与急性心肌梗塞混淆,诊断时应注意鉴别。两者在疼痛性质、发作时间、硝酸甘油缓解情况、伴随症状、检查等方面均有差异。
(1)疼痛性质:心绞痛患者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因素发病时可出现压榨性或窒息性疼痛,心肌梗塞的疼痛性质与心绞痛类似,但更为剧烈,可无诱发因素发作。
(2)发作时间:心绞痛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间长,可从数小时到1~2天。
(3)硝酸甘油缓解情况:心绞痛发作后服用硝酸甘油有明显好转,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服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4)伴随症状:心绞痛一般无气喘、肺水肿症状,且很少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血压变化不大,无休克现象,也无发热。急性心肌梗塞因有心肌坏死,常伴有气喘和肺水肿,血压往往下降而出现休克。
(5)检查:心绞痛很少会出现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的情况,,心电图可无变化或有暂时性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显著增快、有血沉清酶学变化,心电图可呈进行性特殊改变。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见症状
(1)疼痛 是急性心肌梗塞中最早出现和最为突出的症状,其性质与发生部位均与心绞痛很相似,须予以鉴别。心肌梗塞的疼痛多无明显诱因,常发生于安静时。发作后经安静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均不能使之消失,疼痛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甚至时轻时重达数日之久,痛势更为剧烈,难以忍受,常需用麻醉性强镇痛药才能减轻,患者常烦躁不安,恐惧或濒死感,不像心绞痛时呆立不动,疼痛范围较心绞痛更广,常包括整个心前区,也可放射到下颌或颈、背等处,但不如心绞痛时明显。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患者,可以无明显胸痛,而以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应注意此类病人的不典型表现。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可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可被误为胃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
(2)全身症状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一周左右。若发热持续超过一周或热退后再出现,或高热超过39℃,应怀疑并寻找有无并发感染。
(3)胃肠道症状 相当常见。发病早期,特别是当疼痛剧烈时。常发生恶心、呕吐,少数病人并以此为主要症状。肠胀气亦不少见。偶尔,病人还有顽固性呃逆。
(4)心律失常 发生率高达75%~95%。在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几尢,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其严重性在于能引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如室性过早搏动表现为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或连续出现、多源以及早搏落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R on T),常为室颤先兆。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严重者可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塞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膈面)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塞如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表明梗塞范围广泛,情况严重,病死率高达80%。
(5)充血性心力衰竭 发生率为24%~48%,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双肺湿罗音,窦性心动过速及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轻重不一的呼吸困难,严重者发生肺水肿。严重右心室梗塞可有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伴血压下降,肺部罗音和呼吸困难反而不明显。
(6)休克 急性心肌梗塞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4.6%~16.1%,是由于心肌梗塞面积广泛(超过40%),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表现为:收缩压低于 12kPa(90mmHg)或高血压病人收缩压较以往基数下降10.6kPa(80mmHg),低血压持续30分钟以上;有器官灌注不足表现,如神志呆滞或混乱、四肢冰凉、发绀、出汗、高乳酸血症等,尿量少于每小时20ml。诊断心原性休克须排除由于剧烈胸痛、严重心律失常及低血容量所致的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常与不同程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存在,其病死率在50%~100%。当病人出现难以解释的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或皮肤湿冷等任何一项,均应注意病人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可能性,并给予积极的治疗以预防其发生,早期治疗能提高心元性休克的存活率。对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亦应及时处理和纠正,因其即使严重程度较低,亦可使心肌的缺血性损伤加重扩大,进一步导致更严重的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临床表现,但也可视为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
心肌梗死如何鉴别诊断
(一)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
(二)急性心包炎
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深呼吸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
(三)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
(四)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主动脉夹层分离
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X线胸片、CT,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
心肌梗死的诊断
1、心绞痛: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
2、急性心包炎: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深呼吸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
3、急性肺动脉栓塞: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
4、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5、主动脉夹层:分离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X线胸片,CT,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
心肌梗塞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劳累
过度疲劳和连续紧张的劳累等是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之一,专家表示劳累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造成心肌短时间内缺血、缺氧,发生心肌坏死——心肌梗死。
激动
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而诱发。据报道,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10场球赛,就有8名观众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暴饮暴食
周末、节假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寒冷、低温
这也是常见的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之一,专家介绍,突然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应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在冬春寒冷季节,持续低温、大风、阴雨天气,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
心肌梗死诊断鉴别
1、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
2、急性心包炎:
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深呼吸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
3、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
4、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5、主动脉夹层:
分离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X线胸片、CT、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
过劳的危害 长期过劳恐急性心肌梗塞
一般所谓的过劳并非医学名词,在医学上的正式名称是「职业促发脑血管及心脏疾病」,长期承受过大压力下,身体会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荷尔蒙,加上交感神经的长期兴奋,容易产生高血压及促发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
为什么会心脏麻痹
对于很多中年人来说,常常会因为心脏问题而出现猝死的情况,而比较常见的心脏问题就是心肌梗塞了。
心肌梗塞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之一,指冠心病患者在激动、劳累、生气、寒冷、饱餐、大便干燥等条件的刺激下,发生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被激活,形成血栓,使心肌发生缺血缺氧,从而造成心肌梗死。
以往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年龄都在50岁以上,而现在有的病人只有30多岁,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忙碌、劳累,不仅容易诱发过去已患的慢性病,而且极易使平时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发生疾病,甚至引发“过劳死”等意外情况。
而医院也收治了多例急性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病人,这些患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其中不少人突发急症的诱发因素就是过度劳累、应酬太多,不注意日常体检,饮食不规律,最终导致发生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重表现,特别是在发病后的24小时内,死亡率最高,约有1/3—1/2的心肌梗塞患者在住院前死亡。若能及早发现梗塞前先兆症状并予以处理,至少可避免梗塞发生或使梗塞范围缩小。
心肌硬塞常见的诱发因素情绪激动;劳累过度;饱餐,尤其是进食脂肪过多的食物太多,造成本来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大手术。此外便秘后用力解便、各种感染、休克、持续较长时间的心动过速及气候突变等,也可使冠心病患者诱发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常见的先兆症状
①心绞痛发作较前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轻微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常伴有出汗现象,疼痛发作时患者烦躁不安;
②胸闷多伴随心绞痛同时出现,也可出现活动时心慌气短;
③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症状;
④有时患者自感心慌气急,触摸脉搏为不规整脉,此症状可反复频繁出现;
⑤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嗜睡、烦躁、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感冒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⑥无心前区疼痛等不适,而表现为牙痛、胃部不适、左侧肩肿部酸痛。
急性心肌梗塞可在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青、中、老年人中发病,且因症状不典型不易被重视而延误诊断。因此,有以上症状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我们知道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容易威胁到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必须认识一下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才行。
心肌梗死如何诊断鉴别
临床上本病应与以下几个疾病进行鉴别:
1、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
2、急性心包炎:
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深呼吸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
3、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
4、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5、主动脉夹层:
分离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X线胸片、CT、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