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脾虚如何艾灸能治疗

脾虚如何艾灸能治疗

艾叶作为药,有药性,它入肝、艾叶作为药,有药性,它入肝、脾、肾经,对各个经脉有好处。肾经,对各个经脉有好处。《本草》中记载,有祛湿、止血、通经络、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艾叶有燃烧的作用,它的热力温和、渗透力强,能传到身体深层。可以让人感到热力在深层传走,会让人觉的舒服。

艾灸有艾条灸、艾柱灸。

艾条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艾柱灸分为: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隔物灸 、(瘢痕灸 )、米粒灸 (隔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 隔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

而脾胃虚的人一般只需要艾灸两个穴位,

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艾叶是中医针灸的常用药材,但是最好得治病方法当然是好好的调理身体,然后利用自己的身体机能来自动修复身体的不良症状。另外,脾胃虚的人可以多吃一点黄色的东西,像是玉米、土豆、鲫鱼汤之类的,其他的肉类因为消化不好就尽量少吃。

带下病艾灸哪里

脾虚型带下病艾灸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下注,伤及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异常;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不容而呈㿠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乏;脾虚失运,则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则:健脾化湿以止带。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气海,带脉,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取中脘。

施灸方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枣核大小的艾炷施灸,每次每穴灸5-7壮,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3.隔附子灸:用枣核大小艾炷施灸,每穴每次灸5-7壮,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本法适宜于脾虚,肾虚患者。

4.隔药饼灸:取白芥子,白果,白术,苍术,车前子各15g,烘干沿成细末,再将炒成黑褐色的灶心土加入,用适量黄酒调成膏状,做成一分钱硬币厚的薄饼敷于穴位上,上置枣核大小的艾炷施灸,每次没血就3-5壮,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肾虚行带下病艾灸

素禀肾虚,或恣情纵欲,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及任带,而致带下病;若肾阴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也致带下病。

治则:温肾燥湿,固涩止带。

艾灸取穴:主穴取关元,肾俞,带脉,次髎。配穴取腰阳关。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可灸5-1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湿毒型带下病艾灸

湿毒蕴藉,带下黄色量多,质粘稠有异味,甚则状若腐渣,伴随有胸闷纳呆;热重于湿;带下黄赤。质黏如脓,奇臭难闻,常兼口干烦热,头目昏重。

治则:清热燥湿,泄毒止带。

艾灸取穴:主穴取中极,带脉,阴陵泉,三阴交,行间。配穴取气海。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可灸5-1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呃逆艾灸哪里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胃中寒冷致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或渴饮热饮,舌苔白等。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胃俞,膈俞,上脘;配穴取足三里灸之以温胃散寒。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 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气滞痰阻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呃逆连声,上冲胸胁,呃声响亮,伴随胀闷不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纳减,恶心嗳气,肠鸣矢气,苔薄腻等。

治则: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丰隆,期门,太冲。食入格拒加中魁可运化气机而消瘀。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5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中病即止。

脾胃虚弱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

治则: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胃俞,气海,中脘。脾俞配章门健脾益气,中脘配足三里使脾阳得运,运化有权。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脾胃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长或短促不能连续,脘腹不舒,喜暖怕冷,泛吐清水,手脚发凉,食少倦怠,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则: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配伍足三里温养脾肾。

施灸方法:

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呃逆辩证灸疗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女肾虚艾灸什么穴位

1、女性肾虚艾灸太溪穴位

太溪穴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人体的元阴和元阳都来源于它,所以肾是人体元气之源。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之功。功效:艾灸太溪穴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

2、女性肾虚艾灸关元穴位

我们身体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叫元气。中医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藏在肾中,又依赖后天精气充养,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功效:艾灸关元穴,可以使肾气活跃,补充肾气。

3、女性肾虚艾灸肾俞穴位

肾俞穴也是补肾要穴,它就在我们平常所扎的皮带和腰椎交叉处向上约四指的地方。功效:经常艾灸肾俞穴,既能培补肾元,又可以缓解腰肌劳损,保护腰部。

小孩艾灸肚脐的作用

1、什么是艾灸

艾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手段之一,以其操作简单、疗效突出而深受广大患者的喜欢。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2、小孩艾灸肚脐的作用

2.1、补益肝肾

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两虚,筋骨不旺。因此,在孩子成长期,重点调理肝、肾、脾才能达到正常的身高。

2.2、调理脾胃

小儿脾胃不和临床上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厌食。厌食是儿童见食不香的一种症状,由于脾胃失和,受纳运化失常所致。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因此儿童能否正常发育,健康与否,与脾至关重要。脾胃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儿童厌食调理重点是脾胃。

女人寒湿七大害,五个穴位帮你赶走万病之源! 祛寒湿最快速的方法——艾灸

女人的病比男人复杂得多,药王孙思邈说:“很多医生,宁治十个男人,不愿意治一个女人”,但是用艾灸温灸治疗妇科病,感觉就不是太复杂了。只要坚持得好,艾灸温灸能治好很多妇科病。

艾灸对女人寒湿特适合!妇科病,大多数是由于寒湿、气滞血淤,经络堵塞、血虚引起的。

也就是体内的环境或气象不好,由于气象或环境不好,就象是没有阳光的寒湿天气或冰冷的冬天,久而久之,当然就会气滞血淤,经络不通畅,代谢的垃圾产物无法排出,新鲜血液无法正常运送到,当然就会生各种各样的病了。

要根治好这么多的病,只有改变好体内的环境或气象。女性艾灸祛寒湿可通过选取丰隆穴、足三里、中脘穴、曲池穴等穴位。

艾灸温灸能补元阳、散寒祛湿,用艾灸把体内的气象变得阳光明眉,就会冰雪消融、一切阴霾就会消散、经络通畅。

为什么会出现体寒肝火旺的现象

为什么明明体寒却容易上火?

每个人都有"上火"的经历,比如吃了上火的食物后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口臭便臭出汗,还有肝火旺的人脾气急躁、内热大,久病之人"阴虚火旺"等。中医将"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则是用补法。只要是实火,现在中医最常用的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和西医的消炎药都是对症的,连吃三天肯定降火。但是现在单纯有实火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多数都是虚火。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

身体内的寒湿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伤脾,引起肾阳脾阳不足、肾气虚,造成各脏器功能下降,脾气虚,造成直接消化吸收能力差,所以拉大便会看到便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时间久了,光吃不长,血液亏虚。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水生木,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显。如果给肝脏足够的水,让肝脏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它就不可能干燥,就不会有火。

祛寒湿的方法

1、首推艾灸法

艾灸最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用这种艾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艾灸的热力和药效可以直接作用用病灶处,把寒湿排出去。艾灸时,若灸出水来(湿乎乎的),或者水泡,也说明体内寒湿比较重,坚持艾灸一段时间就好转了。俗话讲,寒湿一除,百病消!

艾灸方法:可用艾条悬灸或艾灸仪灸,用艾条悬灸每穴施灸10-20分钟,用艾灸仪灸每穴施灸30-50分钟。

2、揉脐法

揉脐具有简单易学,直接作用于病根(腹部是寒湿集聚地),容易坚持等特点,长期坚持会健康长寿,体力充盈!

3、拍打拉筋

针对由于受寒湿引起的腰腿疼等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拍打可以直接快速排出体内的垃圾以及寒湿气。

艾灸腹部减肥方法图解 天枢穴

定位:肚脐两旁,距离肚脐2寸,是上下腹部的分界,处于人体的中间地带。

艾灸作用:艾灸天枢穴有健脾和胃,通调脏腑的功效,能治疗消化不良,恶心,胃胀,腹泻,便秘等疾病,坚持艾灸能促进小肠运动,增加脂肪代谢,减少腹部和全身肥胖。

阴虚脾虚吃什么食物调理 阴虚脾虚能艾灸吗

不建议艾灸。

阴虚脾虚的人是不建议艾灸的,因为阴虚脾虚的人体内阴液不足,进而容易产生内热的症状,比如形体消瘦、五心烦热、两颧潮热发红、口干咽干、大便干结等等症状。

而艾灸本身就是阳热性质的治疗,艾灸有很好的升阳助火、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功效,通过艾灸后,人体阳气会进一步增强;但是对于阳虚脾虚的人来说,艾灸可以会进一步加重内热的症状,所以阳虚脾虚的人不建议做艾灸。

艾灸治疗夜尿频繁见效快

中医理论中这样认为:肾主水,司开阖,膀胱贮藏尿液,因此夜间尿多尿频责任在于肾与膀胱,是肾与膀胱失职了,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阳气虚衰所致。

素体阳虚或年高久病致肾阳不足,封藏失职,膀胱失约,摄纳无权;或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虚衰不能充养肾阳致脾肾两虚,下元温摄不固,均会导致夜尿增多。中医推荐艾灸穴位治疗夜间尿频症状。

以脾肾双补、温阳固涩为治疗原则,穴取关元、气海、神阙。

关元、气海、神阙都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关元的位置是脐下3寸处,系三阴与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按揉或震颤刺激关元穴后,可通过调节内分泌达到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气海位于脐下1.5寸,属任脉。

凡虚脱、形体羸瘦、疲惫乏力等气虚病证均可治疗。神阙位于脐窝正中,又名脐中,属任脉。经常艾灸这3个穴位,不但可有效地防治中老年夜尿频多,对腹痛肠鸣、水肿、泄痢脱肛、中风脱证等,亦有独特疗效;同时可使人精神饱满、体力充沛、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

患者采取舒服的体位,可以仰卧在治疗床上,充分暴露出穴位。实施者右手好像拿着笔写字一样,让艾条与局部的皮肤呈现四十五度角,然后将艾条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皮肤保持一寸左右的距离,根据局部温热、泛红但是不至于烫伤皮肤为准。

施温和灸,顺序是关元、气海、神阙,由下向上,依次每穴15分钟。每日一次,15次一个疗程。注意神阙穴施灸结束后,一定要用手掌心按捂10余分钟,防止受凉。

艾灸操作手法

艾灸是常见的中医养生排毒方法,而艾灸的方法以及操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可以在家自己做艾灸,有些需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才行,下面就来看下艾灸的方法。

根据施灸的方法可以把艾灸分为五类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艾灸怎样治疗盆腔炎

1艾灸能不能治疗盆腔炎这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艾灸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对于盆腔炎是一种什么样的妇科疾病相信多数的女性朋友是已经了解过了。在之前我也讲过许多关于盆腔炎的文章。

2艾灸是一种通过女性朋友身体的关元、子宫、归来、神阙、气海、八髎、足三里、三阴交穴这些身体器官部分采用的一种温和灸的治疗方法。现在我们已经了解艾灸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方法了。

3那么我们现在也就可以知道。艾灸是能治疗盆腔炎的。因为盆腔炎这种妇科疾病的一些器官可以通过艾灸的温和灸治疗方法对这些地方进行活血化瘀,理气调经,内病外治,引邪外出,消炎通络的治疗。所以说艾灸是能治疗盆腔炎的。

注意事项:不过通过艾灸治疗盆腔炎的女性朋友也要注意。在饮食这方面上是要注意不能吃辛辣,刺激和能让盆腔炎疾病再次恶化的食物。还有就是要注意自己睡眠质量。

心悸艾灸哪里

心悸可以艾灸

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为本病。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六种类型。灸法治疗本病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主,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艾灸相关穴位有补益心气,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补血定悸之功,对心悸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心气不足型心悸艾灸

治则:补益心气。

艾灸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艾灸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大陵,多梦加太冲。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7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心阴亏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

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灸法:艾炷灸,用补法,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心脾两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风湿针灸怎么样

针灸能治风湿,缓解症状、辅助治疗,但作为一种理疗手段,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相同的效果。不同病情和体质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需谨慎选择。治风湿,应早日到专科医院诊断治疗。

治疗风湿需要深刺,要用三寸长针。普通的毫针虽然也会有效,但其过程缓慢无比,这辈子都未必能治愈。对于风湿,艾灸和拔罐一起用效果比针刺更好。

只不过现在的人大多受不了艾绒燃烧的烟味,再加上为了避免火灾,艾灸法基本上已经被医院弃用了。

腹泻艾灸哪里

腹泻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内伤饮食情志或脏腑失调皆可致泄。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脾虚湿盛乃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概括来说,腹泻的诱因主要是寒湿,湿热,脾虚,肾虚,食积所致,所以腹泻艾灸哪里,可以根据导致腹泻的原因选择施灸穴位。

寒湿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泄下清稀,甚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头痛,小便短少,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神厥穴施灸。

艾灸作用:温中除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湿热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红 苔黄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伤食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满胀痛,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苔垢或厚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中皖,梁丘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脘痞食少,伴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厥,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俯卧取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火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 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患者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穴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一次。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一次;患者仰卧或侧卧,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5-2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俯卧取胃俞,脾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灸1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仰卧屈膝,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式施灸,每日一次;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日一次。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补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相关推荐

治病保健的艾灸穴位的选取

什么是艾灸? 艾灸可以分为“艾”和“灸”两个字。“艾”指的是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艾性温,其味芳香,善通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灸”指的是灸法。灸法是运用艾绒或者其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熏熨,通过温热刺激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艾灸的适应症 寒凝血滞经脉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如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风寒外袭之表证(如感冒);脾胃寒盛

如何用艾灸治疗小儿疾病

小儿艾灸不同于成人,因小儿好动,多不配合,临床多采用艾条灸(温和灸),对于配合的小儿可采用隔姜灸治疗。 儿童 风寒感冒:本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患儿冷暖不自调,易感受风寒之邪,引起肺卫失宣。治疗可先用鲜姜涂擦穴位,再依大椎、风门、肺俞穴的顺序,轻轻从上向下刮至皮肤潮红,用艾条灸以上穴位5~10分钟,每天一次 风寒泄泻:患儿多由于夜间着凉或过食生冷食物损伤脾胃,治疗用艾条温和灸中脘、神阙、气海、天枢穴,灸至皮肤潮红,每天一次。 小儿遗尿:本病多为下元虚寒,肾气不足,不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失调,闭藏失职,

艾灸口腔溃疡怎么治疗

口腔溃疡临床以心脾积热型和阴虚火旺型为多见,本病的发生有虚实之分,脏腑之别,根据辩证论治原则, 需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艾灸,才有明显疗效。 心脾积热型口腔溃疡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口腔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红肿热痛,同时伴随心脾积热脏腑表现。溃疡疼痛较为剧烈,影响进食,伴随有口渴,口臭,心烦,大便干,小便短赤等症。 治则:清热泻火。 艾灸穴位:主穴取合谷,足三里,涌泉;便秘者加灸天枢,大肠俞。 施灸方法: 1.温和灸:以艾条悬灸,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

心悸艾灸哪里 痰浊阻滞型心悸艾灸

治则: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艾灸处方:肺俞,丰隆,太白,内关。 艾灸方义:肺俞,太白宣肺理气,肺胃贮痰之器,气行则痰利;丰隆化痰浊,清神气;内关宁心,对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四穴相配,具有清肺化痰宁心的作用。脾胃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灸法: 1.艾炷灸:用泻法,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2.艾条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拉肚子应该分型取穴进行艾灸: 湿热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灸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艾灸手法:用艾炷隔姜灸,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

艾灸让白带异常无所遁形

让女性难以启齿的一种疾病白带异常在中医称为“带下病”。“带下病”是因患者肝脾不和,肾气素虚,又受到湿热之邪侵袭胞宫、阴器,导致任脉失固,带脉失约引起的。治疗上可采用艾灸方法,辨证取穴,疗效较好。 中医艾灸白带异常的方法有脾虚型、肾虚型两种。 肾虚型 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可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

阳虚艾灸什么穴位

1、阳虚艾灸神阙穴 神阙即肚脐。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操作:取0.2~0.4厘米厚的鲜姜一块,用针穿刺数孔,盖于脐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最好每晚9点钟灸之。每次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 2、阳虚艾灸关元穴 关元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的位置,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元阴元阳在此交汇,揉按此穴够调节阴阳平衡。操作:用手掌按揉和震颤关元穴。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

支气管哮喘艾灸哪里好

冷哮艾灸 冷哮由感受风寒,邪入肺俞,寒饮内停,痰阻气道而成。症见呼吸气急,喉中有哮鸣声,咳吐清稀黏痰,或兼恶寒发热等表证,苔白滑。 治则:宣肺理气,化痰定喘。 艾灸取穴:主穴取肺俞,风门,列缺,尺泽,丰隆,膻中。喘甚加配穴定喘。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次选3-4个穴位,每穴每日灸1-2次,每次10分钟,4-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每次选3-4个穴位,每穴5-7壮,每日1次,必要时一日灸2次,7天为一个疗程。 脾肺气虚型哮喘艾灸 病人哮喘反复发作,正气虚弱,吐痰清稀而多,同时伴随气虚的一般表现,舌

艾灸让白带异常无所遁形

中医艾灸白带异常的方法有脾虚型、肾虚型两种。 肾虚型 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可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肾,培元固涩之功。 脾虚型 患者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发凉,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可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隐白等穴。灸带脉益气固摄,

艾灸的穴位及其效用

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