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未病养生 防病于先
毋庸置疑,治未病首先应包括在疾病发生之前,就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下《素问》原文均引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年版《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 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故曰: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1 ] 。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亦即在平素应注意保养身体,
防止疾病的发生。因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二是防止病邪的侵袭。培养正气,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养,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身体健康。正如《素问·上
古天真论》云:“恬忄炎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 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忄炎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饮食有节,五味调和,起居有常,劳逸适当,则能保持精力充沛,正气旺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此外,还可用药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培养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防止病邪的侵害,可以用药物杀灭病原体,平素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污染“,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素问·上古天真论》) ,注意防范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产生,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素问·上古天真论》) 。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2 ] 。通过以上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欲病救萌 防微杜渐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应该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病前状态”。在“病前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确诊病症。其有可能发展为具有明显症状的疾病,若能及
时施治,就可阻止这种发展,从而使“病前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如中风之类的病症,多数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避免许多危重症的发生。还有一些发作性疾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也可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发作。
亚健康分为哪些类型
传统医学中的亚健康
我们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患的措施。《黄帝内经》有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鲜明地看出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缨、防患未然”的重要。
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细究之,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从亚健康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它约占人群的25%~28%。
这种失调若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此时,已呈现出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在人群中,处于这类状态的超过1/3,且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他们的表现比较错综,可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包括前述的各种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也有专家将其错综的表现归纳为3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从临床检测来看,城市里的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另有至少超过10%的人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的,可称作“前临床”状态,指已经有了病变,但症状还不明显或还没引起足够重视,或未求诊断,或即便医生作了检查,一时尚未查出。严格地说,最后一类已不属于亚健康,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状态,只是有待于明确诊断而已。因此,扣除这部分人群,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亚健康者约占人口的60%。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也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有趣的是,人群中已被确诊为患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占15%左右。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那么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三伏贴真的有效果吗
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伏贴是传统中医疗法,主要针对的是“冬病夏治”和“治未病”,用中药材做成的三伏贴,贴敷在身体对应的穴位上,与此相关的症状才有相应的疗效,无此类情况,或者身体健康者,没必要贴敷三伏贴。
三伏天贴三伏贴的作用 治未病
三伏天贴三伏贴有治未病的含义在里面,也就是调养身体,避免一些未来可能会有的疾病,如果本身有疾病的话,可以积极的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疾病的后遗症;很多人的身体都是亚健康,在阳气大盛的三伏天可以补养阳气、助养阳气,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伏贴到底有没有用
因人而异。
三伏贴借鉴是传统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理论进行的治疗,主要针对阳虚、湿寒体质,或者有冬季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对于此类人群来说,是具有一定疗效的,无此类情况,或者身体健康的人群则没必要做。
亚健康只有中医才能治
医才能调理。
现在很多人由于长期工作,劳累过度,或是生活习惯不良引起头晕头痛、疲倦乏力、胸闷气短、少气懒言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又没有什么器质性病变,而从中医角度来讲,这时人体已经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了,也就是说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假如能及时调整和干预,当事人就能恢复到健康水平,而如任其发展,则会使脏腑功能损伤加重,并出现气滞、痰湿、瘀血等表现,进而导致严重疾病的发生。对于这些人的亚健康状态,西医体检往往在指标上并无异常,这时就需要中医的辅助检查和相应的调理了。
候女士近日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拿出一份中医辨证体检表,里面罗列了50道包括就诊者近期是否有头晕眼花的现象、是否有心烦气躁的情况、是否有胸闷气短的状况、饮食习惯及病史信息等问题,要求她认真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案。然后,通过观察舌质舌苔、把脉,并结合季节、气候及情绪等外部因素,最后四诊合参,对其整体辨析,得出了“肺脾气弱”的结论,并从起居、情志、饮食、运动等角度,为侯女士提出了注意事项,在治疗上建议她喝些羊肉汤、人参茯苓粥等,而不必口服中药。
中医调理是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辨证结论和目前的季节状况,为受检者从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等方面量身定做保健方案,从而使亚健康人群脏腑功能状态、虚实寒热等病性一目了然,无处藏匿,最后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而对于有器质性病变者,建议到相应的专科就诊,由接诊医师为其提供最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在此提醒大家,中医体检前应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应注意:舌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中医体检前不宜喝牛奶、豆浆,吃葡萄、蛋黄和橘子等,因为这些食品会使舌苔变白腻、变黑、变黄,容易造成误诊,并因舌苔异常影响诊断疾病的准确性。2.不宜化妆,不要涂指甲油,如果染发应主动告诉医生。3.就诊前不要进食气味浓烈的食物,如葱、蒜、柑橘、口香糖等,并注意不要饮酒,不使用香水等气味浓烈的护肤品,这些食品和物品容易影响中医闻诊的准确性。4.患者应尽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情绪急躁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医生切诊。
“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演进、充实和完善,“治未病”已逐步形成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其思想价值体系奠定了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上工治未病”成为历代医学家追求的至高境界。
治疗亚健康中医应该说是最好的选择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八纲辨证,把每个人的体质分析的很透彻然后进行对症下药的调理,用不了多久这些亚健康状态就会自然的消失!
肾结石没有症状需要治疗吗
无论有没有症状的结石,只要发现了,毫无疑问,及时治疗才是最佳选择。古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难治未难”;“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中医教你冬补夏吃治未病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以至防患于未然,中医与中国古代思想一脉相承,充满了辩证,多发于冬天的疾病,在夏日就要开始防范与这些致因素相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于是有了冬病夏治,于是有了治未病。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治疗方法,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以及药食同源的原理,完全可以冬补夏吃,防止旧病复发或与冬令相对应的“夏病”,更重要的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不被寒冷所伤。
依据同样的思想,冬虫夏草更是赋予了神奇的功效,集动植物(虫与草)属性与相反时令(冬与夏)于一体,阴阳双补,有“黄金草”之称,此是题外话。
生姜
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民间的良药,“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男子不可百日无姜”,“饭不香,吃生姜”,“冬有生姜,不怕风霜”,称之“呕家圣药”,别名“还魂草”(姜汤则称“还魂汤”),需要注意“留皮则凉,去皮则热”。
绿豆
民谚:夏喝绿豆汤,冬煮银耳汤。绿豆糖水是夏天最经典的消暑饮料,绿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含的蛋白质几乎是粳米的3倍,李时珍称之“济世之食谷,菜中佳品”。夏天喝绿豆汤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痱子、便秘、尿赤、烦渴等症,干燥季节不宜常饮。
鸭肉
民谚:冬天吃鸡,夏天吃鸭。鸭肉最大的特点是不温不热,还能清热祛火,而且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等,特别适合湿热、虚火过重之人,被誉为“补虚劳的圣药”。中医也推崇咸鸭蛋,它的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高于鸡蛋、鲜鸭蛋。
羊肉
民谚: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长沙“冬羊伏狗”,徐州“伏羊冬狗”,“夏吃伏羊冬不寒”,“伏羊”习俗被列为上海“非遗”,很多人认为夏天食用引发上火,专家认为,夏天耗气伤津,加重脾胃虚寒或寒湿困脾等,羊肉则能提高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
鳝鱼
民谚:冬吃一枝参,夏吃一条鳝。小暑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据说“鳝鱼是眼药”,古代的大力士经常吃鳝鱼。而它的小老弟泥鳅有“水中人参”之称,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鲫鱼
民谚:冬鲤夏鲫。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广东人夏季饱受湿热的困扰,喜欢用之煲汤,如鲜生地和鲜土茯苓煲鲫鱼,鲫鱼补益利水,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土茯苓解毒利湿、消炎散结,又可防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阴囊湿疹、痈疮肿毒等。
亚健康有哪些表现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者和疾病患者之间的一种部分生理功能下降的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人,处理得当身体可向健康方面发展,反之则向疾病方向转变。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主要以中年群体居多,约占48%~50%。
亚健康状态在城市居民、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和军人中普遍存在。“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关于如何“治未病”,专家告诉我们:人体五脏:肺、肝、肾、心、脾,对应五行平衡学中的金、木、水、火、土,称之为人体五行。
中医历来防重于治。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服瘟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亚健康是怎么回事
亚健康是怎么回事?亚健康的症状出现在你的身上了吗?知不知道你到底有没有患上亚健康这么一类疾病呢?对此,养生保健专家指出,其实说到这么一类疾病时,大家对于这么一类疾病的定义要先有所了解,再对于这么一类患者要如何进行护理进行了解。
养生保健专家介绍说,亚健康是介于健康者和疾病患者之间的一种部分生理功能下降的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人,处理得当身体可向健康方面发展,反之则向疾病方向转变。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主要以中年群体居多,约占48%~50%。
亚健康状态在城市居民、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和军人中普遍存在。“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关于如何“治未病”,专家告诉我们:人体五脏:肺、肝、肾、心、脾,对应五行平衡学中的金、木、水、火、土,称之为人体五行。
中医历来防重于治。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服瘟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2019三伏贴具体时间 贴三伏贴有什么效果
冬病夏治和治未病。
三伏贴由多种温热型药材制成,根据每个人的症状,贴敷在身体的不同穴位上,三伏天温度高,身体阳气大盛、毛孔也是处于张开状态,此时贴敷可以治疗和预防一些在冬季发作或者是慢性发作的疾病。
中医养生五法治未病防早衰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金元时期朱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 ”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的平衡观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4、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蠧”,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运动就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本的每一个细胞无时不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老子说:“清静为天下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 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中国养生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生、修身理论,吸收了道家气功为医疗气功。
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养生保健之大旨。
5、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
辩证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医确定的整体辩证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色。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情况进行调摄,达到健康长寿。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知常达变”。
口腔不好怎么办
专家指出,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内热较旺,如不注意饮食清淡和规律生活,极易“引火上身”。平时休息不好或是工作压力大时,总觉得口干舌燥、鼻子易出血、嗓子变哑、嘴里长口疮,动不动还要冒出几颗小痘痘或者口腔溃疡……其实这些都是上火的表现。
而在夏季养生的过程中,口腔也很重要。专家指出,“中国人普遍存在生活不规律、饮食口味重、工作压力大等状况,以至于形成不同的口腔特质,并导致口腔上火、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国人常见的口腔亚健康问题。因此,口腔亚健康,不但要治,更重要的是养,防患于未然。中药牙膏品牌六必治研发专家称,“中医讲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即‘治未病’。中药牙膏的原理也是‘治未病’,也就是利用中药的功效预防还未发生的口腔问题。
口腔不好的话,口气就会不好闻,这个对于身体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对于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影响,对于口腔护养,平时大家在选择牙膏的时候要多多注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