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崩漏艾灸哪里 崩漏发病机制

崩漏艾灸哪里 崩漏发病机制

崩漏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尽,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

针灸气海灸几寸

气海针灸方法

取穴:仰卧,肚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上1./5与下3.5/5交界处(脐下1.5寸)。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腹前壁成90°。

深度:针0.8-1.2寸,留针30分钟;艾炷灸5-14壮,或温和灸20-3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腰部放射。

注意:气海深部为子宫底部,女性月经期不宜深刺穴位;孕妇不宜刺灸。

气海为任脉经穴,乃本经经气所发,既是生气之海,又是大气所归之所,有补肾气,益元气,温下焦,祛寒湿,和营血,理经带,纳肾气,止虚喘之功效,《铜人载》:“针八分,得气即泄,泄后宜补之,灸百壮。”

针灸气海主治病证

1.脏腑气虚之四肢无力,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厥冷,中风脱证,胃下垂,脱肛,阴挺,疝气,遗精,遗尿,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带下,产后崩漏不止,胞衣不下,不孕,虚喘,泻痢不止,水谷不化,便秘,癃闭,淋证诸症。

2.气机阻滞之脘腹胀满,绕脐腹痛,水肿,癃闭,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胞衣不下,崩漏诸症。

崩漏止血一个穴位搞定

月经量多、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症,遇到这种情况别着急,试试这个办法,会解你的燃眉之急......

每个人都知道,人体缺血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气血充足,人才能够充满活力。

如果脾气虚弱,血液就不能正常运行,会引起多种出血症状,比如:月经量多、崩漏等等。

遇到这种情况别着急,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能把血止住。在大脚趾的内侧指甲角处,有一个穴位叫“隐白穴”,对因为脾虚引起的出血症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把艾条点燃,对准隐白穴的位置灸10——20分钟,先灸左脚,后灸右脚。找不准穴位也没关系,只要把艾条在大脚趾的内侧来回灸就可以了,用不了多久血就能止住。

如果时间充裕,每天中午、晚上各灸一次,白天没时间,只在晚上灸一次就能起到止血作用。“止血”并不是把血完全止住没有了,而是把出血的量给控制住,恢复到正常状态。

出血正常了也别停止艾灸,最好持续到月经结束,这期间要多吃些补气养血的食物,如黑糯米、黑芝麻、核桃仁、枸杞、山药、桂圆、大枣等。

月经量多、崩漏是因为脾气虚弱造成的,知道了原因,就要想办法养好脾胃,脾胃功能好,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就强,吃进肚里的食物才能转化成血液供身体所用,人才能活的健康。

艾蒿的功效有哪些

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undefined

艾叶精油的功效与作用

艾叶在我国很早就被广泛作为内服药用来治疗疾病,现代技术又为艾叶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已开发出艾叶牙膏、艾叶浴剂、艾叶油香精、艾蒿枕、保健腰带、蕲艾蚊香等多种产品,还有正在开发的以艾叶为主要原料的香烟,不含尼古丁,或可作为香烟的替代品。艾叶的药理作用:艾叶的化学成分方面发现其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还含有鞣质、黄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这些元素能有效调解人体内需求。而在药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脾、肝、肾经;芳香温散,可升可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胎动不安,心腹冷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泄泻久痢,带下,湿疹,疥癣,痈肿,痔疮。灸治百病。艾叶精油功用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制造成精油,更加提炼。

艾叶的作用与功效

1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2艾草又名香艾、蕲艾、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现正是艾草上市的时候,艾草可做艾糍点心,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

3抗菌作用: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此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但所增强的程度不如动物获得免疫性时那样显著;豚鼠网状内皮系细胞的吞噬机能与内脏的结核病变是一致的,当肝、脾受到疾病的损害时,吞噬机能即下降。

4另外,还具有抗真菌作用、平喘作用、利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止血作用、对胃肠道及子宫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抗过敏作用等。

崩漏的历史沿革

1. 历代医著对崩漏论述不断深化。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首先指出:“阴虚阳搏谓之崩。”是泛指一切下血势急的妇科血崩证。

2. 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漏下”之名和宿有症病,又兼受孕,症痼害胎下血流不止,以及瘀阻冲任、子宫之病机、治法及方药。在同篇的胶艾汤证中,对漏下、半产后续下血不止、妊娠下血三种不同情况所致的阴道出血症作了初步鉴别,并以胶艾汤异病同治之。又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妇人年五十,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温经汤主之,是冲任虚寒兼瘀热互结导致更年期崩漏的证治。此外,本篇还记载“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和以脉诊断半产漏下。《内经》论崩和《金贵要略》论漏下,为后世研究崩漏奠定了基础。

3. 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有认为“肾水阴虚,不能镇受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4. 明代医家对崩漏的认识较为深刻,如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后世医家继承并发展了三法的内涵。

5. 清代《傅青主女科》又指出“止崩之药不可读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创制了治疗气虚血崩昏暗的“固本止崩汤”和治血瘀致崩的“逐瘀止血汤”,均为后世常用。

艾叶的作用与功效

1、理气血

艾叶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2、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

艾草又名香艾、蕲艾、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

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现正是艾草上市的时候,艾草可做艾糍点心,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

3、抗菌作用

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

4、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

但所增强的程度不如动物获得免疫性时那样显著;

豚鼠网状内皮系细胞的吞噬机能与内脏的结核病变是一致的,当肝、脾受到疾病的损害时,吞噬机能即下降。

5、另外,还具有抗真菌作用、平喘作用、利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止血作用、对胃肠道及子宫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抗过敏作用等。

艾叶的禁忌

长期使用艾草叶的副作用:如果挥发油(香味成分)使用过多,对神经会有抑制。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蕲艾,味苦而辛,无毒,洗熏服用皆可。能温中、逐冷、除湿,治多种疾病。《本草纲目》载:蕲艾“炙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见风,捣汁股,止伤血,杀蛔虫,水煮及丸散任用。止崩血,肠痔血,拓金疮,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癣甚良。

崩漏艾灸哪里

崩漏艾灸哪里

治则:理血培元,调补冲任。

血崩方取穴:隐白,关元,三阴交,百会,肝俞,脾俞,肾俞。

漏下方:气海,脾俞,三阴交,地机,血海。属寒者加灸命门,中极;属热者加灸大敦,太冲;属瘀者取气冲,冲门,支沟。

取穴方义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专治血崩;脾俞配三阴交可补脾摄血;肝俞可复 藏血之功;肾俞,关元培元固本,气摄而血止;更加百会可升阳益气,血随气升,漏下自止;气海,血海双调气血;属寒者者更加命门以温补真阳,中极散胞宫之寒凝;属热者更加大敦,太冲二穴,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与原穴并用,可清泄血热,散厥气,调气血;属瘀者更加气冲,冲门,支沟三穴,以助行气化瘀之力。

操作方法

1.艾炷灸:隐白,百会,气海均可用如麦粒大艾炷灸10-20壮,肝俞,肾俞,脾俞各灸10壮,三阴交,地机,血海各5壮。

属寒者处艾炷重灸以上诸穴外,还可加命门,中极两穴,每穴用麦粒大小艾炷灸20壮,属热者,加大敦,太冲各5壮,急吹其火,使艾柱快速烧尽,取其散热泻火之效,属瘀者,气冲,冲门各灸3壮,支沟灸5-7壮

2.艾条灸:艾条悬灸,重点穴位是隐白,气海,关元,中极四穴,重者可用瘢痕灸法,局部灸疮可外敷药膏保护至结痂成瘢,其余诸穴可灸至皮肤潮红,一般灸15分钟左右。

3.隔物灸:隐白,气海,关元,中极四穴均可采用隔姜灸法,艾炷可大如蚕豆,应鲜姜上艾炷热力蒸透,水汽每至穴位皮肤起水疱,用消毒三棱针在水疱地部刺破放出水后,再外敷药膏,以防感染,促进吸收。

崩漏艾灸哪里 崩漏艾灸取穴方义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专治血崩;脾俞配三阴交可补脾摄血;肝俞可复 藏血之功;肾俞,关元培元固本,气摄而血止;更加百会可升阳益气,血随气升,漏下自止;气海,血海双调气血;属寒者者更加命门以温补真阳,中极散胞宫之寒凝;属热者更加大敦,太冲二穴,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与原穴并用,可清泄血热,散厥气,调气血;属瘀者更加气冲,冲门,支沟三穴,以助行气化瘀之力。

崩漏辩证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血多色淡,质清稀,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肢冷汗多,面色苍白。舌淡胖,脉细弱欲绝,血压偏低或低于正常。

2.气血两虚 突然暴崩出血,色淡质稀,怕冷自汗,面色苍白,全身乏力。舌淡,脉细弱。

3.脾肾两虚 经血紊乱,经量多或淋漓,色淡清稀,乏力纳少,腰膝软酸。苔薄,舌淡,脉细弱而沉。

4.肝肾阴虚 崩漏日久,血色鲜红,潮热口干,手足心热,头晕腰酸。舌红,脉细数。

5.血热妄行 经血或崩或漏,色紫红稠,烦热口渴,下腹胀痛,尿黄便秘。苔黄糙,舌红,脉弦数或滑数。

6.气滞血瘀 崩漏日久,色紫有块,下腹胀痛拒按,血下痛减。舌紫暗,边有瘀斑。脉弦细或涩。

崩漏中医艾灸治疗 崩漏艾灸操作方法

1.艾炷灸:隐白,百会,气海均可用如麦粒大艾炷灸10-20壮,肝俞,肾俞,脾俞各灸10壮,三阴交,地机,血海各5壮。

属寒者处艾炷重灸以上诸穴外,还可加命门,中极两穴,每穴用麦粒大小艾炷灸20壮,属热者,加大敦,太冲各5壮,急吹其火,使艾柱快速烧尽,取其散热泻火之效,属瘀者,气冲,冲门各灸3壮,支沟灸5-7壮

2.艾条灸:艾条悬灸,重点穴位是隐白,气海,关元,中极四穴,重者可用瘢痕灸法,局部灸疮可外敷药膏保护至结痂成瘢,其余诸穴可灸至皮肤潮红,一般灸15分钟左右。

3.隔物灸:隐白,气海,关元,中极四穴均可采用隔姜灸法,艾炷可大如蚕豆,应鲜姜上艾炷热力蒸透,水汽每至穴位皮肤起水疱,用消毒三棱针在水疱地部刺破放出水后,再外敷药膏,以防感染,促进吸收。

相关推荐

​什么是崩漏

什么是崩漏 传统医学所说的崩漏是泛指女性非月经期阴道出血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血量出现大的变化。一般而言,血流如注者为“崩”,血液淋漓者为“漏”。从理论上说,女性自产生月经到绝经的几十年的时间内,都可能发生崩漏,但以青春期和更年期两个时间段的发生率最高。该病对女性健康危害很大,甚至可能造成不育。 崩漏的原因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子宫功能性出血,妇科炎症或肿瘤等引发的出血现象,都可以称为“崩漏”。如果参照我国传统医学的观点,认为是身体过度的劳累,心理的巨大压力,或者是不科学的进食或性交等原因

崩漏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 本病主要是由于致病因素损伤冲任,固摄失职,血失统制而引起。常见的病因有: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导致脏腑气血虚脱。 2、气血两虚 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两虚。 3、脾肾两虚 素体脾虚或多产房劳伤肾,同时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脾肾两虚,统摄无力而致崩漏。 4、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或大病失血,精血两亏,冲任失

产后崩漏的原因

产后崩漏病因病机主要是虚(肾虚、脾虚)热、瘀邪损伤冲任,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妄行。由于崩漏失血耗气,病程日久,导致气血、阴阳俱虚。又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血。故本病的发生常互为因果,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实错杂。崩漏的主证是出血故辨证时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 舌脉及证候,辨其虚、实、寒、热。一般而言,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热证多而寒证少。然而,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崩与漏亦不相同,久崩多虚,久漏多瘀。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辨证的重要参考。如青春期崩漏,多肾虚或血热;育龄期

崩漏下血的偏方有哪些

崩漏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 崩漏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成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 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血瘀、气虚、气郁和肝肾阴虚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导致。 以下是五个中医偏方帮助治疗崩漏: 1、艾叶30克,烧存性,以小米稀饭送服。 2、石榴皮100克,煎服浓汁,加蜂蜜调服,日1剂,连服3天。 3、棕搁炭、乌梅炭各15克。研为细末,黄酒

崩漏护理

一、止血 1、孕酮类药物:黄体酮20mg/日,肌注3天;安宫黄体酮8—16mg/日、妇宁片4-8mg/日或妇康片2.5-5.Omg/日,共5天,口服。对闭经较久,内膜较厚者,同时并用丙酸睾丸酮,年轻者25mg/日,年长者50mg/日,肌注3-5天。适用于血色素大于6克及更年期功血患者。 2、雌激素制剂:己烯雌酚2mg,每6-8小时1次,血止后3天递减1/3量,维持量O.5mg/日,至血止后20天。或用苯甲酸雌二醇2n氓,每6—8小时肌注1次,递减法同上,血止后改用口服己烯雌酚。适用于急性大出血而有明显贫血

崩漏能喝益母草吗 崩漏带下怎么治疗

崩漏带下是一个中医名词,治疗方式以中医治疗为主,而中医治疗崩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中医认为崩漏的整体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崩漏的急性期当以止血为主,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辩证施治,内服中药以止血。 针灸治疗崩漏的原则为:血热内扰、气滞血瘀者清热凉血、行气化瘀,只针不灸;肾阳亏虚、气血不足者温肾助阳、补气摄血,针灸并用,采用补法,以足太阳经腧穴为主,常见针灸穴位有关元,三阴交,血海、隐白、膈俞等,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配伍其他穴位施治。

月经期崩漏该如何治疗

对于崩漏的治疗,大多主张急则治其标,现行高等院校《妇科学》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以降的治法,并将塞流放于首位,即当即用止血之法,以救其急。这种治法对一般崩漏,确有效验。然而对于临床而言,大多数崩漏患者,首先采用止血的方法,血非但不止,反如涌泉,愈治愈烈,探究它的发病病理机制乃淤血内阻,血不归经之故。 尽管这一结论被诸多医家认可,久崩漏不止,多责之血热、肾亏、脾虚,宁愿凉血、固涩、补肾、健脾以求“无过”,而不敢投活血化淤之品以求有功,殊不知对淤血所致的崩漏患者,误用凉涩固补非但无益,而且常可招致崩漏久不止,一

崩漏偏方

[方一] 乌梅肉15克,红糖适量。将上二味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日内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虚热之崩漏。 [方二] 豆腐250克,好醋120克。将豆腐与醋同煮,煮熟即成,一次顿服,可连服数剂,血止后停服;要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本方适用于血热崩漏。 [方三] 狗头骨1个,煅龙骨、棉花籽、百草霜各18克,黄酒适量。将猪头骨烧存性,龙骨煅,棉花籽炒与百草霜共研为细末,混合均匀即成。每次服24克,用黄酒送下,微见出汗为好。 本方适用于肾阳虚的崩漏。 [方四] 鲜藕、鲜白萝卜、鲜旱莲草各800克

崩漏的原因

崩漏是中医的说法,指的是非行经期间突然阴道大量下血不止或淋漓不尽。 阴道流血的原因通常有下列几种: (1)损伤:性交出血和外伤; (2)炎症: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子宫内股息肉、盆腔炎和子宫、尿道口脱垂; (3)肿瘤:外阴癌、阴道癌、葡萄状肉瘤、透明细胞癌、宫颈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卵巢功能性肿瘤和输卵管瘤; (4)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5)计划生育措施引起的出血放置节育环、输卵管结扎木后和服用避孕药; (6)各种月经失调引起的流血。 此外,高血地、糖尿病、肝病和

崩漏下血的偏方有哪些

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情,特别在青春期妇女和更年期妇女中多发,会严重影响月经,使女人在月经期会出现极不正常的现象,可能会导致月经紊乱,使女性感到更加不适,脾气也会更加的暴躁,现在很多患者会用以下的几种偏方来治疗崩漏,以下偏方确实有着很明显的治疗效果。 崩漏的偏方 崩漏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 崩漏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成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