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管状腺瘤的检查

管状腺瘤的检查

管状腺瘤肉眼观呈现为有包膜结节。剖面呈黄褐或棕黄色,有时可见小囊样间隙,内含凝胶样物质。光镜见其显著特点是瘤细胞表现的一致性:立方状或柱状,包含有嗜酸性细胞质。细胞界限一般不很清楚,嗜碱性的细胞核呈卵圆形或长梭形,染色均匀,罕见有丝分裂相。单层的细胞条索排列呈不同大小的导管样结构,常见这两层细胞相互平行排列形成颇长的管道样,中间为腔隙。管状腺瘤的间质特点是稀疏的纤维组织,细胞成分极少而富含血管,常见内皮衬里的未开放血管。可见囊样腔隙,大的腔隙内可见上皮细胞条索呈乳头状突起突入腔内。肿瘤一般有纤维层包膜,低倍镜下有时可见有多灶性瘤组织而无包膜。此种情况不能认为其属恶性表现。

大肠息肉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怎样了解呢?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什么样的大肠腺瘤容易癌变

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认为至少8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历时大约5年以上,平均10~15年。积极诊治大肠腺瘤是控制、减少大肠癌的重要途径。

大肠腺瘤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为有蒂型和广基型。组织学切片上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状成分。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3种,临床上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占70%左右。由于其分类特点,只有当对完整的腺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腺瘤的组织学类型。

虽然大部分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但不是所有大肠腺瘤均发生癌变。腺瘤的癌变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腺瘤大小:一般来讲随着腺瘤的增大其癌变机会显著上升。据文献报道,直径<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7%~2.6%、6.5%~24.3%、12%~25%,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5%~9.8%、41.7%~46.1%。近年来发现一种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径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恶变率高,但却易漏诊,故肠镜检查时须仔细。

2.病理类型:腺瘤中绒毛状成分越多越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

3.腺瘤外形:广基型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变率显著上升,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发生率约5.7%,中度为18%,重度达34.5%。

甲状腺瘤检查注意事项

甲状腺瘤检查注意事项:

1.病史中注意肿瘤发现时间、初发部位及生长速度,有无气管与食管受压、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有无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有无头、颈部放射治疗吏及家族史。

2.体检注意肿瘤系位于一叶或整个甲状腺,准确记录其大小、形状、活动度、硬度、吞咽时上下移动的程度。详查肿瘤与邻近组织和器官(如锁骨、颈动脉、食管、气管、喉等)的关系。颈淋巴结有无肿大,详记其数目、部位、性质及移动性。

3.必要时作颈、胸部X线检查,观察喉、气管的位置及移位方向和程度,确定肿瘤有无向胸骨后延伸和肺部转移。

4.不易确诊时,可作下列检查:B超,CT、甲状腺核素扫描;测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免疫球蛋白、T3、T4、甲状腺球蛋白(Tg)、TSH等。

5.必要时查血沉、血钙、尿钙、降钙素等

6.注意恶性肿瘤与慢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鉴别,必要时作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或手术活检。

在对甲状腺瘤检查注意事项认识后,进行甲状腺瘤检查的时候,患者如果出现身体不适,需要及时的缓解,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甲状腺瘤检查的时候,患者在情绪上一定要稳定,不能紧张,这样对检查结果不会有影响。

什么是直肠管状腺瘤

腺瘤是腺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体积小,直径多在2cm以内,界限多清楚,可活动。

病理改变中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

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多见于肠道、乳腺、甲状腺、卵巢等处。粘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的腺瘤则多呈结节状,且常有被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腺瘤的腺体与相应正常组织腺体结构相似,而且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根据腺瘤的组成成分或形态特点,又可将之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囊腺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等类型。

(一)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多见于结肠、直肠粘膜。呈息肉状,故常称为腺瘤性息肉。两种成分都有时,称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瘤可有蒂(与粘膜相连,但也可以是比较平坦的。绒毛状腺瘤恶变率较高。

(二)囊腺瘤:是由于腺瘤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的结果,肉眼上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囊腔。常发生于卵巢等部位。

直肠腺管瘤的病理变化

1、肉眼观察

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2、显微镜观察

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

3、鉴别诊断

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生物学特点:肿瘤生长缓慢,体积小,包膜完整。手术切除后极少复发。组织发生:内层细胞为柱状,外层为基底样细胞,结构上与排泄管相类似,推测其组织来源可能为排泄管上皮。

管状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是大肠腺瘤中 最常见的一种。管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腺瘤呈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色粉红,质实,常有长度粗细不等的蒂附着于肠黏膜上。但肿瘤仅数毫米大小时,也可呈广基状而无蒂可见。管状腺瘤瘤体越大,恶变几率越大。当腺瘤>2cm时,癌变率即显著增高。瘤细胞若呈明显的多形性以及间质与浸润,称之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管状腺瘤病理改变: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管状腺瘤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 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 基底膜分隔。

得了直肠息肉都会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危害有哪些?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肠道息肉预后

(1)低危组:凡是单个、有蒂(或广基),但<2cm管状腺瘤,伴轻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低危组腺瘤在切除腺瘤后1年复查,如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1次,共2次,然后每隔5年检查1次。但在随访时,每年须作大便潜血试验。复查中一旦发现息肉即行内镜摘除。

(2)高危组: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属高危:多个腺瘤、腺瘤直径>2cm、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瘤已有浸润性癌变者。高危险组的随访方案是腺瘤切除3~6个月作内镜检查,如阴性隔6~9个月再检查1次,如再次阴性可隔1年检查,如仍为阴性,每3年再检查1次,其期间每年需作大便潜血检查。

结肠息肉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增生性息肉的鉴别 增生性息肉外形和组织结构与管状腺瘤或微小腺瘤相似,若不仔细分析会造成误诊。 约20%的增生性息肉有灶状的管状腺瘤成分,特别在息肉的底部。有1/3绒毛状腺瘤,也可发现有灶状增生性息肉成分。这些混合形态出现应诊断为管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以利临床做出正确处理。

2.息肉综合征的鉴别 息肉综合征是指肠道有多发性息肉或息肉病,在肠外特定组织同时或先后出现病变者。主要包括:Gardner综合征、Turcot综合征、Cronkhite- Canada综合征和Peutz-Jeghers综合征。

管状腺瘤的鉴别诊断

生物学特点:肿瘤生长缓慢,体积小,包膜完整。手术切除后极少复发。组织发生:内层细胞为柱状,外层为基底样细胞,结构上与排泄管相类似,推测其组织来源可能为排泄管上皮。

管状腺瘤又称“ 腺瘤性息肉”,是 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腺瘤呈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色粉红,质实,常有长度粗细不等的蒂附着于肠黏膜上。但肿瘤仅数毫米大小时,也可呈广基状而无蒂可见。管状腺瘤瘤体越大,恶变几率越大。当腺瘤>2cm时,癌变率即显著增高。瘤细胞若呈明显的多形性以及间质与浸润,称之重度 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管状腺瘤病理改变: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管状腺瘤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

绒毛状腺瘤检查

有部分女性朋友疑问,如果患上了绒毛状腺瘤要做什么检查呢?针对绒毛状腺瘤的检查,接下来,我们请专家来具体的讲解一下,该病临床诊断中大多数乳头状腺瘤经直肠指检,直肠镜或结肠镜检发现。

由于腺瘤很软,而直肠指诊时腺瘤很软,需仔细检查,否则容易被忽略,发现乳头状腺瘤要进行仔细扪诊全腺瘤,质地均匀而很软的,属良性结构的可能性较大,扪及乳头状腺瘤有小结节及质硬者须高度警惕癌变的可能。

扪诊检查绒毛状腺瘤有否癌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可行性,扪诊不十分清楚的绒毛状腺瘤可经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结肠纤维窥镜检诊,为确定肿瘤有无癌变可能,须在腺瘤表面及基底不同部位采取组织做活检。

结肠癌的病因详细解释

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

1结肠的慢性炎症

如溃疡性结肠炎、日本血吸虫病,使肠黏膜反复破坏和修复而癌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约有3%~5%最终发生癌变。远远超过结肠癌高发区的发病率。病程长者,发生癌变的机会更大。20年以上的达20%,30年以上的达40%。癌变的机理至今还不太清楚。多数人认为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可能由于反复组织破坏和修复而导致肠上皮增生、腺瘤化,终于癌变。

2结肠腺瘤癌变

特别是家族性腺瘤患者的癌变率高达67%。腺瘤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在1cm以下的腺瘤癌变率为7.3%,1~2cm的为32.1%,2cm以上的可达58.1%。由于腺瘤的组织分型的不同其癌变的比率也不同,绒毛状腺瘤大于管状绒毛状腺瘤大于管状腺瘤。在这三种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相对较低,但它的出现率占绝大多数.75%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仅占9%。因此,癌前病变的管状腺瘤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有蒂腺瘤的浸润癌变率为4.5%,而广基形腺瘤的癌变率为10.2%。腺瘤的位置也与癌变有一定的关系,左半结肠高于右半结肠。女性腺瘤的癌变率高于男性,原因尚不清楚。

3膳食与致癌物质

脂肪肉食与低渣饮食使细菌组成改变,胆酸、胆盐增加,被肠内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环烃、甲基胆蒽,在便秘情况下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增加致癌作用。

4遗传因素

家族性结肠息肉遗传很明显。一般认为它的癌变率很高,并且在早年(10~20年)发生恶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是家族性疾病,在其长期慢性经过的病人中,特别是年轻患者癌变率颇高。遗传因素可能是一种发生癌的倾向。除在遗传的易感性之外,还需有若干后天的激发因素,才能引起癌肿的发生。

胃底腺瘤的组织形态分类

胃腺瘤(adenomatospolyp)又称息肉样腺瘤(Polypoidabenoma):胃腺瘤性息肉是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是隆起于粘膜表层的粘膜增生,周围正常粘膜所围绕,一般都起始于小凹部,从粘膜表面向外呈息肉状生长,故又名息肉样腺瘤。腺瘤性息肉的上皮结构及结缔组织成份和正常组织粘膜相同,临床指南单在细胞成熟状态和组织排列上不易区别,主要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来确诊。

乳头状腺瘤(papillaryadenoma):乳头状腺瘤体积较大,而且呈广基状,直径可为1.0~10.0cm,平均2.0~4.0cm,较管状腺瘤容易发生恶变,恶变率在27%~72%之间。乳头状腺瘤的增生上皮以固有膜的间质为核心,呈大小不等尖性或钝乳头状结构,分泌功能大多消失,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这种不典型增生常始于乳头的浅表部。肿瘤多无蒂,质软,底宽,单发,表面呈绒毛或菜花状,可伴有局限性出血或溃疡。

管状腺瘤(tubularadenoma):管状腺瘤远较乳头状腺瘤多见,可以带蒂,直径大都在2.0cm以下,管状腺瘤中的增生上皮细胞可保留其分泌粘液的特性,呈大小不等的分枝腺管状或囊状扩张。管状腺瘤也可无蒂,但较少见,底宽,呈半球形状或球形,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状如杨梅,切面见其表面为正常粘膜所覆盖,中心为纤维血管组织,来自粘膜下层组织,病理有不同程度异型性,分化良好的腺管常由具有粘液分泌功能的单纯高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可见少许正常的核分裂相,柱状细胞之间有少量杯细胞,腺体间少量纤维血管组织,有时腺上皮细胞增生明显,可向管腔突出,或呈假复层排列,但腺体的基底膜保持完整。

混合型腺瘤(Mixedadenoma):又称绒毛管状腺瘤。大部分系管状腺瘤的长大,腺上皮细胞出现绒毛状生长,形成混合型。有蒂或亚蒂多见,无蒂较少见,瘤体表面光滑,有许多较绒毛粗大的乳头状突起,可有纵沟呈分叶状,组织学上呈管状腺瘤基础,混有绒毛状腺瘤成分,一般超过息肉成分的20%,但不到80%,直径大都在2.0cm以上,可以恶变。

相关推荐

直肠息肉有哪几种类型

一、炎性息肉 即假息肉,由肠粘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属正常淋巴组织,与癌变无关。 二、增生性息肉 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粘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 也可多发, 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 三、新生物 计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 极易发生癌变。

结肠息肉及特征

结肠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结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道息肉中,以结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 【各类息肉特征】 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次类息肉一般不

胃息肉的几种类型

有人将息肉的表面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称之为"原位癌",这时异常细胞仅局限于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体的基底膜。其癌变率的高低依次为乳头状腺瘤、管状乳头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癌变率与息肉体积大小也有关,2cm为50%。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约半数患者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它原因而手术时意外发现。症状以上腹部不适与隐痛最为常见。偶有恶心和呕吐。带蒂的幽门部息肉脱垂可产生餐后中上腹痉挛性疼痛或暂时性幽门梗阻。贲门部息肉可向食管脱垂引起暂时性吞咽困难。息肉可因溃疡而出血。 本病可无阳性体征。伴出血者可有缺铁性贫

晚期直肠癌的癌变与防御

1.饮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所谓西方饮食被认为与直肠癌发生有关。西方国家是大肠癌高发地区,直肠癌发生率高,与此对比是南非斑替氏族摄取的是低脂肪而富有纤维素的粗糙食物,直肠癌发病率低。这些居民如移民至直肠癌高发地区,饮食结构改变,则发病率随之增高。因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能使粪便中甲基胆蒽物质增多,可引起胆酸分泌增加,被肠道内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不烃,此两种物质均为致癌物质。纤维素量减少,又使粪便通过肠道速度减慢,使这些致癌物质与肠结膜接触时间增加,而导致癌变机会增多。 2.腺瘤癌变:腺瘤性息肉可癌变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直肠息肉肛肠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为粪便刺激形成的,会出现脱垂、便血等明显症状,下面看下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肠息肉危害有哪些?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

胃息肉中75%以上为增生性

,10%~25%为腺瘤性,后者是一种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胃平滑肌瘤。直径自1mm至1cm,也有≥4cm者,单发多见,有蒂或无蒂。胃息肉表面可恶性变,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比单个息肉高。有人将息肉的表面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称之为. 这时异常细胞仅局限于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体的基底膜。其癌变率的高低依次为乳头状腺瘤、管状乳头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癌变率与息肉体积大小也有关,2cm为50%。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约半数患者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它原因而手术时意外发现。症状以上腹部不适与隐痛最为常见。偶有恶心和

肠息肉的五种类型

肠息肉是肛肠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表现为单个或多个隆起性病变。肠息肉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仅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大便改变或伴有里急后重感。如果不及早治疗肠息肉的癌变可能较大,因此必须及早作出诊断和治疗,临床上根据触诊、结肠镜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即可作出明确的临床诊断。肠息肉常见有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又名假息肉。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

肠癌出现的病因有哪些

最新的研究表现,大肠癌是有着遗传的,这就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大肠癌癌患者家族中,约有1/4有癌肿的家族史,其中半数亦为消化道肿瘤。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大肠癌患者的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生长迅速,就会发展成为癌,细胞遗传基因突变,变为具有肿瘤遗传特性的恶性细胞,表现为癌肿的家族性。因此,这是诱发大肠癌病因之一。 直肠癌的家属或癌症家族征候群等,得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当前虽然癌症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如肿瘤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但仍有不少癌化的机转不十分明了。总的

直肠管状腺瘤如何确诊

一、直肠指诊:直肠指诊颇重要,可发现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腺瘤。如摸到肿瘤光滑、活动、圆形、质软、有弹性,多提示为管状腺瘤,若摸到的肿瘤不光滑、分叶、扁平或广基状、质地柔软,往往提示绒毛状腺瘤。如肿瘤质地不均、固定、局部有结节感、表面伴有溃疡,则提示有恶变可能。 二、大便潜血检查(FOB):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或有大便习惯改变者应作大便潜血试验进行初筛,若阳性应深入进行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内窥镜捡查,以除外结直肠腺瘤及其它消化道病变。 三、放射学检查:口服钡剂检查在服钡后3~6h造影剂到达结肠后观察。该检查方法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直肠息肉肛肠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为粪便刺激形成的,会出现脱垂、便血等明显症状,下面看下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