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反射是什么
原始反射是什么
原始反射就是指宝宝一出生就有的能力,当外物刺激时会不自觉的做出反应。这与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刚好相反,原始反射没有通过任何训练,与生俱来。正常的新生儿一出世就有一些先天的反射。
新生宝宝是否拥有原始反射,能够反映出你宝宝的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有些早期异常也可从这些反射的变化中看出来。
如你把拇指同时压在新生儿的两侧手掌,他的嘴会张开,并向前低头、有闭眼的动作,这叫巴巴啃,这种反射在出生后即已出现,6周后会逐渐减弱,如果生后4个月仍持续存在,则表明有脑部病变。当你用手指抚摸新生儿的脸颊时,他就会转向抚摸的这一侧并张开其嘴。
新生儿来到世界的一个重要本能是“准备吃”,而觅食(或寻找)反射就是为了使其容易获食。在新生儿安静觉醒状态下,母亲将新生儿抱在怀里,使新生儿左颊触碰其母乳头,此反射先会引起婴儿将头转向左侧,并张开上下唇,然后寻找并咬住乳头开始吸吮。这种生后即出现的反射叫原始反射(又称新生儿期暂时性反射),这类反射是新生儿生后所特有的本领。
随着年龄增加,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发育,这些反射会逐步减弱消失。
宝宝原始反射的原因
这些不受意识控制的反应是人类一生下来就具有的。
这些反射说明了人类进化过程的某些情况,即人类是从比较简单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在婴儿身上发现的这些原始反射现象,反映了婴儿的神经系统是受皮层下控制的,因为大脑皮层的成熟能够抑制这些反射现象。
其中,有些反射行为在生命的第一年内就消失了,而那些虽然是保护人体组织的反射,如瞳孔反射、打噎和打喷嚏等,却不会消失。
如何利用原始反射增强宝宝的学习能力
原始反射,是为日后各种功能的形成及姿势反射奠定基础的。其中姿势反射,则为其他系统的有效运作搭建框架。反射系统的发展与大脑的成熟保持一致。每种反射都会在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知觉、认知和情感等功能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家长可以通过为孩子营造适合的环境来促进他们的发展和学习。当学习、行为和语言的发展与感知运动系统的职能相关联时,“运动”便成为他们的中心。感知运动系统中的无数联结就会形成感觉认知能力,并为发展中的运动目的设定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孩子提供各种探索世界并与之互动的机会。
10项有益提示:
1.当婴儿出生后处于苏醒状态时,尽快把他们放到父母面前,让他们习惯于彼此面对面。此姿势使宝宝通过反复扭动的方式来感受刺激,对抑制原始反射很重要。俯卧,将加强婴儿的颈部力量,对原始反射的整合及促进,姿势或自觉运动的发展至关重要。
2.对反射的主动抑制,可借助对皮肤、皮肤关节下的神经末梢、肌肉以及韧带进行按摩来完成。从婴儿期开始,家长就要持续每天为他们按摩身体的各个部位。
3.通过内耳前庭刺激来抑制原始反射和加强平衡感。如晃动、摆动、旋转、滑行和摇荡都是非常有效的刺激。它们在增强内耳前庭感觉和功能提升方面给予适当的帮助。
4.做一些能锻炼婴儿肌肉张力和加强身体意识的练习,同时加强全身肌肉力度以帮助日后进行运动。在进行练习时,动作应缓慢轻柔。
5.当跟随音乐哼唱和移动时,家长可同时抱着宝宝进行蹦跳、摇荡、晃动等练习,这既是按摩也是内耳刺激。与宝宝共舞会促进其平衡感、空间意识和身体意识的发展。他们将通过舞蹈中的各种动作来学习有关空间、形式、时间和节奏等知识。
6.使用童谣和歌曲来培养节奏感、记忆力和身体协调性。与宝宝对话,可以鼓励他们跟随你的声音进行模仿。在一岁以内,就要为他们建立起大脑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联—即大脑要与那些有助于语言理解的有益元素进行组织和联结。
7.为宝宝提供含有不同节拍、音调和音阶的音乐体验。演奏古典音乐可让大脑的听力区域创造全脑刺激。音乐,可以同时通过身体和精神为神经系统的发育带去益处。
8.所有对内耳产生刺激的动作也会对视觉产生刺激。视觉的发展与其他感觉有着紧密关联。帮助宝宝协调他们的视觉、听觉与动作;鼓励宝宝根据不同声音来扭转头部;鼓励他通过匍匐爬行去寻找和触碰物体。其过程可表现为,悬挂起一个摆动的物体,宝宝就能够向着物体的方向爬行,但他们在途中会撞到事先搭建起的障碍物。
9. 把地板作为宝宝的游乐场,有意识的移动,可以很好地刺激大脑中的神经通路。当宝宝在一定空间内通过协调来学习移动四肢时,他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以及头部的位置控制都得到了发展。头部控制可以通过向前移动、抑制原始反射和发展肌肉张力来完成。手膝爬行,是继匍匐爬行后感觉运动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通过手膝爬行,宝宝学会用“十字型”来保持平衡,这在大脑中会留下重要痕迹,有利于日后发展。当宝宝尚未准备好的时候,不要试图让他们尽快地学习坐或走。不是看他多早就学会走路,而是看他在学会走路前,了解到多少自己世界里的东西,这些将影响到他今后的学习和智力发展。
10.为宝宝提供健康饮食并选择婴儿类食品,这对宝宝的发展、健康和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很多化学制品和食物会引起和延续宝宝的行为和学习障碍。
脑瘫儿和正常儿的区别 6-7个月
6-7个月时脑瘫儿与正常儿的区别在于:
是否见到手、口、眼动作不协调;是否手抓物很快松开或不持久;是否仍有非对称姿势;;是否有坐位不稳呈前倾或后倾;是否有头背屈、肩后伸、下肢内旋、手握拳;是否有仍有原始反射存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生期,特别是新生儿分娩前后一段时间,由于宫内窘迫或出生时窒息缺氧引起的脑病,是目前我国小儿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临床表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种.
轻度表现过度兴奋,如易激怒,对刺激反应过强,下颌和肢体颤动,原始反应活跃,但肌张力正常,前囟门不紧张,无惊厥发生,一般出生24小时后逐渐减轻恢复,预后基本不会留下后遗症.
中度表现为嗜睡,对外界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拥抱,吸吮等原始反射减弱,一部分小儿可有惊厥,前囟门不紧张,大多数于一周后症状消失,只要积极采取治疗,如果小儿对治疗反应好,绝大多数不会留下后遗症,个别会留下后遗症.
重度表现为昏迷,呼吸不规则,持续惊厥,肌张力消失,原始反射消失,前囟门饱满或紧张,瞳孔对光反射消失,重症者多在一周内死亡,虽有存活者,症状持续数周,多留有后遗症.经医学观察该病预后与缺氧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胎龄,脑部病变的范围和部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及早期干预有关.
因此,会不会留下后遗症,要看孩子脑受损的情况而定.该病常引起的后遗症为脑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无论何种情况引起的脑受损,积极的有效的治疗和康复锻炼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修复脑神经功能,减少后遗症症状有着重要作用.并且患病小儿要定期进行复查.
宝宝的原始反射动作
1、贪吃百分百的吸吮反射
其实,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为了出生后立即能吸奶,嘴巴已开始运动,以练习吸吮能力。出生后,如果妈妈将手指放入宝宝的口中,他会自然地吸吮,而且也常会吸吮自己的手,甚至直接吸吮接触到嘴唇的东西。练绍弘医生表示,宝宝的吸吮能力佳,摄取足够营养的能力就不成问题。
消失时间:吸吮反射不会消失,但会随着成长而变成一种可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从吸吮进展到咀嚼阶段。
动作的意义:新生儿的咀嚼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只能通过吸吮动作来摄取母乳或配方奶。吸吮反射和寻乳反射是配套的反射反应,使宝宝能找到乳头并且吸吮,再加上吞咽反射,宝宝才能顺利喝奶并获得足够的营养。
2、温馨百分百的抓握反射
当有物体接触到宝宝的手掌时,宝宝会立刻将物体握紧;若是刺激脚掌,则脚趾头会立刻向下,脚掌紧缩(脚底反射)。很多妈妈会为宝宝表现出这样的“依依不舍”而大受感动,其实这是一种原始反射啦。
消失时间:抓握反射通常在2~3个月大渐渐消失,与此同时宝宝开始学习抓、握、捏等精细动作的运用,有时也会持续到5~6个月大;脚底反射则能持续到宝宝10个月大。
动作显示意义:这是属于灵长类种系的遗传,出自自我保护的本能。此反射性动作等到婴儿再大一些就会慢慢消失,通过认知学习,宝宝会慢慢掌握手掌和脚掌握、抓的运用,如写字时将笔握紧,不写了就将笔放下。如果宝宝抓握反射完全消失后又再出现,或仅单侧出现此反射,则可能有神经病变。
3、可爱百分百的寻乳反射
当妈妈用指尖轻触宝宝某一边的脸颊、嘴唇或嘴角时,宝宝会张口并把脸转向被碰触的那一边;若轻触其上嘴唇,宝宝的头会往后仰;轻触下嘴唇,下巴则会向下压,试图寻找碰触的来源,这些反应就是寻乳反射。当宝宝饥饿时,寻乳反射会相当明显;当宝宝吃饱或睡熟时,寻乳反射就不明显了。
消失时间:随着宝宝渐渐成长,寻乳反射会逐渐消失,尤其清醒时的寻乳反射消失得更快,在宝宝6个月大前后会完全消失。
动作的意义:寻乳反射是婴儿出生后为获得食物而表现出的求生需求,当有物体碰触到婴儿的嘴角时,他会立即试图寻找到物体来源并做出吸吮的动作。不过,当婴儿长大到3~4个月之后,会认识到当肚子饿时,用哭来表现就会有人来喂奶,于是慢慢改以行为表现来表达需求,所以,寻乳反射也将慢慢消失。
4、美味百分百的吞咽反射
吞羊水是宝宝在胎儿时期就会表现出来的一种吞咽反射,其功能会随时间慢慢成熟,在快要呛入气管时,身体还会出现咳嗽反射或呕吐反射来保护。出生后的宝宝吞咽反射已经健全,但是偶尔还是会因为溢奶或吃奶太急而有咳嗽的反应,甚至出现轻微的呕吐,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消失时间:吞咽反射并不会消失,而且小宝贝的整个口腔运动会随着呼吸、吸吮与吞咽等动作而发展,从而使得喝奶更加顺畅。
5、拥抱百分百的蒙洛氏反射
妈妈用一只手支撑住宝宝的肩膀,另一手将其头部抬高15度,再突然让宝宝的头轻轻往下坠落,这时会看到宝宝的两手臂会先伸直且外展,手掌也张开,脊柱与躯干亦伸直;之后手臂弯曲成拥抱状,手掌也握起拳头,整个人像吓了一大跳的样子,往往还伴随大哭。这就是“蒙洛氏反射(或称拥抱反射)”。有时突然出现大的声音或震动时,宝宝也会有类似的反应,被称为“惊吓反射”。通常出生后前8周是小宝贝惊吓反射最强烈的时期。
消失时间:通常到了3~4个月大之后就会消失。
动作的意义:通过蒙洛氏反射,可观察婴儿神经传导路径及两只手的功能是否正常。有些婴儿可能有臂神经丛损伤,使得反射反应只出现于单边;反射动作过于频繁、剧烈,或出生后很快消失,需怀疑可能的神经病变;超过6个月还有明显的蒙洛氏反射,则要仔细检查评估。
当较大的声响也吓不到宝宝时……
如果连突然的巨大声响也不能吓到宝宝,除了怀疑有神经病变以外,妈妈还得留意宝宝的听力是否有问题。对于听力缺损的宝宝,声音刺激较不容易引起惊吓反射。
据统计显示,新生儿先天性双耳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的听损发生率约为千分之一,若加上双耳或单耳轻、中度感音神经性听损,发生率则高达千分之三,这样的几率并不算低。听力缺陷不易察觉,等到发现时,往往已影响宝宝的语言及其他方面的发展。
专家建议,父母不妨让新生儿在出生后接受听力筛查,以期早发现异常早治疗,以免使听力缺陷儿错失语言学习的黄金期。
6、强壮百分百的牵引反射
宝宝平躺时,握住宝宝的双手,并顺势往上拉,此时宝宝的脖子先往后仰,然后会用力往前方提起,手脚会自动弯曲,看起来仿佛想要自己撑起来似的。
消失时间:头颈3个多月后就较能自主活动了,也较不易东倒西歪了。
动作显示意义:此检查用于评估宝宝的肌肉张力状况,宝宝刚出生时会利用此反射稳定头部的姿势和位置,等到大约3个月时就能真正靠自己的力量抬头了。
7、神奇百分百的踏步(走路)反射和抬步(缩脚)反射
扶着宝宝的腋下,使宝宝保持站立姿态并让脚着地,当他的脚底碰到硬物时,会自然地做出交替往前踏步的动作,这一连串的反应即为踏步反射。如果在他的前方放置一个硬的障碍物,当宝宝脚背接触到障碍物,还会抬起脚踩上去好像要迈步似的。事实上,宝宝要等到约1岁时才会走路呢!
消失时间:通常在宝宝8个月大后变得不明显。
动作的意义:婴儿会有此反应,是因为脚掌和脚背接受到刺激,刺激经由神经传导至脊髓,引发反射,使髋与膝关节弯曲,产生踏步走路或让脚抬起来踩上障碍物的动作。早产儿也有此反射,但往往是以脚尖着地,与足月儿用整个脚或脚跟着地的“步行”动作不同。
8、帅气百分百的不对称颈张力反射
将仰躺的宝宝的头转向一侧,其同侧的手脚会伸直,对侧的手脚则会弯曲,犹如“拉弓射箭”的动作。但练绍弘医生提醒,此反射并不一定一出生就有,妈妈最好等宝宝约1个月大后再试试看。
消失时间:通常在宝宝6~7个月大时消失。
动作的意义:部分学者相信这种反射在胎儿期即已出现,其有助于胎儿肌肉张力的成熟,甚至可以帮助生产;在出生后的数周内,此反射动作能阻止新生儿翻身,并且反映宝宝初期的手眼协调。正常情况下,每次检查不一定都能引发这种反射,若每次操作都会引发明显的反射,要考虑为异常的反应;时间过久反射仍未消失的宝宝,日后其需要手眼协调的动作(如写字、平衡、运动等)往往会受影响。
新生儿惊吓反射需要治疗吗
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尚未成熟,掌管身体机能的中枢神经仍在发育,其身体功能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主要靠脑干及脊髓的反射动作,这些动作无需思考,会对刺激做出立即的反应;不像成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出自大脑发出指令,主宰身体相关部位做出适当的反应动作。
简单来说,新生儿这些“与生俱来”的动作里,包含了许多“原始反射”。练医生补充说:“宝宝的原始反射,多数是在新生儿和婴儿前期才会出现的特殊反应,在宝宝长大,脑部逐渐发育成熟后,这些动作会被抑制下来,慢慢地自然消失,而早期的姿势反射则会慢慢被更成熟的神经肌肉动作取代。”
我们为什么要有嘴唇
它是你脸上的一圈口盖,在冬天会变干、皲裂,吃东西的时候偶尔还会被牙齿咬到。嘴唇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鸟类没有嘴唇过得也挺好,乌龟也把嘴唇硬化变成了喙状嘴,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嘴唇,但只有人类的嘴唇是外翻的。
事实上嘴唇是很重要的存在。尽管在咀嚼时有可能咬到下嘴唇甚至流血,那也值得。
用嘴唇吸吮是我们出生的第一个技能,这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属于“原始反射”的一种。我们生来就会吮吸,不需要专门学习,而这一点似乎所有哺乳动物都会。
[-]
吸吮反射与另一个原始反射觅食反射是相伴相生的,能让婴儿找到母乳养活自己。生根反射的原理是婴儿会把头转去碰任何碰到嘴唇或脸颊的东西。而只要有什么擦过新生儿的嘴唇,他们的吸吮反射就被激活了。尽管在吃奶时大部分苦劳都归舌头,但是嘴唇是维持密封的重要条件,只有密封了婴儿才能将母乳吞进肚子。
也就是说,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瓶喂养,都不是新生儿被动产生的行为。更像是一次对话,生物进化精心给每瓣嘴唇设计了舞蹈动作让它们各司其职。
解读嘴唇
嘴唇在吃其他食物和语言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语言学中,嘴唇是众多发音部位之二,它们和口腔、喉咙一起帮助堵塞住从肺部往外冒的空气。把两片嘴唇闭上可以发出p、b和m的声音,发f和v的音时要把下嘴唇放到上牙齿下面。为了发w的音,需要把舌头向上颚抬的同时让嘴唇贴得更紧。
语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没有接吻有趣。虽然在90%的文化里存在接吻,但它不具有普遍性。达尔文也明确表示有的文化里缺少接吻。他在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中写道:“我们欧洲人习惯将接吻作为表达感情的标记,可能是人类天生的。但是也有不知道接吻的地方,比如新西兰(毛利)人、塔希提岛(大溪地)居民、巴布亚人、澳大利亚人、非洲的索马里人和爱斯基摩人。”
宝宝不会翻身会不会患上了小儿脑瘫
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小儿脑瘫患儿至关重要,一是因为宝宝早期发育快,脑可塑性强,受到损伤的神经细胞还有机会修复;二是趁着因神经损伤将要“跑偏”的功能还没表现出来,或者是刚刚表现出来但是没有固化,提前进行干预和训练比较容易纠正,并且可以避免关节挛缩、肢体变形等继发损害。
小儿脑瘫除了宝宝不会翻身外,还有以下特点:
1、新生儿患小儿脑瘫后通常不会出现婴儿在此阶段应该表现出来的原始反射,例如不能吸吮、不能拥抱等,而有些小儿脑瘫患儿在婴幼儿时期原始反射仍残存,应该消失的原始反射不消失。婴幼儿时期应该相继出现中脑水平的立直反射与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射不出现。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是人体的保护性反射,有利于控制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稳定,而小儿脑瘫儿常常不能很好地平衡身体,维持姿势。
2、宝宝小儿脑瘫也可能会出现肌张力低而身体特别软,精神不好、不哭。正常宝宝一般3个小时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吃一次奶,但是小儿脑瘫的宝宝一天到晚地睡,该吃的时候也不醒,吃得也很少。正常宝宝40天以后可以逗笑,而小儿脑瘫的宝宝40天以后也逗不笑。
3、正常的宝宝哭闹时,可能是饿了,也可能是尿了或拉了感到不舒服,这时给宝宝喂奶或换尿布后宝宝就不哭了。而肌张力高的小儿脑瘫宝宝,常常出现身体打挺的现象,胳膊、腿伸得直直的、感觉很僵硬;由于背部肌张力高,放在床上背部疼痛,非常爱哭闹,哭闹的同时扭动身体可能翻身。正常的宝宝三个月才会翻身,而刚满月的宝宝就会翻身的话,一定要尽快查一查。
瘫痪的典型症状都有哪些
1、姿势异常:受异常肌张力和原始反射消失不同情况影响,瘫痪患者可出现多种肢体异常姿势,并因此影响其正常运动功能的发挥。体检中将患者分别置于俯卧位、仰卧位、直立位、以及由仰卧牵拉成坐位时,即可发现瘫痪肢体的异常姿势和非正常体位。下肢股部明显内收,两膝紧紧靠拢,行走时呈剪刀或交叉步态,足部呈马蹄畸形,多以足尖着地,步态雀跃不稳,甚至步行困难。
2、运动系统异常表现: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减少,不能完成相同年龄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发育进程,包括竖颈、坐、站立、独走等粗大运动,以及手指的精细动作。
3、反射异常:多种原始反射消失延迟。痉挛型脑瘫患者腱反射活跃,可引出踝阵挛和阳性Babinski征。
4、肌张力异常:因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瘫痪肢体松软,但仍可引出腱反射;而手足徐动型表现为变异性肌张力不全。少数病人有面肌痉挛,也中有不自主手足徐动。
脑瘫有哪些症状
脑瘫以出生后非进行性运动发育异常为特征,一般都有以下4种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减少 患儿不能完成相同年龄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发育进程,包括竖颈,坐,站立,独走等粗大运动,以及手指的精细动作。
2.肌张力异常 因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瘫痪肢体松软,但仍可引出腱反射;而手足徐动型表现为变异性肌张力不全。
3.姿势异常 受异常肌张力和原始反射消失不同情况影响,患儿可出现多种肢体异常姿势,并因此影响其正常运动功能的发挥,体检中将患儿分别置于俯卧位,仰卧位,直立位,以及由仰卧牵拉成坐位时,即可发现瘫痪肢体的异常姿势和非正常体位。
4.反射异常 多种原始反射消失延迟,痉挛型脑瘫患儿腱反射活跃,可引出踝阵挛和阳性Babinski征。
给婴儿换尿布的方法 给宝宝换尿布的错误方式
有的家长把宝宝脚一提,整个背部都离开垫子,这样其实非常容易损伤宝宝的脊椎。
给宝宝换尿布时,经常出现孩子脚会乱蹬的现象,好像很不乐意换尿布!其实是家长碰到宝宝的脚底,触发了宝宝的原始反射-踏步反射,这会小宝贝乱蹬乱踹。
宝宝红屁股了,不应再用湿纸巾或者纸巾擦拭了,这样反而会加重湿疹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