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应该定期检查心脏
糖尿病应该定期检查心脏
很多患者知识对糖尿病有片面的认识,其实糖尿病属于终身疾病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可能引起人体其他器官发生病变,最常见的就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甚至还有水、盐代谢和酸、碱失调。这些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基础,故糖尿病患者容易产生动脉硬化症,使心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常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所以,糖尿病患者应降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建议每年最好做一次全面的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脑电图、眼底检查、尿液的微量蛋白检查以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检查。
糖尿病应该定期检查心脏: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希望对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提一个醒,一定要时常的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怎样预防糖尿病 定期检查血糖
一些中老年人如果发现自己有一些与平时不一样的情况,就比如视力减退,皮肤轻微水肿,尿量增多的情况,就得引起注意了,早点去医院去检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然后注意生活上的不良习惯,也可有效的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脑中风患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定期复诊。有些患者病情较轻、恢复较好,忽视了复诊;一些致残严重的患者来医院又不方便。脑中风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到医院复诊,专科医生的指导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2.控制高血压。定期检查血压,可在家中自行测量或去医院检查,有高血压者要根据医嘱长期服降压药,将血压控制达标。控制高血压是防止脑中风复发的关键。
3.了解血糖水平。如伴有糖尿病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服用降糖药控制糖尿病。定期检查血糖水平,防止血糖过高,能有效降低脑中风复发。
4.戒烟限酒,降血脂,控体重。吸烟嗜酒对患过脑中风的病人是很不利的,必须戒烟限酒;提倡食不过饱、饮食控制,养成饮食清淡的习惯,对油煎炸食物、动物内脏更应节制;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
5.避免诱因。脑中风的发生都有一些诱因,要避免用力过猛、体位突然改变,过度疲劳和刺激,切忌暴饮暴食,天气骤变注意防寒保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利尿等药物,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6.克服焦虑情绪。刚出院的脑中风患者有焦虑、烦恼情绪是正常的,但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既来之则安之,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一个人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如长期抑郁可在医生的帮助下,服用一些抗抑郁药,能取得疗效。
7.了解再次脑中风的早期症状。如发现面肌及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视力丧失,眩晕,严重头痛等症状应尽快去医院就医,及时的治疗对挽救生命和降低致残率是相当重要的。
糖尿病三个月后的新情况,这个严重吗
根据你的描述情况首先糖尿病饮食,适当锻炼,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定期复查,检查心电图,明确诊断。
糖尿病人定期检查项目有哪些
1.眼底检查 :
糖尿病眼部的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的控制情况等有关。常见的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玻璃体出血等,它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肾病:
约30%-40%的1型和20%左右的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是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20ug/min或30mg/24h可诊断。
3.心脏病: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另外,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因此也要进行血压、血脂的监测。
4.神经病变:
60%-70%的糖尿病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神经损害表现,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病变、颅神经病变,表现为肢端感觉减退、丧失,或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尿失禁,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不可少
据统计资料显示,约有80%的糖尿病人是死于糖尿病并发症,这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糖尿病患者除了经常性的监测指血糖外(血糖波动大者建议每天测血糖,并携带监测记录就诊),还应定期进行一些相关指标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尽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糖类的结合产物,它与血糖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抽血前2~3个月的血糖控制好坏的指标。
2.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生化全套指标。
生化全套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脂、尿酸等。肝脏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服用药物需要肝脏代谢,而且有些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脂肪肝,因此要定期检测肝功能的指标。
糖尿病病人较一般人群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不仅与血糖的控制程度、高血压等因素有关,还与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脂质代谢异常可使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3.每年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以监测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程度,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则需按照肾内科专科医生的意见定期复诊。
4.每年检查一次眼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引起失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糖尿病眼部最严重的并发症。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逐渐恶化,视力在不知不觉中下降,因此要定期检查眼底。一旦发生眼底出血,病情逆转将很困难。
5.每年进行一次心、脑血管及肢体动脉的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脑血流图、血管超声等。
据统计资料显示,约有80%的糖尿病人是死于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心梗、脑梗因预后较差一般能够引起患者的重视,所以大多数患者会定期于心内科、神经内科就诊完成心血管、脑血管的相关检查。
但糖尿病足因起病较隐匿往往不能早期发现,常于足溃疡发生后才引起重视,此时的生活质量已开始降低,严重时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除心脑血管外,下肢动脉的病变也应及早筛查,及早干预。
糖尿病心脏病的检查
1.心电图检查 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降低,且≥0.05mV,T波呈低平,双相或倒置。
2.必要时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或)心脏负荷试验(如活动平板试验,踏车运动试验,心房调搏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二阶梯运动试验等)。
3.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向量图检查提示心脏扩大,心肌酶检查对心肌梗死可起辅助诊断作用。
4.CT检查 心脏形态,心功能,心肌组织检查和心肌灌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有冠心病的存在。
5.磁共振成像提示心脏大血管病变和清楚的心肌梗死部位;PET可显示早期心肌代谢异常,但价格昂贵,经济条件许可者可以选用。
6.放射性核素心脏显像 包括静息时心肌显影和结合运动试验的动态显影,有201Tl或99mTc-MIBI使正常心肌显影而缺血区不显影的“冷点”显影法,和用99mTc焦磷酸盐使新近坏死的心肌显影而正常心肌不显影的“热点”显影法,进行心梗定位和冠心病的早期诊断,较新的显像法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7.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金指标,可明确诊断并定位,指导选择治疗方案,判断预后,但应注意X综合征患者可有典型心绞痛表现,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可能为阴性,因其可能由小血管痉挛所引起。
三高人群预防心肌缺血的6个方法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合理饮食、劳逸适度、睡眠充足、注意气候变化、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定期检查身体,有助于预防心肌缺血。
1、合理饮食:粗细粮合理搭配,应以低脂饮食为主,摄取过量高脂肪食物可使血脂浓度突然上升,使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加重心肌缺血症状。
三高人群预防心肌缺血的6个方法
2、劳逸适度:体力消耗后应躺着或稍微抬起双腿坐着休息几次,每次15-20分钟,上班久坐的人应该从桌旁站起来数次,每次3-5分钟。
3、睡眠充足:一天的睡眠不应少于7-8小时。血压正常或偏高的人要在睡眠时把腿部的床稍垫高7-10厘米,使双腿和下肢稍高于心脏的水平线,有助于迅速入睡。
4、注意气候变化:天气炎热人的代谢水平较高,加之大量出汗,血液黏稠,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要特别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冬季则应适时增添衣物,注意保暖。
5、积极治疗原有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已确诊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有效的降压、降脂、降糖药物。
6、定期检查身体:三高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血脂、血糖,有条件者应定期做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异常及早治疗。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三高人群预防心肌缺血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预防疾病,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如何预防脑血管萎缩
(1)积极控制高血压。据统计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超过190mmHg,或舒张压超过110mmHg,脑出血危险5倍、死亡率增加1倍。因此大家要对高血压、脑血管病有所了解。40岁以上的人定期检查血压,同时检查心脏血管杂音,血胆固醇和血脂,并观察动态。高血压的治疗要求降低血压,消除症状,主观感觉良好,长期巩固,恢复劳动力。患者要按时定量服用降压药物,药量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切忌快猛,要平稳降压,避免急躁情绪。老年人应每日按时睡眠、起床,合理按排工作学习,避免情绪波动,紧张。睡前不宜饮茶,可用温水泡脚,有益血液循环,利于睡眠。也不要睡的过长,应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适当参加文体活动,保持乐观精神,使气血调和,血脉通畅,从而避免中风。
(2)饮食方面:要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肥肉、奶油等;含胆固醇多的事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等也应限制;要多吃植物蛋白质如黄豆、绿豆、豆制品、牛奶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增加血管弹性及致密性;吃含碘食物如海带,虾皮、紫菜、海米等,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展;糖尿病人吃荞麦面、豆类、南瓜、山药等。饮食量适当,不暴饮暴食。
可短暂脑缺血要绝对治疗,因为通常3年内有30%患者可发生脑梗塞。同时及时治疗其它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脉管炎等。忌烟酒。
中风患者的检查项目
1、脑CT扫描: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
2、血糖、尿糖测定: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3、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与中风的发生、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因此中风病人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必要的。
4、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与中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白细胞计数还有助于中风的诊断。一般来讲,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而缺血性中风的白细胞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5、脑超声波:脑超声波(A超)的最大价值是观察中线有无移位。如在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常提示有颅内血肿,说明是出血性中风;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伴发脑水肿造成,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多预后不良。脑超声波检查简单、安全、比较实用。
6、其他辅助检查:除上述检查外,皮层诱发电位、脑血流量测定、多普勒超声 、脑地形图、各种微量元素的 水平、激素的水平(如T3、T4)等,对中风也有不同 程度的参考价值。而患中风病的老年人还应检查心脏、肾脏的功能等。
心脏支架手术后做好五件事
1.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应该坚持服药,注意自我观察。心脏支架手术后,因为要服用比较多种类和数量的药物,如果病人出现皮肤或者胃肠道出血、劳累无力等症状,应该立即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如果要接受其他资料,需要停服药物的时候,必须跟主治医生商量后再去决定。
2.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要定期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等项目,如果这四项指标不能保持在较好水平,患者在半年左右就会面临复发危险。原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的病人,更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和定期检查。即使没有原发病,也要每2~3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指标高于正常范围,就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3.适量运动、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也是心脏支架手术后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过,冠心病患者运动要谨记,正确、合理安排活动量是很重要的,活动量的大小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逐步进行。同时,自觉戒烟酒,保持低糖低脂饮食,养成遇事不急不躁、劳逸适度的心理行为习惯。
4.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虽然胸口痛、胸口被压迫的症状消失,但该手术只是解决了一小段血管的问题,如果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还是会对血管内壁造成损伤。因此,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在支架术后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物。
5.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需要增加热卡,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摄入,以促进心脏支架手术后的尽快康复。可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糙米、全谷类及豆类,可帮助排便、预防便秘、稳定血糖及降低血胆固醇。禁食肥肉、内脏、鱼卵、奶油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可多选择脂肪含量较少的鱼肉、去皮鸡肉等;全蛋每周可吃1—2个。
女人体检查哪些项目 血脂检查
40岁后,每年都应查血脂。吸烟的人和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的人,更应该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