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的区别及各自预防措施
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的区别及各自预防措施
大家都知道血栓这种疾病,按照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同样是血栓,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发生的机制和后果却又是截然不同的,预防方法当然也是各不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的不同及各自的预防措施吧。
动脉血栓多数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预防动脉血栓,要着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发生破裂,使用有效抗栓药物,防止在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高血压、血脂紊乱和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都有关系。对于动脉系统血栓的预防,应致力于控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戒烟,在此基础上服用有效抗血栓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静脉血栓的形成,除手术和损伤原因以外,多与血流缓慢和引流不畅有关。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受累局部血液回流不畅,发生淤血和水肿,甚至局部坏死。静脉血栓会随血液移动到其他部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预防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则应着重避免引起血流减慢的因素,长期卧床、下肢有创伤、术后的病人以及长时间坐飞机者,都是高危人群。因此病人术后应尽早离床活动,长时间飞行者要注意定期活动下肢。
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抗凝治疗法: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或称急性期)可用抗凝、祛聚及溶栓综合治疗。抗凝是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并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但可通过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继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早期血栓的自体消融。抗凝治疗时间一般延续到患者恢复正常活动,然后再维持抗凝治疗3~6个月。就此,大家可从下文中了解到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望对动脉血栓的恢复有所帮助。
一般治疗法:一般治疗法是必用的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位置高出心脏平面 20-30厘米。卧床休息的时间为10天左右,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根据血栓形成位置,弹力袜使用时间不同,小腿肌肉静脉层血栓形成可用1-2周,而髂—股动脉血栓至少使用3个月,最好长期使用,以保护浅静脉和交通静脉的瓣膜功能。
药物治疗法: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或称急性期)可用抗凝、祛聚及溶栓综合治疗。我院动脉血栓专家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推出了不用手术,不用放置滤器,不用长期口服华法林就能治愈动脉血栓的方法。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兼内外科的药物治疗法,六位一体给药途径,对急性期的病人积极采用抗凝溶栓治疗,配合特色中药六味通脉胶囊和还生系列草药口服,足浴熏蒸及外敷,活血化瘀,解毒消肿,清热利湿,慢性期采用血管内灌注,提高用药的血药浓度,配合动静脉联合溶栓,效果确切,血栓再通出院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静脉血管恢复,完全可以停用所有治疗动脉血栓的药物,是一种有效的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静脉曲张和血栓有什么区别
静脉曲张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静脉血回流不畅,血液淤积在静脉,导致的静脉扩张,迂曲成团。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生活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长时间站立或重体力劳动引起腿部肌肉增粗挤压静脉导致回流不畅引起的。它的临床表现主要就是下肢的浅静脉迂曲成团,下肢乏力。
血栓可分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动脉血栓主要是因为栓子堵在动脉口,引起动脉痉挛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是“间歇性跛行”,当然,等病情加重恶化时,组织也会由于缺血缺氧导致坏死。静脉血栓最常见的也最危险的是深静脉血栓,多见于长期卧床不活动的病人,主要的一个症状就是下肢水肿,疼痛。
一起来了解一下深静脉血栓预防和保健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疾病。临床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症。肺血栓栓塞症系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即通常所称肺栓塞。二者是同一疾病病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在美国等西方国家,VTE的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居第3位。有数据显示,10%的医院死亡是由VTE导致的。在欧州,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VTE,这个数量超过了AIDS、前列腺癌、乳腺癌和高速公路意外事故导致死亡人数的总和。
在第19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 胡大一教授称,VTE不仅在西方国家多见,而且在中国及亚洲国家也很常见。相当数量的VTE高危患者由于没有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在出院后发展成为VTE,严重时发生猝死。
在第一次患VTE的患者中,50-75%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VTE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创伤、卧床、肿瘤治疗 (激素、化疗或放疗)、高龄、心脏或呼吸衰竭、肾病综合征、肥胖、吸烟、静脉曲张、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等,这些危险因素通常合并存在。
事实上,VTE是可预防的。经过预防,其发病率会大大降低。常见的预防措施比如:在骨科,胸科大手术前常规给予小剂量抗凝药物;大手术术后患者及时翻身拍背,按摩下肢,小手术患者应当及早下床活动,如遇到突发的单侧肢体肿胀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等等。事实上向群众以及基层医务人员普及血栓病的相关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有效预防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好发于长期卧床的中老年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血栓形成,形成血栓性静脉炎。要预防血栓性静脉炎就要长期活动,保持下肢血液回流通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与手术的关系最密切,因此在预防上,特别是施行下腹部、盆腔、下肢人工关节置换等大型手术的病人,可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1)卧床休息 患者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过度活动、挤压、搬动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
(2)情志调节 精神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均可造成五脏气机紊乱,气血功能失常,而加重病情。人的情绪受人的思想和情志变化的影响,心情舒畅,五脏功能正常。生理活动协调,有利于气血运行及疾病的康复。因此应保持良好的精神与情绪。
(3)功能锻炼 急性期过后应下地活动,并且应穿着医用弹力袜或捆绑弹性绷带,促进患肢静脉血液回流,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
(4)防止各种感染 注意防止外伤,保持患肢清洁,预防感染,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
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后,一般可能持续3~4周。浅静脉炎尽管可能蔓延到深静脉,但发生肺梗死罕见。相反,浅静脉血栓常常继发于深静脉血栓,特别是踝部有溃疡的患者。对于发生在下肢静脉曲张后的血栓性静脉炎,不切除病变的静脉段,可能有较高的复发率。
如何预防静脉血栓呢
首先是静脉血栓的易患人群,大部分是大型手术后的患者,做过盆腔手术的患者更容易患上该病。原因是因为患者长期卧床休息,导致血流滞缓,最终形成静脉血栓。另外,手术麻醉也容易造成静脉血栓。
对于易患人群想要预防该病,最好的做法是在四肢附近或在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要轻巧,要避免出现内膜损伤。患者术后要避免在小退下垫枕以造成深静脉回流。患者的足和趾要经常活动,还要多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情况允许的话,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也可以穿上医用弹力长袜。特别是年老、癌症、心脏病的做过手术的患者,以及产后女性朋友更应该重视。
还有就是针对于高危人群,可以服用一些抗凝、看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比如肝素、华法林等。术后必须卧床休息的患者,我们可以经常帮助患者按摩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患者也可以在床上做下肢运动。对于血管壁的损伤,我们应该注意避免输入对静脉壁有刺激的溶液,最好在早期拔除静脉插管,积极治疗该病。
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
着眼于发生肺栓塞的严重威胁,对所有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均应提前进行预防。
股骨头骨折、较大的骨科或盆腔手术,中老年人如有血粘度增高等危险因素,在接受超过1小时的手术前大多采用小剂量肝素预防。
术前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U,以后每8-12小时一次,直至患者起床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用肝素治疗也同时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有利。华法林和其他同类药物也可选用。
对有出血倾向者可用右旋糖酐40。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无预防作用,对于明显有抗凝禁忌者,应采用保守预防方法,包括早期起床活动,穿弹力长袜。
定时充气压迫腓肠也较好的效果,但患者多难以接受。
深静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受到重视是由于其严重的致死并发症-肺栓塞,以及遗留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与浅静脉血栓有什么不同
1、浅静脉血栓是指发生血栓的地方在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极其周边的部位。主要的发病特征从外观上看是皮肤血管附近发红发肿。血管看起来有点突出,摸起来有点热,按着会疼。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
2、深静脉血栓则是发生在人体主要的主干静脉部分。相比浅静脉血栓,可能会引发静脉周围炎或动脉痉挛。相比浅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导致行动不便。
3、正常情况下,血液在静脉中流通,而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中凝结,不能正常流通。阻塞了静脉管腔,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相比浅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
深静脉血栓预防更重要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病例逐年增多。此病是一种较常见的下肢静脉阻塞性疾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甚至导致截肢和肺栓塞(PE)。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外科手术和创伤。另外,还与年龄、妊娠、下肢受寒、久站久蹲、劳累等因素有关。
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线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许多病人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客观依据。约64%的初发病人没有临床症状,特别是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有时只有轻度的患肢肿胀和腓肠肌压痛,加上损伤后的疼痛等原因,很容易被症状掩盖,从而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预防深静脉血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纠正贫血。
·疾病或外伤、手术后需长期卧床时,注意采用足高头低体位,有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
·鼓励患者早期下肢活动和下肢按摩,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
·提高医护人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识,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讲解。
目前治疗静脉血栓有药物溶栓、手术取栓、介入治疗等,其中微创介入治疗由于疗效理想、创伤小等优点被广泛采用。
深静脉血栓有效的预防怎么去做
基本预防措施:
(1)规范使用止血带;
(2)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3)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4)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5)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
(6)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物理预防措施:
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推荐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单独使用物理预防仅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出血风险降低后,仍建议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对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用物理预防措施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应用前宜常规筛查禁忌。
下列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
(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下肢严重水肿;
(2)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
(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下肢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下肢严重畸形等。
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根据症状体征,诊断不难,但需注意慢性肾病、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也可导致双下肢的水肿,需借助影像学手段加以鉴别。同时应与血栓性浅静脉炎区别。后者局部常有皮肤发红、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可触及条索状或网状物,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往往伴发于静脉曲张。
最常见的部位为左侧下肢。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多在术后第2周发生,常为卧床少动的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小腿肌肉疼痛,用手压迫腓肠肌或足背屈时,小腿肌肉疼痛更甚。急性髂静脉血栓形成亦称疼痛性股白肿,常发生于产后,起病急骤,全身反应不重,整个患肢严重水肿,皮肤发白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大腿内侧,尤其在Scarpa三角区有自发性疼痛和明显压痛。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梗死或肺栓塞。
那该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呢?
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下腹部、盆腔和下肢手术后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活动,有困难者,可采取按摩下肢、穿着弹力袜或充气泵等措施加强小腿肌肉舒缩运动,加速静脉血回流,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尤其对于肥胖、老年、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必要时术前、术后预防性给予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有什么样的危险后果
静脉血栓症状不是个别明显,但后果不容忽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部分患者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脱落的血栓会随着静脉血流回留到心脏,然后流入肺内,阻塞肺动脉,轻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重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咯血、心悸、焦虑等,甚至晕厥、休克、猝死等。此时患者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个月后,临床称为陈旧性深静脉血栓形成。陈旧性静脉血栓患者若延误诊治,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多数栓患者不能幸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也称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患肢沉重不适、胀痛、下肢水肿、浅静脉扩张、皮肤变薄,汗毛稀疏、小腿内侧出现色素沉着、瘙痒、湿疹,甚至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会给患者造成长期的病痛折磨,因此而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严重者可以致残。
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大量的静脉血液滞留在下肢,组织会发生严重的水肿,并压迫动脉和神经。临床这类深静脉血栓形成尚未严重压迫动脉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肤色青紫、麻木、肿胀严重;如果已经对动脉产生严重压迫则表现为:下肢肿胀、冰凉、苍白、麻木,二者病情都非常凶险,临床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截肢或死亡的严重后果。
血栓治疗的措施具体有哪些
血栓治疗目的在于重建血流通路,可采用手术和药物二大措施,本文仅讨论后者。
依发展阶段选药
(1)高凝状态:高凝状态表明体内有形成血栓的倾向,但尚未形成血栓,此阶段应用以下措施。
①抗血小板疗法: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50~100mg/d)。用药期间,用血小板聚集试验监护。此类药物对动脉血栓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对静脉血栓性疾病疗效不肯定。阿司匹林对男性有效,而女性疗效较差;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初次发作有一定疗效,而预防再次发作无效;或噻氯匹定对男性与女性初次和再次发作均有疗效。此类药物过量尚无拮抗剂。
②抗凝疗法:通过影响凝血过程的某个环节,阻止血栓的形成与扩大,但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效。肝素在防治急性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周围静脉和肺栓塞有较好的疗效。一般以0.5mg/(kg·d)作为治疗,间歇或持续静滴。治疗中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正常延长1.5~2.5倍)监护。肝素过量用硫酸鱼精蛋白(鱼精蛋白)对抗。华法林和醋硝香豆素(新抗凝)常用于慢性静脉血栓形成,需用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25~30s为宜)作为监护指标,过量用维生素K对抗。
③降低血黏度疗法: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蝮蛇抗栓酶。④调节内皮细胞功能:Defibrofide和蛋白多糖能促使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tPA PGI2,中药脉通灵提取物也能加速tPA的释放,从而发挥抗血栓效应。
(2)血栓形成:采用溶栓疗法仅适应于新近形成的急性动静脉血栓,其疗效与血栓形成的时间有关。
(3)血栓栓塞:应用抗血管疗法。
依类选药
动脉血栓性疾病发生机制主要是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激活,其治疗可选用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溶栓及降低血黏度等措施。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是以血流缓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为主,故治疗选择抗凝、溶栓及降低血黏度等疗法。
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的区别
动脉血栓多数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预防动脉血栓,要着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发生破裂,使用有效抗栓药物,防止在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高血压、血脂紊乱和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都有关系。对于动脉系统血栓的预防,应致力于控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戒烟,在此基础上服用有效抗血栓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静脉血栓的形成,除手术和损伤原因以外,多与血流缓慢和引流不畅有关。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受累局部血液回流不畅,发生淤血和水肿,甚至局部坏死。静脉血栓会随血液移动到其他部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预防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则应着重避免引起血流减慢的因素,长期卧床、下肢有创伤、术后的病人以及长时间坐飞机者,都是高危人群。因此病人术后应尽早离床活动,长时间飞行者要注意定期活动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