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老人更容易中风
哪些老人更容易中风
一、来自心脏方面的疾病。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这种疾病最常见发生房颤的原因就是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而其中二尖瓣狭窄患者当中,心房纤颤为41%,这个比例还是非常高的。
2、冠心病
冠心病的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在我国因为冠心病引起的房颤也就越来越多,因为冠心病是直接导致房颤的原因。
3、心肌病
这种心肌病主要是指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房颤的发生率在10%~50%之间,成人多见,在儿童中也可发生,约占20%。
4、缩窄性心包炎
这也是心脏疾病的一种,病变发生在心包,也会直接影响心脏的功能,而出现房颤。
5、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因为心脏的先天的畸形导致房颤。
6、还有一些其他的心脏疾病也会诱发房颤
二、血管方面的疾病
主要原因是高血压
这是导致房颤的原因,而同时房颤也同样会导致血压的升高而出现中风,也就是房颤性中风,相关的调查显示高血压病在房颤原因中的比率为9.3%~22.6%。而导致房颤的发生与高血压病所致肥厚心肌的心电生理异常、肥厚心肌缺血及肥厚心肌纤维化有关。同时,当发生房颤的时候,就会导致心肌不能正常收缩和舒张,这样就会导致进入心房的血液不能被正常排出,容易形成淤滞,而这个时候血小板就会迅速聚集,很容易产生微小的血凝块。也就是血栓,而这些微小的血栓会随血液流向身体的各个部位。流过粗的血管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流过大脑,问题就来了,因为脑部的血管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特点,那就是脑血管分布的非常的密集,而且又细又长又弯曲,当小血栓经过的时候,因为脑血管太细导致了血管被堵塞,形成脑血管栓塞,也就是中风。
调查显示大约15%的房颤患者会发生脑中风,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房颤,那中风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至少能减少50%以上。
由此看来,如果能够更好的控制房颤对控制脑中风会有积极的意义,科学家还告诉我们,导致房颤的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身体内镁的缺乏,镁是一种矿物质,镁具有负性心律作用,调节心律,平稳血压,避免频发早搏和诱发房颤;所以,建议有上述疾病的朋友平时多摄入镁。
为什么老人更容易中暑
由于在高温环境验证体温变化会给老人带来危险,名古屋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平田晃正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日本和加拿大研究人员调查得出的体温数据,制作了计算气温和体温上升关系的公式,并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分析。
他们发现,在气温32.5摄氏度、湿度60%的环境中待上90分钟,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只上升0.17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34摄氏度,而75岁的老人则上升0.66摄氏度,相当于65岁老人的1.9倍。
如果气温进一步提高到35摄氏度,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上升0.24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45摄氏度,75岁老人则升高0.83摄氏度。此外,在这一温度环境下,20多岁的年轻人很快就能出汗,65岁老人要15分钟后才出汗,75岁老人则要30分钟后才出汗,而且后者的出汗量很少。
研究人员指出,人靠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体温,体温调节中枢统一调节皮肤内的温度传感信息和内脏、骨骼的深层温度传感信息,以保持稳定的体温。体温上升后,这一调节中枢就会发出排汗指令,从而降低体温。但是老年人感知温度的功能降低,体温超出一定水平后,出汗等体温调节功能仍然不能发挥作用,导致无法阻止体温上升。
平田晃正说:“此次研究确认了70多岁老人更容易中暑的一个原因。因此,老年人不要只靠自己的感觉,还要根据温度计等客观工具了解气温和湿度,身边的人也要多关照老人。”
老人更容易驼背的原因
虽然驼背并不仅限于老年人才会发生,但是驼背却也是老年人中的一种高发现象。我们一直希望对老年人高发驼背得到一个解释。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进行了阐述,希望大家对老年人为什么更容易出现驼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脊柱是中轴,由30多个椎骨按规律连接而成。正常情况下,它有4个生理弯曲。颈段凸向前,胸段凸向后,腰段再凸向前,骶尾段再凸向后。脊柱向前弯曲度过大,就是驼背。年老后才发生的驼背绝大多数是脊椎退变的引起。
人的身体发育成熟到一定时期后,就逐渐走向衰老。脊柱椎体间的椎间盘髓核于20岁以后,纤维环于30岁以后,相继发生退变。含水量减少,弹性下降。脊柱前方负重多,躯体又以前屈活动为多,这样便使椎间盘组织挤向后方,椎间隙呈前窄后宽的改变,许多间隙变化加起来就引起脊柱前屈。
另一方面,女性45岁,男性50岁以后,身体骨骼代谢趋向负平衡,分解速度大于重建速度,出现骨质疏松。脊柱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在体重和力量的长期作用下,可发生轻度塌陷、变扁。与椎间隙的变化相似,椎体前窄后宽,使脊柱向前弯曲加大。
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的脊柱生理弯曲发生明显改变,腰椎前凸消失甚至反向后凸出,胸椎后凸加大,颈部前伸,形成老年驼背的典型姿态。
驼背影响仪容,也给生理机能带来不良影响。有的人伴有腰背酸痛,活动不便。肋骨活动范围受限制,肺活量减少,呼吸代偿功能下降;心脏受到压抑,机体活动量一大,就吃不消;在不能站直的情况下,视野变小,应变反应差,发生意外可能性增大。
对于驼背来讲,青少年时期的坐姿及站姿都将对以后的体型有一定的影响,更有可能增加老年后的驼背概率。以上是我们为大家整理总结的有关老年人为什么常发生驼背的原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的预防驼背。
哪些老人更容易中风
1、便秘的人
便秘的人肠胃功能容易紊乱、新陈代谢减缓、动脉多硬化,容易导致大便干结,造成便秘,特别是老年人。排便用力就容易使腹压升高,屏气使劲排便造成血压和颅内压也同时升高,这样就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发生脑中风。
2、高血压病人
研究表明,血压只要高到一定程度,都可能引发脑中风。
3、心脏病病人
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细菌性心肌膜炎以及心脏瓣膜疾病的人,或者做过心脏手术、安装过人工心脏起搏器者,容易出现血栓,引发脑中风。
4、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病人容易出现血脂代谢紊乱,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容易出现高血压,这些都是引发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5、血液黏稠度高的人
有些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过多,血液变得黏稠,很容易出现血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6、酗酒、吸烟的人
长期大量饮酒,每天摄入酒精的量超过60克就有可能发生脑中风。而吸烟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与脂蛋白结合并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引发脑中风。
7、脑血管畸形的人
有些人脑血管有先天性发育畸形或先天性血管壁缺陷,可能平时没有症状,但极易患出血性脑中风。
8、过食咸食的人
吃盐太多可造成脑动脉损伤和狭窄,从而引发脑中风。
为什么老人更容易中暑
日本每年因中暑而死亡的人中,65岁以上老人约占80%,而75岁以上老人占到60%。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公布研究结果说,根据模拟演算,在一定气温和湿度环境内,75岁的高龄老人与65岁的老人相比,前者的体温调节功能较低,体温上升幅度是后者的近两倍。
由于在高温环境验证体温变化会给老人带来危险,名古屋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平田晃正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日本和加拿大研究人员调查得出的体温数据,制作了计算气温和体温上升关系的公式,并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分析。
他们发现,在气温32.5摄氏度、湿度60%的环境中待上90分钟,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只上升0.17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34摄氏度,而75岁的老人则上升0.66摄氏度,相当于65岁老人的1.9倍。
如果气温进一步提高到35摄氏度,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上升0.24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45摄氏度,75岁老人则升高0.83摄氏度。此外,在这一温度环境下,20多岁的年轻人很快就能出汗,65岁老人要15分钟后才出汗,75岁老人则要30分钟后才出汗,而且后者的出汗量很少。
研究人员指出,人靠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体温,体温调节中枢统一调节皮肤内的温度传感信息和内脏、骨骼的深层温度传感信息,以保持稳定的体温。体温上升后,这一调节中枢就会发出排汗指令,从而降低体温。但是老年人感知温度的功能降低,体温超出一定水平后,出汗等体温调节功能仍然不能发挥作用,导致无法阻止体温上升。
平田晃正说:“此次研究确认了70多岁老人更容易中暑的一个原因。因此,老年人不要只靠自己的感觉,还要根据温度计等客观工具了解气温和湿度,身边的人也要多关照老人。”
冰水喝多了有什么坏处 更容易中暑
冰水喝多了会使人更容易中暑。这是因为喝冰水的时候身体的体温快速下降,而使体内的热量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排泄,大量的余热堆积在体内而使人更容易中暑。
老人缺维C有哪些表现
各种维生素,对老人而言非常重要。例如维生素A,有维持上皮细胞健康、增强视力、增加对传染病抵抗力等功效;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能够很好的帮助人体清除体内废物,能使体内的组织和细胞更加的健康,抗肿瘤、调节脂质代谢、预防血管硬化、改善末梢循环、预防老年性白内障、减轻更年期综合症症状等抗衰老作用。而维生素C,则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对老人同样重要。尤其在冬春季,适量补充维生素C对老年人大有裨益。报道显示,老人患脑卒中(俗称中风)的几率要比其他季节大很多,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所致。
英国剑桥大学曾对2万多名40~79岁的中老年人进行一项前瞻性研究,调查了他们血清中的维生素C水平与中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血清中维生素C水平较低的人更容易患中风,血清维生素C水平最高的人患中风的几率比血清维生素C水平最低的人要低42%。
为什么缺维生素C更易中风呢?据专家分析,是由于维生素C有一项重要的生理功能就是抗凝血和保护血管。冬春季节,受寒冷刺激,人体内的维生素C水平呈较低状态,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弱;而且,维生素C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它参与机体的重要氧化还原过程,还具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当老人缺乏维生素C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这类感染可促进血液凝集,导致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发生。
所以,冬春季节老年人应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鲜枣、红果、橙子、柠檬、柑桔、猕猴桃、酸枣等。蔬菜中的油菜、小白菜、雪里蕻、柿椒、辣椒、苦瓜等维生素C含量也较高。
为什么老人更容易得风湿病
老人为啥容易患风湿病?老年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所以老年人的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风湿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风湿病的病因比较复杂,深入的理解,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帮助。
(一)免疫因素
免疫异常在许多风湿病风湿病的病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至少部分原因是由免疫异常引起。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内分泌因素
老年人为什么易患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雌激素的发生,这也是一个常见风湿病的原因。
(三)感染是引起风湿性疾病
对于感染许多风湿。风湿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强直性脊柱炎和肺炎克克雷伯氏菌感染,类风湿关节炎和微生物感染。
(四)风湿性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环境因素,体质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脾气急躁更容易中风
脾气急躁的人,不但是人际交往容易出现问题,怒极攻心,伤到的不仅是心还有肝。而且,还更容易患上中风。
根据研究发现,对比性情温和的人,容易情绪激动的人,出现中风的几率提高了一倍。在古代的说法里,脾气暴躁的人容易暴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风。因此,容易脾气急躁的人,各方面都得不偿失。
为什么老人更容易中暑
日本每年因中暑而死亡的人中,65岁以上老人约占80%,而75岁以上老人占到60%。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公布研究结果说,根据模拟演算,在一定气温和湿度环境内,75岁的高龄老人与65岁的老人相比,前者的体温调节功能较低,体温上升幅度是后者的近两倍。
在气温32.5摄氏度、湿度60%的环境中待上90分钟,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只上升0.17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34摄氏度,而75岁的老人则上升0.66摄氏度,相当于65岁老人的1.9倍。
如果气温进一步提高到35摄氏度,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上升0.24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45摄氏度,75岁老人则升高0.83摄氏度。此外,在这一温度环境下,20多岁的年轻人很快就能出汗,65岁老人要15分钟后才出汗,75岁老人则要30分钟后才出汗,而且后者的出汗量很少。
人靠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体温,体温调节中枢统一调节皮肤内的温度传感信息和内脏、骨骼的深层温度传感信息,以保持稳定的体温。体温上升后,这一调节中枢就会发出排汗指令,从而降低体温。但是老年人感知温度的功能降低,体温超出一定水平后,出汗等体温调节功能仍然不能发挥作用,导致无法阻止体温上升。
次研究确认了70多岁老人更容易中暑的一个原因。因此,老年人不要只靠自己的感觉,还要根据温度计等客观工具了解气温和湿度,身边的人也要多关照老人。
男人更容易胖还是女人更容易胖
不吃饭让自己挨饿
说到减肥,人们通常想到的都是节食,不过中国有句古话:‘一顿不吃饿得慌’如果你这顿没有吃你就会感觉更饿,然后你下一顿就会吃的更多,那不仅没有起到减肥的作用而且还增肥了,这导致了我们直接发胖的原因,所以下次一定要记得不能让自己挨饿。
不吃早餐
不吃早餐似乎都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专有习惯了,有的人肯定会想,不吃早餐不是应该会瘦吗?其实这也是错误的想法,如果我们不吃早餐,这一天的新陈代谢就被破坏了,那么我们的身体里就会储存许多的脂肪,怎么可能不胖呢?
吃得太快
通常我们为了赶时间留给吃饭的时间只有那么一点点,有时候你会感觉吃了好多都没有吃饱,只是因为你吃的太快大脑来不及反应,你就会以为没有吃饱,然后一直吃,这样怎么会不胖,所以我们吃饭要细嚼慢咽。
饮水不足
我们一定不会想到其实多喝水也可以减肥,因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是特别需要水分的,如果你身体里的水分不够那么你也会长胖,减肥不在于你吃了多少,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应该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要健康的生活。
糖与咖啡因
在现在这个社会,坐办公室的人都喜欢有事没事就来一杯咖啡或者吃颗糖,就算是普通人也会在家来一杯咖啡,因为据说咖啡是提神的1,所以特别受到学生党和白领们的青睐,可是如果经常使用糖分过高的食物会导致过多的胰岛素,而过多的胰岛素对身体的新陈代谢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样会让脂肪在找自己的体内无法燃烧,这样就会积少成多,越来越胖想减肥都不成功。
高血压老人如何防中风
1、坚持服用降压药
有的高血压病人短时间用药后,血压就恢复正常,于是便停止用药了。实际上,高血压不光是血压高,而且还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短时间内用药,血压可能恢复正常,但要使动脉硬化不再恶性发展,必需长期坚持服药。
2、降血脂
倘若高血压还伴随着高血脂,那么发生中风的几率将大大增加,所以在降压的同时还应该选用一些降血脂的药物。
3、预防糖尿病
高血压病人如果再患上糖尿病,那么血管就更容易受到损害,就更容易中风。所以预防糖尿病是预防中风的重要一环。
老人容易中风原因和症状
血压波动
人体由于受生物钟的影响,血压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通常情况下,人到夜间入睡后,血压会自然下降一定幅度,血流速度也随之减慢,于是便成了夜间发生中风的生理病理基础。
血液凝固性改变
有人通过连续抽血化验24小时血液黏度,发现人体在早晨2时至6时血液中儿茶酚胺、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红细胞压积以及黏度均相对增高,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加之人经过夜间长时间的睡眠,不吃不喝,没有补充水分,仍继续有肾小球过滤,导致血浆丢失,血液变得更加浓稠,黏度更大,因此易发生中风。
睡眠姿势
还有学者指出,可能睡眠时姿势的固定侧卧,使颈部扭曲,压迫颈动脉,造成供血减少或静脉回流不畅,与发生中风有一定关系。
脑中风的症状
1、头痛:无论是脑出血或脑梗死,头痛非常常见,亦是一个重要的脑中风症状和信号。
2、呕吐:一般是伴随头痛一起出现的,也非常常见,其特点是多为喷射状呕吐。如遇有呕吐咖啡色(酱油样或棕黑色)液体,表示病情非常为重。
3、眩晕:眩晕还多伴有呕吐或耳鸣,是脑中风的症状中比较常见的。
4、出现异常感觉:一侧肢体和面部的感觉异常。
5、口角流涎(流口水):出现口角斜、流口水或食物从口角流出的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6、突发的视感障碍:表现为看不见左或右的物体或视觉缺损,也可以表现为一过性的眼前发黑或眼前突然飞过一只蚊子的感觉。
7、突发的言语不清和吞咽呛咳症状:表现为病人说话不清,吐词困难,喝水或吞咽时呛咳。
长期抑郁的人更容易患中风
据报道,美国研究者发现,持续抑郁的50岁以上成年人中风风险会增大。
研究者选取了超过1.6万名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的健康信息,他们都参加了1998~2010年间的“健康与退休研究”。研究者每两年访问参与者一次,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包括抑郁症状、中风病史和中风危险因素等。在研究期内,总共有1192名参与者患上了中风。分析结果显示,连续两次访问期间抑郁症状较重的人,首次中风的风险会增大一倍。即使后来抑郁症状在两次访问期间消失了,他们中风的风险仍然较高,特别是女性。65岁以下的参与者出现持续抑郁症状时,中风的风险更高。
该研究认为,持续抑郁症状会通过各种生理变化(例如长期血管损伤累积,引发血压升高和房颤、感染等血管问题)从而增大中风风险。研究者分析,对心脑的损伤也有可能来自抑郁症的负面效应对健康行为的间接影响,包括吸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临床医生应当努力识别并治疗中年人抑郁症,以避免中风风险有害效应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