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后的症状有哪些呢
刮痧后的症状有哪些呢
由于病情不同,治疗部位可以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痧。皮肤表面的痧有鲜红色,暗红色,紫色及青黑色的。痧的形态有散在的,密集的或斑块状的,湿邪重者皮肤表面可以看到水疱样痧。皮肤下面深层组织的痧多为大小不一的包块或结节,其表面的皮肤隐约可见青紫色。在治疗的同时,肌肤表面可有发热的感觉。
刮痧治疗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痧逐渐融合成片,深层的包块样痧逐渐消失,并逐渐由深部向体表扩散,而深部结节状痧消退比较缓慢,不论是哪一种痧,在刮拭后12小时之后,皮肤的颜色均成青紫色或青黑色。
刮痧后24-48小时内,出痧表面的皮肤在触摸时有疼痛感,出痧严重的患者局部皮肤会微微发热。如果刮拭的手法过重或刮拭时间过长,体质虚弱的患者会出现短时间的疲劳反应,严重者会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休息后即可恢复。
刮出的痧一般5-7天即可消退。痧消退的时间与出痧的部位,痧的颜色和深浅(即疾病的病位,病性)有密切关系,胸背部,上肢,皮肤表面,颜色比较浅的痧消退较快,下肢,腹部,颜色深的痧以及皮肤深部的痧消退比较缓慢。阴经所出的痧一般较阳经消失缓慢,消退缓慢一般会延迟2周左右。
刮痧的历史及发展
刮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刮痧是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的一种,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薪火相传,沿用不废。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类在发明火的时候,在用火取暖时发现火在烤到身体的某些部位时,会很舒服。后来人类又发现当石头被烘烤热了刺激身体时,可以治疗风湿、肿毒(以前的人类都居住在原始的山洞中,很容易患风湿、肿毒)。再后来人类又发现用砭石烤热后来刺破脓肿。渐渐地,当时的人类就觉得用热的石头可以治愈一些疾病。这就是“刮痧”治病的雏形。
到了青铜器时代,人们发明了冶金技术,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可以冶炼出铁。铁比砭石更加精细。当时的人类把铁制作成像现代人用的针。随着针灸经络理论的发展,在民间开始流传用边沿钝滑的铜钱、汤匙、瓷杯盖、钱币、玉器、纽扣等器具,在皮肤表面相关经络部位反复刮动,直到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来达到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痧症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被演绎成一种自然疗法—刮痧健康疗法。
较早有文字记载刮痧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宋代王裴《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桃草子”。《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它多用于治疗痧症,即夏季外感中暑或湿热温疟疫毒之疾,皮肤每每出现花红斑点,亦称“夏法”。元明以后,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引起医学家的注意。如,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就对“搅肠沙”进行了记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欲谓搅肠沙。”又如,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王肯堂《证治准绳》、虞博《医学正传》、龚廷肾《寿世保元》、张景岳《景岳全书》等均记载有关痧症及治痧的经验。至清代,郭志邃撰写了第一部刮痧专著《痧胀玉衡》,从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例如,在治疗方面指出:“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沙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此后又有另一部刮痧专著—陆乐山的《养生镜》问世。此二书成为能使刮痧跃为一门专科技术的基石。从此,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有10多部,其他著作中记载刮痧医术的则更多。
《痧胀玉衡》记载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 然后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 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
三伏天刮痧拔火罐几天一次 刮痧后还能拔罐吗
可以。
例如肩膀很痛,用刮痧法,只要一出痧症状马上减轻;但有时刮了半天也不出痧,肩膀疼痛依旧,此时可以继续拔罐,这是因为刮痧治不了的肩膀疼痛原因:一是病灶点很深,刮痧法触及不到;二是气血不足,体内的气血没有顶过来,瘀血就难以出来,而这时用拔罐法可马上见效。
病灶点深的,如果一拔很快出现黑紫印,那深层的瘀血就被拔出来了;如果还是罐下无痕,那就要耐心地在此处拔几天,每天10分钟,直到出现黑印为止。
刮痧的四大疗法
刮痧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痧胀玉衡》记载关于刮痧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放痧法、搓痧法、刮痧法及淬痧法。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然后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
刮痧的原理
著名中医干祖望先生有一篇文章《扣在中医头上的九盆脏水》,里面说有九种治疗方法是不明真相或别有用心的人强加给中医的。其中之一就是刮痧:“第二 盆脏水:提痧、刮痧。'提痧’和'刮痧’,在权威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上没有它的一席之地,证明中医学中没有这个治疗方法。或许你认为这是解放前的著作, 而且还是私人作品,但再翻一下解放后由政府主持编篡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读遍了一百八十多万字,翻通了七百九十四页,关于中医的'有法必 录,无方不备’,独不见'提痧’和'刮痧’。这不是中医的东西,又是一盆污泥浊水向中医头上泼来。”
我们坚决不能同意干老的意见,怎么能仅仅以《中国医学大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为标准来判断一种疗法是不是中医的呢?中医的博大精深岂是这两本书所能囊括得了的!
据中医史学家考证,“刮痧”疗法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老祖先们生病还没有专业中医的护佑(不是“忽悠”),出于本能或者偶然,发现用石片按 摩、捶击、刮掠身体表面的某部位,会意外觉得舒适甚至缓解病痛。这就是所谓“砭石疗法”,有考古实物为证的。自然,“砭石疗法”不仅是“刮痧”的雏形,也 是针灸的的源头,大家历史都悠久的很。一万到两百万年后,公元1337年,元代医家危亦林终于把这个雏形变成了文字记在《世医得效方》中,一种治疗“沙 症”(即“痧症”)的方法:“又法治沙证,但用苎麻蘸水,于颈项两肘臂两膝腕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如粟粒状,然后盖复衣被,吃少粥汤或葱鼓汤, 或清油个葱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肤腠理开发松利,诚不药之良法也。”苎麻就是原始刮痧板,水就是原始刮痧油,“戛掠”就是刮掠的意思。
清医家郭志邃于1675年所撰《痧胀玉衡》是关于痧症和刮痧的专著。郭志邃把痧症详细分为五六十种之多,这种分法的繁细其实与疾病本质无关,其中大 部分的痧症都是传染病,当时的人类对其病因还没有摸到门。痧症治法有三: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放血);痧之深而重者,非药莫能回 生。不明病因和病理,所有这些讲究都是想当然而已。如“痧有为真心痛,亦朝发夕死,夕发旦死,寄于真心痛之例。此二症者,虽属不治,若知其原于痧者而疗 之,亦可挽回。”用刮痧可以挽救心肌梗死?其他如“大头瘟”实为鼠疫,“急喉风”可能是白喉,至于各种出血性疾病、妇产科病、寄生虫病、急腹症等等,郭志 邃都认为是“痧之为病,种种不一”“痧症百出,传变多端”,吹牛“余之治此等症,随处救人,确有奇验。窃恐前人无论,难启后贤,因着为集,仍不敢秘,以公 诸世。庶几其有以行我心之不忍,而幸不为斯世无所用之人欤。”得了吧,妄想臆断,流毒无穷,害人无算是真的!
总之,刮痧是中医疗法没错,赖不掉的。除了干祖望外,似乎也没有哪个中医想赖掉。那么,刮痧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刮痧“原理”与其病因病机学说一脉相承,完全是基于想象的。所谓“痧”,原本为“沙”,是皮肤上细如沙粒的出血点,大的叫瘀斑,出血点和瘀斑都 是“痧”。有非常多的疾病可以出现这种皮下出血,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肝肾疾病晚期、某些中毒等等,是一大群病因完全不同、机制完 全不同的疾病。中医笼而统之,以“痧症”名之,不仅毫无意义,于事无补,更可能导致严重危害。作者曾接诊的一名急性白血病患者被中医刮痧,导致弥漫性血管 内凝血,差点不明不白丢掉性命。中医认为痧是“痧毒”侵入皮肤形成的,刮痧,就是要通过调整阴阳、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等等原理达到排除痧毒的目的。小时 候,奶奶没少给我们刮过痧,她老人家泉下有知,她那一刮居然可以调整阴阳、活血祛瘀,一定会哑然失笑吧。
刮痧哪有这么神秘,其唯一本质就是皮下出血(拔火罐也一样)。皮下出血有两种,一是自发出血或受伤后出血不止,这个是病态,叫做出血性疾病,种类多 多,是由于血管或血小板或凝血机制出了问题,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等。一种是受伤后引起的出血,刮痧拔火罐都是这一类。在刮痧板的物理作用下,皮下毛细 血管被迫破裂,血液漏出血管,破的小成点,破的大成片,这就是“痧”,哪有什么毒呢?有人问,为什么有的地方刮的出有些地方刮不出,有时候刮得出有时候刮 不出呢?其实很好理解,刮得出的地方多是皮肤菲薄或血管分布密度高的地方,如肘弯处。其他地方并不是刮不出,只要你用足够的力度,就没有什么地方刮不出痧 来。纳粹的皮鞭下,身体到处都是“痧”;地震中灾民的挤压综合征,其皮肤上的表现也是“痧”。中暑或发热的时候更容易刮出,是因为这个时候浅层血管处于充 分开张的状态,更容易受到物理损伤的缘故,这很好理解。刮痧的原理不过如此,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在里面。既不是刮出了什么毒什么瘀,也不是改善了什么微循 环,这都是扯淡。它就是人造出血。
刮痧可治疗多种疾病
刮痧使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对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怎样才能提高刮痧的疗效呢?
1、要用专用的刮痧板和刮痧乳、刮痧油。因为专用刮痧板的形状是根据人体的解剖形态设计的,适合人体经络穴位和全息穴区的刮拭,达到应有的刺激强度。刮痧乳的润滑性好,加之其中含有益于皮肤的中药成分,可以保护皮肤,预防感染,提高疗效。
2、正确掌握刮痧的方法和补泻手法。体质强弱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发病时间长短不同,刮拭手法要有区别。
3、选取刮拭部位要正确,哪疼刮哪是民间刮痧的方法,只有根据不同的病症选取相应的经络穴位,刮痧的效果才会显著。
4、充分利用刮痧的诊断作用和防病作用,坚持保健刮痧,未病先防,提前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
注意:
1、刮痧疗法对疼痛性疾病,感冒发热,亚健康状态,防病保健以及轻度脏腑功能失调有很好的疗效。对于严重的脏腑功能失调、骨关节明显变形等病症刮痧起辅助治疗作用。
2、可以按照刮痧教材中各种病症的提示部位去刮拭,前提是明确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刮拭效果不明显时,要请医生诊断清楚,再刮痧治疗。
3、重症、疑难病症应在医生指导下刮痧。
4、认真学习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掌握适应症、禁忌症。
刮痧第二天头晕乏力怎么回事
刮痧第二天头晕乏力考虑是晕痧,晕痧一般容易在饥饿、疲劳或低血糖等身体不适状态下发生,有头晕眼黑,甚至昏迷跌倒等症状。也有因刮痧技技术不佳,为求出痧只得用过重手法或不当刮痧器具(如硬币等),都可能造成刺激过重而引发晕痧现象。
晕痧和晕针类似,有时与心理作用有关。因怕痛而过度紧张,从而对刮痧有恐惧感,这也都是由于刮痧技术问题造成的。真正掌握刮痧技术要领的人,可以做到选穴精准、出痧自然,几乎不痛、至多微痛。
只要注意避免上述问题,虽有晕痧经历的人,还是可以再次尝试刮痧的。
气血不足的人刮痧也可能会有第二天头晕乏力的情况发生。
刮痧使用特定材质的刮痧板,在身体的特定穴位,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令身体出痧,而在活血透痧、驱邪排毒的同时,身体局部的毛孔打开,也会消耗身体的正气。如果本身就有气血不足的情况,那么在刮痧的过程中,消耗身体正气后,就会加重症状,短时间内出现头晕、乏力等情况。
另外,如果女性正处于月经期间,此时刮痧更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刮痧过度也会导致耗气过度。
刮痧第二天头晕乏力还可能是在刮痧后立即洗澡了。
通常建议在刮痧3小时内不建议碰凉水、洗澡,因为这时候身体毛孔打开,如果洗澡的话很可能造成湿寒入侵,出现头痛、头晕、四肢酸痛乏力、昏昏沉沉的症状。
另外,刮痧是通过刮破毛细血管而出痧的,体表的毛细血管破裂后,再受到热水的温热刺激,可能会导致大脑暂时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等不适的症状。
阴雨天刮痧也可能会导致刮痧第二天头晕乏力。
刮痧是为了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再加上刮痧是促使毛孔扩张的,通常会选择在天晴时进行,如果是在阴雨天刮痧,就容易增加湿气,导致肌肉乏力、疼痛等。
刮痧第二天头晕乏力并不一定就是刮痧引起的。
如果本身感冒了,或则会存在低血压、高血压、低血糖、颈椎病、贫血、脑血管疾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等,都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因此如果存在病史或者经过休息后症状没有改善,应当及时就医治疗,以免耽误治疗。
什么是面部刮痧
元明时期,已有较多的疗法记载,以瓷勺刮背,驱散邪气,至清代,有关刮痧症,不仅在《理论骈文》等着作中有记载,而且还出现《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等专着,对刮痧疗法的理论和操作做了全面系统的描述。面部刮痧对提升面部、颈部皮肤有显着功效,更是眼袋、黑眼圈,斑点痘痘等常见的皮肤问题良好的解决方案,在各大中医美容机构成为主要治疗美容手段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