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敢于发言了
孩子上课敢于发言了
雅君是个文静的小姑娘,一直与奶奶住在一起,在乡下上小学。爸爸妈妈出国回来以后,在某大城市搞科研工作,把雅君从乡下接到城里读书。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能说会道,雅君比不上。她与班里的孩子不熟,再加上她的普通话还有浓厚的地方口音,下课了没有人与她玩,她就静静地坐着。上课她从不敢举手发言,其实她的作业和考试成绩还是很不错的。老师有时有意提问她,她站起来,满脸通红,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老师把这些情况与雅君的父母沟通以后,建议父母多鼓励孩子大胆发言。于是,雅君父母办了一个“家庭模拟课堂”,按照如下程序锻炼孩子大胆发言。
第一阶段:爸爸当老师,雅君和妈妈是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雅君主动举手发言一次,可以奖励一张卡片,累计20张可以换得一盒薯片。
第二阶段:妈妈当老师,把雅君的同桌叫到家里来,与雅君一起模拟上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两个孩子举手发言获得的奖励与第一阶段相同。
第三阶段:把老师换成爸爸的同事,其他与第二阶段相同。
三个阶段训练完毕,老师反应雅君上课敢于发言了,有时还会主动举手发言。
渐隐法的特殊之处在于,孩子的目标行为不变(敢于发言),父母则不断改变目标行为发生的场合,使孩子的目标行为取得广泛的适应性。雅君父母逐步改变刺激环境的性质,先是完全由家庭成员组成课堂,然后引进雅君的同桌,与上课的自然环境接近了一步。如果这时雅君敢于发言就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在家里就俩孩子,雅君还与同桌展开了竞争,这对雅君的促进作用很明显。最后,爸爸的同事参与进来,对雅君来说,她是个陌生人。雅君的目标行为受到考验和挑战,如果这一关过了,雅君在公共场合大胆说话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请注意,渐隐与前面所讲的“反向链锁”、“正向链锁”表面上看都是逐步变化的程序,但是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强化行为的一步步变化,最后达到目标行为,其中的刺激环境一般是不变的;而渐隐则是在刺激环境的细小变化下对特定行为反应的强化,最终使刺激变化成为目标行为所需要的环境,因此,渐隐的目标行为保持不变。这种区分使父母明确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渐隐法,应该具有的主动性体现在环境的营造与控制上。
教育的尴尬
最近教育部向各省的教育部门下发了名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文件。其中第十六条规定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初看此规定有些让人发懵:我们曾发过“不许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文件吗?好像没有。如果没有,为什么要发此规定?难道“教育”里不包括批评的内容吗?是否“教育”这个词还需要教育部来给详细界定一下其所含内容?
转而再想,在现实中,老师对学生的批评确实遭遇了不小的阻力。老师批评学生往往会引起家长对老师的不满,且不说个别家长的过激行为,只就家长的满腹牢骚而言很容易助长学生听不得批评,一听批评就极度反感。在小学高年级就有学生在老师的严厉批评后竟愤然推门而去,“离室出走”,弄得老师左右为难:是丢下教室里的学生去劝说“出走”的学生回教室,还是继续上课、暂时不去管走出教室的学生?显然扔下哪头都不行,哪边出了问题老师都无法免责。由此,老师还敢批评学生吗?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不敢大胆管理,更使如今自我意识较强的独生子女纪律观念淡薄,在课堂上不仅是说话、做小动作,个别学生还与同学大打出手,这并不罕见。去年安徽一所中学的“杨不管事件”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老师不敢管,校长也无奈。
国外早就有“寒冷教育”、“挫折教育”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多年,而我们的学生现在连批评教育都不能正确对待,这样的学生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真令人担忧。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教育问题是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确实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出了问题?
话再说回来,教育部的这个规定可能会使老师们敢于批评学生了,老师敢批评、敢管理了,学生就能接受了吗?仅凭一个规定就能扭转当前的局面,解决现在的问题吗?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要靠全社会来关注,来重视,要形成一种合力,这已是共识。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政府应该在如何发挥出这种合力拿出办法和措施,而不只是这样一个规定。
我希望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认真思考一下,怎样教育才能使孩子成才。溺爱环境下的孩子肯定成不了龙、成不了凤。
让胆小的孩子勇敢起来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机智勇敢、聪明能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在公众场合不敢发言,在面对陌生人或不熟悉的环境时容易局促不安,不能与人坦率自然地交往。对于这类胆小的孩子,家长必须加以引导:
☆不少孩子内向胆小 日前,石家庄市的王女士给记者寄来了一封信,讲述自己孩子胆小的困扰:“我的孩子今年13岁,从小就有点胆小、内向,现在感觉更明显了,说话都不敢正面和人眼神接触,脸往往转到一边,还显得很紧张,表情不自然。上课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也很紧张,声音很小,下课也不愿活动,也没有很好的朋友,总是独来独往。孩子对自己一点也不自信,其实他的样子很俊俏,但他总觉得自己长得很丑,同时还老担心自己犯错误。我感觉孩子心理好像有个什么心结没有解开。他目前所在的学校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是非常好的一所中学,当时入学时他的成绩刚刚上线,作为家长,难免对他要求更为严格些,有时说话也不很注意。因为他办事磨蹭,所以经常挨训。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了,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
其实,不仅是王女士的儿子,在生活中,不少孩子身上都存在着胆小的毛病。记者经过采访发现,生活中,有的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一说话就面红耳赤;有的在人多的公共场合特别拘束,不敢与人对视,不敢说话,也不愿意说话,即使偶尔言谈,也前言不搭后语;还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去公共场合,哪怕是去亲朋好友家也难以适应……这些都是孩子胆小的表现。
☆孩子胆小有原因孩子胆小除了自身性格之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河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刘毅玮告诉记者,孩子胆小的外部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家长保护过度。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照样持续,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结果是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或者听话,常常用不恰当的语言或方法,使孩子因对自己不满意、自卑而胆小。王女士的儿子就属于这一种情况。另外,一些幼儿园孩子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虎啊、鬼啊吓唬孩子;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一些故事讲了可怕的内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等吓着了孩子……这些经历,都有可能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造成孩子胆小。
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有些孩子从小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缩,怕见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
☆让孩子勇敢向前冲,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胆小的人在追求目标时,总是缺乏主动性、勇气和信心,所以可能因此而错过原本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胆小是孩子成长和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踢开这块绊脚石,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呢?
刘教授说,对于胆小的孩子:
首先家长应该注重对其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不管,让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其次,家长可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家长要鼓励和带领孩子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开朗活泼的同龄人交往,并带领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借助家庭、学校、孩子的伙伴、亲朋好友的作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平台。
第三,面对胆小的孩子,家长切忌与同龄孩子对比或者辱骂孩子,应该不失时机地与孩子沟通。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帮助并引导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尽可能避免孩子因胆怯所造成的心理紧张,以缓解孩子的胆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刘教授说,让孩子胆大自信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只要家长下工夫,孩子胆小的问题不难解决的。
从心来矫治孩子口吃
口吃极少是因为发音器官的器质性原因,而大都是“心病”。 如果您的孩子患了口吃,如下的心理矫正技术会使您感到前景乐观。
正确示范法您用一种和蔼温柔的表情和态度,从容不迫地说出一句话,让孩子跟着学一遍。孩子开始如果讲不好,切忌急躁,应耐心引导。孩子稍有进步,马上赞扬鼓励:“对,就这样慢慢讲,你看,比昨天又进步了。”
唱歌朗读法口吃的孩子唱歌或朗读课文时并不口吃。这是因为这种语言活动中的节奏感使然。您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同唱歌、背课文、说儿歌,使其掌握语言的节奏。再进一步引导他以读课文的节奏来说话,一点点地过渡。
缓慢对话法平时孩子跟您谈话时,让他慢慢讲,特别是开头第一句,甚至头一个字,更要慢而再慢。您应极耐心地倾听,不要忙于插话,不要用插话代替孩子要说的话。孩子说完话时,过一两秒,您再做反应,用慢节奏回答孩子,并尽量用孩子刚才用过的词语。在您跟孩子这样有意识地对话时,最重要的是要尽量显示您对他的爱。
节拍训练法孩子说容易结巴的语句时,您可以打拍子,打一拍说一个字,一字一字慢说。也可以利用音乐节拍伴奏练习。这样的节拍训练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这些语句被突破,说起来不再困难了,也就用不着节拍了。
角色扮演法口吃的孩子说话时还有一种情况往往不口吃,那就是在他不大留意自己讲话的时候,或是自言自语的时候。因为这种情况下他不大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您可以让孩子借游戏之机,扮演某一角色,使他感到不是自己在说话,而是“角色”在说话。经常扮演角色说话,孩子也就忘掉了自己的“口吃”,而后,再逐渐地迁移到日常用语中来,口吃也就得到了矫正。
在施用上述矫正技术过程中,您再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多接触伙伴,增强自信,去掉自卑,积极进行心理诱导,相信您的孩子很快就能说会道了。
口吃“标签”不可轻易贴
孩子说话有一种情况无需矫正。那就是孩子风风火火、急急忙忙中跟大人说起话来,特别快的节奏,中间就有了几个“结巴”。这是孩子们的特点,说不上口吃。就是成人,几乎每个人都有“结巴”的时候。这可以叫暂时性结巴,在孩子2~5岁整个学说话的阶段都会出现暂时性结巴,这与那种一惯性结巴是两回事。对孩子暂时性结巴,可以不去管它。千万不要轻率地给孩子贴“口吃”的标签。因为这样真会把孩子的暂时性结巴,引到习惯性结巴上去,而成为真正的口吃。
孩子学说话,家长要“三不”
一是不嘲笑。“唉哟,好几岁了,话都说不好哟!”这类话绝不该出自家长之口,因为它会挫伤孩子学话的积极性。
二是不阻止。“别说了,吵人!”这种话将使孩子不愿意或不敢多讲话,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打击。
小孩口吃如何治疗 唱歌朗读纠正口吃
音乐和朗读在矫正孩子口吃有良好的作用。因为说话口吃就是孩子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发音、语流和节律偏离了正常。而音乐和朗读,有规律的节奏和乐感,有助于孩子恢复正常语音节律。并且能让孩子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说话动作上,这样就减少口吃发生。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同唱歌、背课文、说儿歌,使其掌握语言的节奏。再进一步引导他以读课文的节奏来说话,一点点地过渡。
孩子胆小请这样锻炼他
对孩子胆小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包括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胆小的主要表现,胆小是可以转变的,并树立转变孩子胆小的信心,认真设计具体措施,而不是简单的说教。特别是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始。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为了在客人面前说话,可以先教他准备几句话,准备送茶送水,演练一下。当客人到了以后,鼓励他照着去做。客人的表扬,对他的言行就是一种强化。几次之后,就能大胆应酬了。
为了在班级大胆发言,可先请几个与孩子关系较好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练习讲小故事,一人讲一个。事先帮助孩子准备一个简短故事,讲了一次,下次就会勇敢一些。然后跟老师联系,请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他,事先让孩子准备好,回答之后,教师会表扬他,而且提出希望,下一次孩子就会跃跃欲试。
也可以在孩子预习功课时,让他写出几个不懂的问题上课提问。班上有联欢活动时事先与老师联系,让孩子准备一个小节目,或者参加一个集体节目,得到锻炼机会。
为了让孩子培养自己办事的胆量,可以选择孩子能办的一件事,告诉他应该怎样办。他自己不敢去办,家长不妨陪他去,事情由孩子办。由小事到较大的事,由简单的事到较复杂的事,几次下来,孩子的勇气和能力都增强了。
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提供舒适环境
想要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应该给孩子营造适合上课学习的环境。比如课堂外面嘈杂的声音会吸引孩子的目光,教室里面经常变化的事物也容易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等等。
儿童性格内向怎么办
儿童性格内向是一种缺陷,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缺乏自尊、缺乏自信心。如果家长们任它这样发展下去而不及时加以引导,那么日后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儿童性格内向家长们该怎么办呢?
1、营造和睦的氛围
家长们要为内向的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感觉到被爱、被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心情轻松愉快,言语无拘无束,有什么想法都敢于、乐于同爸妈交流,也就容易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多与同龄人交往
爸爸妈妈们可以带孩子多点到同龄小朋友家做客,或者邀请他们过来陪孩子玩,当孩子尝到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3、保护孩子自尊心
爸爸妈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关心他们的行为,鼓励孩子多点发言,切勿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剥夺孩子发言的权利。父母还要有意地培养孩子应对困境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把一时的沮丧丢在脑后。
4、主动与孩子交流
性格内向的孩子一般都是少发言,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要,正确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鼓励孩子通过语言来与小伙伴进行沟通交流。
5、让孩子锻炼独立
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愿与外界多交流接触,这时候需要家长多点创造条件让他们去独立完成某种事情,比如买东西、向邻居借东西。这样慢慢锻炼,孩子就会大胆地去接触他所感兴趣的事情,内向的性格也得到慢慢的改变。
最后,提醒一下爸爸妈妈们,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要耐心去指导,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结巴会传染的吗
口吃患者在我们身边是很常见的,而且一般患者都是从小的时候患上的。研究证明,口吃症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恐惧症。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交已经成了一门不可避免的课程了。正因为这样,家长们为了给予孩子们打好基础,给孩子们参加许多社交活动,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给一些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了一定的伤害,最终是他们患上了口吃症。口吃症对身体没什么大的伤害,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有很大的危害。
一、影响性格:说话结结巴巴、摇头吐舌,往往易引人取笑,久而久之,口吃患者就会因怕说话而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性格也会趋于保守、内向、孤僻等等。
二、影响学习:在学校里,口吃的孩子往往有疑难问、有话难答、不敢提问、难与其他同学合群,无法保持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时常担心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致使注意力不能全部集中到学习上,因此,势必影响学业成绩。
三、影响前途:口吃患者往往讲话词不达意,含糊不清,在升学、高考、提干、征兵面试中过不了关,即使勉强过了关,以后仍然有比正常人多许多的难关逾越不了,使原有的美好前途大打折扣。戏剧、影视、外语、音乐、外贸、军校、师范等院校都不招收口吃患者。
四、影响生活:口吃患者因讲话吞吞吐吐,言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有些连打招呼都困难,买东西不敢讨价还价,电话不敢接,见人不敢叫,恋爱不会“谈”……
五、影响声誉:世俗的眼光往往瞧不起口吃患者,不仅口吃患者本人受人轻视欺侮,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往往连其家人也会不受人敬重。
六、影响后代:患者讲话结巴,不仅自己痛苦,而且连下一代也可能会因此而被人耻笑和挖苦,还可能会把口吃遗传给下一代,酿成代代遗恨。
七、影响社会:口吃病不仅会影响自己,而且还会有意或无意地危及社会。据统计,口吃病人由于经受不了痛苦,很多人曾有过自杀念头,很多人曾有暴力倾向,若不及时治疗,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心理变态、性格变态等,甚至会酿成暴力、凶杀和自杀的悲剧,不仅给患者自身,而且给社会带来危害。
以上就是口吃症的危害,通过以上介绍,想必大家也都意识到口吃的危害性,也引起了大家的警惕。远离口吃症,作为家长就要从小就关心孩子们的幼小的心灵,在给予孩子打基础的同时也要带有一定的关爱,让他们知道你们的存在,你们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爱缺失
在工作忙、没时间,或认为带孩子是女人的事等理由中,许多孩子处在缺乏父爱的边缘。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母亲无法代替的。
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父亲把孩子高高抛起然后接住等大动作的肢体游戏,不仅愉悦孩子,还能培养、锻炼他的胆量和探索精神。
4岁男孩小强的爸爸因工作原因,长期出差,在外回到家还要应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平时,小强一看见陌生人就躲到妈妈背后,怎么逗他、和他打招呼,他就是不说话,也不露脸。受小朋友欺负了,他只会哭,一点不敢反抗;在幼儿园玩游戏、表演节目,他总是躲在最后,不仅不敢表现,一碰到稍有挑战的事还退缩。面对爸爸出差或回来,小强都显得无所谓。
5岁女孩彤彤的爸爸也经常出差,而她对爸爸更排斥,甚至拒绝他抱她。彤彤妈说,女儿非常害怕挫折,假如哪一件事没有把握做就拒绝。上幼儿园,她就拒绝上画画课,因为这不是她的优势。
这两个孩子都是因为父亲在成长教育中的缺失,影响了心理健康和性格健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与母亲相比,父亲具有独立、自信、坚强、果敢、富有合作精神等个性特征,使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习、模拟。此外,父亲粗放式的教育模式,能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使他们把握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父亲对孩子鼓励多、指导多,而很少直接教导,这让孩子有更多机会独立面对和处理交往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