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

戊肝,即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但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预后良好。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呢?我们邀请专家来分析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问题。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呢?专家介绍:戊型肝炎的流行特点有如下所述几个方面。

1、分流行性与散发性两种,以流行性为主,多由水源被污染所致。

2、流行性戊型肝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雨季。

3、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型暴发或流行。

4、主要为青壮年发病,儿童和老年发病相对较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5、流行性戊肝孕妇的病死率高,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下降有关。

6、发病与卫生水平明显相关。

7、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未发现本病流行,因此本病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8、临床表现类似甲肝,不发展成慢性,病情多说较重,病死率2.5%。

先天性梅毒性肝硬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梅毒螺旋菌感染率有回升趋势,而由于特效药物的应用,先天性梅毒并不多见,但由于其病死率高,故应引起重视。先天性梅毒患者中,80%累及肝脏,可能系梅毒螺旋体透过胎盘,进入脐静脉最后到达肝脏。先天性梅毒和成红细胞瘤病都可导致黄疸,两者易混淆,但先天性梅毒患儿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先天性梅毒性肝硬化病因病理:

本型肝炎病理变化似甲型肝炎,有肝细胞气球样变,点状或灶性坏死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有明显胆汁淤积。通过电镜观察,表明本病肝细胞损害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先天性梅毒性肝硬化临床表现:

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根据国内3次戊型肝炎流行调查,其潜伏期为15~75日,平均36日。成人感染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为亚临床型。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一般为亚临床型。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10%~39%),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

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先天性梅毒性肝硬化化验检查:

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1、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抗-hevigm,为确诊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标。是用重组或人工合成多肽作抗原。国内应用本法检测111例急性戊型肝炎,抗hev阳性率为86.5%,检测32例恢复期患者,抗-hev阳性率6.3%,提示抗-hev持续时间较短,病后5~6月63%转阴。

2、蛋白吸印试验(westernblot,wb)此法较elisa法灵敏和特异,但操作方法较复杂,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3、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schainreaction,pcr)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和粪便中hev-rna,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在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实验室污染而出现假阳性。

4、免疫电镜技术(iem)和免疫荧光法(if)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粪便、胆汁和肝组织中hev颗粒和hev抗原(heag)。但此两种方法均需特殊设备和技术,且hev在肝组织、胆汁和粪便中存在时间较短,阳性率较低,不宜作为常规检查。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知多少

(1)甲型肝炎: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而水和食物特别是水生贝类的污染可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

(2)乙型肝炎:体液传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或血液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预防接种、药物注射和针刺、性接触等方式传播。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途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引起的HBV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HBV感染的l/3。

(3)丙型肝炎:输血是HC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丙型肝炎占输血后肝炎的90%.而非经输血获得的HCV感染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及注射等方式传播,HCV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4)戊型肝炎:粪-口传播也是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饮用水污染可引起戊型肝炎暴发流行。

戊型肝炎有什么流行特点

戊型肝炎原称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分离出戊肝病毒( HEV)后才确定诊断。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与甲型肝炎颇为相似,从临床上不易区分这两种病。

戊型肝炎病流行地区厂泛,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非洲和南美洲的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戊型肝炎是当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肝炎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我国制定的《传染病防治法》已将戊型肝炎列为只要肝炎之一。

近年来发病的绝对数和发病率均呈连续、快速增长态势。

戊型肝炎诊断

应根据临床特点、肝功能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排除hav、hbv、hcv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损害。

诊断戊型肝炎的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特异性抗体检测:抗hev,即戊型肝炎抗体,包括抗hev-igm和igg。在急性期血清中可测出高滴度的抗hev-igm,恢复期抗hev-igm滴度下降或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血清中产生抗hev-igg。国内大多数医院目前均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其测定抗hev-igm最有临床意义。

②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戊型肝炎病毒抗原。此方法须进行肝穿活检。

③免疫电子显微镜:用患者恢复期血清作抗体,检测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及胆汁中病毒抗原,或用已知病毒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④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胆汁、血清和粪便中戊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ev-rna)。

肝炎病毒是什么

人类肝炎病毒主要有 5 种,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除此之外,大概还有 10%-20%的病毒性肝炎抓不到病原体,统称为非甲~戊型肝炎。这些病毒虽然都能够引起类似的临床表现,但「各归各家,各有各妈」,它们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传播途径以及致病特点都不尽相同。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病毒感染(40%):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传播途径(20%):

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1980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

传染源(20%):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吗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包括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戊型肝炎。作为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毒性肝炎传染是肯定的,但他们确有各自不同的传播方式。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污染手、水、食物和食具等经口感染,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大部分为隐性感染。甲型肝炎的预防,重点在于搞好水和粪便的管理、饮食和个人卫生。对于流行季节和高危人群,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乙型肝炎传播较为复杂,可通过血液、精液、月经和阴道分泌物等传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围产期的母婴传播、经输血和医源性传播以及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对乙型肝炎的预防,目前采取以接种乙肝疫苗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成效显著。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意外受感染者,可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接种。

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其次是注射毒品者及不洁的注射,性传播、围产期传播、医源性传播发生的频率较低。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献血员及血制品管理,减少输血及使用血制品,防止注射毒瘾及医源性传播。丙肝疫苗正在研制中。

丁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也是输血和应用血制品,日常生活接触也有可能,围产期传播少见。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需嗜肝DNA病毒协助才具有传染性,故从未感染乙肝者不会单独感染丁型肝炎。预防的重点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接种乙肝疫苗是主要的措施,其次是防止HBsAg阳性者再感染丁型肝炎:尽量少输血、少用血制品。丁肝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戊型肝炎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流行为水型流行,多发生于雨季及洪水季节后,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仅次于水型传播的第二危险因素。本病老人及孕妇病死率较高。预防基本同甲型肝炎,重点是水源和粪便的管理、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目前戊型肝炎疫苗尚未在临床上使用。

什么是妊娠病毒性肝炎

并不是所有病毒引起的肝炎都叫病毒性肝炎,比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假白喉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都能引起肝炎,但不称为病毒性肝炎。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指的是肝炎病毒——我们熟知的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这5种类型的肝炎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包括甲型和戊型,主要经粪-口传播,常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但不会变成慢性。同时,感染甲肝病毒后可获得持久的特异性免疫力,防止再次感染甲肝。其中甲型以儿童发病为主,戊型则主要侵犯青壮年;孕妇患上甲型肝炎的病死率不高,但戊型孕妇的病死率很高。另一类是经血液传播的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注射、皮肤破损、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能被传染,多为散发,较易演变为慢性。这5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炎在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是对于孕妇的远期影响以及胎婴儿的危害却有很大差异。除上述5种肝炎外,还有10% ~20%患者的病原不明,称为非甲-非戊型肝炎。比如一种称为庚型肝炎病毒的病毒,流行较为严重,主要经血传播,可能与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具有共...

猪可传播戊型肝炎

不久前,山东省青岛市发现戊型肝炎发病率较往年同期上升,一些区、市还出现了暴发点。经检查发现,大多数病人进食了不洁食物,其中包括一些被猪肝、猪大肠等动物内脏污染的食物。

猪与戊型肝炎有什么关系

戊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甲型肝炎一样,主要是病从口入。戊型肝炎也可通过水源或食物引起大流行。

在这次青岛市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中,青岛市疾控中心发现,病人大多是因为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了不洁食物而发病。其中许多病人是接触或食用了猪肝、猪大肠等动物内脏。这说明一些戊型肝炎病人是被猪传染上的。那么,猪与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知道,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人。除此之外,甲肝病毒也可在毛蚶等贝类生物体内存活3个月以上,人们可通过食用这些贝类生物感染甲肝。那么,戊型肝炎在流行的间歇期病毒存在于何处呢?此前,在印度和我国新疆戊型肝炎的暴发流行中,似乎找不到与甲型肝炎一样食用贝类生物的证据。于是,科学家们想到了家畜。为了寻找戊型肝炎的源头,我国研究人员对家畜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采集了上百头猪、牛和上百只羊、鸡的血清,检测了戊型肝炎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结果发现,猪血清中抗体和病毒核酸的阳性率最高,而且猪体内的戊型肝炎病毒核苷酸序列与人戊型肝炎病毒非常相似。

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戊型肝炎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可能是戊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因此,青岛市这次戊型肝炎流行很可能源于猪。

戊型肝炎喜欢“欺侮”老年人和孕妇

戊型肝炎在成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其中有不少老年患者。我国戊型肝炎患者的年龄多在35~82岁,平均年龄为47岁,戊型肝炎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62岁。这说明老年人感染了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在印度,患急性肝炎的孕妇中约有80%为戊型肝炎感染。妊娠合并戊型肝炎危害相当严重。有报告显示,妊娠早、中、晚期戊型肝炎病死率分别达到1.5%、8.5%和21%。妊娠戊型肝炎重症病例高达25%~30%。产妇往往在分娩或流产后病情立即恶化,或分娩前一天急剧恶化,迅速发生肝性脑病,产后出血也较多,死胎率亦高。

戊型肝炎为何难预防

日前,历经14年探索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首个获批上市的戊型肝炎疫苗。据悉,该疫苗适宜于16岁以上人群预防戊肝,尤其推荐中老年人、孕妇、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畜牧业从业人员等易感人群使用。

戊型肝炎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发现的一种新传染病,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疫苗领域原始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也使戊型肝炎的预防有了更有效的手段。

青年人戊肝发病率最高

戊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甲型肝炎一样,主要是“病从口入”。戊型肝炎病人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3周内,大便中都可检测到HEV。吃了被HEV污染的食物或用了被污染的餐具就有可能患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的症状也与甲型肝炎相似,但症状更重,黄疸较深,淤胆型肝炎多见,病程较长,病死率为1%~4%,高于甲肝。戊型肝炎感染的人群年龄较大,多在35~82岁,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青年人中发病率最高,达3%~30%。戊型肝炎对孕妇、胎儿、老年人和慢性肝病患者的危害更大。戊型肝炎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说明老年人感染了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妊娠女性感染了戊型肝炎,常导致重症肝炎,病死率高达10%~25%;原有慢性肝炎的患者如果感染了戊型肝炎,极易发生肝衰竭,病死率高达75%。

病死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

戊型肝炎暴发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近半个世纪来,全球万例以上规模的戊型肝炎暴发达10余次。1978年11月初,印度克什米尔山谷巴拉穆拉地区的一条小河被HEV污染,当地饮用这条小河水的居民中275人发生戊型肝炎。新疆南部地区暴雨引起水源污染,导致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暴发,持续流行20个月,波及3个地州23个城镇,发病人数达12万多,死亡近千人。2007年10月,非洲乌干达北部亦发生戊型肝炎大流行,至今仍未完全控制,疫情最严重的两个镇发病率高达30.9%和19.2%。

我国是肝炎流行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甲型、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甲肝和乙肝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戊型肝炎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991~1995年,我国对部分省市的调查显示,人群中HEV的感染率为9.6%;而最近的调查表明,我国人群中HEV的感染率已经上升至20%~40%。据卫生部疫情公告,2002年,我国仅报告戊型肝炎6830例,而2010年发病人数达23682例,较上一年增加16.22%,死亡率增加44.44%,其病死率在各类病毒性肝炎中居首位。

传染源复杂且人畜共患病

戊型肝炎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传染源错综复杂。戊型肝炎病人不仅可从大便中排出病毒,造成疾病传播,还可以因水源污染造成疾病流行,更重要的是许多动物,如黑猩猩、恒河猴、猕猴等灵长类动物,猪、牛、羊、鹿、猫、狗、鸡、鸭等家畜家禽和大白鼠等均可感染并传播戊型肝炎。其中,猪的HEV感染率最高,达70%以上,是戊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2007年山东戊型肝炎流行,是因为许多病人接触或食用了猪肝、猪大肠等动物内脏。

HEV不仅可通过消化道传播,还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但由于缺乏戊型肝炎敏感的检测方法,感染者时常不能通过检测被发现。感染了HEV的孕妇还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其新生儿100%发生急性戊型肝炎。人畜共患和多种传播途径,尤其是没有戊型肝炎疫苗,成为戊型肝炎预防的难点。

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

以往,戊型肝炎的预防主要靠搞好饮食卫生等综合性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保护水源,改善供水条件,保证安全用水;加强环境卫生监督和食品卫生监督,改善居住条件,合理处理人畜禽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周围环境;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加工猪肉、海产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不要食用半生不熟的毛蚶和海蟹等贝壳类水产品。

接种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最主要的措施。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一直在研究戊型肝炎疫苗。厦门大学的研究者经过多年努力,招募志愿者超过11万名,进行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疫苗三期临床研究,其预防效果和安全性得到认可,并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如果戊型肝炎疫苗能像甲肝、乙肝疫苗一样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戊型肝炎流行一定会得到较好的控制,摘除“肝炎大国”帽子的日子将不会太遥远。

得了甲肝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别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极相似,更需要特异性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2.中毒性肝炎

各种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现肝肿大、黄疽、肝功能异常等。但均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证据,且随原发病痊愈而恢复,血清抗-HAV、IgM阴性等特点可鉴别。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方法是什么

1、甲型肝炎

HAV主要通过污染手、水、食物和食具等经口感染,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大部分为隐性感染。甲型肝炎的预防,重点在于搞好水和粪便的管理、饮食和个人卫生。对于流行季节和高危人群,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亚急性临床感染者,甲型肝炎病毒(HA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进口传染。甲型肝炎潜伏期为2-6周,平均一个月。

2、乙型肝炎

HBV传播较为复杂,可通过血液、精液、月经和阴道分泌物等传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围产期的母婴传播、经输血和医源性传播以及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对乙型肝炎的预防,目前采取以接种乙肝疫苗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成效显着。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意外受感染者,可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接种。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及病毒携带者,急性病人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日,其血液内多具有传染性,由于传染期短,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慢性肝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大。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病毒污染的注射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血透仪等血源传播,也可通过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潜伏期为6周-6个月。

3、丙型肝炎

HCV主要是通过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其次不洁的注射,性传播、围产期传播、医源性传播发生的频率较低。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献血员及血制品管理,减少输血及使用血制品,防止注射毒瘾及医源性传播。丙肝疫苗正在研制中。丙型肝炎传染源是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或抗HCE阳性无症状携带者,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目前共用注射器而多见,丙型肝炎的潜伏期(输血后)30-83天,平均52.1天。

4、丁型肝炎

主要传播途径也是输血和应用血制品,日常生活接触也有可能,围产期传播少见。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嗜肝DNA病毒(如HBV)协助才具有传染性,故从未感染乙肝者不会单独感染HDV。预防的重点是预防HBV感染,接种乙肝疫苗是主要的措施,其次是防止HBsAg阳性者再感染HDV:尽量少输血、少用血制品。丁肝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丁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丁型肝炎病人和丁型肝炎(HDV)、HBV携带者,实验动物模型如黑猩猩、土拨鼠等也可作为传染源。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是输血和血制品,日常生活接触也有可能被传染。急性丁型肝炎由HDV与HBV同时感染所致,潜伏期为6-12周。

5、戊型肝炎

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流行为水型流行,多发生于雨季及洪水季节后,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仅次于水型传播的第二危险因素。本病老年及孕妇病死率较高。预防基本同甲型肝炎,重点是水源和粪便的管理、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目前戊型肝炎疫苗尚未在临床上使用。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戊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戊型肝炎病毒经口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5--75天,平均约6周。

6、庚型肝炎

庚型肝炎由庚型肝炎(HGV)及GBV-C病毒引起,HGV及GBV-C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离株。庚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HGV/GBV-C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与HBV、HCV相似,常合并感染HBV和HCV,主要经血和肠道途径传播,也可经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肝损伤的病因

1、病毒感染

有一部分的患者是由于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流行面比较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

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为粪-口途径传播,即通常所说的“病从口入”。

2、药物或化学毒物

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

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差异。

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相关推荐

生活中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患上肝炎

1、病毒感染是诱发肝炎的原因之一: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近年又发现已型肝炎和庚型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自限性,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关系。 2、药物或化学毒物也会诱发肝炎疾病: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如双醋酚汀、甲基多巴、四环素以及砷汞、四氯化碳等。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也可以认为是类型,分五种,分别是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相对来说,病情比较轻,病程比较短,因为一部分甲肝和戊肝患者甚至可以不用治疗自身痊愈,但是乙肝、丙肝,感染以后病情容易慢性化,一般需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病毒性肝炎严格来说是一类疾病,而不是一种疾病,它包括五种类型,分别是甲型、乙型、丙型、戊型、丁型,而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一般通过粪口传播,也就是使用了甲肝或戊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或者食物而发病,而乙肝、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或者性接触传播。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什么表现

妊娠合并肝炎的孕妈妈症状表现为:发热、厌油、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胀、肝区疼痛、皮疹、关节痛、高热、寒战、黄疸、凝血机制障碍,肝功能衰竭。妊娠合并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 甲型肝炎临床表现均为急性,多发于秋冬季,潜伏期为2~6周。前期症状可发热、厌油、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胀和肝区疼痛等,一般于3周内好转。此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肝脏肿大,持续2~6周或更长。多数病例症状轻且无黄疸。 乙型肝炎分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肝炎和HBsAg病毒

肝炎的传染途径

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 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 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 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 ⑷性接触传播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

如何预防肝炎传染

五种肝炎中,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是夏季预防重点,同时,要防止过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炎。 甲肝戊肝由消化道传播 病毒性肝炎是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流行面广的传染性疾病。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水、食物进行传播。乙、丙、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的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夏季,市民外出就餐的频率增加,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感染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除了坚持饭前便后洗手外,还要注意用流动的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渠道是什么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血制品以及使用污 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人羊 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 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④性接触传播。此外,尚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的可能性。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以输血及血制品 传播为主,但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炎多见。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 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肝炎的早期症状

1、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简称HAV)引起。 2、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引起。 3、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HCV)引起。 4、丁型病毒性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简称HDV)引起。 5、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简称HEV)引起。 6、庚型病毒性肝炎,由庚型肝炎病毒(简称HGV)引起。 其中乙型肝炎在我国是发病率最高的。此外还两种或两种以上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素养、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等。 上述分类方法是依据其病原

肝炎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的?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 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 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 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

一般丙肝分几种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HC),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急性丙型肝炎虽然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对所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因为急性期的疗效好。其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当属抗病毒治疗。 疾病分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