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鼓胀中医辨证

鼓胀中医辨证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怯寒肢肿,脘腹痞胀,头身困重,尿少便溏,苔白腻,脉濡缓或弦迟。

腹大坚满,脘腹绷急,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发黄,小便短赤涩,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

腹大胀满,入暮尤甚,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懒言,脘闷纳呆,怯寒肢冷,浮肿尿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失眠,齿鼻时有衄血,小便短赤,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腹大胀满,按之即起,胁下痞胀或疼痛,食欲不振,食后胀甚,嗳气不适,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

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刺痛,面色黯黑,或面颈胸臂有红丝赤缕,口燥便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中医辨证脾虚

脾是中医脏象学中的五脏之一,它与现代解剖学所指的“脾脏”不是同一概念。中医诊断“脾虚”,是以脾的生理功能减退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为依据。因此,在了解“脾虚”之前,先要了解脾有哪些生理功能。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预后良好。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脉搏充盈。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尤其在劳累后,腹胀明显加重。消化功能减退,必然使营养吸收减少,其结果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全身无力,舌色淡白,脉搏无力。其次,脾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减退,可见大便稀薄不成形,劳累后下肢浮肿,入睡后口角流涎,舌胖大,舌边有齿痕等。

脾的第二个功能是“升清”。何谓“升清”?“升”就是向上输送之意;“清”是指体内的营养物质。脾的升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头部,保持头部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升清功能正常的人,表现为精神振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不易疲劳。升清功能减退,头部供养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倦,脑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目眩,或饭后困倦欲睡,或一时性两耳如塞,或入睡后两目闭合不全等。二是清气有“托举”脏腑组织的功能。人体的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够维系在体内相对固定的位置,与脾的升清功能有关。当这一功能减退,会出现“清气下陷”的症状,如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清气下陷”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饭后就想大便,喝冷饮或稍食油腻即泄泻,疲劳时尿液浑浊等。说明“清气下陷”使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大小便流失。

脾的第三个功能是“统血”。“统血”是指脾能使血液稳定地在血管内流动而不溢于脉外,这是脾的“控制、固摄”功能。当脾的统血功能减退,就容易发生出血,如皮下出血而见青紫瘀斑点,或消化道出血而见呕血(咖啡色呕吐物)、便血(柏油样大便),或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

综上所述,当脾的三大功能减退,出现上述各类症状,均可诊断为“脾虚”。但每个人的表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造成脾虚的原因很多,一般多由饮食失调,久病重病,身心过度疲劳,或好逸恶劳,缺少运动等原因所致。经调查统计,脾虚多见于小儿和中老年人。

现代研究证实,脾虚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对外防御能力减退而经常感冒、腹泻,对内防突变能力减退而易患癌症。与脾虚有关的疾病有消化不良、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慢性结肠炎、小儿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轻度脾虚可通过饮食调养纠正,宜常吃红枣、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糯米粥、小米粥、牛肉汁、蜂王浆、麦芽糖等健脾食品。

治疗脾虚的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等。

此外,平时饮食宜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或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运动,一般以次日没有疲劳感为宜。

尿频的中医辨证

一、膀胱湿热: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小便短黄浑浊,口干而粘,小腹胀满,大便秘结,或见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肾阴亏虚:尿频而短黄,伴眩晕耳鸣,咽乾口燥,颧红唇赤,虚烦不寐,腰膝酸软,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硬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三、肾气不固:尿频而清长,或兼尿遗失禁,伴面色晄白,头晕耳鸣,气短喘逆,腰膝无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

四、肺脾气虚:尿频清长,或伴遗尿失禁,兼见唇淡口和,咳吐涎沬,头眩气短,形寒神疲,纳减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哮喘的中医辨证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认为病根在“痰”字上,是由于痰饮潜伏于肺腧,一遇外邪引动,则立发哮喘。但“痰”有“寒痰”与“热痰”之分,因于寒痰者称之为寒哮,因于热痰者称之为热哮。

所谓“寒哮”,多因外寒犯肺,聚液生痰,加上饮食生冷,寒饮内停,于是寒痰内伏于肺,遇寒而发。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咳痰清稀,色白呈粘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舌苔白滑等。从临床实践看,哮喘属于寒哮者为多。

所谓“热哮”,缘于过食肥甘,或酸咸太过,以致积痰蕴热。也可由寒痰内郁化热,转化为痰热胶固,内郁于肺,随感即发。表现为哮喘气粗,咳呛阵作,痰浊稠黄胶粘,排吐不利,烦闷不安,面赤自汗,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等。

由于哮喘属于顽固的慢性病,往往又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所以,养生与预防就显得更为重要。具体养生方案:

选用杂粮养生法,特别推荐经常食用豆浆萝卜汁、南瓜蜜糖、栗子粥和落花生粥。上诉杂粮方案在以前的篇幅或以后的篇幅中均有配料介绍。只要坚持经常食用,常可收到满意的养生效果。

中医辨证梅毒

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驱梅。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甘草泻火解毒祛湿;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清热利湿驱梅;柴胡疏达肝气,肝气畅达则无湿热留滞之患。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驱梅之功。

肺脾湿热证

治法:清泄肺脾,解毒驱梅。

方药:杨梅一剂散加减方中麻黄、白芷、蝉蜕、防风宣散在表之湿热以驱梅;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土茯苓清泄在里之湿热以解毒;皂角刺、炮山甲活血软坚以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肺脾,解毒驱梅之功。

痰湿流聚证

治法:化痰散结,祛湿驱梅。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方中贝母、半夏、陈皮、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散结;连翘、甘草、土茯苓、独活解毒祛湿驱梅;青皮、当归、川芎行气活血散结。

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驱梅。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泻三焦实火;蒲公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野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驱梅。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解毒驱梅之功。

口气的中医辨证

1、肺胃郁热:外邪凝滞,肺胃郁热上攻,而致口臭,鼻干燥,咽红肿疼痛,涕黄,苔少,舌红,脉细数。

治则:清热泻火

方药:芦荟汤加减:芦荟10克,甘草5克,麦冬10克,桑枝10克,赤芍10克,桔梗6克,薄荷5克,荆芥10克,黑山桅10克,辛夷10克。

2、胃火灼盛:症见口臭、口干,牙龈红肿,消谷善饥,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则:消热泻火

方药:清胃散加减:黄莲6克,生地20克,丹皮、霍香10克、苏梗10克,犀角20克(先煎)。

3、肠腑实热:症见便秘口臭,小便短赤,心烦,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则:滋阴清热通便

方药:小承气汤加味:生大黄15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霍香10克,生地20克,槟榔10克。

肺炎的中医辨证

1、邪热内结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胸痛,无汗,恶心呕吐,腹痛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通俯,清泻热结

组方:瓜蒌30克,生石膏45克,大黄5克,知母15克,苍术10克,杏仁10克,赤芍15克,前胡10克,柴胡10克,芦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2、痰热雍肺,木火侮金

症状:壮热不退,恶寒,午后更甚,咳嗽急促,痰稠量少,胸胁窜痛,咳嗽尤甚,口干苦,不饮食,小便黄涩,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白较厚,舌根腻,脉细数。

治法:清肺豁痰,平肝降火

组方:龙胆草,泽泻,法半夏,生地白花蛇,草栀子,木通,舌草,黄苓,栝萎仁(无药量记载)。

用法:水煎服。

3、肺胃郁热

症状:身热有汗不解,咳嗽痰内见红,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滑数。

治法:清宣肺胃而化痰热

组方:金银花9克,清水豆卷12克,嫩前胡4.5克,水炙桑叶9克,连翘壳9克,光杏仁9克,象贝粉4.5克,黑山栀9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4、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痰盛,发烧,气喘鼻煽,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组方:杏仁9克,麻黄3克,生石膏12克,银花6克,连翘9克,鲜芦根30克,桔梗6克,芥穗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中医辨证肺气虚

肺气虚证是指肺气虚弱、肺、功能活动减弱所表现证候。 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久病引起肺虚或气生成不足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咳喘无力 气短 动则尤甚, 痰多清稀;声低懒言、面色淡白、神倦疲乏;或有恶风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虚。

病机分析:本证以咳喘无力气短和全身功能减退为诊断要点;肺气亏损故咳喘无力,气短动则气促肺气不足,输布水液功能减弱水液停聚肺系,聚而成痰随肺气上逆所以痰多清稀; 肺气虚则声低懒言;面色淡白神倦疲乏;舌淡苔白脉虚为气虚之征,肺气虚不能卫外腠理不固故自汗恶风。防御功能减退因此易感冒。

相似证候辨别:虚证;应与心气虚鉴别;心气虚常伴气短少气及汗出之症,多有心悸怔忡、脉搏异常,咳嗽易感冒则应与风寒束肺。外感鉴别后者病程短为新病一般虚象不严重,当然兼证例外。

相关推荐

肾虚怎么补

肾虚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采取不同措施,具体用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肾虚的话我们一般还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等等,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方说肾阳虚可以用一些药物来改善肾的功能不足,增强肌体的一些机能这些方法可以用。如果肾阴虚,补肾改善患者阴虚症状的一些方剂。如果肾气虚可以用一些补气,一些药物来改善患者的症状,所以说具体得用的药物,要根据专业的医生,给患者的肾虚的类型进行望闻问切以及中医辨证,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去胡乱的买一些补肾的药来用。

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首选外科手术,载肢或根治术是最常用方法,但疗效仍不理想,仍有约50%的病人死亡,部分切除疗效也不理想,目前国内外均倾向保留肢体局部大部分切除再进行化放疗。 2、化疗:可行术前和术后化疗但有效率均不高,且付作用大。 3、局部放疗,对一些肉瘤患者也可选择性进行放疗,但有效率低,一但肺部转移疗效更差。 4、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对肉瘤的治疗相当有效,不少曾被判处死刑的病人经中医辨证施治后有的可延长命,有的甚至痊愈。肉瘤病人选择中医药治疗,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尖锐湿疣的饮食

尖锐湿疣的饮食疗法一菝葜饮:组成:菝葜根500g 甘草25g;用法:水煎2次,滤液合并,再以文火浓缩至100mL,每服50mL,每日2次。适应证:尖锐湿疣中医辨证属毒热者。尖锐湿疣的饮食疗法二蛇舌草饮:组成:白花蛇舌草30~60g用法:水煎取汁,去渣,调入蜂蜜适量,频饮。适应证:尖锐湿疣中医辨证属毒热者。

疥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疥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老百姓俗称它为“疳疮”、“闹疮”。它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本病传播迅速。现在也有很多人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1、内服方 (1)当归、生地、酒炒白芍、黄芪、生甘草各2克,水二盅,煎八分,饭后2时服,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2)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酒蒸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每日二剂,水煎服。 2、外用方 (1)大枫子10克(去皮)、巴豆3克(去皮)、核桃仁七个、水银

血压高刮痧刮哪个部位 血压高刮痧取穴原理

头为诸阳之会,胆经布于头两侧,肝经上达巅顶,配合膀胱经清泄肝胆火热, 滋补精血以固其本;风池,百会,曲池,人迎潜镇肝阳,引血下行,阴阳协调;配内关交通心肾,宁心除烦;配足三里以助生化之源。 血压高刮痧的补泻手法 泻法:凡操作力量加重,速度较快,刮治时间较长,作用较深,局部皮肤充血紫点较重,对于皮肤,肌肉等组织有抑制作用的手法为“泻法”,此法适宜于治疗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痰浊中阻的高血压患者。 补法:凡操作力量较轻,速度较慢,刮痧时间较短,作用较浅,局部皮肤充血紫点较轻,对皮肤,肌肉有兴奋作用的手

中医辨证施治眼袋

对获得性眼袋,中医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以便从根本上消除眼袋产生的土壤。 方药:参苓白术散(选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莲子肉10克,薏苡仁10克,缩砂仁10克,桔梗10克,白扁豆15克,白茯苓20克,党参20克,甘草20克,白术20克,山药20克。功用:益气健脾,渗湿之泻。 方解:方中的党参、白茯苓、白术、甘草是为君药:可补脾胃之气。再配合白扁豆、薏苡仁和山药的健脾渗湿功用,可使体内多余的水气尽快排出。而缩砂仁的辛温芳香,能促进精微的运化,彻底断绝水肿生成的可能。 上述方药一帖煎成两剂,每天早晚各服

中医辨证根治痘痘

中医学认为:发生痤疮,多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复感外邪,使毛囊闭塞,内热不得透达,致使血热蕴蒸于面部,或肺经蕴热,外感风邪,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于面部而形成。所以,治疗多以清肺热、祛风热、凉血活血之中药内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发生痤疮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雄激素分泌亢进,皮脂腺活性异常,导致皮脂分泌增加,毛囊口角化过度,使其皮脂外流不畅,异常菌群滋生而致病。 中医治疗本病以辨证施治为主,主要分为以下五型: 1.肺经蕴热型(相当于丘疹型痤疮) 主要表现: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1.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

月经量少中医辨证

1、辨证立足 肾虚血亏 对于月经后期,月经量少,传统理论认为辨证当分虚实,虚有肾虚,血虚,阴虚,阳虚。实有寒凝,气阻,痰凝。长期的临床经验余认为月经后期,月经量少虽有虚实之分,但以虚为主,肾虚血亏,冲任不调是其主要病机。 2、治疗调肾益精治其本 养血益气培其源。针对上述病机辨证,余依据“调肾乃调经之本”,“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是血脉运行的动力”拟订调肾益精,温润添经,养血益气为主的治疗方法,以调经基本方加减组方。 3、融会贯通,排卵还当祛痰除湿,活血通络 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现代医学多认为与卵泡发育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