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坏情绪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父母的坏情绪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父母的坏情绪和压力会让孩子脾虚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他焦虑、紧张,那么这个孩子的脾胃系统就会失常。失常以后身体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就会下降,生长、发育就容易出问题,引发各种各样我们后文将要说到的疾病,因为脾胃没法吸收食物营养物质了,它正气就不足,正气不足,抵抗力就不足,就容易生病。
父母不和可能会让孩子患病
我曾遇到一个老人带着她十八岁的孙子来找我咨询。老人告诉我说:“这孩子晚上睡觉老出汗。”当时,我一看这孩子坐在那,就知道他不是简单的盗汗,因为他每隔二十几秒钟、三十几秒钟,浑身就剧烈抽搐一下,扭动一下,尤其是嘴和脖子,会向一侧猛地扭动,过一会儿又抽搐、扭动,这孩子看人的眼神是直直的,表情也比较呆板,一点都不丰富,他奶奶说他打小就有这毛病。
我对这位奶奶说: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发病原因比较多,但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有三点:
第一、孩子的父母感情不好,老吵架、打架,会影响孩子。
第二、孩子的家里婆媳关系不好,长期的这个张力会影响孩子。
第三、父母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比如在学业上,要求孩子必须考到多少分,排第几名这类的。
之后我了解到,孩子从小父母就没有一起带他出去玩过,都是单独带他出去,他爸妈不在一起住,打架、闹离婚。这么长时间家里差不多天天冲突,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伤他的心了,最后导致气血异常,身体出这么大的问题。那么怎么调整呢?我和他们说,回家后孩子父母和爷爷奶奶等家长一定要开会,要统一思想,调整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不然这孩子的病很难好。
家里气场不好,孩子生怪病
再举个例子。有一个孩子生了病,他的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他不是一般的抽动,是边抽动,边喊叫,就像李小龙打斗时那样喊、怪叫,每隔三十秒就这样抽搐、喊叫一下。当时我们是在一个饭店里,白天的时候只有几个客人,这几个人一会儿就跑光了,不夸张地说,把人都吓坏了。这么小的一个男孩,我坐在对面都没办法给他号脉,因为孩子控制不住自己,边抽搐边喊叫,声音特别恐怖。他妈妈说孩子会变魔术,而这个孩子在给我变魔术的过程中,特别安静,有条不紊,一点问题没有,变完魔术以后,把道具往桌上一放,又开始抽动喊叫了。我由此判断,这个孩子的病不是身体的病,而是情绪的病。我又观察这个孩子的面色,都是青的,面色灰暗。我说这个孩子家里气场不好,怎么回事?他妈妈没和我讲,我说:“这样吧,你可能不方便讲,你给我写个邮件吧。”后来我收到邮件,一看,我的天哪。我为什么说父母关系不好,会导致孩子得重病,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就是这样的。孩子的爸爸有外遇,和他妈妈离婚了。这位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特别严,学习必须考前几名,而且还不自觉地把所有的气都撒在孩子身上。孩子之前身体是特别好的,结果现在怪病越来越严重,课都没法上,已经休学几年了。像这样的事儿实在太多了,甚至还有的孩子是抬过来的。只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好,导致孩子得了这么重的病,多可怜!
再生气也不要打骂孩子
曾经有个相声演员和我说过他朋友孩子的一件事,孩子的父母平时对孩子特别好,但有一次父亲生气了,上去做了一个要踢这个孩子的动作,表情特别狰狞,孩子一下子就吓到了。从此,这个孩子每过几分钟就抽搐一下。虽然这个孩子现在长大了,已经学会开车了,但要是有人坐他车的话,就会发现他开车时,过一会儿就会向一侧抖动一下,连旁边坐着的人看了都害怕。相声演员的形容有可能略微夸张,但我相信大致的情况应该是如此的。孩子因为一次被踢就吓成这样,可能是偶然现象,那么,我看到更多的是什么情况呢?是父母长期的家庭气氛不好,比如父母把在工作单位积攒的焦虑情绪带回家,虽然很难说清是怎么传递给孩子的,但只要你把焦虑带回家,即使你在孩子面前强打起笑脸,但坏情绪就绝对会传递给孩子。
影响孩子心理的家庭因素
孩子健康成长中,家庭的和睦,父母关系的和谐,这两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的心理和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良好氛围和父母的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习惯养成,都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关系的影响远远不可估量!
一个家庭和睦的氛围,带给孩子的永远都是正能量,反之就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父母良好情感的维系,这样的环境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父母感情的恶劣,只会带给孩子不安的情绪和恐惧感。所以,做好父母,就要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更要给孩子好性格养成保驾护航。好婚姻和家庭,离不开父母之间的协调和养护,为了孩子,夫妻之间一定要学会包容化,尽量将夫妻矛盾降低到最低化,千万不要情绪失控,在孩子面前将夫妻矛盾扩大化,无视孩子、夫妻对抗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经常处在莫名的恐惧中,时间久了,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怪异和不健康!
1、父母带给孩子情绪感染
随着网络化的进步,现在的孩子懂得多也比较早熟,对父母关系最为敏感。当妈后的女人都知道,一个几个月的小婴儿都会对妈妈的情绪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妈妈的笑脸会给孩子带来笑脸,也会让孩子咿咿呀呀的手舞足蹈。妈妈若是情绪失控有了忧伤,孩子也会出现焦虑和惊恐现象,甚至会出现反常的哭闹表现。所以,一个孩子从小婴儿到咿呀学语,再到学龄前的情感发育期,跟父母的好情绪有着深深的关联。孩子社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孩子跟小朋友相处没有惧怕,能正常的融入小朋友的氛围当中。而极个别的孩子就会惧怕不和群,觉得跟小朋友相处是个痛苦的折磨呢?不用解释亲们就能明白,父母的影响和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
2、父母带给孩子家庭氛围
父母除了带给孩子好的情绪感染外,更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没有一地鸡毛的家务事,在孩子面前不吵不闹,孩子就会阳光健康的成长!一个成天吵闹的家庭,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和打击。众所周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卑感和洞察力。父母关系的好坏,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揪扯多了,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感和消极心理,在他(她)们的心里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这样生活呢?为什么爸爸和妈妈老是打架呢?“等到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交流对比时,孩子的心理就会有阴影,觉得自己的父母不正常。父母关系失和久了,有的孩子可能对父母的关系不为关注,但这样的孩子基本有我行我素的的表现和思想。而有些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抵触,心理和情绪就会出现波动而受影响。
3、父母之间不能轻言离婚
父母之间有再大的矛盾,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轻言离婚。在孩子们年幼的心里,他们对父母的感情和矛盾理解不了,他们是父母关系的无辜者。一个离异的家庭,最受伤的是孩子。父母是他们的保护神,父母离异是孩子心里的致命伤。两个大人都好说,谁离开谁久了日子照常过,但是孩子不同,无论离开的是父母哪一方,失去爸爸或者妈妈的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健全、有缺憾的。为了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轻言离婚,尽管现在的夫妻合约很容易解除,但凡有责任心的父母,为了孩子也要细心呵护婚姻。父母离异破碎的是一个家庭,出现的后果可能会毁坏孩子的一生。
4、父母的习惯会潜移默化
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孩子,习惯的养成也会潜移默化带给孩子。出口成脏的父母、说谎的父母等等,这些习惯最容易传染给孩子。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好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重形象。不吹毛求疵、不满口谎话,稳重自信的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为人好父母,要的不是外表的漂亮,更不是家产万贯土豪模样,而是处事能力和应变能力。自信的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标榜。什么样的父母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好父母会为孩子着想,会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谈举止、行为健康等等。
为人父母不是先天就会,而是在养育儿女中逐渐学习的。育儿是一门大学问,只有用心的父母,才会为孩子维系好的夫妻关系和婚姻,为孩子打造幸福的家庭港湾,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依赖感,给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充分的力量!
儿童叛逆期的心理原因
1、自我意识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明确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思考过后,孩子就会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学习,这种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在成人看来就是“叛逆”的表现。
2、探索“我”的力量
孩子产生自我意识后,必然会对“我”的力量感到好奇。因此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其他人产生什么影响。由于破坏比建设更容易,因此孩子通常是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建设性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叛逆期的孩子更喜欢制造一些恶作剧和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行为。
3、矛盾的心理
孩子在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中,必将经过一个矛盾的阶段:一方面,他渴望自由、渴望独立,摆脱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对父母有着依赖。而这种矛盾的状况会造成:孩子比之前更粘父母,害怕父母离开,同时又会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对着干。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独立和依赖之前来回游荡。在此过程中,父母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4、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则
当孩子逐渐开始接触到周围的环境后,就会对世界感到好奇。这一时期的孩子化身“好奇宝宝”,每天会问出无数个“为什么”。还会通过行动去探索世界如何运转,他通过不断的挑战规则,来学习哪些规则是不能变的,哪些规则是可以变的。
5、不会处理情绪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接触外界环境越多,孩子的情绪也越来越多样,他们会思考一些更为复杂的东西。而在思考过程中,孩子们会对自己的心理变化感到迷茫与抗拒,而又由于年龄所限,只会通过哭闹这种单一渠道来宣泄。在成人看来,孩子的表现就像叛逆期的无理取闹,不可理喻。
父母不该让孩子看到的恶习
父母是宝宝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其中,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亲子教育,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别意情绪控制,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专家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控制特别需要注意: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孩子学习成绩跟父母情绪有关
芬兰心理学研究人员日前发现,父母下班后如果将工作中的压力和疲倦带回家中,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等后果。
芬兰科学院学习和激励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515名15岁的九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是否曾出现学校压力综合征的症状。
主持这项研究的萨尔梅拉-阿罗教授介绍说,该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疲惫、得过且过、怀疑学校教育的意义等。研究人员同时还向这些学生的595位家长询问了工作压力和疲倦程度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父母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较大,导致体力消耗超负荷、精神倦怠不振,其子女在学业上出现类似情况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这种“传染”在同性别的两代人之间尤为明显。如果父亲因工作劳累而疲惫不堪,儿子更容易出现学校压力综合征;如果母亲在工作上承受的压力过大,则更容易影响女儿的学习成绩。萨尔梅拉-阿罗教授说:“父母的倦怠情绪会给孩子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此外,父母因工作压力导致疲劳倦怠也会对抚养和教导孩子的方式及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工作压力会使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欠缺关注和参与。
父母类型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大致有10个方面的影响:支配型的父母——孩子多为服从、无自发性、消极、依赖、温和的性格。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大致有10个方面的影响:
支配型的父母——孩子多为服从、无自发性、消极、依赖、温和的性格。
过分照料型的父母——孩子多为幼稚、依赖、神经质、被动、怯懦的性格。
保护型的父母——孩子多为缺乏社会性、思虑深沉、亲切、情绪稳定的性格。
娇宠型的父母——孩子多为任性、反抗性、幼稚、神经质的性格。
服从型的父母——孩子多为无责任心、不顺从、攻击性强、蛮横的性格。
忽视型的父母——孩子多为冷酷、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富有创造性的性格。
拒绝型的父母——孩子多为神经质、蛮横、恶作剧、冷淡的性格。
残酷型的父母——孩子多为固执、冷酷、神经质、逃避、独立的性格。
民主型的父母——孩子多为独立、直率、乐于助人、善于社交的性格。
专制型的父母——孩子多为依赖性、反抗、情绪不稳、以自我为中心、胆大性格。
好父母决定孩子心理健康
1:父母带给孩子情绪感染
随着网络化的进步,现在的孩子懂得多也比较早熟,对父母关系最为敏感。当妈后的女人都知道,一个几个月的小婴儿都会对妈妈的情绪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妈妈的笑脸会给孩子带来笑脸,也会让孩子咿咿呀呀的手舞足蹈。妈妈若是情绪失控有了忧伤,孩子也会出现焦虑和惊恐现象,甚至会出现反常的哭闹表现。所以,一个孩子从小婴儿到咿呀学语,再到学龄前的情感发育期,跟父母的好情绪有着深深的关联。孩子社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孩子跟小朋友相处没有惧怕,能正常的融入小朋友的氛围当中。而极个别的孩子就会惧怕不和群,觉得跟小朋友相处是个痛苦的折磨呢?不用解释亲们就能明白,父母的影响和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
2:父母带给孩子家庭氛围
父母除了带给孩子好的情绪感染外,更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没有一地鸡毛的家务事,在孩子面前不吵不闹,孩子就会阳光健康的成长!一个成天吵闹的家庭,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和打击。众所周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卑感和洞察力。父母关系的好坏,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揪扯多了,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感和消极心理,在他(她)们的心里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这样生活呢?为什么爸爸和妈妈老是打架呢?“等到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交流对比时,孩子的心理就会有阴影,觉得自己的父母不正常。父母关系失和久了,有的孩子可能对父母的关系不为关注,但这样的孩子基本有我行我素的的表现和思想。而有些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抵触,心理和情绪就会出现波动而受影响。
3:父母之间不能轻言离婚
父母之间有再大的矛盾,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轻言离婚。在孩子们年幼的心里,他们对父母的感情和矛盾理解不了,他们是父母关系的无辜者。一个离异的家庭,最受伤的是孩子。父母是他们的保护神,父母离异是孩子心里的致命伤。两个大人都好说,谁离开谁久了日子照常过,但是孩子不同,无论离开的是父母哪一方,失去爸爸或者妈妈的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健全、有缺憾的。为了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轻言离婚,尽管现在的夫妻合约很容易解除,但凡有责任心的父母,为了孩子也要细心呵护婚姻。父母离异破碎的是一个家庭,出现的后果可能会毁坏孩子的一生。
4:父母的习惯会潜移默化
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孩子,习惯的养成也会潜移默化带给孩子。出口成脏的父母、说谎的父母等等,这些习惯最容易传染给孩子。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好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重形象。不吹毛求疵、不满口谎话,稳重自信的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为人好父母,要的不是外表的漂亮,更不是家产万贯土豪模样,而是处事能力和应变能力。自信的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标榜。什么样的父母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好父母会为孩子着想,会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谈举止、行为健康等等。
为人父母不是先天就会,而是在养育儿女中逐渐学习的。育儿是一门大学问,只有用心的父母,才会为孩子维系好的夫妻关系和婚姻,为孩子打造幸福的家庭港湾,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依赖感,给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充分的力量!
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
1、情绪和学习密切相关,让孩子经常处于“发啦”的状态
我们各位先想象一下,当一种植物,在接受阳光雨露,长势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的时候,用我们的身体、手势表现出来是什么样子?象征着茂盛、蓬勃、繁荣。(发啦)
我们再想象一下,当一种植物,枯萎凋零,象征着衰弱、凋落。(趴啦)
处在(趴啦)状态中的孩子的主要表现是:忧愁、烦闷、自卑、目光无神、萎靡不振、消极、脆弱、怯懦、懒惰、自私、狭隘、悲观厌世、潜能封闭、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
处在(发啦)状态中的孩子主要表现是:自信、勇敢、开朗、乐观、心情愉快、身心健康、潜能容易开发和发挥、聪明、学习能力强、记忆力好。
一个内心和谐、快乐的孩子,他会处在(发啦)状态中。当处在这种状态的孩子,当他内在有一种快乐情绪产生,这时大脑就会源源不断地分泌β-内啡肽。当你进入一个β-内啡肽的世界你的大脑就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从而会形成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实赏识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原理,始终让孩子处于“发啦”的状态。
2、不要给孩子贴负面的小标签
当快乐情绪产生时,孩子的大脑会进入一种“我无所不能”的境界,这时候孩子学习任何科目都会即兴奋又迅速。所以,要要经常引导自已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把“我真幸福”、“我真高兴”、“我一定能做更好”、“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找到成功学习的正确方法”,等等语言变成一种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消极的心理暗示起到消极的作用。
当孩子处于(趴啦)状态时,他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产生时,大脑会分泌一种比毒蛇还毒的物质:去甲肾上腺素。他会生活在紧张,焦虑,烦恼当中,如果他被这种情绪主宰,那他就没有办法去学习。一个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从事复杂、细致的脑力劳动,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及思考力迟缓是十分自然的现象。这些消极的情绪如不及时梳理,得不到及时排遣时,便杂草丛生,心理问题也会随之出现,并失去了快乐起来的能力。
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家长不能总是强化,否则,孩子就会向着家长所不愿看到的方向“努力”。如你真笨。你真粗心。你真没出息等。
孩子学习固然有各种外在的目的和长远目标,但是对孩子来说,学习的乐趣在于学习活动本身。如果孩子的兴趣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他就会持之以恒。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实际上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追求学习的外在目的,很可能将学习的境界限在“知之”这一层次,孩子只是处于被动的、简单的应答阶段,豪无创造可言,学习的快乐更是无从谈起!孩子的情绪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当孩子受到这种情绪控制的时候,这就相当于他发烧一样,需要我们大人给予他一些帮助,鼓励他。把他拉出这种状态。不以功利的“长远”目标来激励孩子学习。而关注孩子自身的每一点进步,全面发展以及孩子发展的纵向比较。让孩子和自已竞争,而是不盲目的的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