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母亲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母亲
当宝宝刚刚出生时,妈妈就是宝宝安全感的最重要来源。因为母乳维持了他们的生存。对于给宝宝断奶是一件怎样步履维艰的过程,妈妈们一定都深有体会。
成功断了母乳后,孩子的安全感会直接转移到母亲身上,因为除了上幼儿园,孩子大多数时间会和妈妈待在一起,孩子会本能的把妈妈当作自己的保护者。
放眼周边,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小朋友到了4、5岁还会有吮吸手指的习惯,这一切都来源于对自己生命最初安全感来源——妈妈的依恋。拿我自己来说,直到上小学前,每晚都得妈妈在我床边讲个故事才能睡觉。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母亲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受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感。
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取向。反映出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与安全感相比,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父亲的影响更大。
一位男同事说了一件事:他与儿子平时关系很好,像哥们儿一样,也经常打打闹闹,可是有一次孩子突然生气了,就踢了爸爸一脚。
但同事并没有责骂孩子,而是平静地说:“你受了伤会疼,爸爸和你一样,被你踢到也会疼,如果我受伤了,就不能再陪你玩儿了。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规则,就是从今以后,再也不许使劲的踢别人、打别人了!你能遵守这样的规则吗?”儿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每个男孩都可能是一个破坏大王,父亲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就是向他们传输各种基础规则的过程。心理学家表示,孩子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对待事情的方法,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父亲会告知孩子世界是有规则的,你要遵守才能立足。
请每一位妈妈都尽力给孩子牢固的安全感,请每一位爸爸都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毕竟温和懂事,彬彬有礼的孩子没有人会不喜欢,不是吗?
妈妈最好教育是给孩子安全感
孩子为什么老是会来烦你呢,那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才会一直想要!其实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说,我喜欢的时候就给她吃这个吃那个乱吃一团,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他推开到一边去。他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
4-5岁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
当他有这个“我”时,那么到了4岁-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要请爸爸这样来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bang!在信任级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
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zan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亲子鉴定的原理
判定亲生关系的理论依据是孟德尔遗传的分离律。按照这一规律,在配子细胞形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各自的配子细胞。精、卵细胞受精形成子代,孩子的两个基因组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因此同对的等位基因也就是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鉴定结果如果符合该规律,则不排除亲生关系,若不符合,则排除亲生关系(变异情况除外)。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母、子关系是已知的,要求鉴定假设父和孩子是否亲生关系。此时首先从母、子基因型的对比中,可以确定孩子基因中可能来自父亲的基因(生父基因,OG)。然后观察假设父亲的基因型,如果不具有生父基因,则可排除假设父与孩子的亲生关系。若假设父也具有生父基因,结果就不能排除假设父的亲生关系,假设某案例中母亲是FGA-22/23型,孩子为22/25型,从比较中可确定生父基因是FGA-25。此案中假设父1为FGA-22/24型;假设父2为24/25型。其中假设父1不具备生父基因25,故可排除他与孩子的亲生关系;相比之下,假设父2因具有FGA-25,不排除与孩子有亲生关系。
小孩子常常吮吸手指是什么表现
许多孩子从小就有吸吮拇指的习惯,有的甚至从母体子宫内开始,因为吸吮手指能带给孩子安全感。根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12~18个月属于口腔期,此阶段孩子的主要快乐来自于口部的动作,例如:吸吮、进食……如果在这一时期口腔的需求(触觉需求)没有获得适当的满足,则会造成对特定的口腔(触觉)刺激产生依赖,例如:吸吮手指、奶嘴等,甚至成人期的抽烟、爱吃零食等行为。如果孩子到了三、四岁吸吮手指,则是一种倒退的行为表现。当孩子面对压力或挫折产生焦虑和紧张时,即会产生吸吮手指等退化现象,也就是退回到较早期的行为,试图恢复记忆中的安全感,以减少其内心的忧虑。
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许多年轻的母亲,在孩子3岁前,都会遇到孩子的分离焦虑问题,非常头疼且不知如何处理。常见的情况是,当你准备出门上班时,孩子哭得声嘶竭力地不让你走,怎么哄都是不行。有些妈妈还会对孩子说“妈妈要上班,挣钱给你买奶粉、玩具”之类的话,或者是直接使用物质诱惑等方法,但总的来讲,效果并不理想。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也是孩子对父母依恋的表现。孩子这样做是为了寻求安全和表达恐惧情绪,进行身体接触、视觉跟踪、接近和追随成人,有时会出现叫喊、哭闹、表情迟钝等现象。出现分离焦虑,不是一件坏事,是正常表现,是孩子寻求安全和关注的一种有效方法。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分离焦虑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表现出哭闹、不吃、不喝、不玩,也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因为这样的结果会使父母长时间陪伴。严重的孩子,可能“故意”出现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病程也可持续数年。
实际上,分离焦虑是孩子主动想与母亲分离,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依恋。从受孕开始,胎儿在母体内,是和母亲紧密相连的,说是一体也没有什么错误。当婴儿出生,这是孩子与母亲的第一次分离,是孩子在肉体上真正实现自我,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此时,婴儿和母亲的情绪关系,将为未来的所有关系打下基础,所以不能忽视孩子的依恋。
当孩子从七八个月起,一直到2岁前后,会对熟悉的母亲依恋十分明确。当他们所依靠的、最亲近的母亲从视线中离开时,孩子会感到非常不安,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努力把母亲留下来,会采取接近、步步紧跟、抓衣服、抱腿等行为方式,寻求母亲的保护,严重的还会采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以此呼唤妈妈的出现。另外,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当母亲离开后回来,孩子可能采取不认母亲的方式来“报复”母亲。
虽然说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但家长对此不用太过于紧张和焦虑。这是因为,孩子是在为“人”的分离和独立做准备,只是在这个阶段,由于对分离后未知的情况而感到恐惧。但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反应较强烈,而安全感非常充足的孩子,可能很难让你察觉。所以,有条件的话,建议3岁前减少母子长时间分离,同时补足孩子的安全感。
另外,细心的家长可以观察到,在孩子熟悉的环境中,短时间看不到父母,孩子并不是很害怕,而当父母明确表示离开,则反应比较强烈。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孩子情绪好的时候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孩子会主动尝试离开父母片刻,然后又回到父母身边寻求保护。这就是孩子自己在体验与父母分离的感觉,同时也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此时父母千万不要嫌孩子烦,反而应该鼓励,甚至在户外玩捉迷藏!
在分离焦虑解决方面,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为首要,只有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才会积极地想办法与母亲进行分离,完成其人格的发展。对此,父母也不要有失落感,毕竟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一步孩子早晚是要迈出的。安全感好的孩子,等到了青春期,不仅出现的问题较少,也可以真正完成人格独立,成为一个社会人。
其次在解决上,要认同和理解孩子情绪,让孩子深信父母是爱他的,也不会抛弃他的。比如要短暂离开的时候,可以对着时钟告诉孩子,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还可以讨论回来后一起玩什么游戏。所以,不要在孩子情绪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就先行离开,这样以后会更麻烦。比较特出的是,如果孩子死活不让你走,要考虑其他原因的了,比如身体不舒服、有新的需求、环境影响、看护者等原因。
第三,在解决分离焦虑问题上,是需要给孩子一段适应期。家长平时可以与孩子玩一些分离游戏,比如捉迷藏和上班游戏,通过生活的模拟,让孩子确切知道妈妈会回来的。当孩子比较适应后,就可以真的离开5-10分钟,孩子很快就明白你说的是真话。这样做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适应母亲的短暂离开,正常离开一天也是可以接受的。
第四,在解决分离焦虑问题上,是可以采取一些小技巧的。其实,孩子对母亲的关注,不仅仅是母亲本人的,也会对母亲的衣物、相片、录音等有很大的兴趣。比如用妈妈穿过的衣服包裹孩子,孩子在获得衣服上妈妈的气味后,就能获得相对平稳情绪。当然,例如给孩子讲《一口袋的吻》这样的绘本,也是可以大派用场的,游戏化的方式会让孩子很快适应。
第五,在解决分离焦虑问题上,孩子的临时看护者是很重要的。让孩子和其看护者有较好关系,帮助孩子减少分离所带来的焦虑和不适应行为。如果孩子不熟悉或惧怕临时看护者,就会有较大的情绪出现,这就需要多给孩子熟悉和认同的时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害怕和母亲分离,我认为,非常有可能是孩子害怕那个临时看护者,也许曾经受到其伤害。
最后,大家处理孩子分离焦虑问题上,要避免说孩子不能理解的话。比如上面说的“妈妈要上班,挣钱给你买奶粉、玩具”之类的话,这种解释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说,孩子不会明白“不上班”和“没有奶粉”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会察觉你没有认同他们的情绪。对孩子而言,看到的是妈妈要离开自己,妈妈也丝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妈妈的各种许诺,都是想“立刻”离开自己而已。
当然,在解决孩子分离焦虑问题上,家长要先检查自己是否焦虑。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关注和保护,干扰或限制了孩子的独立,造成孩子较强依赖性。同时,当孩子离开自己视线时,父母就感到焦虑,总想看看孩子是否安全或者愉快,这也会加剧孩子的焦虑反应。另外,当尝试离开孩子时,母亲还不能表现出犹豫和内疚,否则你的焦虑会直接传递给孩子。需要提醒的是,悄悄离开是非常不可取的。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母亲价值感来自父亲
一位母亲这样描述丈夫与儿子的关系:有时,我觉得丈夫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像一个谜,他们总是扭在一起打打闹闹、你追我赶、互相挠痒痒。他们之间打闹的性质与我和儿子之间完全不同。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 特殊的语言。 例如,当丈夫与儿子打闹之后,他们会一同躺在床上,摸摸对方的肚子,然后安静地休息一会儿。但一旦他们其中一个人有了小动作,另外一个人就会马上进入警觉状态,就好像他们心有灵犀一般。 「母爱给男孩满足感,父爱给男孩方向感」
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行为学家表示,父与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 深层次的沟通。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爱,但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母爱细腻、温柔,在母爱中,男孩能得到满足感;而父爱博大、粗犷,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父亲,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例如,长期接触不到父亲的男孩会产生女性化倾向。另外,在长期感受不到父爱的情况下,很多小男孩为了使自己有机会与父亲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常常会用一些坏行为,如撒谎、偷盗、打架等,来吸引父亲的眼球。当然,还有很多小男孩不惜伤害自己,以赢得父亲的关注。 男孩是需要父亲的,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们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
所以,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了儿子。 父亲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男孩,但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成功地承担“ 儿子榜样”这一角色。很多父亲就常常在无意识中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传达给了儿子。 一位幼儿园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我把孩子们的餐具都洗好时,一个小男孩正好在我身边。我请他帮我整理餐具,没想到却遭到了这个小家伙的严词拒绝。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我不能帮你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从来都不做这些事情。”看,这就是父亲的作用。一个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男孩,就已经在主动模仿父亲的行为,他不自觉地把父亲当成了自己的榜样。 生活中,如果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么当母亲要求男孩帮自己做一些家务时,男孩就会理所应当地拒绝。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做家务都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
「不同年龄段男孩的父亲,应树立不同榜样形象」作为男孩的父亲如果你对做男孩的榜样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妨借鉴以下几种观点和方法1、面对幼儿期的男孩,帮他们完成对母亲的依恋曾有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母亲的爱让我们迷恋,但母亲过度的爱却会使一个男孩长不大,使他永远停留在小男孩的状态。的确,有很多这样的小男孩,他们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整天寸步不离母亲,甚至到了上学的年龄,还整天跟在妈妈后面,不肯去幼儿园或学校。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样的男孩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而且,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做其他事情,常常会被强大的自卑心理包围。
事实上,这些男孩长大之后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完成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任务造成的。 幼儿期,男孩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完成对母亲的亲密分离。即让他们从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开始接纳爸爸和其他人。这一时期,爸爸的任务是巨大的,需要爸爸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男孩,鼓励他与自己沟通。 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讲,父亲的关爱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一位成年男性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我的父亲将近70岁了,一次,我们一起翻那些老照片。忽然,翻到了我3岁时的那张照片,父亲抱着我把我举过了头顶,我脸上的笑容很灿烂,也很自豪。
我把这张照片放入我的钱夹内。之后,父亲第一次跟我谈起了他与他的父亲之间的关系:“我的父亲从来没有抱过我,我甚至都没有在他的腿上坐过……”说到这里,父亲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即使现在父亲即将70岁了,但他仍对小时候父亲没有抱过他而感到遗憾。 那么,父亲应该如何向儿子表达关爱之情呢?还是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小男孩自己的心声吧: “我喜欢爸爸带我出门,这样我会因为爸爸在身边而感到很自豪!” “我喜欢坐在爸爸的腿上,让他不停地颤我,有他那大大的手掌扶着我,我一点也不害怕。” “我喜欢爸爸把我举过头顶,这样我能感觉到爸爸的力量,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力大无比的神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让儿子成功地摆脱对母亲的依恋也不难,当然,这主要需要爸爸的配合。其实,爸爸需要做的也很简单:在显示自己男性力量的同时,对儿子多些 关注和细心的爱护就可以了。
2、面对儿童期的男孩,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一位幽默的父亲曾这样说:“要想与儿子很好地相处,一定要学会摔跤!” 这位父亲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男孩喜欢父亲与自己打成一片。其实,这也正是很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和儿子在一起总喜欢打打闹闹,甚至是打成一团呢? 心理学家表示,男孩在与父亲的打闹中所学到的东西,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与爸爸的打闹中,爸爸能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 规则的。
一位父亲说:儿子4岁时,我喜欢给他挠痒痒,他也喜欢我这样做,每当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们父子俩就会围着整个房间跑来跑去。但有一次,我看儿子躺在床上,便过去给他挠痒痒。那天儿子也许不高兴,他没有像平时那样“咯咯”笑,而是狠狠地踹了我一脚。 我被儿子的反应惊呆了,但我并没有冲他发脾气或指责他,而是平静地对他说:“你受了伤会痛,爸爸受了伤也会痛,如果爸爸受了伤,那以后就不能陪你玩了。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例如,不允许使劲踢别人、打别人,或是抓别人!你能遵守这样的规则吗?” 儿子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我看到他在点头。 其实,父亲与男孩相处的过程,就是向他们传输各种基础规则的过程。受体内睾丸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男孩都可以被称为“破坏大王”、“带有攻击性的机器”。 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听之任之,任其发展,那男孩真的会变成人见人怕的破坏性“机器”;但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进行强行压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逐渐泯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规则是什么,让他们自己去把握 行为的“度”。在这一过程中,男孩学到的不仅仅是生活技巧,还有 自控力,他们开始学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3、面对青春期的男孩,让他们感觉到道德约束的力量
大家都说青春期的男孩容易变“坏”,有心理学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会变“坏”,与他们是否与父亲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 一位心理学家曾在一所中学里进行了调查。他发现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况下,爱学习的男孩们总会在一起玩儿,而那些爱打架、调皮的男孩总在一起。 心理学家想深入了解这个现象,便问那些爱学习的男孩: “你为什么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 “因为我跟他们不是一路人。我们都是有父亲的人,他们要么没父亲,要么不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总会干坏事。” 孩子们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劳改所里80%的“少年犯”都属于这样一种情况:他们要么没有父亲,要么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要么就经常得不到父亲的关注。由此可见,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讲,父亲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时刻束缚着儿子的行为。 男孩进入了青春期,母亲的管教似乎已经对他们不起作用了。有时,为了让母亲看清这种局势,他们甚至常常向母亲的权力挑战。
这时候,父亲最需要做的是与母亲站在一起,两个人用同样的态度教育儿子。在尊重女性方面,男孩需要父亲给他们做出榜样。 当然,要想让青春期的男孩认同家长的教育,父亲必须要和母亲达成统一战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父亲的态度一定要真诚。如果父亲并不想帮助妻子,而是逢场作戏式,那男孩就会越来越不尊重母亲,甚至还会越来越多地向母亲的权力发出挑战。 其实,当男孩进入了青春期,不是母亲的力量变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变硬了。这时候,他们需要父亲给他们 约束的力量,并为他们指引方向,所以,在这一阶段,男孩是否会变“坏”,大部分原因取决于父亲。
做到这几点 孩子安全感满分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孩子见到外人或者去到一些陌生的环境,就会变得很不适应,甚至表现出很异常的反应,这都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安全感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很重大的,如果缺乏安全感,那么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会受到伤害的。
一、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1.突然变得很紧张害怕
很多孩子在刚接触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时候,就会表现的很紧张和害怕,这种怕生的心理特点,正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之一。
2.经常很害羞内敛
一些孩子在去到陌生地方之后,或者陌生人跟自己讲话的时候,会表现得很害羞内敛,甚至会一言不发,无论人家和自己说什么,孩子就是不出声,这是孩子在做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更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3.容易和小伙伴发生矛盾
孩子缺乏安全感,就会对身边充满了敌意,害怕受到身边其他人的伤害,因此,一旦有什么小误会,就容易和小伙伴发生矛盾的。
4.见到陌生人会藏在妈妈背后
妈妈带孩子出去,孩子藏在妈妈背后,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也是体现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个方面。
5.独自留在陌生环境会哭闹
有些家长会发现,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后,孩子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出现哭闹状态,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幼儿园里,这是孩子仍然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也是孩子没办法接受家长不在自己身边的生活。
二、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1.多接触外界和其他同龄孩子
孩子整天窝在家里,或者孩子与家长总是寸步不离,那么,孩子自然会习惯于依赖家长的保护,就会缺乏安全感,家长应该多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小伙伴玩耍,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不那么怕生了。
2.家长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应该适当地对孩子放手,让孩子懂得如何去照顾自己,如何去适应没有人保护的生活。
家长怎样给孩子安全感
1.敏感的细心的照顾
在孩子出生时,对于孩子的哭声,一定要有回应,哭泣是孩子唯一的交流途径。如果置之不理会让孩子的安全感降低。
2、不要恐吓孩子
不要因为孩子某些行为动作,而出言去吓唬他,会使孩子心理在形成恐惧,可能回伴随一声。
3、不要说一些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的话语
不要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会让孩子感觉你的爱会减少。
4、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夫妻吵架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不要说一些破坏家庭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到家庭的安全感被破坏。
5、对孩子要诚实,
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因为其它原因无法及时做到,一定要及时告知,做到信守承诺。
6、安全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在孩子成长期发展时必不可少的,父母一定要重视。
单亲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注意什么
如果你是单亲父母,将会面对一连串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父母离异,伤害最大的是孩子,面对孩子,建议你做到以下几点: (1 )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告诉他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你们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你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你们共同努力去克服。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像以前一样爱你,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2) 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为报复对方的武器。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 (3) 单亲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独立。单亲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往往在情感上过于亲密,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联盟,但过分的情感依赖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所以,让孩子和自己都有独立生活的心理意识和能力是单亲家庭最明智的选择。
谁的基因决定了胎宝宝的未来
身高是谁的遗传大?
——父母各占一半。
在营养状况下的前提下,孩子的身高有70%的主动权掌握在父母的手里,父母的遗传是决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因为决定身高的因素35%来自父亲,35%来自母亲。假若父母双方个头不高,那就要靠宝宝后天那30%的努力了。
智力是谁的遗传大?
——妈妈
智力有一定的遗传性,同时受到环境、营养、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响。据科学家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就遗传而言,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如果是个男孩子,就会更聪明。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所以妈妈的智力在遗传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为证明此点,我们首先来复习下高中生物知识:男宝宝和女宝宝是怎样来的?
男生是XY,X (卵)是来自母亲,Y(精子)是来自父亲。
女生是XX,X (卵)是来自母亲,X(精子)是来自父亲。
所以生男生女都是先生的错,不要怪罪妈妈的肚皮不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