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呕吐的中医疗法

呕吐的中医疗法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从口吐出病症。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历代医家以有声有物胃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实践中呕与吐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故一般称为呕吐。呕吐可见于西医中的许多疾病,如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梗阻、胰腺炎、胆囊炎等。1、病因病机

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保持气机通畅,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而上,则发生呕吐。《圣济总录·呕吐》中记载:“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

引起呕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外邪犯胃:风、寒、湿之邪以及浊秽之气,侵犯胃腑,使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发生呕吐。正如《古今医统,呕吐哕门》所说:“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2)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皆可损伤脾胃,致使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消,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4)脾胃虚弱:劳累过度,耗伤中气,或久病中阳不振,脾虚不能承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生化气血,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聚而生痰,积于胃中,当饮邪上逆之时,发生呕吐。亦可因胃阴不足,失其润降,而致呕吐。正如《证治汇补·呕吐》中说:“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2、辨证论治

呕吐一证,当详辨虚实。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虚证多为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景岳全书》将呕吐分为虚实两类进行辨证论治。实证以祛邪化浊,和胃降逆为主;虚证多用温中健脾、滋阴养胃及扶正之法。

(1)实证:①外邪犯胃:证候:突然呕吐,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濡缓。治法:祛寒解表,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②饮食停滞:

证候: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症状减轻,大便溏薄、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方药:保和丸。③痰饮内阻:证候: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晕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④肝气犯胃:证候: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白腻,脉弦。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2)虚证:

①脾胃虚寒: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脘腹不舒,恶心呕吐,时作时休,纳差,倦怠乏力,面色白,口干不欲饮,四肢不温,喜暖恶寒,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药:理中汤。②胃阴不足:

证候:呕吐反复发作,时有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多细数。治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3、辨证施护

(1)外邪犯胃证:

①此型多属邪实,因患者发热恶寒,为寒邪偏重。病室宜温暖向阳,安静舒适,空气新鲜。②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舌象,脘腹部及呕吐物的变化,若有体温持续升高,呕吐呈喷射状,剧烈头痛、两侧瞳孔不等大,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快等现象,是邪毒内陷于脑之征,应立即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③本型多见暴病,呕吐频繁,患者心情急躁,焦虑不安,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使其静卧,尽量减少搬动勿打扰患者休息。

④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及在夹脊两侧刮痧,可缓解症状。

⑤呕吐严重者可暂禁食,待呕吐减轻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逐渐过度到普食,忌油腻、甜粘之品。若呕吐量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遵医嘱输液,防止损伤津液。

(2)饮食停滞证:

①及时清除呕吐物和更换被污染之衣被,特别注意室内通风,消除秽臭之气。

②鼓励患者尽量将胃中积食吐出,必要时可用探吐法。吐后不应立即进食,待胃中感觉恢复正常后,先进少量流食,食后不吐,再逐渐改为半流食和软食。禁忌硬固不易消化之品和油煎厚味,并应限制食量,不宜暴饮暴食,以免引起食复。

③选择有消食化滞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麦芽、粳米等。

④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气味,数量及呕吐的频率。如患者呕吐咖啡色液体或伴有鲜红色血液,是胃肠积热,损伤脉络,应引起警惕,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⑤注意观察二便是否通畅。若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呕吐见粪臭样物,并伴腹痛拒胺,无大便、无矢气者,为腑气不通,应留取呕吐物送化验室检查,并立即采取措施。

(3)痰饮内阻证:

①痰饮为阴邪,得温则化,除明显挟热证者外,皆以温热为好。故病室宜温暖,阳光充足,不潮不燥,安静舒适。

②保证患者充分休息,少活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③呕吐剧烈时,可针刺内关或用鲜竹沥水、灭吐灵等药物止呕。

④生姜有化痰止呕之功效,可用生姜汁数滴口服,或用淡盐水浸泡生姜片口含,均有止呕作用。

⑤饮食以细软温热之素食米,忌生冷、肥甘、甜腻等生痰之品,不宜多饮水。

⑥无明显热证时,汤药宜偏热服。

⑦大便秘结者,可给缓泻剂,如蜂蜜、番泻叶、果导等,以通腑降浊,调顺胃气。(4)肝气犯胃型:

①肝气亢盛多偏于热,治宜寒凉。故病室应凉润,光线需柔和,环境应幽雅。

②患者因肝阳偏盛肝火旺,性多急躁易怒,而情绪郁怒更使病情加重,故应了解患者郁闷恼怒的原因,做好情志护理,予以疏导,使其安心治疗。③饮食以清淡为主,少油腻,忌辛辣、烟、酒及粘滞助火之品。可指导患者食用番茄、茭白、苦瓜、冬瓜、萝卜、雪梨、苹果、西瓜、金橘等有疏利行气作用的食物。

④保持大便通畅,可用蜂蜜、麻仁润肠丸等润肠通便,使腑气通顺,浊气下降,呕吐可止。

(5)脾胃虚寒证:

①患者阴虚内寒,多喜温喜暖,故室温宜偏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②此证型患者呕吐时作而不剧烈,但久病易伤正气,故应多休息以颐养正气,但又不宜终日卧床不起,反致气血不畅,精神不振,故活动量以不感劳累为度。

③饮食以营养丰富、细软之半流或软食为主,提倡少量多餐。可适当选用山药、桂圆、生姜、扁豆、大枣、荔枝等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品。

④可用针灸疗法和温热疗法缓解症状,如隔姜灸,以姜汤送服丸药等。

(6)胃阴不足证:

①患者阴虚内热且燥,多喜凉润。病室宜设在阴面,光线柔和,室温偏低,湿度可略高于正常。

②饮食以细软、滋补为主,提倡少食多餐。可食用豆浆、豆制品、瘦猪肉、鸭蛋、梨、柿、杨梅,白菜、番茄、西瓜、藕、甘蔗、菠萝、蜂密等。口燥咽干者,用绿豆汤、梨汤、鲜芦根煎水代茶饮。

③禁忌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火,损伤阴津。④对便秘患者,只可用注肠通便之法,不可用泻药,以防再伤阴液。若妇女妊娠呕吐,多为食后即吐,甚至不能见饮食,喜酸食、神疲倦怠、胸膈满闷,症状轻者可无需治疗,呕吐重者,为妊娠恶阻,可静脉输液。

4、养生指导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病愈后仍需注意饮食调摄,避免饥饱无度,生冷不忌,恣食厚味。

(2)掌握常诱发呕吐的原因和发病规律,尽量避免一切致病原因。

渐冻人的中医疗法 渐冻人症中医疗法

目前,西医对于渐冻人症还没有寻求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实,在中医看来,渐冻人症也属于肌肉萎缩的范围。肌肉萎缩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身体血脉运行不畅。想要治疗肌肉萎缩早期可以服用当归四逆汤加大量的黄芪、鸡血藤、葛根、地鳖和水蛭,来达到血气顺畅的目的。所谓当归四逆汤主要取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木通和大枣而成,而其中的黄芪能够补气,帮助推动身体血脉的运行,黄芪量可以适量加多;葛根能够起到起阴和阳的作用,帮助气血进入肌肉;而地鳖和水蛭这两种虫类可以帮助活血化瘀。到了渐冻人症后期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加补肾强身的药材,如山药、生熟地、鹿角霜、紫河车等等。

中医治疗遵循的就是按络病通补法,只有经络通畅,血脉通畅,就不会导致病邪之气入肌肉引起肌肉萎缩。其实对于没有有效治疗办法的病症,中医治疗之道也不妨一试。

附件炎中医疗法

中医治疗本病时应分清寒热虚实的不同,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型

治以清热利湿,方用止带方加减。

取猪苓、车前子(包)、赤芍各12克,黄柏、牛膝、丹皮、苍术各10克,泽泻、茵陈各6克。加减:若腹痛明显,加用元胡、川楝子各10克,以行气止痛;若纳差便溏可改苍术为炒白术10克,加生苡仁20克,云苓18克,以健脾祛湿。

2、瘀热互结型

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用当归元胡汤加减。

用败酱草20克,当归、元胡、酒大黄、赤芍、桃仁各15克,香附12克。水煎服。

加减:若小腹刺痛明显,加用乳香、没药各10克以化瘀止血;小腹胀痛明显者,加用川楝子、枳壳各10克以行气止痛;若经量少,色暗有块,加用益母草20克活血化瘀。若白带量多、色黄,加用茵陈15克,泽泻12克以清利湿热。

3、寒湿凝滞型

治以温阳散寒,活血祛湿。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取云苓15克,当归、赤芍各12克,没药、艾叶、苍白术、泽兰、红藤各10克,小茴香、川芎、桂枝各9克,干姜6克。水煎服。

加减:若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加用肉豆蔻、白果各10克以温肾止带。若腰酸痛明显,加川断20克,杜仲10克,以益肾强腰。

以上方药口服后,剩余药渣可放入布袋敷于下腹部,每次热敷20--30分钟。

4、肛门点滴法

用赤芍、红藤、败酱草、公英、丹参各20克,夏枯草15克。上方浓煎100毫升,肛门点滴,每日1--2次,15次为1疗程。

本方适用于湿热下注或瘀热互结型患者。

若有包块形成,可加三棱20克,莪术15克以化瘀消聚;有气虚之象时,加黄芪30克以益气健脾;若小腹冷痛,可去败酱草、公英,加用细辛10克,桂枝10克温经散寒。

5、外用散剂法

名称:附件炎散。

组成:杜仲、蛇床子、五倍子、芡实、桑螵蛸、白芷。

方解: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蛇床子温肾壮阳,燥湿,祛风,杀虫。用于宫冷、寒湿带下、湿痹腰痛;外治外阴湿疹、妇人阴痒、滴虫性阴道炎;下焦有湿热,或肾阴不足,相火易动以及精关不固者忌服。

而五倍子具有收敛止血,收湿敛疮,治疗肿毒之功效;芡实、桑螵蛸等益肾固精,止浊;白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之功效。

取本方适量,用醋调成糊敷于肚脐,胶布固定。每日一次,连用三天后,间隔一日再继续使用。

偏方:双花60g、生地20g、黄芩10g、木香6g、甘草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川楝子10g、元胡10g、芡实20g、薏米30g、黄芪20g。

月经不畅者甘草易坤草;合并包块者加路路通、穿山甲;合并积液者加苍术、茯苓。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日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中医辨证治疗呕吐有方

古方中医介绍历代医家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但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多并称为呕吐。中医辨证治疗有方如下:

外邪犯胃型

症见呕吐食物,吐出有力,突然发生,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治宜疏邪解表,和胃降逆。属风寒犯胃者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厚朴、半夏、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等;属暑热犯胃者方用新加香薷饮出入,药用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等;属秽浊犯胃者方用玉枢丹化裁,药用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雄黄、朱砂等;属风热犯胃者方用银翘散增损,药用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等。

饮食停滞型

症见呕吐物酸腐,脘腹胀满拒按,嗳气厌食,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治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方用保和丸加减。药用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谷芽、麦芽、鸡内金等。

痰饮内停型

症见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苔白腻,脉滑。治宜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属痰湿内停者方用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生姜、半夏、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吴茱萸、陈皮等;属痰热内停者方用黄连温胆汤出入,药用黄连、竹茹、枳实、半夏、桔红、甘草、生姜、茯苓等。

肝气犯胃型

症见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呕。药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药用柴胡、枳壳、白芍、厚朴、紫苏、半夏、茯苓、生姜、甘草、橘皮、旋覆花、竹茹等。

脾胃虚弱型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劳倦,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治宜益气健脾,和胃降逆。属脾气不足者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砂仁、木香、陈皮、半夏、丁香、吴茱萸等;属脾阳不振者方用附子理中丸化裁,药用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等。

胃阴不足型

症见呕吐反复发作,但呕吐量不多,或仅吐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养胃阴,和胃降逆。方用麦门冬汤加减。药用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石斛、花粉、知母等。

肿瘤中医疗法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中医药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加速肿瘤手术后康复,减轻并发症;

2.放化疗期间的减毒增效作用;

3.术后,放、化疗后用药稳定病情,提高远期效果, 减少复发转移;

4.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等;

5.对于晚期不能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中医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一)手术前后中医药的应用:

1、肿瘤手术前治疗:

目的: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并发症也较小。

中医治则: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

方药: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保元汤、六味地黄汤等。

2.肿瘤术后康复:

(1) 健脾和胃:胃肠功能紊乱,纳差、腹胀、便秘。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2) 气血双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汗出、面色无华等气血亏虚证候,

方选: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

(3)养阴生津:适用于手术失血过多伤及阴液,以致胃阴大亏,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选:沙参麦门冬汤、五汁饮。

3.肿瘤术后并发症治疗:

(1)胃癌术后的胆汁返流性胃炎:

占胃癌手术后病例的3—10%。

中医辩证多为胆胃不和,治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投以小柴胡汤加减。

(2)消化道手术后的倾倒综合症:腹泻、腹胀,并急需排便,伴面色苍白,疲倦乏力,心悸、眩晕,大汗出,脉细弱或脉数,约1小时左右症状自行消退。

中医辨证为脾虚气弱,胃失和降。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3)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肢肿胀:

乳腺癌手术因切除组织较多,淋巴回流不好,此时会出现患侧上肢的水肿,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越差。

中医辨证为气血亏损,水湿停留。

治以益气,补血,利水。中药予五皮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等。

关于肿瘤的术前术后的应用方法可以通过电话咨询和我联系,针对您的实际情况给您对症治疗的一些建议。

4.中医药防肿瘤术后转移、复发:

手术后长期服用中药减少复发与转移可能,延长生存时间。 益气,活血,解毒中药综合组方。

益气;提高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对肿瘤细胞的监控,

如黄芪,党参,山药,陈皮,麦冬,百合等。

活血:改变血黏度,减少癌细胞的着床,

如当归,丹参,赤芍,川芎,莪术等。

解毒:对残存的肿瘤细胞杀伤,

如半支莲,苦参,土茯苓,白花蛇蛇草等。

(二)中医药与化学药物治疗:

1.化疗的消化道反应:

益气,健脾,和胃

中药如人参、党参、白术、山药、黄芪、淡竹茹,焦三仙,木香、砂仁、法半夏、陈皮等可以防治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成药如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之类。

2.化疗的骨髓抑制:

对骨髓抑制引起的白血球下降,血小板下降或红细胞减少,中医认为是多为伤及脾胃,日久伤及气血所致,重则伤肾。多用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之中药如山药,白术、黄芪、人参、枸杞、鸡血藤、当归、生地、阿胶、菟丝子、女贞子,补骨脂之类。常用方剂如健脾益肾冲剂、贞芪扶正胶囊,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等。

3.化疗引起的心、肝、肾功能损伤∶

可试用滋补肝肾药物如炒柴胡,山栀,丹参,当归、枸杞、女贞子、茯苓,桑寄生,黄精、枸杞等。

有些化疗药可引起的心脏功能损伤,应用益气养血,活血通脉的中药如黄芪、当归、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等,方剂如生脉散等。

4.化疗引起的其它副反应:

静脉炎:生肌玉红膏外敷。

化疗药外渗:黄连,黄柏,虎杖煎汤冷敷。

周围神经炎:长春新碱和鬼臼乙叉甙可以引起周围神经炎,轻则肢端麻木,乏力,重则膝腱反射低下,肠麻痹等。常以通经活络法调治,如鸡血藤,五加皮,木瓜,威灵仙,葛根,黄芪,当归等。

5.中药对化学药物的增效作用:

研究发现,部分扶正药物和活血化瘀药虽然对肿瘤细胞没有直接的抑制杀伤作用,但与某些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三)中医药与放射治疗:

1.减轻放疗的副反应: 放射治疗对部分肿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因一些组织敏感,对放射线的耐受性有限,易产生一些毒副反应。中医认为放射线热毒耗气伤阴,损及津液脏腑。临床表现为除皮肤的损伤外,在

头颈部:口粘口干,重则耳鸣耳聋。

胸部:肺部放射性炎症,干咳少痰,时有血丝,胸闷气短。

腹部: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脘胀不适、恶心呕吐。

放疗甚则伤阴,故口干喜冷饮,心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辨证为热毒内盛,津液受损、气血不和、脾胃失调,肝肾亏损:

(1).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山豆根,黄连,天花粉,蒲公英,板蓝根

(2).益气养阴: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天花粉,芦根,天冬

(3).凉补气血:生黄芪,沙参,西洋参,生地,丹参,鸡血藤

(4).健脾和胃: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甘草

(5). 滋补肝肾: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山萸肉,菟丝子,补骨脂

2.中药的放疗增敏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对放疗后患者,可改善肿瘤周围血液循环,增加

血氧供应,调节结缔组织代谢,起到放疗增敏作用。

(四)、中医中药治疗:

1.目的

控制肿瘤,

减轻临床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

2.合理的应用扶正与祛邪中药

扶正和祛邪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两大主要法则,但临床用药有很大技巧。合理的用药能明显的提高临床疗效。

体质虚弱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体质较好应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体质一般应扶正祛邪相同用药。

对于以中药为主的治疗仍可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西医辅助治疗,如骨转移的局部放疗,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肾癌的生物治疗等,任何治疗任何方法的选择都应以患者的疗效作为第一考虑,选择的治疗也应是中西医的最优方法。

(五)中医中药在治疗肿瘤中的应用模式

手术:术前:扶正 术后:益气,活血,解毒

放疗:益气养阴,活血结毒

化疗: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单纯中药治疗 体质佳: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体质可:祛邪扶正并重

体质弱: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误区:相信对一些保健品的夸大的疗效宣传,认为补药、贵药就是好药,完全依赖中医药治疗排斥西医治疗,或相反完全依赖西医治疗排斥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呕吐方法大全

偏方治疗

1、饮羊奶治反胃干呕

方剂:鲜羊奶适量。

制用法:将羊奶煮沸。每次饮1杯,每日2次。

功效:滋阴养胃。治阴虚所引起的反胃、干呕等症。

2、醋矾糊外敷止呕

方剂:陈醋、明矾、面粉各适量。

制用法:上三味共调成糊状。用时敷于两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固定,一般半小时后可发生止呕作用。

功效:消积解毒、清热散癖。用治呕吐不止、泄泻。

3、萝卜蜂蜜止恶心呕吐

方剂:萝卜1个,蜂蜜50克。

制用法:将萝卜洗净切丝捣烂成泥,拌上蜂蜜。分2次吃完。

功效:健脾,和中,养胃。用治恶心呕吐。

4、白胡椒半夏治呕吐

方剂:白胡椒、制半夏、鲜姜等份。

制用法:前两味共研细末。鲜姜煎汤。以姜汤和面同白胡椒末、半夏末调匀并捏成大丸粒。每服30-40丸,用姜汤送下,每日2次。

功效:暖肠胃。用治呕吐(包括胃炎,幽门肥厚、狭窄,胃癌初期等的呕吐)。

5、甘蔗姜汁治吐食干呕

方剂:甘蔗汁半杯,鲜姜汁1汤匙。

制用法:甘蔗汁是将甘蔗剥去皮,捣烂取的汁液。姜汁制法与此同。将两汁和匀稍温服饮,每日2次。

功效:清热解毒、和胃止呕。

推拿疗法

推揉脾经100~300次(约3分钟),健脾和胃。推板门穴10 0~300次(约3分钟),降逆止吐。按揉外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温阳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 100~500次(约5分钟),降逆止呕。摩腹100~300次(约3分钟),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针灸治疗

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公孙,用泻法,祛邪解表,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型:常用内关、公孙、足三里、天枢、下脘,用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用泻法,疏肝和胃降逆。

脾胃虚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补法加灸,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脾胃阴虚型:常用中脘、内关、阴陵泉、胃俞,用补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脾胃实热型:常用内关、中脘、公孙、天枢、支沟、下脘,用泻法,清热导滞,和胃止呕。

惊恐气逆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神门、阳陵泉,用泻法,清肝安神,降逆止呕。

鸡眼中医疗法

艾灸:阿是穴。阿是穴位置在病灶区(下同)。

治法:先用温水(约40℃)浸泡患足30~45分钟,使皮肤软化。然后以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用消毒刀片削去老皮,注意不要削痛、出血。艾灸采用艾炷灸或艾卷灸,任选一法。艾炷灸法:将艾炷(其底座略小于鸡眼)直接于阿是穴,点燃其尖端,烧至局部有灼痛时,用镊子夹掉,再放1炷,连灸5~7壮,每日1次;艾卷灸法:以燃着之艾卷在鸡眼上行雀啄灸,以患者略感灼痛、局部红润为度,每次约灸20分钟,每日1次。上述方法,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

鸡眼中医治疗的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分3组。1、内庭、昆仑;2、太冲、太溪;3、阿是穴。

治法:每次用一组穴,可独用一组,亦可交替轮用。第1组穴,用2%普鲁卡因5毫升加盐酸肾上腺素2滴,每穴注入2.5毫升,每周治1次;第2组穴,以2%普鲁卡因1毫升加盐酸肾上腺素0.2毫克,分注于患侧太冲、太溪,5天注入1 次;第3组穴,以0.5~1%普鲁卡因5毫升和盐酸肾上腺素0.1毫升注入阿是穴,每周2次。

鸡眼中医治疗的体针治疗

体针:阿是穴。鸡眼穴位穴位。

治法:取26~28号1寸毫针,患部常规消毒后,对准鸡眼中心快速进针,如阻力较大,可捻转进针,约进0.6~0.7寸后,可达鸡眼根部,阻力变小,不宜再进。如鸡眼过大,可在鸡眼旁刺1针,或周围上下左右刺4针,成45度刺向中心。均不留针或留针20分钟。出针后,挤出少量血液,酒精棉球按压局部。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停针约15~20日,鸡眼变软或枯萎脱落。

痔瘘中医疗法

肛瘘 - 中医疗法肛瘘的中医治疗方法适应症:

可以这么说,药物疗法在肛瘘面前显得黯然无光,只有手术才能大展身手。但有的肛瘘不一定非要手术,有的患者不适合手术。因此,肛瘘的中医治疗方法也有其限制性,其范围有四:一是初起内痔、外痔患者;二是年老体弱不适合手术的人;三是内外痔中后期且兼有其它严重疾病的人(如肝病、肾病、腹部肿瘤等);四是肛裂、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瘘管发炎期及一切肛门感染初起者。

肛瘘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肛瘘以内治为主,可以归纳为消、托、补三个原则,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灵活运用。具体分解如下。

一:消

这是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的肛周痈疽和炎性外痔等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和切开之苦。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肛周痈疽、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和肛裂等病。具体用法要依疾病的性质而定,如有表邪者宜解表,里实者宜通里,热毒蕴结者应清热解毒,寒邪凝结者应温通,气滞者要行气,血瘀者要活血化瘀等。

二:托

这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泄,以免毒邪内陷。此法适用于肛周脓肿中期,正气虚弱、毒邪偏盛、不能托毒外透、肛周痈疽外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泄出脓毒、痛减肿消,以免脓毒旁窜,造成后患。

三:补

这是用补益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患处新生,使疮口、瘘口早日愈合。此法适用于年老体虚、气血虚弱、溃疡后期,或肛肠疾病术后、热毒已去、病灶巳除,而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以及便血和脱垂等病人。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凡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凡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等。但在毒邪未尽的时候,切勿早用补法,以免病邪内蕴,久而为患。

矽肺病中医疗法

尘肺是长期吸入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纤维性病变为主的疾病。还有人认为尘肺是粉尘在肺内的蓄积和引起的组织煤工尘肺反应。前一种定义只将粉尘引起的肺反应达到组织纤维性病变程度者列入尘肺,符合此条件的尘肺种类有限,对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大。

治疗尘肺有很多种方法,不要盲目的选择,合理的疗法才是关键。脱敏治疗:一般需要连续治疗3-5年,或5年以上才能巩固,难以坚持。

中医治疗:过敏究其根本乃“因虚致敏”,肺脾肾不虚则过敏自愈。中医中药益肺健脾补肾治疗,能从根本上治愈过敏性尘肺病。但传统中医也有着不足的地方,见效慢等弊端。

西药治疗:西药副作用大,易发生药物依赖性,造成终身服药。

落枕的中医疗法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针灸、药物、热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尤以理筋物法为佳。

落枕热敷局部家人可帮助落枕者进行按摩、热敷以减轻痛苦

1.按摩

立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2.热敷

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须注意防止烫伤。

3.选用痛处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

4.星附膏、外贴颈部痛处,每天更换一次,止痛效果较理想,但病人自感贴膏后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孕妇忌用。

5.耳针

耳针埋穴于颈、枕区,以食指尖按压上述耳穴5~10分钟,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6.针刺

不能前后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仑穴;不能左右回顾者,取肩外俞、后溪、风池穴。一般可取悬钟穴,位于足外洞上三寸,针4~5分,灸3~7壮,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钟。

7.口服去痛片1片,有临时止痛之效。

8.改变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低,自己扭动脖子。

9.如为颈椎病引起,在体疗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家庭自我疗法。

10.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显。

另外,有一部分中成药亦具有不错的疗效,是结合了针灸与药物的原理,在临床上具有不错的疗效。

血精的中医疗法

血精是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性交时射出红色精液,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精囊炎,临床较为少见。本病常与前列腺炎并发,其感染途径多为尿道和前列腺感染直接蔓延;其次是淋巴感染和血行感染。由于细菌的入侵,炎症的刺激,引致精囊充血,当性交时,平滑肌和血管收缩,以致精液中渗混大量的红细胞和脓细胞。

中医认为,血精多由于病人肾阴不足,相火偏旺,迫血妄行;或因房事过多,血络受损,血随精流;或因湿热下注,熏蒸精室,血热妄行所致。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药方】:生地15丹皮12泽泻12知母12山萸肉10云苓18女贞子15仙鹤草18旱莲草12淮山15黄芪24乌梅。

【方解】:方中生地滋养肾阴;丹皮凉血,清泻肝火;泽泻泄热;知母退虚热;山药健脾;云苓健脾渗湿;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凉血热;乌梅、仙鹤草收敛止血;黄芪补气固本;山萸肉引火归源。

中医如何治疗孕妇呕吐

妊娠呕吐中医治疗方法

(一)

【辨证】胃阴不足。

【治法】健脾益肾,降气安胎。

【方名】土金双倍汤。

【组成】人参9克,苏子9克,茯苓9克,谷芽9克,巴戟天9克,菟丝子9克,白芍9克,白术15克,薏苡仁15克,山药15克,神曲6克,砂仁1粒,甘草0.6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胎产秘书》卷上。

(二)

【辨证】胃阴不足。

【治法】养阴清胃。

【方名】安胎凉膈饮。

【组成】知母6克,麦冬6克,人参3克,芦根12克,葛根9克,黑山栀4.5克,竹茹4.5克,葱白2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胎产秘书》卷上。

(三)

【辨证】痰湿化热。

【治法】清热化痰,和胃止呕。

【方名】竹茹汤。

【组成】青竹茹9克,生姜12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皮9克。

【用法】为粗末,水煎服,分2次服。

【出处】《医心方》。

(四) 【辨证】肝热犯胃,肝火郁遏。

【治法】清肝和胃。

【方名】柴胡清肝散。

【组成】柴胡3克,龙胆草3克,当归3克,川芎3克,黄芩3克,白芍3克,知母3克,生地3克,桔梗3克,甘草3克,黄连(吴茱萸汁炒)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素阉妇科补解》卷三。

艾灸治疗妊娠呕吐

用法:用自制艾条(取藿香50克研细末,两年以上陈艾叶250克,揉搓成绒团状,两药混合均匀,用细麻纸或易燃的薄纸卷裹而成)或选药店出售的纯(清)艾条点燃,对准选定穴位,距皮肤约一寸左右行温和灸,直至所灸穴位的皮肤潮红为止,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10~12次为一疗程。

作用原理:妊娠呕吐主要为胎气不和所致,怀孕后月经停闭,阴气下聚以养胎,血分不足而气分常有余,冲脉之气盛,素体胃气虚弱或脾虚生痰,气机失调,冲气上逆犯胃,胃气失和,逆气上冲,发为恶阻。

相关推荐

焦虑失眠中医疗法

很多的朋友往往占有重要的会议或者是约会之前会有焦虑性失眠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精神十分的紧张,焦虑而导致精神无法放松,从而出现了失眠的情况。有这种情况的出现会直接影响第二天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出现焦虑性失眠后一定要尽快的做治疗,建议大家可以选择中医治疗的方式,从而让自己远离焦虑性失眠。 一、焦虑性失眠吃苹果一个。或在床头柜上放上一个剥开皮或切开的柑橘,让失眠者吸闻其芳香气味,可以镇静中枢神经,帮助入睡。洋葱适量捣烂,装入瓶内盖好,临睡前放在枕边嗅闻其气,一般在片刻之后便可入睡。 二、神经衰弱的失

黄褐斑的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本病由七情内伤、肝郁气滞,或肾气不足,气血瘀阻,以致气机紊乱,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面部失去气血荣润,浊气停留而成。在中医文献中多列入“面上杂病”、“面尘”、“黧黑斑”、“肝斑”之类,治疗黄褐斑方法甚多,现介绍几种简便易行之法,患者不妨一试。 退斑汤:生地、熟地、当归各12克,柴胡、香附、茯苓、川芎、白僵蚕、白术、白芷各9克,白藓皮15克,白附子、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为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治疗黄褐斑效好。 药物疗法:五白消斑膏:白芨、白附子、白芷各6克,白蔹、白丁香各4.5克,

伤食的中医疗法

吃肉太多: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呃逆想吐。可用山楂肉90克,炒焦后研成细末,每次15克,用温开水送服,每日两次。吃牛肉引发不适,可用干稻草一把,煎成浓汤趁热饮服。食狗肉、羊肉太多引起不适,可用山楂14颗、杏仁24粒煎成浓汤服用。 吃面食过多:导致厌食,腹部胀痛,可以服用神曲30克、炒萝卜籽10克、麦芽10克,水煎服,一天一次,分三次服完。 吃谷类太多:引起食欲减退,可取米饭锅巴(小米、粳米、糯米均可)适量,烧焦研末,用温开水送服,每次5克,日服三次。还可用炒麦芽30克水煎服,或用白萝卜捣烂取汁服用。吃元

中医教你用按摩治疗宝宝呕吐

按摩手法一 准备:宝宝采取仰卧位。 具体手势:家长以中指先按后揉中脘穴1分钟。接着,家长将双手拇指分放于患儿剑突两侧的季肋处,然后向两旁分椎1~3分钟。先掐后揉内关穴1分钟。 接下来宝宝转为俯卧位,家长以拇、食、中三指,捏拿脾俞、胃俞穴处肌肉,各15~20次,然后以拇指各按揉1分钟。以上按摩手法,根据宝宝的症状轻重加以适量增减。 例如宝宝患有感冒,可适当追加: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推揉太阳穴50次。清肺经200次,清大肠200次。 宝宝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不好,可适当追加:补脾经300次,揉板门300次

中医疗法治近视

方法1:中药治疗 优点:中医治疗近视眼主要是根据全身情况采用中药整体辨证论治,认为脏腑尤其是肝肾在视力的调节上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该药的疗效与近视的轻重程度密切相关,近视程度越轻,临床治愈率和显效率越高。 缺点:大多的中药对假性近视疗效明显,但对真性近视有效的方剂较少,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方法2:针灸治疗 优点:针灸疗法防治近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针灸诸法中,以梅花针叩刺与耳穴压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临床采用较多早期治疗系在传统穴位上进行扎刺,如有报告认为针刺翳明穴,

食管炎的中医疗法

反流性食道炎是因食道与胃连接部防反流机构障碍而引起的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从而引起食管炎症的病变。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发病。 肝郁化热型症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大黄、花粉、白芍各10克,柴胡6克,生地瓜蒌各20克,石决明30克,竹茹12克。 脾虚胃热型症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党参、半夏、黄芩、元胡、大枣各10克,干姜、黄连、炙甘草各5克,乌贼骨20克,茯苓15克。 情志不畅型症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白芍15克,乌贼骨15克,郁金、元胡、制香附、苏梗、半夏、枳壳各

灰指甲的中医疗法

灰指甲还是人体其他部位患癣的主要传染源,又因有些甲癣可能是念珠菌所致,因为手的触及可以引起自身如腋下、乳房下、阴部的念珠菌感染。若我们接触婴幼孩,甲癣也可以传染给小孩。小孩皮肤较细嫩,出汗较多,这种传染很易发生。若是襁褓中的婴孩,因经常换洗尿布或纸尿巾更容易造成接触传染的机会。灰指甲中医治疗方法的选择也要因人而异的,当然甲癣患者也会影响患者免疫状态,会造成患者的敏感性增高,易发生敏疹。 中医认为脚气、鹅掌风之毒邪日久蔓延至甲板,湿毒内蕴,使爪甲失去荣养所致。专家认为该病由虫淫肌肤,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

头痛的中医疗法

1.蝉蜕10克,菊花20克,赤芍、蔓荆子各15克,白芍30克,川芎30克,全蝎10克,穿山甲10克,蜈蚣3条。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顽固性头痛。 2.天麻20克,白芍30克,钩藤30克,川芎30克,细辛12克,藁本15克,石决明50克。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3.川芎120克,羌活120克,当归(酒炒)100克,白芍(醋炒)100克,炒牛蒡子8克。将上药研末混匀,每次服6克,加白糖3克,每日3次。适用于偏头痛。 4.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次2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

脾热的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心脾积热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其他还有心火旺盛、阴虚内热夹湿等原因。治疗上主要是清心脾积热,常用药物有栀子、黄芩、连翘、大黄、木通、甘草等。 一般的脾热可以用绿豆百合粥。绿豆百合粥清热,生津,可以去脾热,严重的脾热可以在前面的粥里加金银花。 适度的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另外,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瓜果,忌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尤其是不能饮酒,少吃牛肉、羊肉等“上火”的食物。还要注意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脱肛的中医疗法

病因及治疗 中医认为脱肛多因人体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或湿热下注、久泻下痢,以致直肠不能收摄固涩所导致。如《诸病源候论》说:“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固利久肠虚冷所为。”按中医理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理,治疗脱肛可以用收敛药物治标,用补气药物治本。下面有三个小验方,脱肛患者可以一试: 第一、内服治标:枳壳10克,升麻8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日煎服,一日两次。补气固脱。 第二、外擦提肛膏:石榴皮、柯子、五倍子,研粉末各取等份混合均匀。用麻油调成50%浓度的膏药。睡觉前将药膏涂抹于肛门上,然后用手轻轻地将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