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
儿童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
1、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2、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4、感到恐怖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5、失眠
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6、恶劣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 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 6 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 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 2―3 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 不良的行为偏差。3.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 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 分钟,长则2 分钟到 3 分钟。多见于2 岁以内的孩 子。4.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 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 5 岁前发病。5.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 童缓慢。一般认为 18 个月不会讲单词,30 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 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 理问题多在 3-5 岁时起病。7.遗尿症 指 5 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 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 5-10 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 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 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 晚才能勉强入睡。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 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 2 小时内,醒后不 能回忆。以 5―7 岁的儿童最为常见。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 2 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 5-12 岁儿 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 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 童。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 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 25%左右, 在农村儿童中约占 10%左右。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 岁以上的儿童。15.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 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 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 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 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是指 6 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 过分依恋有关。
儿童心里疾病有哪些
1、儿童心里疾病有哪些
一般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咬指甲、吮吸手指、口吃、拔毛癖、多动症、习惯性尿裤、屎裤(儿童遗便症)、夜尿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口吃、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儿童抽动症、儿童退缩行为、神经性呕吐、儿童选择性缄默、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怖症、儿童情绪障碍等。
儿童心里疾病有哪些
具体的,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2、儿童心理健康发育忌讳哪些行为
首先,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是错误的。其次,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再次,忌哄骗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最后,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3、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专家建议,由于儿童因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内心较为敏感,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较为激烈,同时又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量的欠缺,使得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也无法跟大人有效沟通。所以家长应做到以下两点要求: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为现在农村的生活来源比较少,并且经济都是出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为了生计,父母不得不外出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家中的小孩子就留给爷爷奶奶帮忙照料,因此,长期下来孩子们因为缺乏父母亲的教育导致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1.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就会把儿童交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因为老人们大多不怎么管教孩子,对孩子更是呈溺爱的程度,并且他们也是有心无力,因为年龄比较大,管教孩子也显得有心无力,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就会产生任性、没有礼貌、自私、缺乏同情心等等的问题;在学校的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较差,缺乏与人沟通交流,没有集体荣誉感等等。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总是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觉得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坏的就是坏学生,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转注力都重点倾向于好学生那里,对于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爱理不理,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因为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就会做一些比较突出的行为,比如:上课故意迟到、上课违纪、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第二、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1.教师的观念不当,使你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孩子在学校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很多小孩子就会觉得老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老师的行为和观念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是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主导因素。但是很多老师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这样会导致留守儿童更加抑郁悲观,往往就会通过极端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2.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师最为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老师认为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自己是彩笔,可以任意的进行涂抹,学生就是要服从老师的安排,觉得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学生只有执行和完成任务即可;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乖乖的听老师讲课,如果出现半点违背老师的意思就要进行处罚,所以处罚就成了家常便饭,学生就会更加怕老师,更加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对学习也会产生抵触的心理;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于学生也是有点爱理不理,觉得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一些小村小镇会开一些黑网吧,为了赚钱,里面是装满了网络游戏或着淫秽影片吸引学生的光顾,如果留守儿童没有钱去网吧的时候就会通过小偷小摸的行为,勒索比自己小的学生,甚至通过赌博来转去钱财再到网吧进项消费。
真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因为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小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一定高腰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
抓住关键期解决儿童心理问题
在王慧看来,儿童在校园生活中面临两大心理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交往问题。而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一定要在关键时间段内进行。“现在,妈妈们生育年龄普遍提高、剖腹产概率提高、母乳喂养概率减少、隔代教养的现象比较多。因为规则意识缺乏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相对比较集中。”
王慧介绍,注意力缺陷的问题,是目前比较多存在的问题。占全国学生比例大概5%到6%,全国一共有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注意力缺陷的患儿,相当于平均每个班级就有一到两个孩子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家庭教养方式引发的心理疾病也不容忽视。就全国来说,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
在上海,由于生存压力大,父母忙于工作,隔代教养的问题就比较突出。孩子们在四到六岁的幼儿园时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如果规则意识没有培养好,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导致儿童在入学后无法很好适应,容易造成孩子的一些自私自利、情绪波动性大、攻击性强等一系列问题。
“二孩政策”之后要更关注大娃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对于很多独生子女儿童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个情感缺失。对此,徐静特别提醒家有二孩的家长们,对大娃的情绪问题尤其要加以关注。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家庭中,小孩子也是处于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在零到六岁的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来练习怎么和同伴交往,到学校后,遇到同龄人就会存在交往困难。其实,二孩政策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但是从情绪上来看,有些孩子在成为哥哥、姐姐之后,可能会感觉父母的爱被弟弟、妹妹剥夺了,会有失落感。如果家长能够把孩子遇到的问题,做理性的教育思考,有多子女的家庭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
儿童精神分裂症应该如何治疗比较好呢
对于儿童精神分裂这种疾病治疗原则就是一旦检查出来需要尽快治疗,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对于症状轻的患者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常用抗精神病药物为氯丙嗪、氯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和氯氮平等,但是这种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依赖性。
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的患者来说也可以进行心理疏导的治疗,一般出现这类疾病除了遗传之外大多数都是因为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作为家长可以选择进行心理咨询所进行心理疏导,这样可以有效无副作用的治疗。
儿童精神分裂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日后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坚持服用一些安定类的药物,同时定期做复诊检查,患者家属多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仔细观察患者日常的行为及时发现复发症状及时治疗。
注意事项:儿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儿童心理疾病,建议患者家属先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如果真的不行的话就只能选择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患者家属应时刻关注患者表现,定期进行复诊治疗。
儿童常见饮食问题
1、儿童常见饮食问题之不吃饭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吃饭,喂食的时候需要花上很多的时间。儿童不吃饭怎么办?
饮食定时定量方法妙
定点定时、定点进食会使孩子形成条件反射,每当临近吃饭时,他的消化系统便会活动起来,产生饥饿感,从而为进食作好准备。
提高进食兴趣,搞点花样很受用
家长可经常变换食物的烹调方法,以改善食物的色、香、味,这样就能提高孩子的进食兴趣,促进食欲。
餐前零食,坚决反对
有些孩子每天在正餐之间要吃喝许多高热量的零食,所以到了正餐时间他根本就没有胃口吃饭,而过后又要以点心零食充饥,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儿童常见饮食问题之偏食
孩子偏食、挑食很普遍,这让不少爸妈都感到头痛。儿童偏食该怎么办?
把吃饭变成有意思的事
如果发现孩子偏食,千万不要以粗暴的方式、强硬的态度逼迫孩子进食。正确的做法是采取迂回战术,通过一些比较策略的方式来增加吃饭的乐趣,帮助宝宝摆脱厌恶吃饭的情绪。比如,将宝宝的餐具更换成更可爱的样子。
改变食物的形态
如果某种食材是宝宝不喜欢的,不妨试着帮这些食物“变装”.如果宝宝最近对鸡蛋失去了兴趣,不妨变个花样做鸡蛋,例如蛋炒饭、蛋饼……巧手妈妈甚至还可以试着烹制好看又营养的“童话餐”,用健康的食材摆出卡通造型。
3、儿童常见饮食问题之肥胖
儿童肥胖症要减肥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让儿童没有足够的营养供应,这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儿童肥胖该怎么办?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从小培养孩子定时进餐,从小学开始就应该一日三餐,课间不要加餐,不要让孩子吃零食,鼓励按时吃正餐。爱吃零嘴或不吃早餐的孩子,妈妈特别注意,赶快改掉坏习惯。不吃早餐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
增加体力活动,给孩子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幼童也不要关在室内,有条件就到户外活动,可带稍大孩子一起晨练,帮助孩子养成乐观情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等,对防范高血压很有帮助。
容易被忽略的儿童心理秘密
没有任何悲剧比孩子自杀更令人痛不欲生的了。而儿童的试图自杀行为,很多时候普通人是看不出来,认为“孩子不会自杀”。殊不知这种无意的漠视,恰恰成为儿童自杀的“土壤”。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自杀或者“准”自杀行为逐年增多。父母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心理健康 标准
专家介绍,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
儿童心理异常的典型表现
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专家指出,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家长要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