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茯苓如何辨别

茯苓如何辨别

茯苓辨别

茯苓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

性状鉴别

药材: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获神块”。气微,味淡,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饮片:白茯苓:为不规则的片块,长1-2cm;表面白色至类白色,略粗糙或平坦。质坚硬。气微,味淡。

赤茯苓:形同白茯苓。表面淡棕红色至棕褐色。

茯苓皮:为不规则形的片块,长约至4cm。外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具不规则皱纹及疣状突起。内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质柔软,略具弹性。气微,味淡、微涩。

茯神:为方形的片块,边长4-5cm,厚0.5-0.7cm。表面白色至类白色,较平坦,中间或一侧有类圆形松根木。质硬,折断面较粗糙。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灰白色。

① 用斯氏液装片,可见无色不规则形颗粒团块、末端钝圆的分技状团块及细长菌丝;遇水使合氯醛液粘化成胶冻状,加热团块物溶化。

② 用5%氢氧化钾溶液装片,可见细长的菌丝,稍弯曲,有分枝,无色(内层菌丝),或带棕色(外层菌丝),长短不一,直径3-8(-16)μm,横隔偶见。

化学鉴别

1.取该品粉末1g,加丙酮1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 滴,显淡红色,后变为淡褐色。

2.取茯苓片或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 滴,显深红色。

检查

水分:不得过15.0%。

总灰分:不得过4.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茯苓是什么样的。晋代有一半《神仙传》,上面说“老松精气化为茯苓”,这说法过于神话,但是着重说出了茯苓有极大的药用价值。茯苓是一种生在松树根部下面的菌类生物。茯苓长得跟甘薯一样,里面是红色的或者白色的。《纲目》认为,越大,并且质地越是坚硬的茯苓是最好的茯苓。

茯苓的功效。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茯苓是“四时神药”。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茯苓这种东西到处都有,生长区域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季节,茯苓都会生长。茯苓单独服用药效不是很好,但可以和很多种中医药材搭配利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土茯苓

土茯苓的样子。土茯苓是一种常绿的灌木,多年生,它的叶子和柳条差不多,只是更大一点。一般要在夏天或者秋天的时候挖出来的土茯苓,才具更纯的药性。土茯苓有红土茯苓和白土茯苓两种,其中白土茯苓的根洗净以后是黄褐色的,有最好的药性;红土茯苓的根是紫红色的,也有较好的药理功效。

土茯苓的功效。土茯苓入药的是它的根部,可以单独使用。土茯苓有清热解毒、消疮去疥的功效。一般中医为皮疹、湿疹、恶疮类疾病开出的药方内,会用到土茯苓。

茯苓和土茯苓药性对比:

茯苓和土茯苓在药理功效方面,不能说没有一丝的相似性。根本的讲,茯苓的主要功效可以归结为二字:宁神。我们要是遇到春困,由于长时间的疲劳导致劳累、失眠等,这时候就可以使用茯苓调理。而土茯苓的功效也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解毒。要是我们平时饮食不当,或者由于感染,皮肤出现了湿疹等疾病,就可以使用土茯苓去毒。在中医养生学上,适当用这两种药材调理身子,大大有益于健康。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土茯苓与茯苓虽然名字差不多,但是它们完全是不同的,其功能与作用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介绍它们的区别之处和它们的功效与作用。茯苓是利水渗湿药,还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茯苓是清热解毒药,可除湿利关节,性味甘淡平,归肝胃经。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痒,对于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梅毒、湿疹有很好的疗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湿的要,常常配伍在益气健脾的药方中,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选择上不用混淆。传统中医认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效。西医认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土茯苓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与金雀根、山稔根、徐长卿、红藤等同用。土茯苓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土茯苓,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食疗作用:味甘、淡,性平。无毒。归肝、胃、肾脾经。开散降泄。用该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银花、白藓皮、威灵仙、甘草等同用。现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疮毒,常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等配伍同用。此外,该品在临床上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疗效。但是服用时忌茶。

茯苓和土茯苓的区别

茯苓

茯苓是什么样的。晋代有一半《神仙传》,上面说“老松精气化为茯苓”,这说法过于神话,但是着重说出了茯苓有极大的药用价值。茯苓是一种生在松树根部下面的菌类生物。茯苓长得跟甘薯一样,里面是红色的或者白色的。《纲目》认为,越大,并且质地越是坚硬的茯苓是最好的茯苓。

茯苓的功效。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茯苓是“四时神药”。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茯苓这种东西到处都有,生长区域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季节,茯苓都会生长。茯苓单独服用药效不是很好,但可以和很多种中医药材搭配利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土茯苓

土茯苓的样子。土茯苓是一种常绿的灌木,多年生,它的叶子和柳条差不多,只是更大一点。一般要在夏天或者秋天的时候挖出来的土茯苓,才具更纯的药性。土茯苓有红土茯苓和白土茯苓两种,其中白土茯苓的根洗净以后是黄褐色的,有最好的药性;红土茯苓的根是紫红色的,也有较好的药理功效。

土茯苓的功效。土茯苓入药的是它的根部,可以单独使用。土茯苓有清热解毒、消疮去疥的功效。一般中医为皮疹、湿疹、恶疮类疾病开出的药方内,会用到土茯苓。

土茯苓真假识别方法

由于商品经济的冲激,许多中药都出现了伪品。中药的质量低劣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下面教给大家辨别土茯苓真假的方法。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茎,性平,味甘淡,入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用于治疗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等症。巿场上有以蓼科植物金荞麦的根茎冒充土茯苓,应注意鉴别。

真品土茯苓外观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不直,且多具短分枝,表面土棕色或灰褐色,粗糙,常有刀伤切口及侧根残余部分,长5~22厘米,直径2~5厘米,个头较大。断面为类白色至淡红棕色,可见筋脉及多数小亮点。闻之气微,口尝味微甘涩。

伪品金荞麦的根外观呈不规则块状,且有隆起的疙瘩,表面为灰紫色或棕褐色,长3~15厘米,直径1~4厘米,个头较小。断面呈黄白色或黄棕色,中央有髓。口尝没有甘味,只是微涩。

根据临床经验,土茯苓配合银花、甘草,或配合苍耳子、白鲜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马齿苋、甘草等煎服,治疗现症梅毒及隐性梅毒。对晚期麻痹性痴呆,精神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土茯苓治疗麻疹、急性细菌性痢疾也有满意效果,而伪品金荞麦的根既不与土茯苓为同科植物,又不具备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土茯苓入药。

茯苓有酸味和没酸味的哪个好

没有酸味的好。

茯苓会出现发酸的情况,很有可能是用硫磺熏制过,硫磺熏制药材可以达到杀虫、防潮、储存、增色等作用,是保存茯苓最经济、实惠、有效的方法,但硫磺这种物质对人体来说并不健康,所以茯苓从原则上是不允许熏硫的,因此茯苓没有酸味的会更好一些。

辨别方法

1、闻:凡是用硫磺熏过的药材都有一股刺鼻的酸味。

2、看:凡是过于鲜艳或发白的药材,都有可能进行了熏硫。

3、摸:药材有本草的质感,如果发现药材偏重,就有可能是硫熏过的。

4、尝:大多数被硫磺熏后的药材放进嘴里能尝到一种异常的酸味。

茯苓煮粥需要提前泡吗

需要。

茯苓就是茯苓菌的菌丝体,相互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大的茯苓块,经过炮制后再切成小块或片状,就成了茯苓。但又由于茯苓是菌丝体,所以不易溶于水,所以直接煮的话,茯苓是很难煮烂掉的,只会变软,而且需要辨别的是,如果一煮就散开烂掉的茯苓,其实是假茯苓,所有如果要把茯苓煮透,通常要提前浸泡。

白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茯苓有赤茯苓和白茯苓分别,赤茯苓就是茯苓皮里面的红色部分,功可利尿泻心火,白茯苓是赤茯苓里面的白色部分,可以利湿健脾安神,一般茯苓是指白茯苓。

茯苓的各个部位都能治病,为了入药方便,人们为它都起了相应的名字:外表被覆的一层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断面靠外淡红色疏松的一层叫赤茯苓,内部白色致密的部分称白茯苓。

白茯苓可健脾,对那些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治疗上述症状可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称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不利,以疗效稳健著称,后世的许多补气益脾的方剂都依此方而来。

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获神块。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溶于水吗 茯苓真假怎么鉴别

市场上先有很多假的,或者是劣质茯苓,最简单的辨别方法就是用水泡,最好是放在锅里边煮边泡。假茯苓很快就散开,化掉。真茯苓形状不变。

相关推荐

白带褐色中医三大治疗方

中药处方(一) 【辨证】阴虚内热。 【治法】清热利水,和营止带。 【方名】清气养荣汤。 【组成】当归4。5克,生地4。5克,香附4。5克,地榆4。5克,茯苓2。4克,泽泻2。4克,黄连2。4克,山萸肉2。4克,灯心30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丹台玉案》卷五。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肝肾不足,气血两虚。 【治法】补气养血,益肾健脾。 【方名】加减八物汤。 【组成】当归6克,川芎6克,白术6克,酒炒白芍6克,生地黄6克,人参(去芦)6克,茯苓6克,山药6克,酒炒杜仲6克,炒香附

水肿治疗

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胸腹乃至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为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衰、肝硬化、贫血、营养不良及内分泌类疾病的主症之一。就其分类,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内经》:有风水、石水、涌水之分;《金匮要略》:有风水、皮水、石水、正水、黄汗之别;宋·严用和《济生方》首分阴水阳水来辨证。其病因病机近代多以为是外感内伤,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所为。治疗上多数医家主张辨病治疗,对症处理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上应坚持辨证论治。 1.宣肺利水: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

如何挑选茯苓

茯苓可作药用,也可作为美容之佳品。茯苓主产云南和安徽,分别称为云茯苓和大别山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但近期在市场上,却出现了发生霉变的茯苓,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有应如何鉴别真假茯苓呢? 专家指出:茯苓是真菌类药材,不含有淀粉,一般不会发生霉变。但是,掺杂淀粉后经压制切片所得的茯苓则会出现霉变的现象。

哪三种人不能吃茯苓茯苓茯苓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区别: 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一般在夏、秋二季采挖;而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一般在7-9月份采挖。 土茯苓作为根部有大量的须根,有鸡蛋大小;而茯苓是属于真菌类,是呈白色,切成块状,没有任何气味。 土茯苓味是偏苦的,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而茯苓属于利水渗湿药,主要的功效是健脾渗湿、宁心安神。

巴氏腺囊肿的饮食

1.鲤鱼赤豆汤 组成鲤鱼1尾,赤小豆60g。 用法鲤鱼去头、尾及骨头,取肉与赤小豆共煮至豆烂。分2次服用。 适应证用于白带多,湿热有毒者。 2.茯苓粳米粥 组成茯苓30g(研末),粳米30~60g。 用法先将粳米煮粥,半熟时,加入茯苓末,和匀后,煮至米熟,空腹服用。 适应证中医辨证属脾虚湿重者。

前庭大腺炎食疗方

1、鲤鱼赤豆汤 1)组成鲤鱼1尾,赤小豆60g。 2)用法鲤鱼去头、尾及骨头,取肉与赤小豆共煮至豆烂。分2次服用。 3)适应证用于白带多,湿热有毒者。 2、茯苓粳米粥 1)组成茯苓30g(研末),粳米30~60g。 2)用法先将粳米煮粥,半熟时,加入茯苓末,和匀后,煮至米熟,空腹服用。 3)适应证中医辨证属脾虚湿重者。

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1、黄柏、赤芍、泽泻、泽兰、木通、制乳没、琥珀粉、鸡内金。全方具有清热除湿、活血化瘀、通淋止痛之效。湿热重者,加入龙胆草、土茯苓;夹毒热者加入野菊花、鱼腥草;小便淋涩不畅者加入马鞭草、三七粉。 2、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山萸肉、泽泻、车前子、土茯苓、仙茅、杜仲。全方具有补肾通淋之功,肾阳不足者可加入仙灵脾。 3、清淋汤:虎杖、土茯苓、贯众、连翘、蒲公英、黄连、半枝莲、木通、瞿麦、黄芪、茯苓、丹参、赤芍各适量,水煎服,轻者每日两剂,重者每日三剂。适用于淋病中医辨证,属于湿热瘀阻及毒热证者。 4、补肾通琳汤:

茯苓和土茯苓有什么区别 物种不同

茯苓茯苓是一种菌类,属于寄生菌,常寄生在松树的根部,中药用的是这种菌类的干燥菌核。 土茯苓:土茯苓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这种灌木在根部结有块状根茎,这时土茯苓入药的主要部分。

茯苓茯苓的区别 土茯苓能长期服用吗

不可以。 要是身体处于土茯苓所治疗的病症范围之内,是在一段时间内服用的,但任何药物都有它的疗程,在病情出现变化,或者在病情恢复后,就需要换药或者停药了,所以土茯苓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长期服用的,以免对健康的机体造成负担。

视神经病变的偏方

偏方一 配方:柴胡10g,当归尾12g,赤芍10g,白术12g,茯苓12g,菊花9g,枳壳12g,香附12g,川芎6g,生地9g,枸杞12g,桃仁8g,红花9g。 偏方二 材料:当归尾20g,白芍12g,川芎9g,生地9g,桃仁6g,红花6g,党参12g,黄芪10g,枸杞15g,山药12g,首乌15g,菊花9g,枳壳9g,茯苓9g,白术9g。 偏方三 材料:山药12g,茯苓10g,泽泻6g,当归尾20g,丹皮10g,五味子9g,山萸肉12g,熟地12g,首乌12g,枸杞20g,柴胡6g,川芎6g,陈皮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