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夏季养生法
中医教你夏季养生法
夏天,从立夏到立秋,总共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夏天这三个月中,自然界的阳气已渐渐达到洪盛的地步。一方面天阳下逼,另一方面地热上腾,这样的天地之气相交合,大大促进了万物的“华实”。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这样的养生认识“预告”给人们:夏天万物皆荣,阳盛于外,养生者应注意养护阳气,以适应此时自然界阴气不足的环境。
顺时养生,不与大自然较劲
我们知道,天地万物都有恒定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就季节而言,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大特色分明的季节。人们如果想健康长寿,就要遵循这个自然规律,或者说适应这个“潮流”,这就是中医“顺四时,天人合一”的思想。
违背这个规律,硬要与大自然“较劲”“逞能”,那吃苦头的终究还是人类。因为,不管人有多大本事,都无法改变人体的自然属性。例如,尽管现代医学和科技十分昌明,仍然无法改变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
夏季养生饮食禁忌是什么
把握夏季养生饮食禁忌对于大家的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了夏季养生饮食禁忌才会更好的从饮食是以产品中获得精华,实现健康养生,接下来我们就对夏季养生饮食禁忌做详细分析。
5月5日,立夏一过,就意味着炎夏即将来临,清热消暑自是成了重中之重,但同时,按照中医养生学理论,还要吃对东西,以免伤了脾肺之气。唐代“药王” 孙思邈曾把饮食与季节的变化联系起来,根据季节的不同和身体的营养需要,将平日里的一日三餐转变了一种养生健身的方式。
他在《千金要方》中就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 定喘泻下等功用,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由于心火能够克肺金,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 些辛味的东西,如辣一些的萝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
夏天炎热,易生菌,保持床铺整洁不但可使人有个良好的睡眠环境而且还可以有份好的睡眠心情。
以上是对夏季养生饮食禁忌做出的分析,专家指出夏季养生保健,不仅要关注饮食适宜还要关注饮食禁忌,这样才能够合理安排饮食,进而实现大家的健康。
中医教你秋季养生
1、养阴益气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秋天最重要的是养阴益气。养阴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就可以温养肺气,鼓舞阳气,所以秋天应多吃山药、百合、银耳、猪蹄、莲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
秋冬时节,是体虚之人进补的好季节,选用温补中药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虚”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进补时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
2、适度饮水
在“饮食的金字塔”中,水处于最底层。也就是说,水是人体最基本所需,也是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秋季天气干燥,易使人产生燥气。而秋燥最爱攻击肺,所以当燥气上升时,咳嗽、哮喘腹泻、皮肤干燥等疾病首当其冲。此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水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此外,秋天易出现身体困乏,也就是俗称的“秋乏”。而科学地饮水也可以缓解秋乏症状。
秋季应多喝开水、淡茶等,以养阴润燥,弥补身体损失的津液,尤其应定时、主动多喝白开水,即使不渴也要喝。喝水时,要少量频饮,而不要一口气喝得太多。研究发现,此法既可使人体津液得以补偿,对内脏也没有损害。而一次大量饮水,反而会损伤肠胃功能,导致消化吸收紊乱。
3、吃蜜少姜
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姜是好东西,但是到了秋季还是少吃姜为好。过去有句老话“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大概意思是秋天不吃姜,夜晚不吃姜。当然,这并不是说秋季就绝对一点也不吃,关键是不能“多食”和“夜间勿食”。
4、及时添衣
秋天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因为初秋乍寒还暖,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这暴热骤凉变化。因此,当天气较冷时要注意保温,及时添衣;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
尤其要加强头、背、腹、足等部位的御寒。人们应根据天气预报提供的消息,备好防寒服装,早晚穿好外套,并逐渐增添内衣,为使腹、背不受凉,最好内着一件毛背心,由于寒多从脚下起,同时还要穿好鞋袜。
5、早起早睡
秋天容易感到困乏,每到周末的时候,不少人可能会选择睡懒觉,但专家认为,秋天更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所谓天人相应也就是人与天地相顺应,最有效的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就是随四季的变化而调整作息规律了。
四季健康养生法
1春季养生法则:调肝理脾
药茶:佛手 香橼 玫瑰花 枣仁 枣皮 泡水代茶饮
药膳: 薏苡仁 山药 莲米 芡实 扁豆 清明前后炖服
2夏季养生法则 :清心养阴
药茶:麦冬 生地黄 淡竹叶 西洋参 泡水代茶饮
药膳: 荷叶 煮稀饭
3秋季养生:润肺健脾
药茶:人参叶 石斛 麦冬 泡水代茶饮
药膳:川明参 北沙参 山药 莲米 芡实 扁豆 薏仁 玉竹 黄精 无花果 文先果中秋前后炖服
贝母蒸鸭梨
生地黄30g、熟地黄30g、百合30g 炖鸭子
4冬季养生:温肾助阳
药茶:红参须 枸杞 泡水代茶饮
药膳:黄芪 当归 杜仲 枸杞 薏仁 生姜 冬至前后炖羊肉、猪腰
杜仲 熟地黄 桑葚子 补骨脂 菟丝子 黑米 核桃仁 黑芝麻 首乌 菌灵芝 白蔻药汁煮黑豆 煮干后吃黑豆
中医“治末病”,运用四季不同的食疗方法来调整机体使之处于健康状态,具有东方文化特色和优势。人与天地息息相通,天有日月,人有阴阳;天有春夏长夏秋冬更替,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制化,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生克。如此紧密的相应,就确定了人体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的外环境相一致,即春养肝以应春之生,夏养心以应夏之长,长夏养脾以应长夏之化,秋养肺以应秋之收,冬养肾以应冬之藏;一年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适应天地之气的更替。依据自然节律的变化,制订相应的食疗原则和方法,使人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养生保健、却病延年,值得推广并发扬。
中医教你夏季该如何祛湿
夏季祛湿的常见方法
饮食祛湿 科学饮食就是要均衡并且适量的摄取食物,不能够暴饮暴食,同时也不能节食。在日常的饮食习惯,女性也要遵守不偏食、挑食,才可以调理好肠胃系统,进而造成体内的水分代谢恢复正常。
足疗祛湿 中医有“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的说法。这里介绍一个中药泡脚方:干姜20克、川椒30克、艾叶30克、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桂枝10克、桑枝10克、附子20克。用法:将药用纱布包好,放水里煮开后将药包取出,将汤水倒入一个稍深的浴盆中,晾到40℃~50℃时即可泡脚。每天泡1~2次,每次20~40分钟即可。
饮食祛湿 建议可以多吃地瓜、燕麦、绿豆、薏仁,这四种东西被称为祛湿祛毒“四大素食”。此外,扁豆、云苓、白术等药材都有祛湿的功效,可将其作为煲汤的配料,以达到祛湿的效果。
拔罐疗法祛湿 拔罐每周1~2次为宜 拔罐时间上,力度大,5~10分钟即可;力度小,15~20分钟即可,如果拔完之后,觉得特别舒服,可适当长一些,但以不起疱为好。不过有些湿邪症状比较重的,拔完罐之后起疱也是正常的。频率上,以每周1~2次为宜,此期间不能喝冰冻饮料,有虚寒症状的人还应少喝凉茶。
中医教你冬季养生法
很多人都知道,到了冬季,每晚足浴,用力揉搓足底的涌泉穴,除了能暖身体御寒,还有补肾强身的作用。冬季还有哪些养生的方法呢?中医教你冬季养生法,值得一看。
1、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此语出自《黄帝内经》,古人的早睡是指晚上9点钟就要上床入睡;早晨太阳出来了,再起床。就是所谓的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现代人不必拘泥于此,但是,在冬季适当的早睡、晚起,不熬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天黑早,阳气收藏早,早睡可以养阳;天亮迟,阳气升发也迟,晚起可以固阴精。
提示:睡前醒后小仪式 。晚上早点上床,练习瑜伽的打坐调息,或揉搓脚心(涌泉穴),用手掌搓热后腰(肾腧穴),艾灸或热敷小腹(关元穴),这些穴位有养肾安眠的作用。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可双手抱膝,让背部在床上前后滚一滚。双腿上举,做空蹬自行车,先正向再反向。俯卧,头脚尽量上翘,做小燕飞动作。活动一下身体的主要关节,使气血通畅后再起床。
2、冬季保暖三个重点
冬季要保证头暖、背暖、脚暖。女性在生理期还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特别是阳虚的人,这三个部位容易受寒邪侵袭。中医的经验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过分受凉,冬寒进入体内,到春天就会患温病(是以发热为特征的外感急性病,如流感等)。
阳虚体质的人,冬天做身体按摩时,要减少背部按摩的时间,最好使用红外线烤灯温暖背部。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背部裸露和按摩容易扰动阳气而导致阳气外越。相反,应该重视阴经的保健,可以在位于胸腹部正中线的任脉上拔罐或艾灸,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可以重点做膻中穴(双乳中间)、神阙(肚脐)、关元(肚脐下四指)等穴位。
提示: 防感冒小偏方。 如果不小心受凉风寒,可以用姜片、红糖煮水喝。还可以用葱白、姜片、糯米煮粥,加适量米醋,制成“神仙粥”,预防风寒感冒,效果非常好。
3、无泄皮肤——冬季运动要适度
中医讲冬季运动时要“无泄皮肤”,意思是不要让阳气从皮肤外泄。人体的皮肤好比大树的叶片,夏季可以通过出汗帮助人体排毒,在冬天,则应该像松针一样收拢,避免大汗淋漓,否则皮肤开泄,就会使阳气走失,不利于闭藏。尤其是女性,阳虚、血瘀体质者较多,要特别小心,最好不要游泳,或者选择室内游泳馆,运动前要充分热身,以强度适中的运动为主,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
提示: 运动后要保暖。运动或出汗以后,要立即带上帽子、围巾和手套保暖。剧烈运动以后要等到心跳、呼吸基本正常后,再用温水洗浴。浴后,要吹干头发,穿戴好衣帽后再外出。
4、多晒背,壮阳气
冬天是抑郁高发的季节,这与缺乏日晒有关系。冬季里中医提倡“晒背”来养生。背部是身体最重要的七条运输和管理阳气的经脉汇集处,经常背对日光而坐,让太阳把脊背晒得微暖,阳气会通过背部穴位吸收到体内,然后运送到全身各处。当你晒了太阳感觉遍体和畅时,就是体内阳气充足,经脉通畅的表现。阳气补足了,我们又可以精神抖擞地享受生活。
提示 冬天里的阳光情绪很重要。面对年终考核等职场挑战也让人感到压力重重。养生专家提醒:遇到不顺心的事要积极调整情绪。也可以通过倾诉、唱歌、理智的争论等适当的方式宣泄出来,保持心态平和。
5、固肾藏精,有节制
进入冬季,肾经变得活跃起来,肾为先天之本,为藏精之府,冬天是养精藏精的最佳时节,肾虚的人在冬天里补肾最易见效。肾精主要靠养,节约使用,才能细水长流。而补肾第一要点就是节制性爱。古人在阴历11月和5月提倡夫妻分床而睡。就是认为这两个月房事过度,会使身体消耗比较大,应该加以节制。
提示: 尝试早晨做爱吧。周末早晨,从容地与爱侣享受性爱时刻。而激情过后的小睡,也可以及时恢复体力,养精蓄锐。另外,用杜仲或肉苁蓉配上枸杞、甘草泡一些药酒,每天小酌一杯,可以补肾温阳。
6、进补不忘控制体重
对于OL来说,冬季进补,最担心的后果就是体重增加。女性35岁以后,可能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经常有饥饿感,特别是在冬季,随着食欲增强,不知不觉体重就上升了。下面两个办法,帮你解决进补和体重的难题,进补看口味。你的口味变了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发现自己口味的变了,比如以前口味清淡,现在爱吃咸的了;以前不爱吃糖,现在爱吃糖而且吃了以后有快乐的感觉。这些习惯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脏器的虚实。中医认为,五味对五脏,即苦入心、辣入肺、酸入肝、咸入肾、甜入脾。想吃酸的,可能是因为肝火太旺。肾虚的人,本能地想补充咸的东西来调动肾气。我们可以适度地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但不要娇纵它,应该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食补措施。比如海参、海带等海产品是咸味入肾的食品,可以用来补肾虚。茯苓、小米、莲子可以健脾。西红柿、柑橘、香蕉、紫米、枸杞可以养肝。
“素食进补”正当时。古时资源匮乏,进补荤腥给身体增加热量来抵御严寒。现代社会,进补不一定要高脂肪高热量。素食一样可以温经通络。梨、藕、萝卜如果生吃,就是寒凉之品,但是加热熟吃,就不会伤身。还有桂圆、木瓜、百合、以及山药、芋头、红薯等谷类;花生、杏仁、胡桃等干果素食,一样可以进补到位。
提示: 经络调节控制食欲。食欲过于旺盛,可以采用经络调节。饭前按摩中脘穴,轻敲带脉,或在经穴上拔罐,可以抑制食欲。中脘,在肚脐上方4寸。带脉是横穿过肚脐,象束带一样横行于腹腰部的经脉。经常按摩带脉,可以健脾,促进排便,有一定消脂减肥的作用。
7、小动作,暖身体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四肢冰凉,与痛经、感冒纠缠不清。冬天养生的原则是补肾强精。我们身体经络中的肾经起自双足的涌泉穴(足底前1/3之处的凹陷中),从足部强健肾经,相当于养护树木的根基,可以让肾脏中的精气源源不断。所以冬天可以多做一些按摩,充分调动自己身体中的元阳之气,温暖自己。
提示:每晚足浴,御寒补肾。从立冬开始,每晚临睡前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底的涌泉穴,除了能暖身体御寒,还有补肾强身的作用。
中医教你冬季养生法
1、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此语出自《黄帝内经》,古人的早睡是指晚上9点钟就要上床入睡;早晨太阳出来了,再起床。就是所谓的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现代人不必拘泥于此,但是,在冬季适当的早睡、晚起,不熬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天黑早,阳气收藏早,早睡可以养阳;天亮迟,阳气升发也迟,晚起可以固阴精。
提示:睡前醒后小仪式 。晚上早点上床,练习瑜伽的打坐调息,或揉搓脚心(涌泉穴),用手掌搓热后腰(肾腧穴),艾灸或热敷小腹(关元穴),这些穴位有养肾安眠的作用。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可双手抱膝,让背部在床上前后滚一滚。双腿上举,做空蹬自行车,先正向再反向。俯卧,头脚尽量上翘,做小燕飞动作。活动一下身体的主要关节,使气血通畅后再起床。
2、冬季保暖三个重点
冬季要保证头暖、背暖、脚暖。女性在生理期还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特别是阳虚的人,这三个部位容易受寒邪侵袭。中医的经验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过分受凉,冬寒进入体内,到春天就会患温病(是以发热为特征的外感急性病,如流感等)。
阳虚体质的人,冬天做身体按摩时,要减少背部按摩的时间,最好使用红外线烤灯温暖背部。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背部裸露和按摩容易扰动阳气而导致阳气外越。相反,应该重视阴经的保健,可以在位于胸腹部正中线的任脉上拔罐或艾灸,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可以重点做膻中穴(双乳中间)、神阙(肚脐)、关元(肚脐下四指)等穴位。
提示: 防感冒小偏方。 如果不小心受凉风寒,可以用姜片、红糖煮水喝。还可以用葱白、姜片、糯米煮粥,加适量米醋,制成“神仙粥”,预防风寒感冒,效果非常好。
3、无泄皮肤——冬季运动要适度
中医讲冬季运动时要“无泄皮肤”,意思是不要让阳气从皮肤外泄。人体的皮肤好比大树的叶片,夏季可以通过出汗帮助人体排毒,在冬天,则应该像松针一样收拢,避免大汗淋漓,否则皮肤开泄,就会使阳气走失,不利于闭藏。尤其是女性,阳虚、血瘀体质者较多,要特别小心,最好不要游泳,或者选择室内游泳馆,运动前要充分热身,以强度适中的运动为主,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
提示: 运动后要保暖。运动或出汗以后,要立即带上帽子、围巾和手套保暖。剧烈运动以后要等到心跳、呼吸基本正常后,再用温水洗浴。浴后,要吹干头发,穿戴好衣帽后再外出。
4、多晒背,壮阳气
冬天是抑郁高发的季节,这与缺乏日晒有关系。冬季里中医提倡“晒背”来养生。背部是身体最重要的七条运输和管理阳气的经脉汇集处,经常背对日光而坐,让太阳把脊背晒得微暖,阳气会通过背部穴位吸收到体内,然后运送到全身各处。当你晒了太阳感觉遍体和畅时,就是体内阳气充足,经脉通畅的表现。阳气补足了,我们又可以精神抖擞地享受生活。
提示 冬天里的阳光情绪很重要。面对年终考核等职场挑战也让人感到压力重重。养生专家提醒:遇到不顺心的事要积极调整情绪。也可以通过倾诉、唱歌、理智的争论等适当的方式宣泄出来,保持心态平和。
5、固肾藏精,有节制
进入冬季,肾经变得活跃起来,肾为先天之本,为藏精之府,冬天是养精藏精的最佳时节,肾虚的人在冬天里补肾最易见效。肾精主要靠养,节约使用,才能细水长流。而补肾第一要点就是节制性爱。古人在阴历11月和5月提倡夫妻分床而睡。就是认为这两个月房事过度,会使身体消耗比较大,应该加以节制。
提示: 尝试早晨做爱吧。周末早晨,从容地与爱侣享受性爱时刻。而激情过后的小睡,也可以及时恢复体力,养精蓄锐。另外,用杜仲或肉苁蓉配上枸杞、甘草泡一些药酒,每天小酌一杯,可以补肾温阳。
6、进补不忘控制体重
对于OL来说,冬季进补,最担心的后果就是体重增加。女性35岁以后,可能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经常有饥饿感,特别是在冬季,随着食欲增强,不知不觉体重就上升了。下面两个办法,帮你解决进补和体重的难题,进补看口味。你的口味变了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发现自己口味的变了,比如以前口味清淡,现在爱吃咸的了;以前不爱吃糖,现在爱吃糖而且吃了以后有快乐的感觉。这些习惯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脏器的虚实。中医认为,五味对五脏,即苦入心、辣入肺、酸入肝、咸入肾、甜入脾。想吃酸的,可能是因为肝火太旺。肾虚的人,本能地想补充咸的东西来调动肾气。我们可以适度地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但不要娇纵它,应该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食补措施。比如海参、海带等海产品是咸味入肾的食品,可以用来补肾虚。茯苓、小米、莲子可以健脾。西红柿、柑橘、香蕉、紫米、枸杞可以养肝。
“素食进补”正当时。古时资源匮乏,进补荤腥给身体增加热量来抵御严寒。现代社会,进补不一定要高脂肪高热量。素食一样可以温经通络。梨、藕、萝卜如果生吃,就是寒凉之品,但是加热熟吃,就不会伤身。还有桂圆、木瓜、百合、以及山药、芋头、红薯等谷类;花生、杏仁、胡桃等干果素食,一样可以进补到位。
提示: 经络调节控制食欲。食欲过于旺盛,可以采用经络调节。饭前按摩中脘穴,轻敲带脉,或在经穴上拔罐,可以抑制食欲。中脘,在肚脐上方4寸。带脉是横穿过肚脐,象束带一样横行于腹腰部的经脉。经常按摩带脉,可以健脾,促进排便,有一定消脂减肥的作用。
7、小动作,暖身体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四肢冰凉,与痛经、感冒纠缠不清。冬天养生的原则是补肾强精。我们身体经络中的肾经起自双足的涌泉穴(足底前1/3之处的凹陷中),从足部强健肾经,相当于养护树木的根基,可以让肾脏中的精气源源不断。所以冬天可以多做一些按摩,充分调动自己身体中的元阳之气,温暖自己。
提示:每晚足浴,御寒补肾。从立冬开始,每晚临睡前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底的涌泉穴,除了能暖身体御寒,还有补肾强身的作用。
中医帮你食疗凉血
血热吃什么 中医帮你食疗凉血。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代谢功能活动旺盛,血热的人也多了起来。如何让你的血冷下来呢?中医教你用食疗来凉血。中医认为,血热并不是血液温度升高,而是热入营血,使人体的血液功能出现了异常,如血热会导致热邪迫血妄行,出现出血的症状。
血热会导致人体发燥,火气大,使人发热,皮肤潮红、爱出油,容易长痤疮,皮肤斑块、出血;患者易留鼻血,爱发脾气,手心、脚心都感觉发热,晚上多梦。
“血热”虽然跟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多数是后天因素形成的。
身体强健,体内阳气旺盛,饮食上又偏爱吃辛辣刺激、油腻等助长阳气的食物,易“血热”;情绪激动或抑郁,爱生气,脾气暴躁者,易上火,并在体内化为火气,也可加热血液。
“血热”之人感觉燥热并非单纯由天气造成,更准确地说那是一种“内热”,即便喝再多的冷饮也无济于事,调理“血热”的最好方法就是“凉血”。
血热吃什么 中医帮你食疗凉血。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代谢功能活动旺盛,血热的人也多了起来。如何让你的血冷下来呢?中医教你用食疗来凉血。治疗“血热儿”用的苦寒药物,对孩子的肠胃有影响,不能经常吃。
绿豆汤有很好的清热效果,但也是高蛋白食物,家长在给孩子调理时,不要让孩子大量饮用。建议给孩子适度喝些萝卜水,萝卜辛、甘、性平,入胃入经,有消食化痰的功效。
制作的方法很简单,切几片白萝卜,加水煮,再加少许冰糖即可。
“血热”的人不适宜做剧烈运动,应选择温和静态的运动,例如瑜伽,它有利于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抚平波动的情绪。
5、少晒太阳。
血热者阳气盛,不宜做日光浴,平时太阳也要适当少晒,因为暴晒易吸收阳气,加重患者病情。少晒太阳是不错的凉血方法。
中医养生认为,血热和饮食习惯、个人体质、天气气候都有关系,当过食辛辣、油炸的食物,以及肉食,又或者属于阳亢体质,都容易出现血热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