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进补的三大原则
秋季养生进补的三大原则
炎热的夏季渐渐凉爽起来的时候,我们脑海里想到的就秋季到了吗?秋季,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季是夏季的热到冬季冷的一个过渡的季节。在秋季昼夜的温差变化是比较大的,稍有不注意就会引起感冒等常见的疾病,还有一些旧疾还有可能复发,我们经常说的“多事之秋”也是因此而来。在秋季这样一个变化的季节里,养生,就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
秋季养生,秋季是最适合滋补的季节,在炎热的夏季我们身体消耗了许多的津液,在秋季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养生,食疗药膳的方法滋补回来。所以,秋季养生滋补就是:补回夏季失去的,为寒冷的冬季御寒做准备。
秋季是很干燥的一个季节,秋季养生摄取的时候要注意水分充足的补充。秋季风大,湿度小,人的汗液容易挥发,因此皮肤也是非常容易干燥的;会导致人体一些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所以,秋季要特别的注意补充水分和维生素。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宜的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水菜。维生素方面,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C都是很好的补充方式。
秋季“燥”是一大特点,在中医理论中有讲到秋季“燥邪伤人,易损耗人体津液,此时须注意清心定神、润燥止渴、清热养阴。”那么燥热的秋季,饮食吃什么才能滋阴生津呢?其实,生活中的核桃,芝麻,甘蔗,糯米,乳品,蜂蜜等食物,都是具有养血生津,起到进补润肺的功效。所以,平时可以适宜的吃一点这些食物。但是要注意的是,脾胃不好的人,最好是先调理好脾胃,等脾胃恢复了,在食用才是。
秋季喝粥是最好的养生饮食方法,秋季早上天天坚持喝粥,可以养胃生津,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胃比较不好的人来说,秋季喝粥就是一大养生法,推荐:生地汁粥、黑芝麻粥、杏仁川贝糯米粥、百合莲子粥等。
不过,秋季要少吃韭菜、辣椒、葱、姜、蒜等辛味之品,多吃一些“酸味”食物,柑橘,山楂。因为酸性的食物有助加强人体肝脏的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秋季,人也是很容易感到疲倦和困乏的状态的,在中医理论中,中医认为这是一种“情绪疲软”的现象,是因为夏季酷热,立秋过后,人也逐渐的亢奋的情绪中调整过来,因此消耗了人体大量的能量而导致的。所以,中医建议,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晚上宜最好在22.00左右睡觉,不要熬夜。饮食上,就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室内可以放一些绿色的植物盆栽,以起到缓解的作用。
什么是四季进补
(一) 春季进补原则
春季,冰雪消融,群蛰皆苏,草木萌芽,古人称为“春三月,此为发陈”。人体也有相应变化,此时进补的原则,首先要考虑协助人体正气的生发,采用平补之剂。平补时以补益元气为主,参类以白参为主,可选用生晒参、白糖参、白干参、掐皮参等,或者与山药、莲子、芡实、扁豆等食物配伍而成药膳,服用1~2个月。成药中的人参蜂王浆、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等,大多有益气补虚,培健脾胃的功效,性味平和,用之较为稳妥。
(二) 夏季进补原则
夏季,酷日当空,炎热逼人,植物枝叶茂盛,欣欣向荣。古人称“夏三月,此为蕃秀”。暑多夹湿,影响人的消化功能,故不宜于滋腻补益或进食油荤过重的食物。而且,炎热袭人,酷暑迫汗,人体易于消耗津液,所以进补时应以清补为原则。西洋参功专滋阴益气,为清补的上乘之品,但价格昂贵,用种洋参代之,功效不在其下。更为实惠的做法是以偏于平性的白参,与麦冬、,五味子、菊花、乌梅等,或制作药茶,或煮为药粥,养阴益气清热以进补调摄。人参叶能生胃津、祛暑气、降虚火,为夏令泡茶饮用进补的佳品。成药中的生脉饮、参参口服液、西洋参王浆、清暑益气丸等,多有益气清暑、生津止渴的作用,对于暑热伤津耗气,颇多裨益。
(三) 秋季进补原则
秋季,天高气爽,风干物燥,植物的果实大多已经成熟。古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说明在此季节人体的生理又趋于平常。这时,应本着“补而不峻”,“不燥不腻”的原则,润补之剂最为适宜。润补时,可以白参为主,配合梨、柿、杏、桑椹、百合、银杏、银耳、枇杷、荸荠、花生、龙眼等果蔬,以清燥濡润,滋养调理,使人免受秋令燥气而染疾。至于中成药,有琼玉膏、参杞膏、参参口服液、人参固本丸等,都是秋季调补良药。
(四) 冬季进补原则
冬季,天寒地冻,冰野雪厚,越冬植物的根已吸足营养,许多动物都贮存了肥厚的脂肪,人亦当如此。所以古人说“冬三月,此为封藏”。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储备足够的能量过冬,进补时当以温补为原则。冬令进补选用的大多为脂膏滋腻的药物,或者是脂多味厚的食物。特别是被中医称为“血肉有情”的动物类药食两用之品,滋补力最佳。鹿茸峻补肾阳,血肉有情,而且温而不燥,确为冬令进补首选之品。病轻症缓者,不妨选用鹿角片、鹿角胶、鹿血等,女性患者还可选用鹿胎、鹿胎膏等。红参性味甘温,为冬令益气补虚的佳品。红参和鹿茸,还可以配合药食两用的核桃仁、龙眼肉、山药、莲肉、枸杞子,以及海参、鲍鱼、鳝鱼、鲫鱼、燕窝,或各种动物的肉和内脏等,做成汤饭粥膳,均有良好的补益作用。此外,还可以选服以鹿茸为主制成的各种成药,如参茸片、鹿茸精口服液、全鹿丸、龟龄集、参茸卫生丸等。膏滋剂中的参芪膏、十全大补膏、参茸补膏、龟鹿二仙膏等,都可服用。酒剂,具有散寒活血的功效,而那些参茸类滋补药酒,诸如十全大补酒、琼浆药酒、龟龄集酒、参茸药酒等,更是冬令进补的上好琼浆玉液。
秋季养生,要多多注意饮食摄养
1、秋季养生要注意精神养生。
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会因此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2、运动护养。
秋季养生,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在锻炼时,一方面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另一方面秋季养生要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自我锻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秋天气候多变,天气渐冷,此时可逐步进行一些耐寒锻炼。
3、起居调养。
秋季养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4、饮食摄养也是秋季养生之一。
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秋季饮食除了以酸、润为主之外,还须注意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以免“饮食自信,肠胃及伤”。
5、最后,秋季养生要注意保健防病。
秋季是肠炎、痢疾、乙型脑炎等病的多发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按时接种乙脑疫苗。
老年人秋季进补养生注意养阴
老年人在秋季特别容易出现倦怠乏力等症状,所以秋季进补就显得尤为重要,适当进补能够有效防止病毒传染,从而增强抗病能力。人至中年以后,肾中精气逐渐衰少,促进津液分泌和血液生成的肾阴也随之衰减,老年人容易出现肾阴亏虚。因此,秋季养阴对于老年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阴虚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所表现的虚热征候。其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特征。秋季进补原则是益气养阴、气阴双补,由于老年人脏器衰弱,脾胃消化功能不足,因此进补时要选用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不能马上进食阿胶、甲鱼等过于滋腻的养阴补品,这样会滋腻碍胃,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消化功能,既浪费又有损健康。
秋季可选用茭白、南瓜、芡实、莲子、桂圆、花生、栗子、藕、百合、山药、白扁豆、黑芝麻、红枣、核桃、梨、荸荠、胡萝卜、番茄、荠菜、平菇、黄鳝、海蛰、海带、蛇肉、兔肉等食物,既营养滋补,又容易消化吸收。还可适量服用黄芪和西洋参、太子参等气阴双补之品,老人秋补忌用人参、鹿茸、淫羊藿、肉桂等过于温热的补药。
此外,初秋除注意精气的收敛护养外,还要注意科学安排劳作与休息,多喝些开水、淡茶、豆浆、牛奶。在清晨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也是秋季进补的一种辅助方法。
秋分多吃"辛酸"果蔬
饮食:多吃“辛酸”果蔬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在秋分时节,可适当多吃些辛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以免造成肠胃积滞。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还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进补:重药物轻食物不可取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在已经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秋季进补也不可乱补,与白露的养生进补相同的是,这个时候的养生保健应注意五方面的内容。
首先,无病就不需要进补。如果无病随意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伤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还会引起发胖。此外,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其次,不要慕名进补,养生专家称,一些市民盲目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就越能补益身体。其实,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此外,如果要进补,应该分清虚实。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将适得其反。
专家强调,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会有害,建议进补还需适量。“重药物、轻食物”并不科学,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秋季到了,有关养生进补的事宜也该根据季节改变,尤其是注重身体健康的人群,更应根据季节改变及时作出调适。
老年人秋季进补须养阴
经过炎热的一个夏季,人体损耗很大,特别是老年人,会出现一些倦怠乏力等症状,所以秋季进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秋季打好基础,能够有效防止病毒传染,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秋季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慢慢滋长,而肺气和燥气过度地交换循环造成体内津液大量耗伤,此时人体如能及时顺应秋冬收藏规律而养阴,可使体内保证气血运行的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致外散,积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气和营养。所以秋季进补,养阴为上。《素问》认为,人至中年以后,肾中精气逐渐衰少,促进津液分泌和血液生成的肾阴也随之衰减,老年人容易出现肾阴亏虚。因此,秋季养阴对于中老年人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阴虚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所表现的虚热征候。其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特征。秋季进补原则是益气养阴、气阴双补,由于老年人脏器衰弱,脾胃消化功能不足,因此进补时要选用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不能马上进食阿胶、甲鱼等过于滋腻的养阴补品,这样会滋腻碍胃,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消化功能,既浪费又有损健康。秋季,可选用茭白、南瓜、芡实、莲子、桂圆、花生、栗子、藕、百合、山药、白扁豆、黑芝麻、红枣、核桃、梨、荸荠、胡萝卜、番茄、荠菜、平菇、黄鳝、海蛰、海带、蛇肉、兔肉等食物,既营养滋补,又容易消化吸收。还可适量服用黄芪和西洋参、太子参等气阴双补之品,老人秋补忌用人参、鹿茸、淫羊藿、肉桂等过于温热的补药。
白领秋季养生常识十大事项必知
秋季养生常识1、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秋季养生常识2、加强锻炼
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秋季养生常识3、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秋季养生常识4、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秋季养生常识5、注意养阴
秋季天气干燥,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秋天养阴,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气,秋季我们要多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这都有助于养阴。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因此,秋季锻炼要适度。
秋季养生常识6、健康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秋季养生常识7、调理脾胃
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秋季养生常识8、预防秋乏
俗语说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秋季养生常识9、预防秋燥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诸如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
秋季养生常识10、预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发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老年人秋季进补须养阴
秋季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慢慢滋长,而肺气和燥气过度地交换循环造成体内津液大量耗伤,此时人体如能及时顺应秋冬收藏规律而养阴,可使体内保证气血运行的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致外散,积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气和营养。所以秋季进补,养阴为上。《素问》认为,人至中年以后,肾中精气逐渐衰少,促进津液分泌和血液生成的肾阴也随之衰减,老年人容易出现肾阴亏虚。因此,秋季养阴对于中老年人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阴虚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所表现的虚热征候。其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特征。秋季进补原则是益气养阴、气阴双补,由于老年人脏器衰弱,脾胃消化功能不足,因此进补时要选用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不能马上进食阿胶、甲鱼等过于滋腻的养阴补品,这样会滋腻碍胃,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消化功能,既浪费又有损健康。秋季,可选用茭白、南瓜、芡实、莲子、桂圆、花生、栗子、藕、百合、山药、白扁豆、黑芝麻、红枣、核桃、梨、荸荠、胡萝卜、番茄、荠菜、平菇、黄鳝、海蛰、海带、蛇肉、兔肉等食物,既营养滋补,又容易消化吸收。还可适量服用黄芪和西洋参、太子参等气阴双补之品,老人秋补忌用人参、鹿茸、淫羊藿、肉桂等过于温热的补药。
此外,初秋除注意精气的收敛护养外,还要注意科学安排劳作与休息,多喝些开水、淡茶、豆浆、牛奶。在清晨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也是秋季进补的一种辅助方法。
老人应当注重秋季进补这个环节,进补过程中要注意养阴,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其他的辅助方法,如锻炼、饮食等等。
秋季养生滋补的三大原则
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人在“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喜欢盲目跟风,乱用补药,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而目前的保健品市场上,各种保健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让人难辨真假。
常言道:“秋风起,三蛇肥”,入秋之后,早晚的寒气愈来愈重,又到了秋冬进补的时节。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秋冬时节是给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大家称之为“补冬”。
中国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副主任姜良铎教授称:“正确的‘补冬’能使身体强壮而又保持窈窕。因为进入秋冬季节后,体内代谢下降,体力消耗减少,此时进补,药物易被吸收和蕴蓄,从而发挥较大的功效。但是,要科学进补,要补得恰当,不要盲目进补。”
进补最好先排毒
中国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副主任姜良铎教授认为,排毒解毒、调补治病养生法来指导冬季养生保健,会给健康带来益处。
姜教授说,冬季养生,要避免纯补、壅补、腻补,要在排毒解毒的基础上进补,要通补结合,补得恰当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反之,则易致毒留体内而引发多种疾病或使宿疾复发。在进补前,必须要将积聚在人体内的毒素通过消化管道、泌尿道排出体外。
据了解,各种毒素、废物存留在体内会造成代谢功能紊乱,阻碍气血正常运行、破坏腑脏的功能及腑脏之间的相互协调。在这种情况下进补,机体不但无法吸收补品的营养物质,反而会引发多种疾病,有害健康。因此秋冬进补之前必须先排毒,通得合适、补得适当才能获得真正健康。
补后更需要排毒
有关专家认为,若补得太过,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还会引发疾病。因为,秋冬季节传统的食补多用辛热之品,以温阳驱寒,而补药也多以温热药为主,人们往往习惯于纯补、腻补、食不厌精,故秋冬进补不当易致体内阳气过盛,营养物质蓄积化热;易酿生成毒,毒留体内则会引发多种疾病。如过食辛辣刺激之品可使大便干结难解、致痤疮(青春痘)等症;过食肥甘厚腻则易损伤脾胃,脾胃呆滞、水湿运化无力则引起便秘腹胀等症。加之冬季运动减少,从而抵抗力下降,原有的疾病极易复发或加重。
专家认为,要想身体真的好起来,就要时刻注意身体的变化。只有将进补与排毒结合在一起才不会有后顾之忧。
平衡饮食是根本
滋补不均相信是很多人都很烦恼的事情,因为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谷物重要供给人体所需的能量,家畜肉类重要供给动物蛋白和脂肪,果类、菜类重要供给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这些食品,缺了哪种都没有利益于身体健康。
人先天就是杂食动物,我们的牙齿有管磨的,有管切的,另有管撕扯的。磨牙用来磨碎谷物,切牙用来堵截蔬菜,犬齿用来撕扯肉类,因此《黄帝内经》中说人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里的“五”实质上是泛指各类蔬菜谷物,意思是让咱们在饮食的种类上要多样化,不能偏食,这也是我国普通饮食结构均衡的一个根基原则。
食品有其属性特征,寒凉温热各不相同,平衡摄取各类食品就能够互相禁止食品的偏性,而增强食品的补益。有人喜好吃螃蟹,但什么缘故吃螃蟹必定要加一点生姜汁呢?由于螃蟹是寒性的,而生姜汁是热性的,两者同食,不仅鲜味还能防止螃蟹的寒性伤人脾胃。
从现代滋补学的角度讲,各类食品供应人体的滋补素也不一样。谷物重要供给人体所需的能量,家畜肉类重要供给动物蛋白和脂肪,果类、菜类重要供给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这些食品,缺了哪种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而现代人在吃上轻而易举走极端,以为好的贵的就是有滋补的,每天大鱼大肉,顿顿山珍海味,血脂高了不改,血糖高了还不改,真可谓是“吃”心不改。还有一部分女孩子,为了追求苗条而顿顿不吃,弄得面有菜色。
因此,在饮食养生上,第一要避免极端,平衡的饮食才是健康的根本。除了饮食的品种要多样化,在同一类食品中选择的种类也要多样化。以往碰见如此的病人,只吃白肉(鸡肉、鱼肉),不吃红肉(猪、牛、羊肉),常常晕倒,结果到医院一查,是血虚,这就是饮食有所偏造成的。
贴膘要分七步走
南开医院中医博士孟凡征认为秋季进补,生活中早卧早起,饮食上防燥护阴、滋阴润肺是基本原则。
关键词1:平补
进补原则:中医曰“四季五补”,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四季宜“通补”。
解析:芝麻、核桃、红枣、莲心和桂圆等都是适于秋季平补的佳品。
关键词2:循序渐进
进补原则:秋季合理进补可以弥补夏季的过度消耗,增强人体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
解析:夏季人们常过食冷饮,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减弱现象,不适合大量进食补品。
关键词3:排出湿邪
进补原则:进补之前最好有个调理脾胃的过程。
解析:“秋老虎”光顾,应多吃些绿豆、扁豆、薏米、荷叶等,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4:健脾和胃
进补原则: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
解析: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5:虚不受补
进补原则:老年人和患有慢性胃炎、肠炎的人,立秋后千万不可贸然进补,更切忌进食大量含有阿胶、鹿角胶的补品。
解析:大量进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
关键词6:药补和食补
进补原则:食补适合体质较差但没有具体疾病的人,可以起到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解析:食补的时候要注意循序渐进。至于亚健康人群,最好“食药同补”,以弥补营养失调。
关键词7:润燥
进补原则:秋燥当令,容易损耗人体的阴精、津液,不过秋燥也分为外燥、内燥,因此详细了解自身情况,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达到食补或药补的最佳效果。
解析: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症状。内燥是脏腑精亏液耗所引起,例如大病初愈、劳累过度、辛热太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