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卵巢癌7个认识误区
关于卵巢癌7个认识误区
卵巢癌认识误区一:卵巢癌一般多见于更年期或绝经期的女性?
正确解答:
卵巢癌可发生任何年龄,更年期与绝经期的女性,发生卵巢癌是最为常见的人群,并不能笼统的这样理解。现在20岁以下发生卵巢癌的病人都有。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也不同。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20岁以前的年轻女性,独身或未生育的妇女卵巢癌发病率高。
卵巢癌认识误区二:独身者卵巢癌的发病率高
正确解答:
有人统计,独身者的卵巢癌发病率较已婚者高60%-70%,但是这个数据还有待考究,为什么说独身者发病率高,如果单单从排卵的因素来看的话,应该是这样,因为她排卵次数会比已婚者多,并且从来不怀孕,这样无形间也增加了患卵巢癌的危险,但是对于现实情况来看,独身者并不一定没有性生活,可能也会怀孕,所以很难去比较。
卵巢癌认识误区三:卵巢癌和血型也有关
正确解答:
有人分析发现A型血者卵巢癌发病率高,O型血者的发病率较低。对于这种说法,在医学角度上来看是不成立的,没有一个病人会因为什么血型而患上癌症,除非是大家熟悉的血液类型的病,所以大家不需要担心。
卵巢癌认识误区四:精神因素对卵巢癌影响
正确解答:
性格急躁,长期的精神刺激可导致宿主免疫监视系统受损,对肿瘤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说法其实对于任何疾病来说都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情绪上的压抑或不良情绪的长期影响下,极其容易导致生理机能的变化,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性格急躁的人很容易患病,但是对于卵巢癌来说,由于不像宫颈癌有明确的致病病毒,所以只能从侧面去推测,但这些原因都不能成为一个科学的解释。
卵巢癌认识误区五:卵巢癌对香烟很敏感?
正确解答:
卵巢对香烟也很敏感,每天吸20支香烟的妇女,闭经早,卵巢癌发病率高。对于这样的说法并不能够成立,香烟对于肺癌的患者来说是致病原因是无需置疑的,但是是否能够成为卵巢癌的原因还有待追究,就算是,我想也绝对不会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卵巢癌认识误区六:爽身粉(滑石粉)诱发卵巢癌
正确解答:
流言:经常接触滑石分、石棉的人患卵巢癌的机会较多。很多妇女喜欢在洗浴后在外阴部、大腿内侧、下腹部、腋窝等处撒上爽身粉。医学专家根据大量的病理检查发现,约有75%的卵巢癌患者,由其组织切片中可见到2微米左右的滑石粉粒子,这充分证实大多数卵巢癌患者都有会阴部接触滑石粉多年的历史。爽身粉诱发卵巢癌,是因为痱子粉、去汗分等的主要原料是滑石粉,而滑石粉是由氧化镁、氧化硅、硅酸镁以“结合”形式组成的无机化合物。其中硅酸镁就是我们常说的石棉,它是一种容易诱发癌症的物质。
对于这样的说法,应该是不成立的,为什么会在一些病理检查中发现滑石粉我想可能是医生所带的手套上本身就含有滑石粉的原因,但是绝对不能说滑石粉能够导致卵巢癌。
卵巢癌认识误区七:糖尿病女性患卵巢癌比例高
正确解答:
流言:国外研究人员发现,患有糖尿病的女人患癌症的风险平均增加一倍。2型糖尿病导致胰岛素之类的激素在人体内循环。这些激素似乎与女性激素相互作用,增大了女性的癌症风险。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卵巢癌和结肠癌风险尤其高。
专家指出,2型糖尿病可以产生过量的胰岛素(高胰岛素血症),促使肝脏或者胰腺的癌细胞生长,同时,糖尿病也可以改变性激素的水平,易引发女性的卵巢癌和男性的前列腺癌。
做什么运动可以长高 单杠有助长高
练习单杠的目的在于拉伸全身的肌肉和骨骼。单杠的训练有很多种形式,如双臂上杠、卷身上杠、引体向上等。有许多人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单杠是一项纯粹的训练手臂肌肉的运动,其实不止如此,单杠要求上身和下身同时用力,对于骨骼的生长由促进作用,医学上的单杠治疗脊椎疾病就是一个例子。
卵巢癌有哪些常见的认识误区
卵巢癌不能早发现
卵巢深藏于盆腔内,只有肿瘤长到足够大或侵犯其他脏器时才会出现症状,此时病情多已发展到晚期。因此,很多患者误以为卵巢癌在早期根本不能发现。事实上,定期体检,包括常规妇科检查、血液CA-125化验、腹部B超检查,均可发现早期卵巢癌变,尤其对常见卵巢病变,如卵巢囊肿别轻易认为是良性病变,必须到专科肿瘤医院就诊。
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表现为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某些较为隐匿的症状往往不被人重视。如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多数人将其当成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加上某些非肿瘤专业医生缺乏妇科肿瘤经验,往往会延误治疗。因此,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也要查查卵巢是否出现癌变。
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卵巢癌的化疗,包括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根据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无论是诱导化疗还是巩固化疗,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过量且不规范的化疗会损伤患者体质,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反而给治疗造成很大障碍。
失去手术机会就没得治
尽管手术在卵巢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某些暂时不能手术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也不意味着永远失去手术机会。因为,多数卵巢癌属化疗敏感型,暂时不能手术者辅助化疗后,可使肿瘤缩小、腹水得以控制。因此,对于某些已是晚期的卵巢癌患者来说,不要轻易放弃治疗。
鼾症的5个认识误区
误区1:鼾声声音越响病情越重,只要鼾声轻就不要紧
鼾症的严重程度决不是依鼾声响度而定,而是以睡眠过程中呼吸紊乱频度和缺氧程度为依据。有的老年患者打鼾声音并不是很响,也不影响睡伴,但打鼾节律不均匀并伴有缺氧,这就不是小问题了,需要及时就医。
误区2:轻、中度鼾症患者可治可不治
很多人对于轻度、中度的鼾症并不是很重视,认为只有发展到了重度鼾症才需要治疗,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只有早治,在鼾症还没发展到重度时治疗才是最好的治疗时机。
误区3:药物可以治疗鼾症
至目前为止,在国际范围内尚没有一个公认的药物可以用来治疗鼾症。市场上有一些用于鼻腔的药物虽然可以减轻鼾症,但效果很有限,且有一定的副作用,绝对不能说是治疗鼾症的好办法。
误区4:鼾症是治不好的
很多患者喜欢打听其他患者的治疗情况,听到疗效好的自己也想试一试,听到效果差的就干脆拒绝治疗,甚至片面的认为鼾症是治不好的。其实鼾症是可以治疗的,依严重程度的不同、解剖结构的不同和个人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即便是同样的严重程度,适用他的治疗不一定适用于你。
误区5:鼾症是由于喉咙里长息肉引起的
很多患者都认为自己喉咙里长了息肉才引起打呼噜,把手术后症状的复发也误认为息肉重新又长出来了。事实上,鼾症是由于肥厚和松弛的咽腔粘膜在睡眠时发生振动和塌陷,从而造成了呼吸道阻塞,才会引起打鼾和憋气,并非长了什么息肉。
宝宝手足口病六大误区你知多少
①这也是很多家长经常出现的第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手足口病是终身免疫的,理解不了为啥去年得了今年还会得。
从上面手足口病的病因我们应该明白为啥终身免疫这个观点是错的。现实中,到目前为止,崔医生在临床见过得病频率最高的孩子是一个月感染2次手足口病的,也就是说上一次感染的手足口病还没痊愈,另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又来了。手足口病的主要表现是口腔、手掌、脚掌长疱疹或者溃疡,这会引起口腔剧痛,通常伴有发热,结果很多家长问我,特别是广东的家长很喜欢归咎原因就是认为肯定是孩子吃东西上火造成的。
②这是第二个认识误区。从上面的病因我们知道,手足口病这个疾病是传染性疾病,而且是烈性传染病,和水痘、麻疹、腮腺炎一样传染性非常强,不是吃点煎炸油腻食品造成的。
我自己本人也是广东人,每天接诊大量家长自认为上火咽喉不适的孩子,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得手足口病啊。为什么崔医生今天要把这个病因的误区提出来呢?因为手足口病这个疾病只要早期重视,早期发现症状,尽早带孩子去医院让医生评估状态,很多重症的病例可以及早得到干预和治疗,否则等严重的症状发作出来的时候就回天乏力了。这个病早期就是口腔疼、长溃疡、发热,很多家长就误认为是上火,在家里先喝点广东凉茶下下火就好了,其实这样只会延误了医生对孩子疾病状态的评估,尤其是针对重症病例来说的。等孩子出现抽搐、精神不好再送医院就晚一步了。
上面的图都是一些典型的手足口病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典型的症状就是手掌、脚掌、口腔溃疡或者疱疹,这里崔医生要强调的是手掌、脚掌,而不是手背、脚背,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手背、脚背长了一些痘痘,就非常担心是不是手足口病。其实手足口病绝大部分都是手心、脚板底长疹子的,形态就是这种白色的脓疱,周围一圈红晕,会突出皮肤表面的。大一点的孩子会说手脚疹子痒疼,小一点的孩子会不自主的抓挠或者伸手进嘴巴触摸这些疱疹。所以崔医生在这里提醒各位妈妈们,要是在春夏季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孩子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下降、婴儿出现频繁吐奶、大量流口水、伸手扣嘴巴的行为,就要注意是不是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了。某些家长又会矫枉过正,认为只要不是手脚心、嘴巴长疹子那孩子就肯定不是手足口病了。
③这是第三个认识误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皮疹分布不典型的手足口病孩子的照片。
说到疱疹性咽峡炎,这个疾病相信是所有家长最困惑的,它到底是不是手足口病?很多家长认为它们不是一个疾病,这是对的。在医学概念来说,这两个病首先病名不一样,症状不一样,所以它们不是一个病。
但随之而来的误区是,很多家长不理解既然不是一个病,为啥医生对疱疹性咽峡炎如此紧张甚至认为医生小题大做,不就是嘴巴长溃疡吗?至于动不动就化验这化验那甚至要求住院那么夸张吗?
④这就是第四个认识误区: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既然不是手足口病,为啥医生小题大做。
这是崔医生在日常门诊工作里比较郁闷的事情,因为很多家长的误解,所以不同意做相关的检查,比如肠道病毒的排查工作、验血了解白细胞水平等等,往往要求开点药回家吃就行了,其实这样最受伤的还是孩子。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不是手足口病,但是它们的病因是一样的,都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所以它们的治疗方法、防病措施都是一样的,同样也会引起严重的心脑并发症。而且在临床上崔医生见的最多的重症病例或者死亡病例往往是疱疹性咽峡炎而不是手足口病,因为手脚长疱疹很多家长会警惕防备,早早地带孩子去看医生评估状态治疗,而疱疹性咽峡炎为啥容易被忽视正正因为手脚没疱疹。所以各位妈妈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虽然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不是一个病,但是它们的防治是一样的。当医生告诉您孩子得的是疱疹性咽峡炎,那家长就应该把它当成手足口病来重视,而不是脑子里认为“哦,就是口腔溃疡吧?”崔医生在这里重申:疱疹性咽峡炎不是普通口腔溃疡!
听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神经崩的非常紧,既然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那么恐怖,是不是必须要住院治疗啦?
⑤这是第五个认识误区。我在这里先给各位妈妈舒缓一下神经:无论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峡炎,这两种疾病绝大部分的病例都是轻症的,也就是说90%以上的孩子得了这个病只需要居家隔离定期用药缓解不适,大概7-10天就能缓过来了。⑥这是第六个认识误区。在儿科疾病里,孩子的精神状态是最最重要的,比体温的高低重要多了。如果A宝宝能玩能笑,哪怕高烧家长也不需要太焦虑;相反B宝宝病恹恹总是睡觉,只是低热甚至不发热,在儿科医生的眼里B宝宝的情况绝对比A宝宝要严重。
野味的三个认识误区
1、一些人认为“野味美味滋补”,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与家禽、家畜相比,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是否更高?
此说法不科学。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看,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没有明显区别;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含有任何其它动物性食品不能取代的东西,仅仅食用单一的食品很难说有什么特别的营养价值。
2、“野生动物都是有机食品,没有污染”的说法是否正确?野味是否是绿色食品?
不正确。生物链有个富集作用,即生物有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如仅农药DDT最终在水鸟类体内含量可为原水含量的833万倍,陆地生物也一样有富集作用,而现在全球环境普遍受到污染,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劣。人体作为生物链的最高端,如果食用了这些富集农药残留的动物,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3、食用野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哪些影响?
有安全隐患。食用野生动物易患多种疾病,因为野生动物可能患有多种疾病,其脑、血液及肌肉中含有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血吸虫等)。通常情况下,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原体不会传染给人类,只有在人类破坏其生存环境或者猎捕、进食野生动物的时候,病原体才会传染给人类;特别是人畜共患病,如我国的猕猴有10%—60%携带B病毒,这样的猕猴把人挠上一下,都有可能致人感染,而生吃猴脑感染的几率更大。
卵巢囊肿有2个认识误区
1、认识误区一:没有性生活,就不会患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发病率很高,仅次于宫颈癌,很多未婚女性认为没有性生活,就不会有卵巢囊肿的发生,因此忽视卵巢囊肿,直到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突然破裂引起下腹剧痛,去医院就诊时才恍然大悟。事实上,卵巢囊肿可发于任何年龄的女性,甚至可发于未成年的儿童,其发病与是否有性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
2、认识误区二:绝经后卵巢囊肿就会自动消失
卵巢囊肿的发病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因此很多患者认为,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明显降低,而卵巢囊肿也会随之自动消失,不治而自愈。事实并非如此,中医认为,卵巢囊肿的形成是因内伤情志,气血瘀凝而致,或痰瘀凝结引起气滞血瘀。因此要提醒绝经前患有卵巢囊肿的女性,绝经后囊肿非但不会消失,还会随着卵巢的逐渐衰老而加重甚至恶化,需要积极的治疗。
多动症一般多少岁好了
许多多动症患儿的家长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觉得多动症儿童在年龄变大后就会自动好转。然而并不是,多动症患儿如果不经过治疗,在长大后也是不会好的,不论多少岁。
白内障治疗的认识误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白内障的人数越来越多,白内障成为我国首要致盲病因,约占致盲总数的一半,主要包括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和代谢性白内障等种类。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高。
白内障从根本上讲就是眼内晶状体混浊,任何影响眼内环境的因素,如衰老、物理化学损伤等都可以使晶状体混浊。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无痛性的视力下降,特点是强光下的视力反而不如弱光,白内障的诊断并不困难。白内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精神压力比任何残疾都要大。所幸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在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白内障所导致的盲已成为一种可治愈性盲。现代对老年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已从单纯的防盲转变到了不断提高老年人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水平上。但许多人在白内障的治疗上还存在许多过时的认识和误区。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看不见了才能做手术。有些人认为只有等完全看不见了,即白内障成熟了才能手术,这显然是一种误区。不仅白内障在成熟过程中会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且过熟的白内障通常伴有混浊的晶体核超硬及晶体悬韧带松弛或脆弱,及易造成手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给术后视力恢复带来不必要的风险。随着小切口超声技术及可折叠型人工晶体的应用,只要视力低于0.3,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可以手术,而且这时手术切口小,痛苦少,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视力质量好。
第二个认识误区是过分相信药物治疗有效。白内障治疗上可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一些早期的白内障患者,用药后病情发展可能会减慢,视力也有可能提高。但这不一定是药物治疗的结果,因为白内障的早期进展至成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发展阶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视力。尽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仍有许多种抗白内障的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疗效均不十分确切。目前公认主要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段最终仍是手术。一味用药只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建议您听医生的话,一旦视力下降严重,应及时就诊,及早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第三个认识误区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年龄太大,没有必要做手术了。有些人认为年龄太大没有必要受这个手术的痛苦了或者手术危险性大,不能做手术。其实目前先进的白内障手术已经基本突破了年龄上的限制,上至百岁老人,下到仅3个月的孩子,都可以进行手术并且有成功的经验。目前先进的白内障手术,手术时基本无痛苦,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耐受手术,所以没必要让老人在黑暗中度日如年,不仅晚年的生活没有了质量而且给其家人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第四个认识误区是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全身疾病不能做手术。部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病的老年人,只要经内科治疗将血糖、血压、心功能等控制在相对正常范围内,完全可以耐受手术。目前很多医院开展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通过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同时术中采用心电监护、吸氧等保护措施,因此手术十分安全。
第五个认识误区是白内障手术后视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术后视力不提高就是手术失败。我们说眼睛就好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白内障就好像是照相机的镜头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手术更换镜头。但照相机能拍出清晰的照片除了和镜头有关外,还和胶片等有关。有些老年人除了有白内障外,还有黄斑变性或其它眼底病等眼疾,就好像照相机的胶片出现问题一样。对于这类患者即使单纯做了白内障手术(换了镜头),由于眼底有问题(胶片有问题),术后视力也不一定能够提高。也就是说对这些有眼底或视神经疾病的患者,一个成功的白内障手术并不能保证获得令患者满意的术后视力。还有10%-20%的手术患者在术后不久会发生再次的视力下降,经检查发现是衬托人工晶体的囊膜术后又出现混浊而影响视力,这种后囊膜混浊又叫后发性白内障,它也不表示手术失败或无效。这是一个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仍还无法完全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但是即使发生了,我们也还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再次获得良好的视力,而不用手术。
卵巢癌的4大认识误区
卵巢癌早期无症状
卵巢处于盆腔内,卵巢癌发生后也可表现出其他症状,只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开始侵犯其他器官时,人们才会发现,但此时已经进入到中期或晚期。所以早期并非无症状。
更年期和绝经期女性发病率较高
卵巢癌可发生任何年龄,更年期与绝经期的女性最为常见,并不能笼统的这样理解。因为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也不同,如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20岁以前的年轻女性,独身或未生育的女性。
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表现为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还会表现出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当女性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在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后,最好做卵巢检查。
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化学治疗对卵巢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人认为化疗次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好,其实,化疗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次数过多就会增加对身体损害,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给治疗带来麻烦。
卵巢癌认识的常见误区
尽管人们对卵巢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仍存在很多认识误区,例如卵巢癌不能被早期发现,消化不良症状与卵巢癌无关等。
误区一:卵巢癌不能早发现
由于卵巢深藏于盆腔内,往往只有肿瘤长到足够大或侵犯其他脏器时才会出现症状,但此时卵巢癌基本已经发展至晚期。因此,很多患者认为卵巢癌在早期根本不能被发现。其实不然,定期体检如常规妇科检查、血液CA-125化验、腹部B超检查,均可发现早期卵巢癌变。
误区二: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了可出现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还会引起一些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而导致卵巢癌被误诊。因此,高危人群在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也要查查卵巢是否出现癌变。
误区三: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卵巢癌的化疗可包括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但无论是哪一种,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过量且不规范的化疗会损伤患者体质,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反而给治疗造成很大障碍。
卵巢癌的4大认识误区
卵巢癌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由于很多女性朋友对此病不甚了解,所以在认识上很容易陷入误区:
卵巢癌早期无症状
卵巢处于盆腔内,卵巢癌发生后也可表现出其他症状,只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开始侵犯其他器官时,人们才会发现,但此时已经进入到中期或晚期。所以早期并非无症状。
更年期和绝经期女性发病率较高
卵巢癌可发生任何年龄,更年期与绝经期的女性最为常见,并不能笼统的这样理解。因为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也不同,如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20岁以前的年轻女性,独身或未生育的女性。
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表现为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还会表现出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当女性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在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后,最好做卵巢检查。
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化学治疗对卵巢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人认为化疗次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好,其实,化疗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次数过多就会增加对身体损害,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给治疗带来麻烦。
卵巢癌认识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卵巢癌不能早发现
由于卵巢深藏于盆腔内,往往只有肿瘤长到足够大或侵犯其他脏器时才会出现症状,但此时卵巢癌基本已经发展至晚期。因此,很多患者认为卵巢癌在早期根本不能被发现。其实不然,定期体检如常规妇科检查、血液CA-125化验、腹部B超检查,均可发现早期卵巢癌变。
误区二: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了可出现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还会引起一些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而导致卵巢癌被误诊。因此,高危人群在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也要查查卵巢是否出现癌变。
误区三: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卵巢癌的化疗可包括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但无论是哪一种,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过量且不规范的化疗会损伤患者体质,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反而给治疗造成很大障碍。
脑卒中的10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我不会得中风
很多人觉得,脑中风是老年病,我年轻,祖上又没有这样的病,我血压也不高,生活很注意,每年都体检,所以我肯定不会中风。
其实,全世界每 6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将在此生遭遇卒中,每 2 秒钟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 6 秒钟就有 1 人死于卒中,每 6 秒钟就有 1 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都会得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 66 岁,比美国白人早 10 年。其中,小于 45 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 1/5。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不到 1/3 的患者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历史。
误区二: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经常在门诊听到患者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脑血管、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要看它具不具有危险因素,一类是行为因素,最大的危险是吸烟,第二个是精神压力,第三个是运动减少,这是三大危险。
疾病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当然还包括血脂异常和其他。所以即使有颈动脉斑块也不要紧张,它不一定就意味着卒中。
误区三: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中,血管因素只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统计显示,1/5 的脑血管病其实来自心脏,先有房颤,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你不会患脑血管病。
误区四:有些食物或动作是防止卒中的灵丹妙药
经常有人跟我说,他有防病绝招,吃特殊的食物,每天还用犀牛角梳子梳头,每天运动等。有一个老先生说他每天在公园里倒走 1 万步,预防中风。还有的人每天都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这些真的能预防中风吗?
对于养生保健来说,有时候规律生活甚至超过科学本身。任何食物,包括我们常说的纳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好的食物还是我们每天吃的这些蔬菜水果。预防中风最有证据的运动就是快走。但来自美国健康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剧烈运动会增加脑出血,因此运动也是要有限度的。
误区五: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任何卒中
中国的阿司匹林使用量远远低于国外,目前普通人是 14%,美国是 50%。临床大夫推荐的阿司匹林是因人而异的,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吃。
下列人员适用阿司匹林:
① 已经发生过心脏病的人
② 45 岁以上的女性
③ 有多重危险因素,未来发生心血管病风险高的人。
下列人员最好不用阿司匹林:
① 血压很高不易控制的人
② 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③ 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
美国的国家指南也表示,卒中的防控措施是综合的,阿司匹林只是预防中的一环。尽管阿司匹林很重要,但你不要忘了遵医嘱服用降压、调脂、降血糖的药物,这些也是重要的措施。
误区六: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
有人说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多,发生副作用的机会也多,西药治标,中药治本。而事实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与说明书写的多少没有关系。
预防脑卒中的药,很多人担心长期吃对肝脏有损害,我可以说,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例因为使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身体损害的,因此不要被说明书吓到了。
保健品的安全性未接受科学评价,有确切疗效的一定不是保健品,而且保健品很贵,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而放弃安全性更好的药物,从而贻误病情。
误区七:我病情轻,不用住院治疗
我们很多人得了中风,说自己症状很轻,不需要住院,在门诊输液就能好,这是错误的。其实,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因此出现小中风一定要重视。
从社会角度来讲,短暂的和轻微的中风治疗价值更大。小中风治好了就是正常人,不治疗的话可能就变成真正的中风了。
误区八: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
很多病人认为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而我说吃药更管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输液大国,所有的医院都有输液室,但对于预防中风,输液有多少效果呢?
其实在中风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并不多。在我们国家的指南里,几乎也没有输液这一条,主要还是以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类药物为主,只有融栓才需要静脉输液。
门诊中我们几乎从来不开输液,不恰当的输液只会使病情更重,而且研究发现,每天输液的病人致残率更高。
误区九:活血=疏通血管=防治中风
我经常听病人说:“我现在每天吃三七、野生银杏茶,每天吃活血补品,就活了血了,就可以溶解血栓了。”这也是错误的。
现在的溶栓药物品种很少,也都有治疗的最佳时间段,溶栓风险会很大,有害无益。迄今为止还没有口服的溶栓药物,而且活血药物不能溶栓,不能疏通血管。
误区十:我病好了,不用吃药了
要知道,中风的复发率是很高的,5 年复发率是 30%,1/3 的人因为复发而再住院。做过 ESSEN 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患者,得分越高的人越要坚持吃药。还有的人因为腿、脚能动了就不吃药了,实际上中风后即使肢体康复了,血管也不一定好转。堵塞可能还存在,应该遵医嘱坚持服药。
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
一般,常见的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有:
1、绝经了囊肿就会消失。
多数患者认为卵巢囊肿的形成与体内雌激素有关,绝经后会随着雌激素的降低而消失,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中医认为囊肿的形成是因内伤情志,气血瘀凝而致,或痰瘀凝结引起气滞血瘀。在这里要提醒的是绝经前本身患有囊肿的患者,有的在绝经后囊肿非但不会消失,还会随着衰老卵巢的变化而加重病情,甚至会恶化。这是常见的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
2、没有性生活,就不会长囊肿。
也是常见的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卵巢囊肿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未婚女性也会患有。很多未婚女性认为无性生活,就会忽视其的发生,直到因囊肿扭转或破裂引起下腹突然疼痛,还不一定去医院就诊,因此此类疾病常被误诊为疼痛,进而使囊肿得不到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