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药要趁热喝吗
汤药要趁热喝吗
在我国很多人都有着趁热喝中药的习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需要趁热喝。中医方面认为一般的重要都应该温服,也就是说药物在煎好直接过滤干净,在常温之中放到大约三十摄氏度到三十七摄氏度的时候再喝。
喝中药怎么喝不苦 凉一下再喝
另一个减轻苦味的方法是不要趁热喝中药(解表发汗药除外)。这是因为舌头的味感与温度有关。药液温度冷却至20—36摄氏度之间,易快速服下,且感觉不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摄氏度,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喝汤药感觉味道最苦。当汤药的温度高于38摄氏度、或低于36摄氏度时,味觉神经不太灵敏,苦味就会减弱。不过,汤药高于38摄氏度有可能会烫伤口腔黏膜,因此20—36摄氏度之间是最好的选择。
早上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1、一般来讲,早上9时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早上此时服用中药最佳。
早上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2、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
早上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3、“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汤药的习惯。其实,喝汤药不一定要“趁热”。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放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中成药也应该用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药后吃点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喝中药的最佳黄金时间
一般来讲,上午9时和下午3时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最佳。
但是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间服用;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汤药的习惯。其实,喝汤药不一定要“趁热”。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放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中成药也应该用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药后吃点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喝中药能加糖吗
很多妈妈给孩子煎煮中药时,怕味太苦,孩子吵吵闹闹不愿意,也会在汤药里放很多白糖。其实,中药不能“甜蜜蜜”。
专家指出,食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凡是舌苔厚腻者,或腹胀中满、湿热内阻的人不宜吃蔗糖。如果在服用化湿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反而会对疾病雪上加霜。还有一些寒性中药也不适合加糖,糖属温性,会降低中药的疗效。
其实,想要中药不苦,有另外的方法。专家介绍,控制汤药口服时的温度,就可以轻松地减轻中药的苦味。研究表明,汤药温度在36.2℃左右口服,其苦味就会减轻。所以,我们在服用汤药的时候,最好将熬好的中药放在一边静置几分钟,等到药液温度降至温热、不烫嘴的时候饮用,因为这个时候苦味最轻,也更容易下口。
另外,专家说,煎中药要用专用的器皿,最好用砂锅、砂罐,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受热均匀,保温性好,忌用铝、铁、铜等器皿。
孕期感冒试试大米粥
风寒性感冒:
1.大米100克煮粥,加米醋2匙,葱须、姜末适量(请注意孕妇服用葱姜均不可过量),趁热吃。
2.带皮生姜10片,连须葱头10只,红糖适量,加粳米煮粥。热服一碗,每日一次,连服数日。
3.大白菜根3个,洗净切片,大葱根7个,同煎汤一碗,加白糖适量,趁热服下。
4.生姜丝25克,萝卜丝50克,加水适量煎15分钟,再加适量红糖煮沸,趁热喝下。
5.嫩鸡一只(约1250克)洗净,加水煮,食时在鸡汤内加进调味品(胡椒、生姜、葱花),或下面条吃。
风热性感冒:
桑菊饮或银翘散,用桑叶、菊花,或者银花、连翘,煮汤药服用。
给宝宝灌药最好的方法
1、喝中药要掌握温度去苦味
人的舌头味感与汤药的温度有关。当汤药温度在37摄氏度时,味感最苦,高于或低于37摄氏度,苦味就会减弱。但汤药温度高于37摄氏度时,易烫伤口腔黏膜及食管,因此,等汤药温度降至37摄氏度以下时,再给孩子饮服。即便如比,汤药的气味和口味依然还是很浓烈,这时让孩子含一小块冰,既不影响药物吸收,也可缓解口腔中的苦味。
2、转移孩子注意力喂药更方便
让孩子不定时的在玩耍中喂药,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忘记药的苦味。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喂服需要注意保持药液的温度,一般温度在20℃—30℃之间为佳。若温度过低,会伤害小儿脾胃,引起腹痛;温度过高,又易防烫伤小儿的食道。
3、喂宝宝吃药的原则:
喂药工具勿伸入宝宝口腔太深的部位。
调和药物的开水要使用温凉的,热水会破坏药物的成份。
保持喂药环境的安静。
如非须饭后服用的药物,最好让宝宝在吃奶之前吃药,因为宝宝在饥饿状态下,会自然张口吸吮。
宝宝不肯张口,不要硬灌药,以免日后抗拒吃药。
喂宝宝服用悬浮液时,不要掺水,应等宝宝服下药物之后,再给他喝下与药物等量的水。(服用1cc悬浮液,就喝1cc白开水)
宝宝服用药物的效用以30分钟为准,如果在30分钟以内大量呕吐,就要再补服一剂。
中药的具体服用方法
温服:一般药物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如平和补益药物。
热服: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
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药等。
频服: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
此外,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见效了就要立即停药,千万不要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人体正气。
总之,应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喝中药的最佳黄金时间
一般来讲,上午9时和下午3时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最佳。
但是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 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
其中,通便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间服用;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汤药的习惯。其实,喝汤药不一定要“趁热”。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放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中成药也应该用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药后吃点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中药什么时候喝最好
一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此时服用中药最佳。
治疗虚症和肠胃病,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
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间服用;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汤药的习惯。其实,喝汤药不一定要“趁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