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分享家长责任大
孩子不懂分享家长责任大
孩子有好东西都自己留着,总不愿同别人分享,好吃的自己吃,好玩的自己玩,不懂得与同伴分享也许是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但家长们却又脱卸不了的责任。
试想一下在平时生活中,给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是不是说过“最好吃的给宝宝吃”、“这么好吃的东西,奶奶舍不得吃,专留给宝宝的”等类似的话呢?还有一种情况,比方孩子拿着爱吃的东西出门,有的阿姨看见后和他开玩笑:“这么好吃的东西,能分给阿姨一点吗?”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要求,幼小的心里会“斗争”一下,家长肯定会鼓励孩子分一些给别人,等孩子终于下定决心时,“行,给你吧!”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大人应该愉快接受并表示感谢,但事实上,通常大人会说:“宝宝,真乖!阿姨不吃,宝宝自己留着吃吧。”大人的这种做法,是和平时家长教育孩子学会和别人分享的效果相抵消的。
甜甜特别喜欢听故事,很小的时候就给她讲孔融让梨,遇到需要分享的时候,就以孔融为例,引导甜甜,让她分给家人,她就会说“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或“老人先吃,小孩后吃”。刚开始,对于孩子的正确选择,全家人都鼓掌表示宝宝做得对,受到表扬,甜甜也非常高兴,慢慢地就养成了这个好习惯,能够很自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沙沙妈妈:“平时的话,可以在他吃东西的时候,大人要一要,他能给大人,大人要真吃(而不只是做做样子),这样大了后,就会自己吃东西想到别人,不会什么是他的别人就不能碰,做什么事也好一点。”
duoduor :“一般来说,如果宝贝手头有足够的好吃的,他都不会小气的。鼓励他多带一些美食外出,分给别的小朋友一起吃,慢慢的他就会从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分享的乐趣。”
bobosiyi :“孩子的性格可以从小去培养,可以从生活上很多例子去教育他!”
最后提醒爸爸妈妈们:孩子出现问题,不要一味责怪孩子,一定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很重要的。
家长该如何帮孩子交朋友
1、给孩子创造交友的环境。
邀请孩子小朋友来自家做客可以作为第一步,带着孩子热情地招待小伙伴,鼓励孩子把糖果、玩具拿出来和伙伴分享。家长应逐渐要求孩子自己找伙伴玩耍,还要教育孩子在与同伴接触中主动地招呼同伴,接近同伴,帮助同伴。当外出游玩时还要嘱咐孩子与同班小朋友结伴同行。
2、作出好榜样是很重要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用自己对邻居和周围同志的真诚感情影响孩子,还要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到邻居和朋友家去作客,使孩子体会到和别人交往是件愉快的事。
3、教育孩子学会分享,不怕吃亏。
家长要教育孩子把图书、玩具等给其他小朋友玩。当自己的孩子有拔尖的表现时,应该启发诱导、教育孩子多听听伙伴的意见、当自己的孩子和伙伴发生争吵时,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要进行调解;当自己的孩子对伙伴表现出宽厚、谅解时,应该予以肯定表扬。总之,要使自己的孩子懂得和同伴应该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这样,孩子会在学习生活中逐渐结交伙伴、学会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初步的社交能力,从而获得心理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萌芽。
为什么孩子没大没小没规矩
也许很多家长都碰到过这样的情景:当家长要求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孩子要么是不感兴趣,要不就是坐不住,总是喜欢去干扰别人随意地乱走,或是被其他事情吸引;又或是看到孩子的玩具摆放杂乱,丢三落四,没有一丝责任感。
碰到孩子这种自律性差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总是反反复复地用“不准”“不能”等强制命令,殊不知孩子会因此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甚至出现心理反抗的倾向。
因为他还小
其实孩子的这种所谓自律性差是和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的。比如,孩子不能完成一项家长要求的任务,可能是因为他的肌肉运动缺乏协调动作的能力。当孩子的这些大、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有了提高,他们控制自己的能力也就会有所提高。
好奇心使然
孩子喜欢干扰别人,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其实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以及有好奇心的表现。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要尊重孩子的这种模仿和好奇的心理特质,充分地给孩子提供模仿和有新奇感的对象。
让孩子多多认识事物,并鼓励孩子当小老师,让孩子享受不断更新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样才能有助于家长更好的进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秩序美感,这样也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和自律性。
哭闹成法宝
当家长没有满足幼儿的要求时,幼儿就会经常大吵大闹,这说明平时家长对幼儿情绪方面的自我控制的培养并不重视,幼儿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哭闹当成法宝。因此,家长要重视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关心孩子的情绪问题,培养孩子的情绪自制。
规则要不要
有很多家长都不重视对幼儿树立规则的意识,就算制定了规则的也只是基本停留在幼儿的生理上,还没有上升到幼儿的行为品德规则上。这也是幼儿自律能力发展较弱的原因之一。
幼儿最初的自我控制,是在外界纪律的制约和成人语言的影响下,从遵守规则开始的,因此,家长在家中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饮食、作息、行为和品德规则。
责任在哪里
责任感是自律产生的基础。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孩子普遍都缺乏责任感的培养,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由成人包办。即使孩子完成了任务,家长也会认为那是孩子的一时冲动、好玩而不予重视和关注。家长的一些消极评价也会让孩子的失去自信心,使孩子无法坚持到底,从而造成了幼儿的任务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
家长应该怎样看待孩子的责任感
1.父母应对孩子制定惩罚措施
你是成年人,你有权利做主,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在家中独断专行。Feiler说:"有充足的研究调查显示,如今没有什么事物是可以完全自上而下运行的--公司不能,体育团队不能,其他的事物也不能。"当孩子们自行领取奖励或接受惩罚时,他们便学会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这最终正是父母们希望看到的。Feiler一家每周都会开次小会,会上,他们会投票决定下周将要努力去做的事情。最近,Feiler一家决定要让每个没有大声喧哗的家庭成员领取奖励--延长iPad的使用时间,并对不懂得倾听的人予以惩罚--缩短iPad的使用时间。"事实上,孩子们比我们更恪守规则,这在家里是常有的事。"他说道。"因为他们太热衷于恪守规则、执行纪律,我们正在适当地缓和他们的积极性。"
2.想让他/她懂得一些道理,你要给他/她一些好处
当你的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吃晚饭,或者你的女儿不肯收拾她的玩具,你可能想到把他/她喜欢的甜点藏起来,或将玩具没收。但如果孩子们按你的要求去做,你的心情是否会更好?"人们都不喜欢失去的东西比想得到的更多。"Feiler说道。为了让你的儿子按你吩咐的去做,你不妨给他10元作为交换,但要和他讲明,如果他不能晚上按时回家就要还回这10元。这一举动让孩子们觉得自己被信任,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
3.家人应该每晚共进晚餐
你听到的一切都是真的:一家人共进晚餐益处很大。然而,考虑到业余活动,工作日程,以及我们面临的诸多需求等因素,想要每个家庭成员每晚7点奇迹般地出现在餐桌旁也确实有些不现实。"每顿家庭餐能有效利用的时间仅有10分钟,"Feller解释道,"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抽取这10分钟。"你可以在全家一起吃早餐时,也可以在睡前。最重要的是你想谈论什么,你可以让孩子们教你一个新词,同时你也教他们一个,或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整个大家庭的故事,这有利于孩子们更好地处理自身遇到的挫折。
4.当他们承担责任或做家务时,要适当地给些零用钱
每周,只要孩子们打扫自己的房间,就能获得15元的零用钱,这种办法也有些负面影响。"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赚取零花钱而并非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或有些家务活要干--桌子需要摆好,洗好的衣服要叠好,被子需要叠整齐,"Feiler说道。把零用钱奖励和孩子的基本责任连在一起会使孩子的头脑中一直有钱的意识,同时,有证据显示,这会使他们变得更自私。另一种办法是递给孩子一份清晰的账单,给他们一定的犯错误的自由。"相比让他们执着于60000元的贷款,6元的零用钱要好得多。,"Feiler说道。
5.不当着孩子的面谈钱
没必要对此事太过敏感,但如果手头不富裕,对孩子缄口不语未必是你最好的选择。"80%的人从来没有和父母谈过钱的问题,"Feiler在与沃伦巴菲特银行的经理谈论他对家庭理财智慧的探索时说道。孩子们无法从朋友那里或宗教机构中了解到钱是怎么赚来的,应该怎样花,以及如何用它在学校中进行投资,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和他们谈论这些,没有人会去谈。
6.不要插手兄弟姐妹间的争吵
也许你最不愿做的事就是在一场关于谁该先用电脑的争吵中做出判决,但这样做对大家都有益处。"我想我的做法是明智的--让我的双胞胎女儿自己解决个人问题,但当她们到一定年龄,她们并没有真正的能力解决好,"Feiler说道。首先要将吵架的兄弟姐妹们分开,给他们些时间让他们冷静下来。然后,让每一个人--包括你自己,你的丈夫,和每个孩子--准备好3个备选解决办法,然后讨论,最后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这种方法使争吵者不再针锋相对,同时也不再是非此即彼的解决办法。
7.谈论有关性的话题
不要避之不谈,不管它让你多不自在,你都要和孩子就此进行一系列的沟通交流。美国儿童协会建议,在孩子长到18个月后,父母应该通过教孩子认识身体部位的名称来给孩子们灌输一些性方面的知识。当孩子长大后,避免用这样的口吻,如:"要想约我女儿,你必须先挺过我这把猎枪,"这会玷污了性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和8岁的孩子谈性知识要比和13岁的孩子谈容易得多,13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最不愿意从父母那听到关于性的知识。
8.训导孩子时站得比他们高
当你想要传达这样的信息:他们所做的事情非常不对时,你可能会在孩子面前居高临下,甚至指手画脚。最好换种方式,坐在一把有垫子的直背椅上,选择一种不太死板的坐姿,事实上这会让你--及你的心情--不那么紧张。你想要的并不是完全掌控全局,你想要的是彼此处在相同的高度上。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会觉得更轻松。
二胎父母6句话最伤宝宝
“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哪个乖就爱哪个。”
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她不过是我们家的佣人。”
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不尊重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孩子承担责任要从小教育
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因为责任感是任何一个民族和文化所崇尚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而要发展孩子的责任感,就必须让他们从很小甚至从出生的时候就学会如何承担责任。
那么,孩子的责任感的培养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我国家庭里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责任感更多地限于针对孩子自我的责任,比如听话、完成作业和其它学习任务,而忽略了针对他人、社会的责任,事实上后者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更有意义。成熟的责任感应该是对自己、对家庭、对自己所属团体以及对社会的负责的意识和行为,我们培育孩子的责任感也必须从这四个层面入手。
首先,教育孩子对他们自己负责,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强自立的习惯。例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信守自己的承诺,到一定年龄时打工挣自己的零花钱等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
其次,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家庭负责,让孩子把自己当作家庭所需要的、且应该对家庭做出贡献的一名成员看待。过去的家庭里几乎所有的成员都要为家庭的生存做出贡献,现在,随着家庭规模的变化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大多父母都希望自己对孩子奉献而并不要求孩子对家庭会有所奉献。其实,父母应该让孩子认为作为一名家庭成员,自己和父母一样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庭的所有事务和困难,除了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如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衣物、书籍等,同时还要帮助父母打扫房间、在厨房当帮手、看护弟妹、照管宠物等等。子从小培养孩子对家庭、对亲人的爱和责任感。
第三,教育孩子对自己所属的团体负责,让孩子从小学习各类社会角色的扮演,培养团队精神。比如让孩子与幼儿园小伙伴友好相处,尊敬和配合老师的工作,帮助老人等弱势群体解决困难等等,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第四,教育孩子对社会负责,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让孩子懂得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并为之做出贡献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有益的志愿工作、义务募捐活动等,为更广泛的社会团体做出贡献,开拓和提升孩子的思想境界。
责任训练应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抓起,父母必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孩子,父母通过帮助孩子担当起真正责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早学会道德推理,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发展相应的道德行为,在道德成熟的漫长道路上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孩子说谎话该怎样教育最好 降低对孩子要求
孩子说谎,大多因为”怕“字引起,怕自己表现不好,做错事,家长责罚;有些孩子,说谎只为引起父母的注意。对说谎的孩子切忌打骂,应分析辨别孩子说谎的动机。对孩子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不仅易导致孩子撒谎,还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预防儿童疑病症的3点建议
一、疑病倾向性格早纠正
二、不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许多孩子“生病”往往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关爱,借此来获得家长的关心或逃避一些责任和问题。一次“得逞”便会引发以后的恶性循环。这种病态的人际策略极容易使孩子出现疑病症状和疑病观念。
三、家庭教育科学化
因为害怕成绩不好被家长责骂而“生病”无法上学的例子不少,排除纯粹装病的成分外,大多数孩子的不适是疑病症引发的。
现在的父母多望子成龙,因此对孩子的教育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溺爱,这些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格偏激。过高的期望容易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过分的溺爱则容易使孩子不能经受一点挫折。这些心理因素是孩子出现疑病症的主要诱因之一。
对儿童疑病症患儿施以心理治疗效果往往较好。因此一旦孩子被确诊,应尽早开展相关治疗。如果您还有什么相关疑问,请免费咨询本站医生了解。
经过大量临床案例分析发现,患有疑病症的孩子大多敏感、固执、内向,常常会有自卑感、不安全感和内疚倾向,或者孩子的性格太过要强,过于追求完美,这些都是疑病症发生的潜在基础。因此家长发现孩子有这类性格特征时,应注意及时加以矫正引导,如果自行矫治感到困难,可求助于专业心理医生。
教育孩子要避免的7个禁语
禁语1 “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析: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禁语3 “哪个乖就爱哪个。”
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远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禁语4 “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说话分析: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语5 “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
说话分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禁语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说话分析: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孩子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深远影响: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禁语7 “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师罚他!”
说话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
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头。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记住: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
深远影响: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
中国孩子成长的10件烦心事
1、家庭不和
大人不懂得谦让,经常互相责怪。其实,无论是父母吵架,还是父母和老人不和,对于孩子来讲都是心理上的电闪雷鸣、雨雪交加,但苦于自己年龄尚小,无能为力,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
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父母的关系就是孩子的天气,孩子的心灵还很稚嫩,恶劣的天气不仅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还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构建温馨、互爱的家庭,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
家庭主妇怎么带孩子不累
家庭主妇怎么带孩子不累?
其实带孩子累的现象,只是出现在最近这几年的中国,咱也不用羡慕人家老外带很多孩子不觉得心力憔悴,就说咱自己爷爷奶奶,咱爹咱妈,当初也没咱这么累。因为现在的爹妈都太忙了,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来带,再或者就是保姆,他们可是无法沟通的重要人群,也是把孩子越带越累的主要责任人,信不?难改变的老年人,那索性就不要她参与养育这件事了。要想孩子不累人,就得自己带,千万别光生不养。
1、爱哭都是爸妈教出来的。
才出生的小BABY听不懂话,他们靠条件反射来做判断。中国的家长(尤其是老人家和保姆)一听到孩子哭就抱起来。
二孩家庭教育很关键
家长疑问:生二孩会不会增加家庭教育的负担?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来,诸多符合条件的家庭都在考量是否要生二孩。除了考虑家庭经济压力、精力成本等外,教育也是让许多年轻家长忧虑的问题。“孩子都8岁了,她能不能接受家里忽然再多一个孩子?我们家长能不能同时照顾好、教育好两个孩子?这些都是未知数。”东城的李女士说。市民卢女士则担心,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太大,会不会有代沟,能不能相处得好。李女士和卢女士的说法道出了许多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长的心声:做父母的,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时,父母可以倾尽全力来教育好这个孩子,可当家里再多一个孩子,会不会增加家庭教育的负担?
家有俩孩儿父母要让爱不失衡
如今,许多独生子女因备受家长宠爱,出现蛮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孤僻冷漠等问题。我市心理咨询师高老师说,“二孩”的到来,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和溺爱。双子女家庭为大孩儿提供了关怀和照顾弟弟、妹妹的机会,使其更具责任感;“二孩”也可以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会尊重、服从和关怀。然而,“二孩”的出现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处理不好“二孩”就会成为家庭教育之累。
高老师分析说,“二孩”出生前,“头胎”处于“独生子女”的环境中,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随着家中“二孩”的出生,家长会在一定时间内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二孩”身上,“头胎”孩子常会感到自己被冷落和抛弃,产生被边缘化的不安全感。这时,“头胎”孩子会把这种失衡怪罪于自己的弟弟、妹妹,从而对弟弟、妹妹产生怨恨。生二孩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经济、情感投入难度更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感情投入等会被分散。可能会导致部分父母偏爱、孩子相互攀比的现象出现。她建议,父母要生二孩之前,必须要考虑好今后面临的教育问题,考虑在教育投入、精力等方面是否跟得上。更要做好准备,解决好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当二娃出生后,要将注意力放在大孩子身上,先满足大孩子被爱的需要,然后才有精力带好小孩子,并引导鼓励大的孩子承担照顾小的孩子的责任,做到让爱不失衡。
让孩子学会分享做彼此的好玩伴
市春晖小学心理老师张老师说,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就要让孩子学会分享,明白分享并不会让自己失去什么,而是得到了快乐。比如让孩子讲好吃的分给在座的亲戚朋友,和邻居小孩、幼儿园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等。懂得分享的孩子,在爸爸妈妈有了第二个小宝宝的时候,并不会感到自己的爱是被“夺”去的,而是拿来与弟弟妹妹分享的,自己的爱并不会减少。在“二孩”来临之前,父母要给大的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使他明白有了弟弟、妹妹就有了玩伴,就多了一个爱他的人,使其对弟弟、妹妹的出生产生期待。有了二孩后,要多夸夸大孩子,比如他会自己吃饭、穿衣都该表扬,说他是弟弟、妹妹的榜样。
建议父母最好选择在第一个孩子已经摆脱了婴儿期,进入到学龄前或儿童期,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时,再选择生“二孩”。哥哥姐姐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后,可以帮助弟弟妹妹穿衣、吃饭,并利用他的知识给弟弟妹妹讲故事、规范行为。孩子间有了玩伴,就不会长时间缠着家长。这样,家长在教育上会多一个好帮手,孩子在成长中多了好玩伴。
孩子说话晚其实责任在家长
1、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多说话,多模仿。比如,让孩子坐在腿上,妈妈指着苹果发音,让孩子摸妈妈的嘴唇和鼻子,然后说“苹果”。孩子说对了,就给些小奖励。
2、对孩子的要求要延迟满足,尽量让他说出来,再把东西给他。
3、把孩子说话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如“宝宝接球”;每天穿衣服时说“宝宝伸胳膊”、“脚丫出来了吗”,以便孩子把脚丫、胳膊、腿联系起来。
4、创造与小朋友社交的环境。大小差不多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既快乐,又能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5、可给孩子上早教班,系统地开发、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
哺乳时被男孩拍照 “小孩子不懂事”是疏忽教育的结果
在许多情况下,孩子做错事时家长总以一句“小孩子不懂事”而揭过,却没有想过孩子为何会这么做,如果经常反复做错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孩子即便年龄大了也一样是没有是非观念的。古人有句话叫“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正确的教育才能够让人从歧途归正。
因此当小孩子做错事对他人造成伤害时,家长首先需要对他人进行道歉赔偿,而不是以一句“小孩子不懂事”逃避应负的责任,在之后还需要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错误,并且督促孩子改正。
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交流
不愿和家长交流、家长让往东却偏往西,孩子进入青春期,仿佛变了个人,怎样才能和叛逆期的孩子顺利交流?
诀窍1.仔细观察谈话是在哪里中断的。当家长与孩子沟通出现问题,孩子常常闭口不语或激烈反驳,使得既定谈话中断。反过来,家长可通过观察中断的节点,来反思哪些表达方式会激起孩子的反感,从而避免沟通中断。比如,如果孩子一听到父母说自己成绩不好、不够努力就十分气愤,那很可能他努力的尝试过,但效果不好,自己也很沮丧,家长的说法让他更加反感,会对学习更不感兴趣。
诀窍2.认真反省既往观念,听听别人怎么说。有些孩子认为父母的观念过于陈旧,无法沟通,所以干脆拒绝沟通,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时家长可从孩子同龄伙伴的父母、同事中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的,也许你会发现是自己太过苛刻。
诀窍3.改变原有沟通方式。跟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了解哪些沟通方式令孩子不满,并反馈让家长感到难过的方式,一起探索新的沟通方法。若孩子觉得父亲说话总板着脸,面对父亲时便会不耐烦。父亲会觉得孩子不礼貌,并表现的更为严肃,谈话就升级为冲突。但若双方了解对方的感受,改变沟通方式,矛盾便可避免。
诀窍4.认真思考孩子提出的要求,谨慎回应。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匆忙答应而又反悔,会让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很恼火,更难信任家长。有些家长习惯性否定,再与孩子谈判,使孩子一开始就与家长对立。正确的做法是先告诉孩子我要认真考虑一下,然后再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回应。
诀窍5.与孩子商量解决矛盾的办法。若家长自己寻找的方法难与孩子达成共识,可试着与孩子商量对策。如,孩子要和同学去较远的地方,家长极易反射性回绝。若将自己所担心的安全、健康等问题提出,让孩子自己考虑让家长放心的对策,久而久之,他也会懂得为自己考虑。
诀窍6.重新认识孩子,了解他的世界。家长往往过多关注和督促孩子学习,这种单一的沟通无法让孩子开启心扉。若要孩子接纳,家长应和孩子聊他的生活状态、感兴趣的事。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也应支持孩子去做感兴趣的事,从而真正了解他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