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判断消化道出血是否停止

如何判断消化道出血是否停止

一次出血后黑粪持续天数受患者排便次数影响,如每日排便一次,约3天后粪便色泽恢复正常。因此不能仅从粪便的有无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有下列迹象,应认为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1.反复呕血,或黑粪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黑粪呈暗红色, 伴有肠鸣音亢进;

2.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补液输血而血容量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有好转而又恶化,经快速补液输血,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稍有稳定又再下降。

3.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4.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考虑消化道出血在继续,应该及时予以处理。

如何诊断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

部位

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病变引起的出血及胃空肠吻合术后出血

屈氏韧带一下的肠道出血

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食管胃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

大肠癌、大肠息肉

病史

多有消化性溃疡、应激史、肝胆疾患病史或呕血史

腹部疼痛包块及排便异常,血便

出血征兆

急性上腹痛或原有节律性上腹痛加剧。

中下腹疼痛或里急后重等感觉

临床表现

呕血,黑便

血便,不伴呕血

便血

柏油样便,无血块,大便隐血实验阳性

暗红或鲜红,黏液脓血便,大量出血时可有血块

粪便

稠或成形,血与粪便均匀混合

不成形血液附着在表面。便后滴血

常用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的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药物止血,血管加压素、常用生长抑素止血。

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排出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病人可出现头昏,心悸,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一系列组织缺血的症状。

贫血及贫血征象。发热。

氮质血症可分为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后,肠道内血液的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血中尿素氮升高。出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使肾血流量与率过滤降低,导致氮质潴留,是血尿素氮增高的肾前行因素。

,但是尿量减少,血尿素氮不能降至正常。考虑是否长久的休克导致肾衰竭。

如何诊断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因其病因复杂,所以诊断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也有关系。

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早期识别

若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征象的出现先于呕血和黑粪,就必须与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以及子宫异位妊娠破裂、自发性或创伤性脾破裂、动脉瘤破裂等其他病因引起的出血性休克相鉴别。有时尚须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直肠指检,借以发现尚未呕出或便出的血液,而使诊断得到及早确立。

二、出血量的估计

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到约20ml时,粪便匿血(愈创木脂)试验可呈现阳性反应。当出血量达50~70ml以上,可表现为黑粪。严重性出血指3小时内需输箅1500ml才能纠正其休克。严重性出血性质又可分为大量出血(massive bleeding)即指每小时需输血300ml才能稳定其血压者;最大量出血(major hemorrhage)即指经输血1000ml后血红蛋白仍下降到10g/dl以下者。持续性出血指在24小时之内的2次胃镜所见均为活动性出血,出血持续在60小时以上,需输箅3000ml才能稳定循环者。再发性出血指2次出血的时间距离至少在1~7天。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量的估计,主要根据血容量减少所致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对血压、脉搏的动态观察。根据病人的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压积测定,也可估计失血的程度。

三、出血的病因和部位的诊断

1、病史与体征:消化性溃疡患者80%~90%都有长期规律性上腹疼痛史,并在饮食不当、精神疲劳等诱因下并发出血,出血后疼痛减轻,急诊或早期胃内镜检查即可发现溃疡出血灶。呕出大量鲜红色血而有慢性肝炎、血吸虫病等病史,伴有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体征时,以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最大可能。

2、特殊诊断方法:近年来道化出血的临床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除沿用传统方法一-X线钡餐或久灌检查之外,内镜检查已普遍应用,在诊断基础上又发展了血治疗。

四、判断是否继续出血

临床上不能单凭血红蛋白在下降或大便柏油样来判断出血是否继续。因为一次出血后,血红蛋白的下降有一定过程,而出血1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1~3天,大便匿血可达1周,出血2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4~5天,大便匿血达2周。有下列表现,应认为有继续出血。

1、反覆呕血、黑粪次数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红以致鲜红色血便。

2、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

3、在24h内经积极输液、输血仍不能稳定血压和脉搏,一般状况未见改善;或经过迅速输液、输血后,中心静脉压仍在下降。

4、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便血诊断鉴别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出血量的判断:血便的次数与量,根据血便的次数与数量来估计便血的失血量不甚准确,但血便次数多,每次的量也多,无疑是出血量大的指标,此外,如果患者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甚至排出凝血块也是出血量大的佐证,患者每次血便量少,次数少,甚至数天才解1次者,提示出血量较小;若红细胞在肠道内破坏,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而形成硫化亚铁时,粪便可呈黑色或称柏油样便。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经积极治疗后,患者血便的次数与量明显减少,提示出血减轻,当患者数天不排便或排出黄色便时,常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5.便血诊断的确立:诊断便血时应尽可能地排除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而言,根据病史,体征与出血的特点可作出初步判断,有溃疡病或肝硬化病史者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而有炎症性肠病史者则提示便血可能性大,柏油样便或黑便伴呕血者,一般均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仅有便血者,便血的可能性稍大,但不少十二指肠溃疡者可仅表现为便血,此时,需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血便的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判断是上消化道,抑或便血,虽然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因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也可经肛门排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但此时患者一般会有呕血并存,故鉴别常无困难,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尿素氮显著升高者,常提示出血部位较高,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鉴别有困难时,可插入鼻胃管至胃内,如抽吸出含咖啡渣样或暗红色胃液 ,则提示为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血液而含胆汁的胃液,则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胆汁,且清亮的胃液时,则只能排除食管与胃出血,尚不能完全排除十二指肠出血,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是胃镜检查术,可立即确立或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胃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仍未见有出血时,基本可排除上消化道病变)。

6.便血的病因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部分便血患者,其病因可作出初步诊断,例如,患者有痔核史,每次都表现为大便后滴血或血与粪便不相混(血液附着于粪便外),血液呈鲜红时,应考虑痔核出血,年轻患者,当血液附着在粪便的外面,与粪便不相混时,还应考虑有左半结肠息肉的可能;当患者有排出黏液,脓血便时应考虑肠道炎症,溃疡性病变,如同时还伴有里急后重者,还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但是确诊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大便检查如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血吸虫卵,则有利于阿米巴痢疾或血吸虫病的诊断;大便常规发现有红细胞,脓细胞时,则提示肠道有炎症性病变,大便培养有利于发现致病菌;如考虑系血液病导致的便血,则应作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等检查,必要时应作骨髓象检查。

(2)肛门指检:对便血患者应作为常规检查,肛诊可发现内痔,息肉或直肠癌及狭窄等病灶。

上消化道出血是怎么回事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但在外科临床工作中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出血最为常见。

(一)胃、十二指肠疾病

(二)食管疾病

(三)血管病变

(四)肝胆胰疾病

(五)全身性疾病和其他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粘膜糜烂应激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息肉胃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瘤胃粘膜脱垂手术后吻合口溃疡、套叠胃肉芽肿病变十二指肠憩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责门粘膜撕裂综合征食管裂孔疝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食管良性肿瘤食管憩室主动脉瘤、脾动脉瘤胃壁内小动脉瘤、血管瘤胃粘膜下动静脉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硬化伴门脉高压症肝癌伴门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阻塞综合征胆道出血壶腹癌胰腺癌侵犯十二指肠急性胰腺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肺原性心脏病肺气肿合并感染凝血机制障碍白血病紫癜血友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淋巴瘤尿毒症淀粉样变性结节病

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溃疡病约占半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1/4,近年来急性出血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伴发出血的病例也有所增长,约有5%左右病例的出血病灶未能确定,即使剖腹探查也未能找到出血原因。

消化道出血是什么原因呢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食管疾病 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溃疡、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器械检查或异物引起损伤、放射性损伤、强酸和强碱引起化学性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包括药物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残胃炎、残胃溃疡或癌。还有淋巴瘤、平滑肌瘤、息肉、肉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膈疝、胃扭转、憩室炎、钩虫病等。

3.胃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溃疡和吻合口溃疡。

4.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线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肝硬化、门静脉炎或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

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病、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病变破裂。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脓肿、胰腺炎、胰腺癌等。

(3)胸或腹主动脉瘤破入消化道。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全身性疾病在胃肠道表现出血

(1)血液病: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贫血、血友病等。

(2)尿毒症。

(3)结缔组织病:血管炎。

(4)应激性溃疡:严重感染、手术、创伤、休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及某些疾病引起的应激状态,如脑血管意外,肺源性心脏病、重症心力衰竭等。

(5)急性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

下消化道出血病因

1.肛管疾病 痔、肛裂、肛瘘。

2.直肠疾病 直肠的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结核性直肠炎、直肠肿瘤、直肠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

3.结肠疾病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憩室、息肉、癌肿和血管畸形。

4.小肠疾病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隆病、空肠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小肠肿瘤、胃肠息肉病、小肠血管瘤及血管畸形。

大便出血的诊断方法

1.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出血量的判断:血便的次数与量,根据血便的次数与数量来估计大便出血的失血量不甚准确,但血便次数多,每次的量也多,无疑是出血量大的指标,此外,如果患者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甚至排出凝血块也是出血量大的佐证,患者每次血便量少,次数少,甚至数天才解1次者,提示出血量较小;若红细胞在肠道内破坏,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而形成硫化亚铁时,粪便可呈黑色或称柏油样便。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经积极治疗后,患者血便的次数与量明显减少,提示出血减轻,当患者数天不排便或排出黄色便时,常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5.大便出血诊断的确立:诊断大便出血时应尽可能地排除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而言,根据病史,体征与出血的特点可作出初步判断,有溃疡病或肝硬化病史者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而有炎症性肠病史者则提示大便出血可能性大,柏油样便或黑便伴呕血者,一般均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仅有大便出血者,大便出血的可能性稍大,但不少十二指肠溃疡者可仅表现为大便出血,此时,需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血便的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判断是上消化道,抑或大便出血,虽然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因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也可经肛门排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但此时患者一般会有呕血并存,故鉴别常无困难,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尿素氮显著升高者,常提示出血部位较高,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鉴别有困难时,可插入鼻胃管至胃内,如抽吸出含咖啡渣样或暗红色胃液 ,则提示为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血液而含胆汁的胃液,则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胆汁,且清亮的胃液时,则只能排除食管与胃出血,尚不能完全排除十二指肠出血,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是胃镜检查术,可立即确立或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胃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仍未见有出血时,基本可排除上消化道病变)。

6.大便出血的病因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部分大便出血患者,其病因可作出初步诊断,例如,患者有痔核史,每次都表现为大便后滴血或血与粪便不相混(血液附着于粪便外),血液呈鲜红时,应考虑痔核出血,年轻患者,当血液附着在粪便的外面,与粪便不相混时,还应考虑有左半结肠息肉的可能;当患者有排出黏液,脓血便时应考虑肠道炎症,溃疡性病变,如同时还伴有里急后重者,还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但是确诊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大便检查如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血吸虫卵,则有利于阿米巴痢疾或血吸虫病的诊断;大便常规发现有红细胞,脓细胞时,则提示肠道有炎症性病变,大便培养有利于发现致病菌;如考虑系血液病导致的大便出血,则应作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等检查,必要时应作骨髓象检查。

(2)肛门指检:对大便出血患者应作为常规检查,肛诊可发现内痔,息肉或直肠癌及狭窄等病灶。

大便出血有哪些表现

常见症状:大便带血、腹泻、便秘

下消化道少量出血(少于500ml)时,可很快被机体代偿而不引起明显症状;当出血量超过800~1000ml以上时,尤其是在较短期内丢失者,均可有头昏、乏力、心悸、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皮肤苍白等表现,更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的表现。有上述表现时均提示为大出血。

大出血患者,当其头昏、冷汗、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消失,脉搏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则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出血量的判断 血便的次数与量,根据血便的次数与数量来估计便血的失血量不甚准确,但血便次数多,每次的量也多,无疑是出血量大的指标。此外,如果患者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甚至排出凝血块也是出血量大的佐证。患者每次血便量少、次数少,甚至数天才解1次者,提示出血量较小;若红细胞在肠道内破坏,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而形成硫化亚铁时,粪便可呈黑色或称柏油样便。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经积极治疗后,患者血便的次数与量明显减少,提示出血减轻,当患者数天不排便或排出黄色便时,常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5.便血诊断的确立 诊断便血时应尽可能地排除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而言,根据病史、体征与出血的特点可作出初步判断。有溃疡病或肝硬化病史者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而有炎症性肠病史者则提示便血可能性大。柏油样便或黑便伴呕血者,一般均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仅有便血者,便血的可能性稍大,但不少十二指肠溃疡者可仅表现为便血,此时,需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血便的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判断是上消化道、抑或便血。虽然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因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也可经肛门排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但此时患者一般会有呕血并存,故鉴别常无困难。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尿素氮显著升高者,常提示出血部位较高,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鉴别有困难时,可插入鼻胃管至胃内,如抽吸出含咖啡渣样或暗红色胃液,则提示为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血液而含胆汁的胃液,则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胆汁、且清亮的胃液时,则只能排除食管与胃出血,尚不能完全排除十二指肠出血。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是胃镜检查术,可立即确立或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胃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仍未见有出血时,基本可排除上消化道病变)。

6.便血的病因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部分便血患者,其病因可作出初步诊断,例如,患者有痔核史,每次都表现为大便后滴血或血与粪便不相混(血液附着于粪便外),血液呈鲜红时,应考虑痔核出血。年轻患者,当血液附着在粪便的外面,与粪便不相混时,还应考虑有左半结肠息肉的可能;当患者有排出黏液、脓血便时应考虑肠道炎症、溃疡性病变,如同时还伴有里急后重者,还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但是确诊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大便检查如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血吸虫卵,则有利于阿米巴痢疾或血吸虫病的诊断;大便常规发现有红细胞、脓细胞时,则提示肠道有炎症性病变,大便培养有利于发现致病菌;如考虑系血液病导致的便血,则应作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等检查,必要时应作骨髓象检查。

(2)肛门指检:对便血患者应作为常规检查。肛诊可发现内痔、息肉或直肠癌及狭窄等病灶。

判断消化道出血是否停止

如有以下情况要考虑有活动性出血:①反复呕血或鼻胃管洗出血性液体,反复排血便(红色、暗红色、黑色或柏油样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②循环衰竭经有效治疗后未得到明显改善,或好转后又恶化,中心静脉压波动稳定后又下降(<5cmh2o)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④补液扩容后,尿量正常,但血尿素氮维持增高;⑤内镜、核素扫描、血管造影等检查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一、消化道出血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认定:

首先认定是否真正消化道出血;排除食物或药物引起血红色及黑便,如动物血和其他能使大便变红的食物、炭粉、含铁剂药物、铋剂。

(二)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原因:

鉴别是呕血还是咯血;排除口、鼻、咽部出血。

二、询问下列关键病史:

有关疾病史: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肝病、炎症性肠病、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凝血障碍。

近期用药史及目前用药: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激素、肝毒性药物、能引起食管腐蚀性损伤药物。

有关症状:剧烈呕吐或咳嗽、腹痛、发热或皮疹;合并出血的颜色、稠度、出血部位及出血时伴随症状。

有关家族史:遗传性凝血障碍病、消化性溃疡病、炎症性肠病、毛细血管扩张病。

相关推荐

胃出血患者的饮食禁忌

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这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达8-13.7%。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性,专家提醒患者除了积极的治疗外还需注重日常饮食,以免饮食不当加重病情。 1、忌饮酒:经常饮用烈性酒,对胃部有较大刺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禁饮。长期嗜酒,对肝脏的损害也较大,会影响凝血因子的

胃溃疡的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有20%~30%的溃疡患者曾有出血病史,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较胃溃疡更多见。据统计,在上消化道出血的各种病因中,溃疡约占50%,居首位。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多数可以自行停止。胃溃疡出血多于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易发生于消化性溃疡出现后的1~2年内。 2.溃疡穿孔消化性溃疡穿孔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高于胃溃疡。以30~50岁多见,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见于40岁以下的青壮年,而胃溃疡穿孔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居多。 3.幽门梗阻消化性溃疡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众多,故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一)病史与体征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仍然是主要的诊断步骤。 小量而缓慢的消化道出血,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软弱或头昏,有的仅在作呕出物或粪便的潜血试验检查才被发现。一般而言,上消化道出血以呕血或黑粪为主,这还取决于出血的数量及其速度。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呕出的血液呈紫红色或鲜红色,严重的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征象,过快的肠蠕动致使出现暗红色甚或鲜红色的血便,易与下消化道出血相混淆。如血液贮留胃内,与胃酸接触后转变为酸性血红蛋白,使呕出的血液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根据原发疾病不同、出血量及速度不同,治疗原则各异。 1.上消化道出血 2.中、下消化道出血 (1)对症治疗慢性、小量出血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病因)治疗。急性大量出血时应该卧床休息、禁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静脉通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并针对原发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 (2)补充血容量急性大量出血时,应迅速静脉输液,维持血容量,防止血压下降;血红蛋白低于6g/dl,收缩血压低于12kPa(90mmHg)时,应考虑输血。要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或诱发再次出血

大便出血是什么原因

大便出血是人体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之一,它可涉及全身各器官系统,既可能是来自消化道的疾病,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在消化道的表现.它可由以下疾病引起: 1、痔疮,肛裂,肛周感染,肛管癌或其他恶性肿瘤. 2、大肠癌,大肠息肉及息肉病,血管畸形,溃疡性结肠炎.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癌等. 4、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胃十二指肠的良性肿瘤. 5、胆道炎症继发性出血. 6、小肠良、恶性肿瘤,小肠憩室及血管畸形. 7、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胃肠道出血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消化道功能衰竭等. 综上所述,引起便血的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1.一般状况 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急性、大量出血时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甚或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休克等症状。 2.生命体征 脉搏和血压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如果不能及时止血或补充血容量,出现休克状态则脉搏微弱,甚至扪不清。休克早期血压可以代偿性升高,随着出血量增加,血压逐渐下降,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 3其他伴随症状及体征 根据原发疾病

消化道出血严重吗

1、失血性休克 急性消化道出血引起休克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当消化道出血一次出血量超过1000ml或超过循环血量20%时,就会出现循环衰竭的征象,要随时准备抗休克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出现因为不同病因的处理各不相同。 2、窒息 消化道出血往往是突然发生,几乎没有明显征兆,出血量大时,血液喷射而出,其持续时间长,而导致窒息。这是消化道出血最为危险的并发症,甚至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病人就已经不治。 3、继发性腹膜炎 继发性腹膜炎作为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是很高,且与原发病有一定关系。原发病为肝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后况很严重,若发觉不对劲的地方还请及时去往正规的医疗部门进行就诊,专家指出:应警惕老人隐匿出血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出血前多有腹痛、上腹不适、呃逆等消化道紊乱症状,无症状者仅占19%;而老人由于感觉不灵敏或反应迟钝,39.8%的人上消化道出血之前毫无感觉,没有任何先兆。即使有些不适也说不准确,等到出血积累到一定量,突然发生呕血或黑便时,病情已十分严重。所以对老人的轻微腹部不适、消化道症状,甚至不安烦躁等情绪改变,都不要轻易放过,要注意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的蛛丝马迹。 饮食护理 出血活动期禁食。 ①消

便常规潜血检测出什么

大便潜血是指在消化道出血量很少时,肉眼不能见到粪便中带血并且粪便中有少量红细胞被破坏。便常规潜血检测是用来检查粪便中隐藏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一项方法。这对检查消化道出血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诊断指标。 正常人24h的胃肠道生理性失血量约0.6ml,用高灵敏度的化学法隐血试验(可检出消化道出血1ml以上)一般也难以检出;用灵敏度更高、特异性强的免疫学方法有时可出现假阳性,故值得注意。

阴道出血是否危险你判断

阴道出血是妇科的常见症状。妇女生殖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宫体、宫颈、阴道、处女膜和阴道前庭均可发生出血。血自阴道流出,出血量不等;出血情况不等,可表现为月经紊乱、不规则出血或发生在性交后、妇科检查后等接触性出血。 著名演员李媛媛不幸因为宫颈癌而去世。有报道说,尽管她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一些症状,如性生活后有少量的阴道流血,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怀上孩子后才检查出患了癌症。宫颈癌早期可无症状,与慢性宫颈炎没有多大区别,仅在妇女普查或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时才被发现。如果有阴道分泌物增多,绝经后不规则流血及接触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