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慎用退烧药或引妥瑞氏综合征
儿童慎用退烧药或引妥瑞氏综合征
近日,一条帖子在微博及微信朋友圈热转,呼吁小孩发热不要用尼美舒利颗粒退热治疗,帖子称“已经遇见五例这样的病人,发生瑞氏综合征,四个抢救无效死亡!”专家解释,其实关于尼美舒利的争论早已有之,按照目前的规定,该药物已被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同时提醒家长,两岁以下儿童尽量不用或慎用一些退热药物。
现状:12岁以下儿童禁用尼美舒利
国家卫计委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告诉记者,其实针对尼美舒利的争论早已有之,“出于药品的安全性考虑,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尼美舒利的使用做了进一步修改,规定该药物不可用于12岁以下儿童。”
某医院药剂师也发帖称,2011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尼美舒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国内外研究和监管情况及专家意见,调整了尼美舒利临床使用药物说明书,适应症修订为“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
阿司匹林、尼美舒利均可引起瑞氏综合征
尼美舒利是一种普通的退烧药物,是一种化学合成药物,至于帖子中提及使用该药物可能出现瑞氏综合征,孙忠实解释,所谓瑞氏综合征是指儿童服用某些药物后出现的一种特异反应,也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症状与脑炎相似,患儿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并表现出疲倦等,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死亡。
其实不仅仅服用尼美舒利可能导致瑞氏综合征,一些其他药物也有可能导致类似的不良反应,如最早发现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药物为阿司匹林,因此在国外,儿童禁用阿司匹林。这也是很多进口药物都会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注“本品不含阿司匹林”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欧美国家,儿童使用阿司匹林容易出现瑞氏综合征。
与此同时,对国内情况的多年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在国内儿童中引起瑞氏综合征等不良药物反应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于是目前国内仍将阿司匹林作为非处方药。
儿童用药有哪些禁忌
(1)慎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对小孩感冒发热,确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是,对12岁以下的儿童要慎用。英国卫生部门经多年调查,确认12岁以下儿童,服阿司匹林容易患瑞氏综合征。瑞氏综合征开始时发热、惊厥、频繁呕吐,最后昏迷、肝功能受损害,很容易误诊为中毒性脑病或病毒性脑炎。儿童患流感、水痘时,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瑞氏综合征的机会,比其它情况要高25倍。
(2)忌服维生素A
维生素A与骨骼的生长有关,它可以使软骨成熟、退变。维生素A不足时,可减慢骺软骨细胞的成熟过程。一个健康的小孩不会缺乏维生素A,故随便给小孩服维生素A是错误的。维生素A服多了,可影响骨的发育,使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骨只长粗而不长长,使孩子成为一个长不高的矮子。
(3)忌服速效感冒胶囊
速效感冒胶囊,因其疗效快、服用方便而成为感冒药中的佼佼者。但是,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脏解毒功能也不够健全,在感冒发热时若服用了速效感冒胶囊,易引起惊厥,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甚至肝脏损害。故婴幼儿感冒时,要忌服速效感冒胶囊。
(4)忌滥服补药
家长滥给小孩服用中药滋补剂的现象,可说是司空见惯。如服用人参、人参蜂皇浆、冬虫夏草、冬虫草精、北芪精等等。家长的动机是为孩子好,有的是看到孩子在学校学习紧张、功课多给以进补,有的是想让孩子能有高大的体格身材,有的是出于与邻居攀比等多种思想动机,殊不知,这早、晚一支的补剂把孩子推向了病态:男孩子口唇边汗毛变粗、变长,阴茎变粗、易勃起;女孩子乳房在八九岁就开始增大,且有阴蒂增大等现象。这些由滥用补品而制造出来的性早熟,业已成为儿科的新疾病。目前医学界对此束手无策,医生深感棘手。
(5)新生儿忌用退烧药
新生婴儿比较容易发烧,这是因为新生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当生病、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都可以引起发烧,如果此时随便服用退烧药,往往会招来大祸。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很差,在服用退烧药后,常可使体温突然下降,出现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可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处理新生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退烧,如暴露肢体、枕冷水袋、酒精擦身等等。应注意的是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继续下降而导致体温不升。
哺乳期感冒发烧怎么用药
一般建议对症治疗,尽量选择单一成分的药品,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单成分的退烧药。不建议使用泰诺、白加黑和日夜百服宁之类的多成分复方感冒药。也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它有导致婴儿出现瑞氏综合征的危险。鼻塞流涕的话,建议选用鼻腔喷雾器护理鼻子,或者通过吸入热水蒸气缓解鼻塞;止咳可以选用右美沙芬;头疼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嗓子疼可以用淡盐水漱口,如果症状仍得不到缓解,可以使用些含片,如枇杷糖等。
感冒发烧的家庭护理
要注意口腔清洁,吃饭后要漱漱口,早晚刷牙,使口腔清爽,感觉舒服,促进食欲。
“捂汗可以退烧”的说法是错误的。人体发烧通常都是因为体内发生病变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单靠捂汗而不进行针对病变的治疗,只会造成病情加重。患者发烧捂汗,一旦过度保暖就会出现脱水,还会加重心脏、呼吸系统的负担,甚至引发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服用退烧药:
所有的西药退烧药,如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成分,有较大的副作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疸。同时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也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目前市场上的柴胡类剂型很多,在众多产品中值得注意的是柴胡的新剂型———滴丸剂型。柴胡滴丸,以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个迅速退烧的中药神话。柴胡滴丸除保留了大部分挥发油外,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甙几乎全部保留,且使用及携带均较方便。由于是滴丸剂型,药物可经口腔粘膜直接吸收,无首过消除,快速起效。柴胡滴丸还被患者誉为不用打针快速退热解毒、缩短感冒病程的良药!
发烧的十大误区
一.发烧是一种病
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烧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有会发烧。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并不意味着孩子病就好了。
二.可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
低烧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烧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6个月内的孩子发烧体温越高,出现严重疾病的风险是要大一些,但关联度不大,发烧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相对于发烧的度数来说,孩子的精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三.发烧要赶快退烧
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一个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说,在引起孩子明显不舒服之前(一般认为39°C)不需要给孩子降温。
四.发烧会烧坏脑子
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发烧很少会超过41°C,所以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然后脑子出了问题的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烧。体温超过41°C多半是因为中暑或者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
五.发烧不用药不会退烧
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会有发烧,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也会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烧,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们都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烧得很难受时,退烧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抗生素的使用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六.吃了退烧药体温应该马上正常
退烧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到一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C,一般不是降到正常,退烧药持续的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还是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烧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
七.退烧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
孩子发烧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烧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烧药不能预防抽筋。
八.孩子发烧了睡着了也要把他弄醒喂退烧药
退烧药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舒服,但既然孩子睡着了,他就基本感受不到不适,所以就不需要弄醒了喂退烧药,睡着了总比醒着舒服。
九.发烧了打吊瓶退烧快
吊瓶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不是针对退烧,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点滴抗生素或者补液也不会比吃退烧药退烧更快。常用的“退烧针”赖氨比林,打进肌肉或血管退烧是比口服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烧药安全,12岁以下儿童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需要退烧时首选口服退烧药。
十.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退烧
目前没有那种中药被证实能够退烧,包括藿香正气水覆肚脐,因为发烧本来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状,不能因为孩子退烧了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了作用。
婴幼儿退烧药选择使用要小心
那么多的婴幼儿退烧药,想必爸爸妈妈们都糊涂了,究竟哪一种才更合适宝宝吃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进行对比。
首先是安乃近和尼美舒利。这两种药物见效快,但是,其毒副作用明显,容易造成婴幼儿其他不良反应,有一些国家已经禁止使用这两种退烧药,所以爸爸妈妈们不要给宝宝服用。
其次是历史最悠久,使用率最高的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疗效也是很明显的,但如果您的宝宝的发烧是病毒性的,那么服用阿司匹林后会比较容易引起瑞氏综合征,这种病症的致死率高,所以不建议爸爸妈妈们自行给宝宝服用,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之下,再进行使用。
接着是布洛芬混悬液,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美林。这种药物的副作用相对来说会比较小,也是我们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退烧药物之一,是较为安全的。
最后是对乙酰氨基酚。这种药物的最大有点是在兼具了好的疗效的同时,副作用也小,也是较为安全的。但是爸爸妈妈们要注意,大多数的小儿复方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为了避免重复给药造成宝宝用药过量,在服用了此种退烧药物之后,应该避免再给宝宝吃感冒药物,切记。
宝宝发烧吃什么药
38.5℃以下物理降温在给小儿退热时,在38.5℃以下最好是选择物理降温,如多饮水、温水加酒精擦浴等所有的退烧药,如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成分,有较大的副作用,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疸。同时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也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如果非需要用退烧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小儿常用的退烧药有布洛芬、来比林、百服宁、小儿退热栓等。也可以选用中药如柴胡、羚羊角、清热解毒口服液等,对小儿退烧效果也很好。
能不输液就不输,有的家长认为小儿感冒输液比服药退烧快,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而且要求用抗生素。其实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作用。我们的原则是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因为输液有时会产生副作用。当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时,可考虑使用抗生素。但无论用什么药物,都要注意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服药期间要多给孩子喝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退烧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孩子发烧,别急着降温首先别忙着退烧,而是要搞清楚孩子发烧的原因。发烧不是一种疾病,它就像是身体的一个警钟,提醒你身体内部出现异常情况。同时,发烧也是我们身体对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种防御措施,从某种程度来讲,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烧,就不要急于马上退烧,否则会掩藏真正的病因。
孩子发烧别急于用退烧药
孩子发烧千万不能“捂”。据广州市儿童医院统计,发烧患儿在该医院每天门诊量中所占比例很大,近来急诊科尤其是夜诊的发烧患儿更是明显增加。该医院急诊科主任严建江告诉记者,来看急诊的患儿很多体温都较高,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表现为39℃以上高热的很多。“孩子一发烧,家长就急着带孩子上医院。有的家长一个晚上带孩子跑四趟急诊。实际上,去医院不是最主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发烧的患儿来讲,最重要的是护理。” 严建江说。如何做好感冒发烧患儿的护理?他介绍了三个要点。首先,发烧的患儿千万不能“捂”,有些家长以为给孩子“捂”出一身汗来,体温就能降下来了,事实上,越“捂”体温越高。所以,孩子发烧,第一时间要解开患儿的衣服来散热。其次,多给患儿喝水,以免因为高热造成脱水。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即温水擦浴,所用水温应微高于体温,主要擦洗患儿的手心、足心、腋下、腹股沟等处,但时间不宜长,防止再次受凉。严建江提醒患儿家长,酒精擦身降温的方法比较危险,现在儿童护理中已基本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用酒精擦身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容量下降,尤其是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家长掌握不好很容易令患儿休克。
超过38.5°c才需服用退烧药。很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就给孩子服用退热药。其实,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在许多情况下,发热是表示疾病过程发展的重要信号。当孩子体温超过38.5°c,才需采取退烧措施,比如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一般来讲,服药 30~60分钟后孩子就会退烧。但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服用阿斯匹林,小儿在病毒感染时服用阿斯匹林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这是一种急性进行性脑病,起病急,进展快。患儿常先有呕吐,继之发生烦躁、谵妄、昏迷、惊厥、去大脑强直、瞳孔散大、呼吸衰竭等,半数患儿有肝肿大,偶见黄疸。轻者2~3周内恢复,重者数日内死亡或遗留脑病后遗症。事实上,发烧患儿如无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可在家先服一般的儿童感冒药并协同用物理方法退烧,不必急于到医院就诊。当然,如果孩子发生高热伴有气促、抽搐、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时一定要去医院。
值得提醒的是,6个月以下小儿高热时,应及时就医,不宜在家服药治疗。
孩子发烧应注意的十大事项
一.发烧是一种病。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烧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有会发烧。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并不意味着孩子病就好了。
误区二.可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低烧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烧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发烧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相对于发烧的度数来说,孩子的精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误区三.发烧要赶快退烧。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一个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说,在引起孩子明显不舒服之前(一般认为39°C)不需要给孩子降温。
误区四.发烧会烧坏脑子。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发烧很少会超过41°C,所以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然后脑子出了问题的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烧。体温超过41°C多半是因为中暑或者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前者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
误区五.发烧不用药不会退烧。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会有发烧,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也会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烧,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们都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烧得很难受时,退烧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抗生素的使用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误区六.吃了退烧药体温应该马上正常。退烧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到一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C,一般不是降到正常,退烧药持续的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还是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烧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
误区七.退烧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孩子发烧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烧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烧药不能预防抽筋。
误区八.孩子发烧了睡着了也要把他弄醒喂退烧药。退烧药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舒服,但既然孩子睡着了,他就基本感受不到不适,所以就不需要弄醒了喂退烧药,睡着了总比醒着舒服。
误区九.发烧了打吊瓶退烧快。吊瓶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不是针对退烧,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点滴抗生素或者补液也不会比吃退烧药退烧更快。常用的“退烧针”赖氨比林,打进肌肉或血管退烧是比口服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烧药安全,12岁以下儿童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需要退烧时首选口服退烧药。
误区十.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退烧。目前没有那种中药被证实能够退烧,包括藿香正气水覆肚脐,因为发烧本来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状,不能因为孩子退烧了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了作用。
孩子发烧勿触碰的误区
首先,发烧的患儿千万不能“捂”,有些家长以为给孩子“捂”出一身汗来,体温就能降下来了,事实上,越“捂”体温越高。所以,孩子发烧,第一时间要解开患儿的衣服来散热。其次,多给患儿喝水,以免因为高热造成脱水。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即温水擦浴,所用水温应微高于体温,主要擦洗患儿的手心、足心、腋下、腹股沟等处,但时间不宜长,防止再次受凉。
酒精擦身降温的方法比较危险,现在儿童护理中已基本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用酒精擦身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容量下降,尤其是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家长掌握不好很容易令患儿休克。
超过38.5°C才需服用退烧药。很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就给孩子服用退热药。其实,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在许多情况下,发热是表示疾病过程发展的重要信号。当孩子体温超过38.5°C,才需采取退烧措施,比如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一般来讲,服药30~60分钟后孩子就会退烧。但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服用阿斯匹林,小儿在病毒感染时服用阿斯匹林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
这是一种急性进行性脑病,起病急,进展快。患儿常先有呕吐,继之发生烦躁、谵妄、昏迷、惊厥、去大脑强直、瞳孔散大、呼吸衰竭等,半数患儿有肝肿大,偶见黄疸。轻者2~3周内恢复,重者数日内死亡或遗留脑病后遗症。事实上,发烧患儿如无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可在家先服一般的儿童感冒药并协同用物理方法退烧,不必急于到医院就诊。当然,如果孩子发生高热伴有气促、抽搐、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时一定要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