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让老人走出丧偶痛苦

如何让老人走出丧偶痛苦

人年纪大了总是要离开人间的,但是夫妻之间,家人之间如何一个人逝去,都是悲伤的,尤其是对于相依相伴几十年的老年夫妻,此时失去任何一方,心理都会陷入极大的痛苦。作为子女,我们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悲伤,所以我们要帮助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尽早走出这种痛苦,开心的度过晚年。

也许我们没办法理解那种相依相偎几十年的难舍情,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帮助自己的父亲或母亲走出痛苦,坚强的继续生活下去。

就此问题我们请教专家,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自责阶段

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感觉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二、怀念阶段

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常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悲惨和孤寂。

三、恢复阶段

长时间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了可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哀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

1、要想使自己尽快地从悲哀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无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留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

2、尽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可是,无休止的悲痛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到亲朋处小住一段时间,更重要的一点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需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

3、“老两口到另一个世界再团聚”企盼,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应该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会和家庭的重担,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作为子女,我们要知道此时父亲或母亲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关怀,只有我们的关怀才能让他(她)尽早走出痛苦,和我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如何让老人走出丧偶痛苦

就此问题我们请教专家,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自责阶段

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感觉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二、怀念阶段

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常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悲惨和孤寂。

三、恢复阶段

长时间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了可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哀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

1、要想使自己尽快地从悲哀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无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留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

丧偶老人有哪些消极心态

过度悲伤型

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例如:有对老夫妻感情甚笃,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无思想准备,听说后悲伤得晕了过去,醒后哭得死去活来。丈夫的丧事办完了,妻子却长期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解脱。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老年人丧偶,过度悲伤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怀念恋旧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这时,留恋追忆过去就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丈夫身体不好,内外都非常依赖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养成的对妻子的依赖性,在妻子去世之后马上转化为强烈地无助感和孤独感。悲伤之后,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变得感情脆弱,回忆过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当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死亡就会迅速逼近。因此,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恋绝对不应成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碍。

后悔自责型

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丧偶之人自责地讲这类的话,例如:“都怨我,当时如果我能及时注意,他(她)就不会走得这么快了。”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不过有的 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因为过去夫妻间的磕碰,妻子死后,他在悲伤之余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罪恶感。他因为无法补偿过去,就用这种持续的悲伤不断地责备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老人如何调适丧偶心理?

1、避免自责。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起老伴。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使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削弱了机体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躯体疾病以致过早衰老。

2、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首先应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但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冷静地劝慰自己,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自己多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

3、再婚有利摆脱孤独。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丧偶的老年人再婚率在不断增加。阻碍丧偶人再婚的重要心理障碍:一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和所谓“道德”的自我禁铜。二是来日家庭的反对。三是老年再婚择偶条件苛刻。四是受财产继承的制约使老人再婚难成。鼓励老年人再婚有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这种观念在逐步被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们所接受。

4、转移注意力。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加重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不妨把有些遗物暂时收藏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和未来生活中去。

5、寻求新的生活方式。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此刻孤独与不适加重。应当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对旧时生活方式的眷恋。家庭中夫妻关系学是最重要的依恋关系,一旦丧偶,这种关系被无情地摧毁了,这时需要子女、亲友去建立、填补一种新的更加和谐的依恋关系,方能有效地减轻哀思。

老年人患了抑郁症怎么办

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出现抑郁症,往往老年人患了抑郁症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病情加重由此引起一些并发症,对老年人的生活、身体以及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坏处。

老年人如何走出抑郁?其实很多老年人出现抑郁都是因为孤独的产生,从生活中为老年人解决抑郁。

心理学家认为老人们“足不出户,闭门思老”是造成情绪波动的主要因素,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组织老人们参加群体活动。其中有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家可以借鉴。

老年人走出抑郁要让老年人的生活精彩起来。

1.“书法疗法”:要求老人们用印刷体一笔一画地写一定数量的美术字,写好后进行评比,优胜者发一些小奖品。老人们专心致志地写字,有利心绪稳定。

2.“绘画”:对抑郁型的老年人来说,绘画是种好疗法,四五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老人围成一组,各自用笔任意作画,半个多小时后,再开展竞赛评比。老年人的抑郁心情被驱散了,自然打开话匣子。

3.“旅游”:参加老年旅游团是驱散烦闷的好方法。老年人每出门一次,就结交一批朋友。每次旅游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回味无穷。如果前往大森林或者海边,则效果更好,不但能让精神郁抑的老年人改变精神状态,对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哮喘、神经衰弱患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4.“花香”:在美国已经有数家“花园疗养院”,专家们发现约有300种植物的气味对人体是有益的,如天竺花的香味能使人镇静,熏衣草则有助于人安眠。

5.“笑疗法”:洛杉矶的一家医院对每个出院病人则作了每天笑15分钟的医嘱;还有一些疗养院则让老年人定时看一本幽默小说、连环漫画,或看一出喜剧或卓别林的电影。当幽默能够使有心理障碍的病人露出笑容时,往往就是精神开始好转的信号。大笑能降血压、助消化,还能驱除焦虑情绪及胸中的闷气。有一位贫病交加的孤老被人从自杀边缘抢救回来后,在医院病房里每天看两场卓别林电影,使他获得了重新做人的希望。

老年人出现了抑郁,儿女要注意观察给负责,由于社会的发展,很多的老年人虽然生活上的衣食无忧,但是儿女不在身边,自己又退休没的干,所以导致抑郁症的出现,所以要解决老年人如何走出抑郁,首先要老年人有一个快乐的生活环境,但是严重的老年人抑郁要及时的给予药物的治疗。

​丧偶老人如何摆脱居丧综合征

“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相濡以沫一生的老年夫妻的共同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的概率非常低,往往是一厢情愿。一对相亲相爱、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年伴侣,一方的突然去世,对另一方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免的,甚至相当严重,在短期内可以产生忧郁、痛苦、焦虑和情绪压抑,这种现象称为“居丧综合征”。

“居丧综合征”常见的表现是出现多种心理障碍,诸如沉默寡言、神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这些症状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后逐渐好转、消失,但也有少数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饮食无味、夜不能眠、面黄肌瘦、呆木迟钝,迅速变得苍老,甚至产生厌世心理而自杀。

“居丧综合征”的另一危害表现在躯体方面,可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溃疡病等多种“心身疾病”或加重病情,并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生感染性疾病,甚至发生癌症。有一种并不罕见的“夫妻癌”现象,隔了几个月,不吸烟的老妈妈也得了肺癌。这并非肺癌具有传染性,而是不吸烟的配偶长期受被动吸烟之害,同时居丧心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对癌症的发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居丧综合征”症状轻重相差悬殊。就死者的死亡原因而言,如果是久病卧床、倍受疾病折磨的慢性病,那么,无论对死者和居丧者,都可以说是一种“解脱”,故居丧症状较轻;如死者死于急病或意外事故,则对居丧者的精神打击很大,症状也较重。另外,就居丧者的性格而言也有差别,按照通常的说法,一类人是“乐观者”,心胸坦荡豁达,能面对现实,遇到挫折时“想得开”;另一类人是“悲观者”,不善于正视现实,不能接受“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往往陷入终日怀念过去的小圈子里,难以自拔。像这类居丧者,“居丧综合征”的症状往往很重,时间很长,需要接受外来的帮助。

“居丧综合征”有一个心理危机期,在这段日子里,至亲好友的劝慰,子女们的体贴,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照顾、关心,都是非常必要的。应该让居丧者明白,生离死别是人生规律,人死不能复生,必须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症状严重者,不妨进行医学心理学方面的“暴露疗法”。办法是将死者的遗容和生前心爱之物索性放在居丧者随时都能看到之处,让他自己尽量回忆与配偶共同生活时的恩爱情景。这样做,居丧者通常在开始时可能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难以自控,会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症状会逐渐改善直至消失。因为居丧者已明白并接受了现实,达到了心理平衡和适应,渐渐重振生活信心,考虑安排今后的生活。“暴露疗法”是一种快而有效的心理脱敏疗法,但是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居丧者不宜采用此法,以防发生意外,还是慢慢地不断进行心理疏导为宜。

此外,子女们应创造条件,为居丧者转换一个生活空间。诸如,把原来与子女分居的老人接到子女家同住,多说说话,与孙辈逗乐;如老人健康情况尚可,不妨陪同作一次旅游,让老人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山水风光中产生好心情,摆脱内心的苦闷。渡过心理危机期后,居丧者不宜把自己关在家里,应走出去访问老同事、老朋友,温故叙旧,谈谈家常。特别是应与有共同爱好的老人们寻找共同的乐趣,以充实生活。

护理老年人时的几个注意事项

避免疾病

人老体弱,一些疾病经常会侵袭老年人的身体,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越发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坏的心情极易引起疾病的恶化,如此反复,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避免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避免封闭

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避免赋闲

人在年轻时,经常希望老年时会衣食无忧,不用再劳作。但是真正老来闲下来就会发现,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因而老了就更应该有点事儿做,哪怕帮人送送报、收收水电费,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避免变故

有一句话叫做安度晚年,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不思饭不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解。

爸妈爱发脾气当心老人抑郁症

在老龄化突出的今天,老人抑郁身亡的新闻不绝于耳。搜索相关新闻,“抑郁症老人坠亡”、“老人抑郁上吊自杀”、“女儿去世老年夫妻双双自杀”等标题触目惊心。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教授提醒,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尤其空巢老人、患病老人的心理健康堪忧,当发现家中老人无故情绪低落,乱发脾气,心烦意乱等情况,要及时关注,必要时寻求专业治疗。

实例:那些饱受抑郁折磨的老人

62岁的邓阿婆患有高血压(十几年)、糖尿病,4 个月前无缘无故出现心情差,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心烦意乱,听到一些响声或家人看电视即使将音量调到很低,都会觉得很吵,经常发脾气,常独自一人长时间发呆。邓阿婆的家人刚开始以为老人只是脾气不好,过一段时间就没事了,谁知道阿婆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还想一死了之,甚至在胸闷、难受时想拿刀割胸部来减轻 “疼痛感”。

66岁的王婆婆(化名)长期患有系统性斑狼疮,今天3月丈夫去世后,王婆心情越来越差,怎么都高兴不起来,以往有兴趣的事情也提不起精神,容易紧张、担心,反应变慢,注意力难集中,睡眠困难,觉得活得很痛苦,萌生轻生的念头。

这两位老人都是潘集阳的患者,潘教授指出,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抑郁不一定都表现为情绪低落,往往更多表现为易怒、焦虑或身体不适等症状。若父母平时脾气挺好,突然一阵子经常发脾气,怎么都不高兴,一时说这里痛一时说那里不舒服,但检查又无问题,就要警惕是抑郁等精神疾病“作乱”。

高能预警:这些老人最容易抑郁发作

影响老年患抑郁障碍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习俗、个体心理与生理变化、共病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等。特别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或常年患病的父母,更容易在个别因素的影响下,诱发抑郁。目前,较为公认的老年抑郁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下面三点。

1、急性负性生活事件

比如丧偶、与子女或亲友分离、自己或家人患病或病危等,近期经历这些突发性负性生活事件的老人,更容易出现情感或心境的低落,若不及时发现,极易出现自杀等严重事件。

上述案例中的王婆,就是受丈夫离世的刺激,加上长期患病,无法“消化”近期发生的负面事件,抑郁情绪积蓄起来,甚至想轻生。

2、慢性应激

包括身体健康和功能的下降、感觉的衰退和认知功能的减退、住房或家庭、婚姻矛盾、社会经济收入下降、职业能力下降与退休等,这些慢性事件就像水滴,慢慢“侵蚀”老人的心境,必须要让老人慢慢适应这样的环境变化,接受身体、职业变更的自然规律。

3、血管性疾病

现有证据显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容易共患抑郁,而且两者互为影响,抑郁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像邓阿婆那样,发病前并没有负面事件发生,但毫无征兆之下就爆发抑郁,很有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

老年人本身就容易患冠心病、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不难发现,身边的亲戚家属总有几个患有心脑血管病,这些老人要给予更多地关怀,多加关注。

上述的高危因素若及早发现,可以通过家人的陪伴、心理调适帮助老人走出抑郁阴霾,子女、家属平时要多关注老人的情绪起伏,有任何异常可及时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

怎样安抚老人的心理

心理症结1:丧子之痛

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都是人生中最悲哀的事,可是无情的地震却让这一幕幕惨剧每天都在发生。风烛残年的

白发人为黑发人送终,内心的悲痛往往无法承受,此时,直接劝慰未必有效,心理救助人员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缓解其悲伤情绪。

近日电视里播放了一则新闻,内容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对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进行灾后危机心理干预。一家人只剩年迈老人和年幼的孙儿,老人悲痛地哭诉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地震中丧生,她的7岁的孙子只是坐在一旁抱着膝盖沉默地流泪,一言不发。心理医生没有进行说教或简单的劝慰,而是让老人回头看看自己的孙儿,看看孩子长流的泪水,提醒老人孩子幼小的心灵更加脆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失去亲人的痛苦让孩子更加难以承受。老人看到孙儿,一把搂过孩子,也许拥抱给了彼此力量,老人不再诉说,孩子不再哭泣。

分析:老人和孩子虽然一样都是心理极为脆弱的,但老人毕竟是走过了漫长的人生路,经历过风雨的,也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力。将老人的注意力从死者转向生者,可以给老人重塑生命的希望,因为他明白,比起对逝者的思念,当下对孩子的照顾更加重要。

心理症结2:房屋倒塌

一位老人自从地震发生后就没有进过一粒米,喝过一口水,日夜坐在废墟上发呆,无论家人怎么劝说,他仍是毫无反应,如果继续下去,他将会虚脱,出现生命危险。尽管家人都幸免于难,可是由于辛苦了一辈子攒钱盖的新房倒塌了,他无法承受失去家园的痛苦。

当心理救援小组得知老人的状况后,便在第一时间来到老人身边,告诉他灾难是无法避免的,虽然他的房子塌了,但是大家是不会抛弃他的,政府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帮他重建家园,让他住上新房子。听到这里,老人呆滞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并反复确认这是真的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突然有了精神,爽快地答应去吃饭。

分析:老年人特别容易出现孤独感,害怕被抛弃,在地震中房子倒塌后,老人感觉自己以后没有家了,没有希望了。因此变得消极,甚至是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意志。遇到类似情形,只要告诉他政府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他有个安身之所,帮他重建家园时,就会给老人活下去的希望,让他感觉到大家都在帮忙,自己不会被抛弃。

老人晚年生活的五大障碍

1、封闭: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2、赋闲:人在年轻时,经常希望老年时会衣食无忧,不用再劳作。但是真正老来闲下来就会发现,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因而老了就更应该有点事儿做,哪怕帮人送送报、收收水电费,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3、孤单: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4、变故:有一句话叫做安度晚年,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不思饭不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解。

5、疾病:人老体弱,一些疾病经常会侵袭老年人的身体,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越发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坏的心情极易引起疾病的恶化,如此反复,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相关推荐

老年痴呆不能怕出门

林女士最近有点烦,才68岁的父亲被医生诊断患上了“早期老年性痴呆”。这可一家人慌了神,因为害怕老人走失,他们特意请了一位保姆来看着,不老人出门。结果发现,老人的话越来越少,经常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发呆,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更麻烦的是,他经常会半夜起来,声称有朋友来访,搞得一家人不得安宁。面对父亲智能每况愈下的局面,林女士真是不知该怎么办了。 家有老年痴呆的老人,无疑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成天丢三落四,想起这个忘了那个的,恐怕任谁也不放心把他单独放在一处,更不要提他出门了。可有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的病

单亲家庭的置业

1、新的生活从重新置业开始。 对于那些不幸丧偶的单亲妈妈或爸爸,很多人难以接受现实,舍不得离开原来共同营造的家,对此,我们建议你考虑重新置业,从痛苦中走出来,新家会为你和孩子带来新的生活。 2、在父母家周边置业。 大部分单亲家庭是因为父母双方选择了离婚,无论是单亲妈妈还是单亲爸爸,很多单亲家庭孩子会成为头等重大问题,如果老人能够帮上忙,这样的单亲之家置业时可以考虑在父母家的附近买房子,这样可以方便照顾小孩。 3、选择真正的教育社区。 单亲家庭的父亲/母亲相对于双亲家庭来说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

老人养生需注意的四大威胁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不少老年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而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大多是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社会地位下降以及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等。 丧偶提高死亡率 人到老年失去配偶的痛苦成了不少人必须直面的残酷事实。据资料统计,老人丧偶导致心理失衡直至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憾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空巢”成为都市老人通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

老年丧偶心理调试很重要

积郁成病需提防 居丧对老人整个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阶段的过度忧伤和后阶段的孤独无助。配偶是生活上最亲密、感情上最融洽的伴侣。随着年增寿长,知心好友日趋稀少,老伴更是一日不可缺。一旦有谁先逝而去,另一个往往痛不欲生,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或终日痛哭流涕,不愿与已死的老伴分离;或呆若木鸡,不思茶食,一味唉声叹气;或悲情难遏,迁怒于人,怪罪自己。失去几十年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老伴,确实令人心碎,短期内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也不可避免,但决不能延续过久。否则积郁成病,每况愈下,不少老人就是在老伴先逝

老人丧偶选择同居的危害可不少

丧偶老人选择不婚同居实属无奈,但是结婚也好,同居也罢,基础是感情。可有些老年人把再婚只当作找一个依靠或保姆,态度草率,双方没有充分了解,没有感情基础,这样的婚姻很难长久。某地老年人相亲市场上甚至流行着“十对再婚离八九”的说法,没有办法,老人只能选择同居。另外,子女的不支持是老人不婚同居的另一个原因。多数子女认为,父母年纪大了再结婚有失面子,并且父母再婚后的存款、房产等存在不少的变数。当然,也有子女担心父母是否能够找到与之真心相处的另一半。 但是,没有法律保障的“婚姻”一定会后患无穷。首先,感情基础不牢的同

关注老年人的“五个不喜欢”

不喜欢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老人受益匪浅。 不喜欢封闭 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不喜欢疾病 人老体

老年痴呆的危害具体有哪些呢

1、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老年痴呆一般最初征兆从失忆开始,如经常忘事,且有些事刻意去记还会忘,事后还想不起来,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再进一步发展,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他们不认识配偶、子女,穿衣、吃饭、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有的还有幻听幻觉,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2、照料者的缺乏及情绪问题 得了老年痴呆症,最痛苦的不是患者本身,而是照料他们的家属。在众多照料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属中,八成以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有的人甚至患上了抑郁和焦虑症。关键是那种无法沟通和看不到希望的感觉,还不仅仅

老人如何缓解孤独?

老人如何缓解孤独? 1、子女应尽自己赡养、孝顺老人的责任,身在外地时更要多加关心,从而老人享受到儿孙绕膝、晚辈嘘寒问暖的天伦之乐,而不至产生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 2、树立敬老、爱老的社会新风,他们感受到整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例如逢年过节组织对孤寡老人的慰问、服务等。 3、支持丧偶老人再婚,子女对老人再好,有些感情却是子女无法替代的,老人的某些感情需要,是当子女的也满足不了的。因此,对于丧偶老人,子女应该热心当“红娘”,成全他们的。 4、常与老人谈心,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又年老、体弱多病,加上对

孤寡老人有哪些心理问题

1、过度悲伤 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其实,从悲伤中走出来需要外界的支持和他人的帮助,但更主要的是自己要有摆脱悲伤的愿望和勇气。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老年人丧偶,过度悲伤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过度悲伤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 2、怀念恋旧 老年是

抑郁症的特点有哪些

一、抑郁症的特点有个人丧失。年老意味着与丧失相伴:工作的丧失,精力、体力的丧失,亲人、朋友的丧失。丧失是令人痛苦的,可以导致抑郁。不幸的是,家人和医生只是想到近来的丧失,尤其是丧偶,而忽略了抑郁症。丧偶后,患抑郁症的危险性包括:健康状况差,紧接着出现的严重抑郁症状,以前有抑郁症的患病史或家族史。 二、抑郁症的特点有较少出现悲哀、无无望感。较多躯体主述。典型的抑郁症是深在的、持久的悲伤,想见的只是暗淡苍凉的未来。老年抑郁症患者可以不出现这些症状,没有自杀的念头,而代之以持续的疲乏,无故的体重下降,睡眠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