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类型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类型
无症状的带虫者:患者虽然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而阿米巴原虫仅作共栖存在,约有90%以上的人不产生症状而成为包囊携带者。在适当条件下即可侵袭组织,引起病变,出现症状。
2急性非典型阿米巴肠病:发病较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腹部不知,仅有稀便,有时腹泻,每日数次,但缺乏典型的痢疾样粪便,而与一般肠炎相似,大便检查可发现滋养体。
3急性典型阿米巴肠病:起病往往缓慢,以腹痛腹泻开始,大便次数逐渐增加,每日可达10~15次之多,便时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与里急后重,后者表示病变已波及直肠。
4急性暴发型阿米巴肠病:起病急剧,全身营养状况差,重病容,中毒症状显著,高热,寒战、谵妄、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为脓血便,有恶臭,亦可呈水样或轿水样便,每日可达20次以上,伴呕吐、虚脱,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患者常伴有脐击或下腹部钝痛,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
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较多变化,常有迁延现象,即病程延长,症状隐显无常。
按WHO建议的临床分型可分为无症状的带虫感染和有症状的侵袭性感染。前者占90%以上,绝大多数系复合体中非侵袭种的感染。后者又分肠阿炎巴病(包括阿米巴痢疾、肠炎,阿米巴肿,阿米巴性阑尾炎等)和肠外阿米巴病(包括阿米巴肝、肺、脑脓肿及皮肤阿米巴病等)两类。
典型的阿米巴痢疾以常伴有腹绞痛及里急后重、含脓血糖液便的急性腹型的痢疾已不多见,大多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迁延性肠炎,可伴有腹胀、消瘦、贫血等。肠外阿米巴病以阿米巴肝脓肿最多见,系血行播散,好发于肝右叶,常伴肠阿米巴病史,大多起病缓慢,有弛张热、肝肿大、肝区痛及进行性消瘦、贫血和营养性水肿等。
阿米巴肺脓肿较少见,有肝源性和肠源性。前者多由阿米巴肝脓肿直接穿破所致;后 纱血路传播,病灶不限于右下叶。极少数情况下,肝脓肿可穿入心包、穿破腹壁。
肠道阿米巴也可进入肛周、阴道、尿道等引起相应部位的脓肿或炎症。常见并发症有肠炎、阿米巴肿、阿米巴性阑尾炎等。
哪些方法可以治疗阿米巴肠病
急性期病人应该卧床休息,禁止活动。应该肠道隔离。给予流质和少渣饮食,禁食粗糖多渣食物。非致病性阿米巴感染、血清抗体阴性者不需要治疗。致 病性阿米巴感染,即使没有症状也应该治疗。在无法区分致病性 和非致病性阿米巴感染时,所有的排包囊者都应该治疗。治疗结束后应该随访粪便检查,每月1次,连续3次, 以确定是否清除病原,必要时应该重复治疗。组织内阿米巴病药依米丁、去氢依米丁适用于需紧急控 制病情又不能口服者,不能门诊应用,脏器性心脏病、肾功能不 全、孕妇禁用。肠内抗阿米巴药双碘喹啉在碘过敏、甲状腺疾病、严重 肝病、视神经病变者、孕妇禁用。对肠内外病变都有作用的甲硝唑孕妇和哺乳期慎用,用 药期间禁酒。
肠阿米巴病的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全世界,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感染率高低与各地环境卫生、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在我国的分布一般农村高于城市,近年来由于我国卫生状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脓肿病例,除个别地区外,已较为少见。
1.传染源
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健康的带虫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包囊污染水源可造成该地区的暴发流行;②在以粪便作肥料,未洗净和未煮熟的蔬菜也是重要的传播因素;③包囊污染手指、食物或用具而传播;④蝇类及蟑螂都可接触粪便,体表携带和呕吐粪便,将包囊污染食物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
3.流行特点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发布广泛,在温带地区,该病可时有流行,而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流行情况则尤为严重。其发病情况因时而异,以秋季为多,夏季次之。发病率男多于女,成年多于儿童,这可能与吞食含包囊的食物或年龄免疫有关。
肠炎肚子疼应该怎么办
以细菌和病毒引起者最为常见。少数肠炎病因不明。肠炎的病原分类见表[肠炎的病原分类]。细菌性肠炎的致病菌以痢疾杆菌最常见,其次为空肠弯曲菌和沙门氏菌。在病毒性胃肠炎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而诺瓦克病毒是成人和大龄儿童流行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寄生虫引起的肠炎以溶组织内阿米巴较为常见。真菌性肠炎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最多。 此外,休息无规律和精神过度紧张也是引起此病的一个原因。
阿米巴病的并发症
1.肠穿孔:此系肠阿米巴病威胁生命最大的并发症。穿孔可因肠壁病变使肠腔内容物渗入腹腔酿成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或腹腔脓肿,亦偶因直肠镜检查时外伤性穿破而造成。弥漫性腹膜炎较多见,预后不良。肠壁深溃疡大多引起慢性穿孔,部位多在盲肠、阑尾。外伤性穿孔多见于直肠。
2.肠出血深部溃疡:可以侵蚀血管,引起大小不等的肠出血,大出血威胁生命,必须积极抢救并给予抗阿米巴药物治疗。
3.阑尾炎:阿米巴可侵袭阑尾,临床上表现与一般阑尾炎相似的症状,偶可成为肠阿米巴病首先出现的症状,易发生穿孔。
4.阿米巴瘤:阿米巴溃疡深入肌层,病变影响整个肠腔,产生大量肉芽组织,可形主能摸及的大肿块,多位于盲肠,亦见于横结肠、直肠及肛门,极似肿瘤,不易与肠癌区别。偶可引起肠梗阻。
5.其他阿米巴痢疾反复发作后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有时出现肠套叠,大多位子盲肠结肠交界,可有剧痛与块状物摸及。结肠狭窄在慢性阿米巴痢疾后可出现,但较少见。
6、肝阿米巴病:是指溶组织内阿米巴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溶化坏死,成为脓肿,通常称为阿米巴肝脓肿,为肠阿米巴病最多见的并发症,以长期发热、自细胞增加、全身消耗及肝脏肿大与压痛为其主要症状,并易于导致胸部并发症。约半数的阿米巴肝脓肿患者自一周至数年前曾有患类似阿米巴痢疾史。
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
有些滋养体在结肠腔内变为包囊并随粪便排至体外。滋养体主要见于液体性大便中(腹泻的原因无关紧要),但在体外很快死亡。包囊主要见于成形大便中。
包囊对外界环境有抵抗力,它们可以通过人-人直接传播或通过食品或水间接传播。在男性同性恋中,阿米巴病是一种性传播性疾病。寄生于结肠的两种内阿米巴:致病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和无害的dispar内阿米巴,在形态学上是无法鉴别的。阿米巴粘附在结肠上皮细胞并杀死上皮细胞引起有粘液血便的痢疾。阿米巴还能分泌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使虫体能入侵肠壁甚至到达肠外。阿米巴可经门脉循环扩散并引起坏死性肝脓肿。感染可从肝脏直接扩展蔓延或通过血流扩展至肺,脑和其他器官。
白头翁有什么功效 杀虫
白头翁的水煎剂有较强的灭虫作用,常用白头翁煮水杀肠道蛔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寄生虫,效果明显。
肠阿米巴病病因
阿米巴的致病是虫体和宿主相互作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的侵袭力主要表现在对宿主组织的溶解性破坏作用。
阿米巴痢疾发病率高的热带地区虫株,由于长期适应组织内寄生,故具有较强的毒力;而寒带,温带地区虫株毒力较弱,带虫者较多,但虫株的毒力并非固定不变,可以通过动物传代而增强,亦可在长期离体培养后而减弱,但若再经动物接种又使毒力提高,毒力的出现双与肠腔内伴随的细菌有着互相关系,曾有人以自身作实验,表明单纯吞食洗干净的无力痢疾阿米巴包囊,只发生带虫状态,随后再吞服患者的肠道细胞就发生了痢疾,这种促成致病的协同作用,很可能因细菌能提供阿米巴增殖与活动的理化条件,例如造成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氢离子浓度等,同时细菌还可能削弱宿主的全身或局部抵抗力,甚至直接损害肠粘膜,为阿米巴侵入组织提供可乘之机。
宿主的免疫状况对阿米巴能否侵入组织也重要作用,痢疾阿米巴必须突破宿主的防卫屏障,才能侵入组织繁殖,临床和实验资料都表明因营养不良,感染,肠功能紊乱,粘膜损伤等因素使宿主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均有利于阿米巴对组织的侵袭,在低营养标准的人群或实验动物中,阿米巴的发病率和病理指数均显著高于平衡饮食者,且不易为药物控制;伤寒,血吸虫,结核等肠道或全身感染的患者易罹患阿米巴病,得病后也不易治愈。
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侵袭肠壁引起阿米巴病,常见的部位在盲肠,其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和阑尾,横结肠和降结肠少见,有时可累及大肠全部或一部分回肠。
阿米巴肠病有怎样的流行病特点
学传染源人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主要宿主和储存宿主。 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以及无症状携带者是重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大多由吞入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水 源污染可引起地方性流行。易感性各年龄组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有高滴度抗 体,但无保护作用,重复感染者常见。
肠阿米巴病的预防护理
本病流行于全世界,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较寒冷的地区,甚至北极圈内也有阿米巴感染和流行,其感染率高低与各地环境卫生,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0%的人受染,有的地方感染率可高达50%,在我国的分布一般农村高于城市,近年来由于我国卫生状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脓肿病例,除个别地区外,已较为少见,大多为散在分布的慢性迁延型或典型病例及带虫者。
(一)传染源: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健康的带虫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包囊抵抗力很强,在潮湿低温的环境中,可存活12天以上,在水内可活9~30天,但包囊对干燥,高温和化学药物的抵抗力较弱,如50℃时,短时即死亡,干燥环境中的生存时间仅数分钟,在0.2%盐酸,10%~20%食盐水以及酱油,醋等调味品中均不能长时间存活,50%酒精能迅速杀死之。
(二)传播途径: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包囊污染水源可造成该地区的暴发流行;②在以粪便作肥料,未洗净和未煮熟的蔬莱也是重要的传播因素;③包囊污染手指,食物或用具而传播;④蝇类及蟑螂都可接触粪便,体表携带和呕吐粪便,将包囊污染食物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
(三)流行特点: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发布广泛,在温带地区,该病可时有流行,而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流行情况则尤为严重,在我国解放以来,各地阿米巴的感染率明显降低,如北京首都医院1973~1978年共检查了38 075例,阳性率为0.52%;福建医大1976年惠安检查216例儿童,阳性率4.63%;东北佳木期医学院报告(1980),检查市郊中学生487 例,阳性率仅为0.4%;1979年在浙江乐清普查一个大除农民557例,阳性率为3.2%,其发病情况因时而异,以秋季为多,夏季次之,发病率男多于女,成年多于儿童,这可能与吞食含包囊的食物或年龄免疫有关。
治疗患者及携带包囊者,饮水须煮沸,不吃生莱,防止饮食被污染,防止苍蝇孳生和灭蝇,检查和治疗从事饮食业的排包囊及慢性患者,平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等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