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几个常用的穴位治疗发烧

几个常用的穴位治疗发烧

曲池、合谷、外关穴

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

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刮痧疗法是人们常用的民间疗法之一,对高热也有奇效。可以选用上述穴位进行刮痧,也可以选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腋窝、肘窝较大面积处,自上而下,先轻后重,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可。

发烧按摩什么穴位

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肩井穴

该穴在颈部到肩端的中间部位,肌肉较丰富。两手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在后,提拿对侧该穴10次即可。此法可起到疏风及散寒解表的作用,尤其适合风寒感冒引起发烧患者。

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以上就是3个可以治疗发烧的穴位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多加按摩这三个穴位,对预防感冒发烧也有一定的功效与作用哦。

初秋胃部保健穴位

初秋预防胃痛的发生,除了要注意腹部保暖、饮食健康、情绪调整外,还可以用穴位做做日常保健,如经常按揉内关、公孙、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内关和公孙:内关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穴位。

中脘: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足三里: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具体做法:日常保养胃部,可以常按这四个穴位,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

中医艾灸常用穴位

1、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操作:灸法:隔盐灸,以黄豆至枣核大之艾炷,灸5~30壮。关于壮数,《类经图翼》认为:“若灸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可作参考。艾条灸,每次15~2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

2、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3、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二阴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 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操作:灸法:采用艾灶无疤痕灸或艾条温和灸,药物(附子饼)敷灸,每次每穴5壮或15-20分钟,灸至小腹温暖舒适,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注意孕妇忌用。

面部刮痧常用穴位

1、承浆(任):主治:癫狂、歪嘴、脸肿、牙痛、强壮身体、平衡内分泌、润肌、对经期前后暗疮有极佳的抑制作用。

2、大迎(胃):主治:发热恶寒、面浮肿、眼闭不合、颈痛、瘰疮等,对恢复面部光泽有直接充实作用。

3、颊车(胃):主治:歪嘴、牙关紧、牙痛、暗疮、失音、脏躁、扁体炎症。有疏风活络、止痛作用。

4、下关(胃):主治:耳鸣、耳聋、牙齿痛、重听。能润肌肤.消除暗疮。

5、地仓(胃):主治:流口水、失音不语、腹腔痛胃院痛。流通经脉,扶正镇痛,润泽肌肤,消除眼袋。

6、颧(小肠):主治:目下部肿痛、三叉神经痛。眼睑眨不止,有镇痛镇痉。抗皱消疮、散瘀祛皱作用。

7、听会(胆):主治:耳鸣、耳内流脓、下颔关节炎、牙痛、腮肿、疏经活络、活跃面部细胞、开窍益聪。面色红润。

8、人中(督):主治:癫狂、昏迷、牙关紧闭。嘴歪、腰酸痛。强壮身体、对笑肌、面部表情肌有良好的连带作用,消除皱纹好。

9、巨髎(胃):主治:口眼歪斜、目下眶部肿痛鼻塞、唇颊肿痛、三叉神经痛、本穴能贯通内外肌肉皮毛,修复受损细胞,改善暗疮去除斑痕好。

10、听宫(小肠):主治:耳聋、耳鸣、腹腔满痛、通经络、开耳窍、止痛、益聪令皮肤光泽。

11、迎香(小肠):主治:歪嘴、鼻痛、脸痛,消除眼袋、明目。

12、四白(胃):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瞬动不息、鼻炎等症。

13、上关(胆):主治:牙痛、偏头痛、耳鸣、癫痛等。对肝胆型黄褐斑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14、睛明(膀胱):主治:青光眼。早期白内障、眼红肿痛、迎风流泪。色盲。疏风泄热,解毒明目作用。

15、承泣(胃):主治:夜盲、口眼歪斜、红肿、泪泣症。消除眼袋油脂粒、开窍、明目。

16、球后(经外):主治:神经萎缩、青光眼、白内障、青少年近视等、本穴对消除黄褐斑、皱纹有显著的疏络作用。

17、瞳子髎(胆):主治:头痛、目痒、角膜炎、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青少年近视。疏散风热、清头明目消肿止痛作用,对上眼睑红肿,下眼睑红肿,下眼袋充胀起疏导作用。

18、攒竹(膀胱):主治:头痛、目眩。消除眼部、额部抬头皱纹、明目。对眼睛疲劳,上眼睑浮肿有独特疗法。

19、鱼腰(经外):主治:眼红肿疼痛、面神经麻痹、前额痛等。对换肤后皮肤增厚症变红或是用劣质化妆品敏感症,均有独到的修复作用。

20、丝竹空(三焦):主治:头痛、目眩、偏头痛、消除额部皱纹、鱼尾纹、润泽肌肤、明目。

21、阳白(胆):主治:前额头痛、目眩、迎风流泪、能消除额部皱纹、明目。

22、太阳(经外):主治:眼睛红肿,头痛、头晕、神经衰弱、可消除疲劳、消热解毒、清头明目、醒脑、明目。

23、神庭(督):主治:心神烦乱、精神焦虑、头痛、失眠、眩晕、惊恐、强身、防止衰老。

24、印堂(督):主治:前额痛、鼻部疾患、去皱纹,使皮肤光亮红润。

25、头维(胃):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增强体质、提神、醒脑。

26、曲鬓(胆);颔颊肿痛、颈项强痛不回顾、偏头痛。

27、耳轮廓(反射区疗法):强身健体、令肌肤回复弹性、白嫩。

28、翳风(三焦):主治:耳鸣、扁桃体炎、耳内湿痒、颊肿、牙痛、偏头痛、疏风通络、镇痛等。

29、风池(三焦):主治:头痛、脑疾患、眼病。精神病或神经系统的常用穴。对忧郁肝斑症有效。

30、百会(经外):主治:头痛、眩晕、中风、昏迷、心烦、惊悸、健忘、精神病、子宫出血等症、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回阳固脱、平肝息风。

去痰湿的穴位是什么

一到了季节交替的时候,身体就特别的敏感,容易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湿气特别重,尤其是作为女生来说,会影响了自己每个月的月经,从而引起其他的疾病,穴位治疗方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治疗方法,下面就将去痰湿的穴位治疗法,介绍给大家。

嗜食肥甘是痰湿内蕴,导致肥胖的直接原因。这在古代医书中早有说明。《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肥类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中也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简单解释,就是肥胖是爱吃肥腻甘甜的人的疾病。比如说有的人喜欢吃油大味重的食物;有人偏爱用甜食。都有积聚脂肪,导致肥胖的可能。据说,乌里韦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有115公斤了,由于不太在意,继续延续着不科学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最终造成身体像“吹气球”一样,才变成了超级大胖子。对于嗜食肥甘的人来说,常喝大麦茶非常有好处,因为大麦茶能去油腻,促消化。《本草纲目》记载:“大麦味甘、性平、有去食疗胀、消积进食、化谷食之功。”大麦茶制作起来也很简单,把大麦炒制成焦黄,用热水冲泡2~3分钟即可饮用。

可见,对于痰湿内蕴造成的肥胖,如果做到利湿化痰,就能将标本兼治,减肥瘦身。除了食补,艾灸丰隆穴、水道穴和水分穴也是对付这类肥胖的好办法。

丰隆穴

因为丰隆穴是古今医学家所公认的治痰要穴。元朝王国瑞《玉龙歌》云:“痰多宜向丰隆寻”。李时珍也指出,凡与痰有关的病症,如痰湿犯胃之恶心呕吐,溢于肌肤之肿等,都是丰隆穴的治疗范围。为什么呢?因为痰的产生以脾的责任最为重大,有“脾为生痰之源”、“脾无留湿不生痰”之说。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对于脾胃经脉上的疾病,丰隆穴可以帮助治疗。艾灸丰隆,可以调理脾胃,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消除脾胃里面的水湿浊气,使气血畅行,痰湿自化,消脂减肥。水分穴能把聚集在皮肤中的水分散开,促进水分代谢,是治疗水肿性肥胖的常用穴位。

以上就是去痰湿的穴位治疗法,主要分为几个简单的穴位,尤其是对于那些,新陈代谢不正常,身体严重缺水,或者是发生水肿肥胖的状况的患者,穴位治疗法是很有效的,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帮助,祝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如何通过穴位治疗三叉神经痛

穴位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是通过按摩穴位来进行三叉神经痛治疗的一种中医方法,一般要按摩下关穴、印堂穴、风池穴、太阳穴等很多关节。具体穴位位置和功效如下:

1、下关穴:位于耳屏前1横指,为两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患者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放在同侧下关穴上,再用适当的力度揉按下关穴0.5~1分钟。起到疏风清热,解痉止痛的作用。

2、印堂穴:位于两眉正中,正对鼻尖处。用一手拇指指腹放于印堂穴上,其余4指附于对侧目外,适当用力从印堂向上推至发际处,反复推20~30次可以起到祛风开窍,安神宁志的功效。

3、风池穴: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发际线上,大筋外侧凹陷处。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4指附于头部两侧。用适度的力由轻渐重揉按0.5~1分钟,按压此穴位具有疏风清热,开窍镇痛的作用。

4、太阳穴:位于目外眦角斜上1寸处。患者可以用双手的掌心紧贴在同侧太阳穴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中医是我国治疗疾病的传统方法,临床上有很多疾病也是有采用穴位按摩来进行治疗的,通过上文的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对穴位治疗三叉神经痛这一中医疗法有阐的了解了,希望能够对广大患者朋友们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此方法一定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位置的准确性,否则很易出现不良的现象给患者们带来影响。

窦性心动过速的针灸治疗

心动过速发作时,自觉内心忐忑不安、心慌、气短、胸闷、头晕。如心率过快或发作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休克或心功能不全。当心动过速发生时,可采取中医针灸等方法治疗,能够有效缓解不适症状。

针灸

(一)取穴

常用穴:内分泌、心、交感、神门。

备用穴:皮质下、小肠、肾,心动过速加耳中,心房颤动加心脏点。

心脏点位置:屏上切迹微前凹陷后下缘。

(二)治法

一般心律失常均取常用穴3~4个,酌加1~2个备用穴。中强刺激,留针1小时。如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取耳中为主穴,配常用穴2~3个,留针30分 钟~1小时;心房颤动取心脏点为为穴,加配2~3个其他穴位,留针30分钟,手法应轻,以防晕针。留针期间,均宜行针2~3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日可2 次。

(三)疗效评价

治疗63例各类心律失常,平均有效率为58~100%(5,6,9)。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分为两组。

心俞、内关;

厥阴俞、神门。

备用穴:早搏加三阴交,心动过速加足三里,心动过缓加素,房颤加膻中、曲池。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一组,据症加取备用穴。患者取卧位,背俞穴应在穴之外方2分处呈45°进针,斜刺向脊柱,深1~1.5寸,得气后,提插捻转,使针感向前胸 放射,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刺激3~5分钟起针;四肢及胸部穴位,深刺,予以中强刺激,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隔5分钟运针1次。如为心动过缓,留针 5~10分钟。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正常或基本正常;

有效:自觉症状、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均有 好转;

无效:自觉症状、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均无改变。

针刺治疗各类心律失常322例,冲动起源失常显效率40.6~57.6%,总有效率64.1~84%;冲动传导异常者显效率0~10.6%,总有效率 19~26.5%(2~4)。

电针

(一)取穴

常用穴:内关、间使、郄门、三阴交。

备用穴:足三里、心俞、膻中、肾俞。

(二) 治法

常用穴交替选用,每次二穴,效果不显加取备用穴。进针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每分钟120次,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通电 15~30分钟。每日1~2次。

脚抽筋怎么办 大拇指按压膀胱经穴位

此外,按摩穴位也能使脚抽筋获得舒解。针灸也能治疗脚抽筋,主要常用穴位有委中、飞扬、跗扬、承山及三阴交,若是经常会发生脚抽筋,平常也可以用大拇指按压膀胱经这些穴位,以及脾经三阴交穴位,也能有所效用。

小儿湿疹的常用穴位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小儿湿疹为多见,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书医为“浸淫疮”、“绣球风”等,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湿热侵袭等原因,使脾胃失于健运,水湿不能正常排泄,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为在全身皮肤可见多发性皮疹,如丘疹、水疱、脓疱,往往是对称发病,阵发性瘙痒,夜间加重。而且易于复发。虽然小儿推拿针对湿疹效果没有西药快,但非常安全,不像西药反复,而且副作用多,坚持的好可以断根。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比较通用的方案:相对来讲对于没有经验的妈妈有点难度,穴位比较多。

(1)清肺经300次,清大肠100次,补脾经300次。(2)宝宝仰卧,妈妈以拇指和食、中二指对称撮拿百虫穴50次。(3)按揉合谷、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穴各1分钟。

(4)宝宝俯卧,家长以小鱼际揉法沿脊柱两侧从肺俞开始向下,沿脾俞、胃俞、三焦俞(胃俞和肾俞中间)、肾俞到八髎穴、往返治疗,时间约5分钟,拇指、食、中三指捏拿膈俞穴(两间肩胛骨下缘连线上,胸椎第七届)处的肌肉10~20次。

(5)坚持给宝宝捏脊5-10遍每天,在每次提捏到大椎穴要重点刺激几次。

感冒发烧按摩哪个穴位好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该穴在颈部到肩端的中间部位,肌肉较丰富。两手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在后,提拿对侧该穴10次即可。此法可起到疏风及散寒解表的作用,尤其适合风寒感冒引起发烧患者。

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以上就是3个可以治疗发烧的穴位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多加按摩这三个穴位,对预防感冒发烧也有一定的功效与作用哦。

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

1.体针法治疗面瘫:每次选常用穴4-5穴,备用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可根据透刺二穴间距离选针,经常用作透穴的穴位为地仓透四白、太阳透丝竹空等。对于治疗面瘫需要迅速进针,缓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如透穴,以针尖到达上穴后再刺入o.3寸左右为宜翳风穴斜向上刺,以面部出现针感为宜,睛明穴用5分长毫针浅刺o.i~o.2寸。

2.电针法面瘫:每次选2-3个常用穴,备用六一般选1~2个.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椎拿数次。治疗面瘫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宜针阳白向下透刺至眉毛中部,迎香向上刺全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这对于治疗面瘫是非常有帮助的。

3、针罐法面瘫:治疗面瘫常用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备用穴为透针所到的止穴,根据主穴的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30号毫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运针l~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阿是穴拔罐10分钟左右。

内关的准确位置图 艾灸内关的作用

内关穴对胸部,心脏部位以及胃部的止痛效果比较明显,是麻醉,止痛的常用穴位之一。艾灸该穴位主要用于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也常用来治疗胃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发烧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发烧可以艾灸吗

发烧可由很多原因引起,常见有感冒,感染性疾病等,感受外邪,如风热,暑热,疫毒引起的发热,可用穴位艾灸法治疗,而阴虚发热所致长时间低烧一般不宜使用艾灸方法治疗。

相关推荐

小儿腹部推拿手法图解 小儿推拿腹部的作用

通过推拿上述穴位,摩腹等手法,均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降逆止呕,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所常用,穴位推拿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或胃脘胀满,食积不化等症;摩腹主要用于消化功能,腹泻,便秘等症。

心动过速怎样治疗

一、西医 窦性心动过速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如病人心悸等症状明显,可选用: 1、利血平 ①作用:利血平能使交感神经末梢囊泡内的交感介质(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并能阻止交感介质进入囊泡,因此囊泡内的介质逐渐减少或耗竭,使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导受阻,因而可使心率减慢。 ②用法及剂量:0.125 ~0.25毫克口服,每日2~3次。 2、心得安 ①作用: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可阻断心肌的β-受体,故可使心率减慢。 ②用法及剂量:5~10毫克口服,每日3次。 3、异搏定 ①作用:能抑制窦房结及房

中医拔罐养生常用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

按摩对发烧有效果吗

按摩对治疗发烧有效果。 通过对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的按摩推拿,有助于打通脉络,帮助发汗散热,宣肺解表,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起到退烧的作用。

针灸治疗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为喉部(包括声带)的急性弥漫性炎症,发生于小儿时较为严重。临床表现为喉部干燥发热、声嘶、喉痛、痉挛性干咳,可伴发热、疲乏、食欲不振。小儿早期以喉痉挛为主,后期则可出现喉阻塞,而有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甚至面色发绀或苍白等。针灸治疗本病,早在1957年就有人试用。到目前为止的临床资料,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多见。实践表明,针灸对本病有相当好的效果,即使是小儿喉炎梗阻也有一定疗效,可使多数患儿避免作紧急气管切开。特别是如能在急性喉炎早期进行针灸治疗,对于缩短病程,减少或减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大作用。 治法

小儿按摩常用穴位-手掌

阳掌穴位(手掌面穴位) 1、大肠穴【功效】清利肠腑 【部位】徐氏原书说在“食指外侧上节,穴如豆粒”。 【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手法】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不必拘于上节,向虎口方向推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不专用补法。 2、胃穴【功效】清脾胄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 【部位】大指掌面第二节,第一掌骨赤白肉际处。 【主治】肚腹胀满,积滞腹痛,恶心呕吐,纳呆,便秘等。 【手法】自鱼际外缘黄白皮交界处,从腕部掌边高骨起,离心推至大指根或至大指第二节皆可,此为清法;反之则为补法。清之则气下降,补

肩周炎常用穴位有哪些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现在年轻人发病率也很高,多因坐姿不当导致。 对肩周炎,关键在预防。肩髎、肩前、肩贞、阳陵泉、条口、肩痛穴这几个穴位,平日里可以多按摩它们,这能有效地预防肩周炎的发生。得了肩周炎,也可以用它们治疗。 中医把肩髎、肩前、肩贞称为“肩三针”,它们是治疗肩周炎必用的穴位。对这3个穴位进行艾灸或者按摩,能够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肩髎在肩部,肩关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有一个凹陷,肩髎就在凹陷位置。肩前在

阴谷上面疼什么原因

阴谷是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道,是利尿通膀胱,治疗不育,男性阴囊湿疹,女性阴道瘙痒等症的常用穴位,阴谷穴位有疼痛现象出现的话,要考虑是不是尿道或膀胱等器官有炎症问题,具体原因可咨询医生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发烧

通腑泄热法 也叫做“釜底抽薪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甚至病人出现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等症状。这时要用清热的药物同时配上通便的药物,大便排下后,热也就降下来。这就是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临床上可以用防风通圣丸来治疗。还可适当吃些西瓜或容易拉肚子的食物,但注意不要造成过度腹泻。此外,按摩天枢、大肠俞、大横、内庭等穴位,也能起到通腑泄热的功效。 热者寒之法 可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

夹脊的准确位置图 按摩夹脊穴的好处

推拿按摩夹脊穴,是为了疏通阳经,调理五脏六腑,适应范围较大,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患;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患;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下肢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