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什么温度喝最好
中药什么温度喝最好
“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汤药的习惯。其实,喝汤药不一定要“趁热”。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发散风寒的中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对于感冒清热颗粒等颗粒状清热类中成药,通常会含有一些清温解表的成分,水温过热也会影响药效。因此,对于这类颗粒状中成药,应当用60℃~70℃的水冲开,等水温降至40℃左右时再服用。
药酒什么温度喝最好
其实药酒不一定要是热的才能喝,很多药酒在炮制多日后,不需要加热就可以直接饮用的,因为高温加热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哦!
一般的药酒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发散风寒的药酒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对于感冒清热颗粒等颗粒状清热类中成药,通常会含有一些清温解表的成分,水温过热也会影响药效。因此,对于这类颗粒状中成药,应当用60℃~70℃的水冲开,等水温降至40℃左右时再服用。
三伏天吃中药好吗 中药什么温度喝最好
专家认为,口服大多数中药汤剂时,温度以30℃~35℃为最佳,苦味最淡。若冷服,则易引起胃肠道刺激反应,导致呕吐、腹痛等,此时可用生姜擦舌头,或热服生姜汤,即可解除。
中药太苦喝不下怎么办 掌握中药温度
熬好的中药最好先晾一下再喝,因为人的舌头口感与汤药温度有关,汤药温度在37°C时,味感最苦,高于或低于37°C时,苦味就会减弱,因此,应待温度降至37°C以下时饮服为宜31°C-36°C最为适宜,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对汤剂的冷服热服颇有讲究,也不可只图减少苦味而不遵守医嘱服药。
喝中药怎么喝不苦 凉一下再喝
另一个减轻苦味的方法是不要趁热喝中药(解表发汗药除外)。这是因为舌头的味感与温度有关。药液温度冷却至20—36摄氏度之间,易快速服下,且感觉不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摄氏度,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喝汤药感觉味道最苦。当汤药的温度高于38摄氏度、或低于36摄氏度时,味觉神经不太灵敏,苦味就会减弱。不过,汤药高于38摄氏度有可能会烫伤口腔黏膜,因此20—36摄氏度之间是最好的选择。
中药什么时候吃最好 中药什么温度喝最好
其实,喝汤药不一定要“趁热”。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放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中成药也应该用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药后吃点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吃中药有哪些禁忌 中药怎么吃不苦
药液温度冷却至2036摄氏度之间,易快速服下,且感觉不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摄氏度,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喝汤药感觉味道最苦。当汤药的温度高于38摄氏度、或低于36摄氏度时,味觉神经不太灵敏,苦味就会减弱。
舌头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药时应尽量避免舌根过多地接触药液;服用较苦的药丸时,也应将药放在舌尖,然后用温开水迅速送服 喝药速度。喝药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响越小。喝汤药时最好使用吞饮法,饮满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而顺势咽下。
喝药前用凉水漱口,让味觉神经短暂性麻痹,然后一口气吞下药汁。喝药后立刻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必要时可嚼一块口香糖,及时去除口腔中的异味。
喝中药不苦的小窍门
控制温度.药液温度冷却至20—36摄氏度之间,易快速服下,且感觉不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摄氏度,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喝汤药感觉味道最苦。当汤药的温度高于38摄氏度、或低于36摄氏度时,味觉神经不太灵敏,苦味就会减弱。不过,汤药高于38摄氏度有可能会烫伤口腔黏膜,因此20—36摄氏度之间是最好的选择。
掌握位置.舌头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药时应尽量避免舌根过多地接触药液;服用较苦的药丸时,也应将药放在舌尖,然后用温开水迅速送服
喝药速度.喝药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响越小。喝汤药时最好使用吞饮法,饮满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而顺势咽下。
凉水(冰水)漱口.喝药前用凉水漱口,让味觉神经短暂性麻痹,然后一口气吞下药汁。喝药后立刻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必要时可嚼一块口香糖,及时去除口腔中的异味。
适当添加调味品(请遵循医嘱)在一些补益类汤药中加入大枣或甘草可减轻汤液苦味,还可以增强补益作用。但是在有海藻、大戟、芫花的方子中不宜加甘草。在晾凉的药汤中加一勺蜂蜜也可以减轻苦味,但是腹泻和糖尿病(如何治疗糖尿病)患者不适合。
如果服汤药时出现了恶心、呕吐现象,可在喝汤药前喝少量生姜汁或嚼服2—3片生姜片。此外,在服药前不吃糖和其他甜味食品也很重要
喝中药需要注意些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养生,而养生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喝中药,那么,在喝中药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在这里总结了几点,供大家借鉴。
1首先,中药熬好之后在什么温度喝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如果是治疗风寒、感冒什么的最好就是热服,就是温度相对较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喝的话对于治疗风寒感冒是很好的,而如果喝中药是为了解毒、止吐之类的,就最好是冷服,而大多数中药比较适合的是温服,就是汤药的温度在常温,就可以了。
2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喝完中药的汤药最好不要吃掉剩下的药渣,有很多人喝中药的时候怕浪费,就把喝剩下的药渣一起吃掉,其实,中药往往在熬制之前没有细致的清洗,所以这时候的药渣里面一般都含有细沙之类的,对于我们的身体是不好的。
注意事项: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一样,所以我们更加要注意在喝中药的时候的一些小细节。
吃了中药放屁很臭好吗 吃中药如何不苦
药液温度冷却至20—36摄氏度之间,易快速服下且感觉不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摄氏度,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喝汤药感觉味道最苦。当汤药的温度高于38摄氏度、或低于36摄氏度时,味觉神经不太灵敏,苦味就会减弱。
舌头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药时应尽量避免舌根过多地接触药液,服用较苦的药丸时,也应将药放在舌尖,然后用温开水迅速送服喝药速度。喝药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响越小。喝汤药时最好使用吞饮法,饮满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而顺势咽下。
喝药前用凉水漱口,让味觉神经短暂性麻痹,然后一口气吞下药汁。喝药后立刻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必要时可嚼一块口香糖,及时去除口腔中的异味。
沙棘茶什么时候喝最好
一般来说是上午喝最好。
沙棘茶是一种调理脾胃的药物,所以一般在上午喝是比较好的。一般在早上7点到11点之间喝是最好的。你可以把它搭配到你的早饭里面,或者说直接把它代替你经常喝的白开水,但是记住了千万不能过度喝,不然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中药太苦怎么办
1.选择适宜温度
有研究证实,味觉的敏感度会受刺激物本身温度的影响。正常人口腔内温度为36.2℃~37.2℃,舌根下温度高于舌面0.5℃。当汤药温度与舌周围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而当汤药温度大于38℃或小于35℃时,则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就会减弱。服用中药汤剂味觉最好的温度,在初春、深秋或冬季时为42℃左右(人感到药液稍温热),暮春、早秋或夏秋时为34℃左右(人感到药液稍清凉)为宜。但中药依据药性也有温服、凉服等之分,大家在选择服药温度前应咨询医生和药师。
2.快速咽下,减少药液与味蕾接触时间
味蕾是味觉感受器,感受苦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尖部与舌根部。网上有传言说,用吸管喝中药可以减少苦味是不可信的。第一,吸管吸食中药只是有意避开了药液与舌尖的接触,最终药液还是在舌根部与咽喉顶部流入食管,因此口中依然能感受到苦味;第二,用吸管吸食增加了服药时间,从而让苦味在口中停留的时间延长。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尽快将药液吞服,服用完后及时喝些温开水,既可清楚口腔残留汤药,减少苦味残留,又有助于肠胃对药物更好吸收。
3.合理使用甘草、大枣
中药汤剂大多数是由几味乃至十几味药物组成的,加入食糖可能会与一种或几种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会搅乱药物的性味使其减效。中医认为,中药的性味各有不同的功能,如甘味药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苦味药能泻火通下、燥湿坚阴;辛味药能发汗解表、通行气血等。如果因为中药味苦,就以蔗糖、红糖等甘味蔽之,则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的正常发挥。
因此,在苦味药液之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蔗糖、红糖之类的调味品。若有必要,可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调配适量甘草、大枣等调和诸药,减少药液的苦味。
还需提醒的是,网上流传“人体对药物吸收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上午8~10点,一个是下午2~3点。在这两个时间段,服药,可以降低苦味”。该说法尚无确切的临床依据,大家不能为了减少苦味而错过最佳服药时间,影响药效。《本草纲目》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用;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日;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表明服药时间与患病部位密切相关,不宜因回避苦味而擅自更改。
如何让宝宝乖乖喝中药
1、掌握温度去苦味
人的舌头味感与汤药的温度有关。当汤药温度在37摄氏度时,味感最苦,高于或低于37摄氏度,苦味就会减弱。但汤药温度高于37摄氏度时,易烫伤口腔黏膜及食管,因此,等汤药温度降至37摄氏度以下时,再给孩子饮服。即便如比,汤药的气味和口味依然还是很浓烈,这时让孩子含一小块冰,既不影响药物吸收,也可缓解口腔中的苦味。
2、转移孩子注意力喂药更方便
让孩子不定时的在玩耍中喂药,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忘记药的苦味。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喂服需要注意保持药液的温度,一般温度在20℃—30℃之间为佳。若温度过低,会伤害小儿脾胃,引起腹痛;温度过高,又易防烫伤小儿的食道。
3、儿童服中药要以“浓煎”为主
“浓煎”可不等于“久煎”,因为久煎可能会造成部分中药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儿感冒用的中药多为解表类药,药味芳香易挥发,久煎易失去解表疗效。浓煎方法为:将中药浸泡30分钟,然后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持续15分钟即可。然后将药汁倒出并根据儿童的年龄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经验的家长能直接煎出合适用量最好)。
4、煎药量够喝量就行
一般来讲,1岁以下的宝宝,每天服用的中药最好不要超过20毫升,并且服用时不计次数,以频服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匀地把药喝完即可;1~3岁的宝宝可煎至约40毫升,分3次服用;3~6岁的孩,可将中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岁以后的孩子,分两次服用即可。
5、加糖分热证寒证
为了让宝宝能乖乖喝下中药,家长往往会给孩子的中药里加入一些白糖去苦味。但是,中药加糖也要分证,有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6、生姜可止吐
妈妈们可在宝宝喝药前5分钟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儿舌面,因为生姜具有止呕的作用。另外,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即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点,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拒绝吃药就捏着鼻子灌,这样很容易呛到宝宝。
给宝宝灌药最好的方法
1、喝中药要掌握温度去苦味
人的舌头味感与汤药的温度有关。当汤药温度在37摄氏度时,味感最苦,高于或低于37摄氏度,苦味就会减弱。但汤药温度高于37摄氏度时,易烫伤口腔黏膜及食管,因此,等汤药温度降至37摄氏度以下时,再给孩子饮服。即便如比,汤药的气味和口味依然还是很浓烈,这时让孩子含一小块冰,既不影响药物吸收,也可缓解口腔中的苦味。
2、转移孩子注意力喂药更方便
让孩子不定时的在玩耍中喂药,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忘记药的苦味。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喂服需要注意保持药液的温度,一般温度在20℃—30℃之间为佳。若温度过低,会伤害小儿脾胃,引起腹痛;温度过高,又易防烫伤小儿的食道。
3、喂宝宝吃药的原则:
喂药工具勿伸入宝宝口腔太深的部位。
调和药物的开水要使用温凉的,热水会破坏药物的成份。
保持喂药环境的安静。
如非须饭后服用的药物,最好让宝宝在吃奶之前吃药,因为宝宝在饥饿状态下,会自然张口吸吮。
宝宝不肯张口,不要硬灌药,以免日后抗拒吃药。
喂宝宝服用悬浮液时,不要掺水,应等宝宝服下药物之后,再给他喝下与药物等量的水。(服用1cc悬浮液,就喝1cc白开水)
宝宝服用药物的效用以30分钟为准,如果在30分钟以内大量呕吐,就要再补服一剂。
喝中药能加糖吗
很多妈妈给孩子煎煮中药时,怕味太苦,孩子吵吵闹闹不愿意,也会在汤药里放很多白糖。其实,中药不能“甜蜜蜜”。
专家指出,食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凡是舌苔厚腻者,或腹胀中满、湿热内阻的人不宜吃蔗糖。如果在服用化湿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反而会对疾病雪上加霜。还有一些寒性中药也不适合加糖,糖属温性,会降低中药的疗效。
其实,想要中药不苦,有另外的方法。专家介绍,控制汤药口服时的温度,就可以轻松地减轻中药的苦味。研究表明,汤药温度在36.2℃左右口服,其苦味就会减轻。所以,我们在服用汤药的时候,最好将熬好的中药放在一边静置几分钟,等到药液温度降至温热、不烫嘴的时候饮用,因为这个时候苦味最轻,也更容易下口。
另外,专家说,煎中药要用专用的器皿,最好用砂锅、砂罐,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受热均匀,保温性好,忌用铝、铁、铜等器皿。